“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踐證明,這在公有制條件下是可以實現的,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是無法實現的。為什么這樣說呢?
這是因為,在公有制條件下,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主要是指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爾后先富起來的地區在國家的統一組織下,從財力、物力、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等方面積極支援和幫助貧窮落后地區,從而逐步縮小全國各個地區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里最關鍵的問題是,在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為國家和集體所有,因此可以在各級政府的統一組織下,對貧窮落后地區進行有效的援助。
但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先富起來的人主要是資本家,要想通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則是不可能的。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先富起來的資本家不可能支援和幫助窮人富起來,與他們一起共同富裕。
首先,保持一大批貧窮人口,是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早就指出,資本家是靠剝削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發財致富的。如果全社會的成員都一樣富,那還有誰會到資本家的工廠去做工,讓資本家剝削呢?所以,在社會上保持一大批貧窮的勞動人口,是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基本條件,而且這些貧窮勞動人口越窮,數量越多,他們想進入資本家工廠做工的意愿就越強,相互之間的競爭也越激烈,資本家就可以用更低的工資雇傭他們,從而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
其次,資本家唯利是圖、嗜錢如命,他們絕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分給窮人。
從古今中外來看,地主、資本家等富人,拔幾根牛毛救災濟貧,以獲取“慈善家”、“大善人”名聲的事例很多,但主動把自己的大部分或全部財產主動分給窮人的則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地主和資本家都是天生愛錢的,不愛錢他們也不會去拼命地撈錢,也當不了地主、資本家。特別是撈錢的時間長了,他們就會越來越唯利是圖、嗜錢如命。所以,指望資本家主動把自己的財產分給窮人,絕對是癡心妄想。
由此可見,先富起來的資本家不可能支援和幫助窮人富起來,與他們一起共同富裕。
第二,在私有制條件下,國家無法對私有財產進行無償調配。
在私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為私人所有,企業的資金、設施設備、原材料、專利技術等知識產權和產品等都屬于私有財產,國家和各級政府是無法進行無償調配的,只能出錢購買。而要購買,國家和各級政府就必須拿出一大筆錢,這樣做的結果是資本家更富了,而國家和廣大勞動者則更窮了。
而只有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即將私有制改變為公有制,國家和各級政府才能對國有財產進行統一調配,并動員集體所有制企業拿出一部分財力、物力和技術,用以支援、幫助貧窮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救助貧困群眾。
第三,僅靠第二、第三次分配無法縮小貧富差距。
這些年來,有一種理論可稱之為“三次分配論”。這種理論認為:要縮小財富差距,就應當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要講效率,要按照生產要素分配,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二次分配要講公平,政府應當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對社會財富進行再分配,幫助弱勢群體,建立全面、系統、適度、公平和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次分配要講社會責任,富人們應當在自愿的基礎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財富,幫助窮人改善生活、教育和醫療的條件。
然而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僅靠第二、第三次分配根本無法縮小貧富差距。
首先,稅收手段無法有效縮小貧富差距。
通過稅收手段來縮小貧富差距的設想認為,政府通過向富人多征稅,然后把這部分稅收用于建立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窮人的實際收入,能夠縮小社會成員的貧富差距。
這種設想從理論上看是可行的,但國內外的實踐來看,效果卻很不理想:如果向富人征稅征多了,富人就會把資產向國外轉移,資本就會出逃,其結果就是國內投資與經濟增速下降甚至負增長,最后政府的稅收減少、財政入不敷出;如果向富人征稅征少了,政府就沒有多少錢可用于社會保障和增加窮人的實際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的打算就會落空。這里的關鍵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國家的財富主要控制在資本家手里,政府甚至要靠資本家來養活,因此,政府必然會極力維護資本家的利益,甚至墮落成為資本家的提線木偶。目前,歐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對富人征稅的水平都明顯高于我國,可是這些國家的貧富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還在不斷加大。這說明,企圖通過稅收手段來縮小貧富差距的設想,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其次,通過發展慈善事業縮小貧富差距更是杯水車薪。
前面已經說過,資本家唯利是圖、嗜錢如命,他們絕不愿意把自己的財產分給窮人。因此,企圖通過發展慈善事業,增強富人們的社會責任,讓他們在自愿的基礎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財富,幫助窮人改善生活、教育和醫療的條件,不能說一點效果都沒有,但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第四,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完全實行按勞分配
馬克思為什么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要實行按勞分配?因為按勞分配沒有剝削。由于每個勞動者在勞動中所作出的實際貢獻不同,按勞分配也有差別,但其差別很小,不會造成社會成員貧富差別懸殊的結果。而完全的按勞分配只有在公有制條件下才能實現。
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新創造的社會財富主要是按資分配,資本家通過剝削,其財富的增長方式是幾何級數增長,而廣大雇傭勞動者的收入頂多也只能是算術級數增長,因此,必然造成貧富差別的不斷擴大。
綜上所述,私有制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而只有公有制才能通向共同富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