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黃庭民:?物價理論與我國物價不穩定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議
點擊:  作者:黃庭民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3-02-25 10:11:22

 

1.jpg

【提要】本文指出現有教科書所述主流物價理論存在的問題,依據馬克思物價理論進行研討深入分析物價影響因素;并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物價變化和貨幣發行歷史,重點分析我國改開前的兩次通貨膨脹、改開后頻繁出現的六次通貨膨脹以及兩次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

 

央行的主要職責是為市場提供購買力穩定的貨幣。如何保持物價穩定,是中央銀行的主要施政目標,這是多個國家寫入央行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中國的人民銀行法與美國的聯邦儲備法。其根本原因,在于物價穩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之一。被西方稱贊為宏觀經濟學的創立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指出[1],“要顛覆現存社會基礎,再沒有比搞壞這個社會的貨幣更微妙且更保險的方式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則指出[2],“摧毀資本主義的最好辦法是使貨幣貶值”。蔣介石領導的民國政府崩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物價飛漲,普通老百姓的儲蓄都在惡性通貨膨脹中化為烏有,從而一起反對蔣介石政權。一戰結束后的德國魏瑪政府,同樣因高漲的物價而倒臺。

 

考慮到很多主流專業教科書在介紹物價理論時都存在明顯錯誤,例如,曼昆[3]和薩繆爾森[4]分別所著《宏觀經濟學》教科書;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5];切凱蒂《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6]都用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代替市場上的總交易額,本文先回顧現有理論,再討論我國央行貨幣政策對物價影響和我國多次出現物價高漲的原因。

 

一、貨幣數量與物價理論簡介

 

早在2700多年前,我國春秋時代的著名政治家管子[7]就指出貨幣數量與物價相關,主張國家壟斷貨幣鑄造,控制投放市場的貨幣數量來調控物價,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發現和利用貨幣流通規律的,與現代社會的物價管理思想是一致的。2500多年后馬克思才第一次提出了貨幣與物價的定量關系[8],它與當今使用的指導物價管理的定量理論是一致的[9]。

 

通常情況下,按照馬克思市場交易額恒等式可以很好地分析物價的變化。在商品交易中,如以M代表貨幣供應量,以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價水平,以T代表社會交易量,則總交易額可以用兩種方法計算,分別如下:

 

總交易額==MV==PT   (1)

 

因而上式是恒等的。兩邊對時間做微分(省略了dt),就可以得到:

 

d(MV)=MdV+VdM==d(PT)=PdT+TdP   (2)

 

兩式分別除以1式兩邊,就得到:

 

dV/V+dM/M==dT/T+dP/P   (3)

 

用文字描述上式,就是:

 

貨幣流通速率變化率+貨幣供應量變化率==社會交易量變化率+物價變化率   (4)

 

上式是有關四種物理量的變化率恒等式,在通常情況下,短期內總是成立的。在實際應用時,需要小心,各個物理量所代表的實際含義,主要包括:

 

1、只有用于交易的資金才能算貨幣,主要包括現鈔和存款。但在不同國家和時期,參與交易的存款所包含的范圍是不同的。在美國,個人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改動賬戶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息損失也很少,從而使用定期存款支付賬單是很常見的。美國的個人定期存款就是需要計入的貨幣。相反,在我國改變商業銀行的個人定期存款,需要到銀行辦理,利息損失較大,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前,很少有個人使用銀行轉賬支付。最近幾年發展的網絡支付平臺,也可以辦理存款,應當計入貨幣了。此外,使用貸記卡付賬,等于個人向銀行借貸,貸記卡消費額也是貨幣。一個很大問題是,我國官方沒有提供可靠的參與交易的貨幣量,所統計的幾種貨幣量都不是參與交易的總貨幣量,缺少了部分數據,尤其貸記卡支付數據。

 

2、社會交易量也是人為確定的量,通常政府沒有統計數據,常用國內產值增長率來代替社會交易量變化率,兩者存在很大差異。很多專業教科書都忽略了兩者的差別。我國市場化改革后,以前通過調撥的大量物資轉移,都改以市場交易了,交易量大增,對貨幣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3、物價水平代表的是各種交易價格加權計算的物價,與人們規定的統計方法有關,各國都依據本國市場交易情況,各自規定,相互存在差異,也與人們關心的各國統計部門公布的消費品物價不同。對于金融交易,例如,債券買賣交易的是貨幣使用權,不能計入作為使用權交易的貨幣,應該計入的是貨幣使用權費用,也就是利息。只是各國都沒有將金融交易費用計入物價中,則該部分交易,就不應計入交易量中。

 

從交易恒等式出發,通過對時間微分得到變化率恒等式。從數學上來看,在無限短時間內,變化率恒等式是成立的。在實際經濟世界,由于農業產出的季節性,農產品交易也就具有周期性特點,而很多工業產業以農產品做原料或與農業相關,例如化肥行業,從而具有季節性變化特點,因此,人們關心的變化率是一年期的變化率,其他時長的變化率,從原理上看,沒有可比性。從數學原理出發,一年期變化率恒等式是很有缺陷的,不符合微分要求,也是一種近似。

 

物價是人們交易行為的結果,人們的行為受思想影響和控制,從根本上說,是難以預測的。所謂正常情況,是外在條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整個社會人們的思想行為沒有發生大的波動,仍然延續過去的思維和交易習慣。嚴重的通貨膨脹發生以后,往往難以治理,就是人們的想法改變了,對貨幣失去了信心,不愿持有貨幣,例如,通常人們不會拿剛發的工資購買一個月的消費品,而是隔段時間采購一次,余錢存銀行或者手上,通貨膨脹發生后,人們就會一次花光工資,導致貨幣流通速率飛速增加,且難以預測。因此,是否能用變化率恒等式分析物價變化,需要考慮過去一年社會是否有重大變化,一般來說,需要考慮的重大變化包括:

 

1、氣候災難引起的糧食減產,由于糧食是事關人類社會生死存亡的大事,糧食大幅度減少,往往引起糧食價格巨大變化,也就引起人們思想行為的巨大變化,物價的變化也就難以運行在過去的軌道上了。例如,1815年4月10日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大量火山灰進入大氣,遮蓋了陽光,導致1815-6年平均氣溫下降4-7攝氏度。法國魯瓦的小麥價格,從1814年到1916年幾乎上漲了3倍;在德國的達姆施塔特地區,食品價格飛漲,以燕麥為例,1815年每蒲式耳是12美元,1816年上漲到92美元,漲幅達8倍[10]。到1816年7月,美國一些地區仍然普降大雪,使糧食產量明顯下降,價格大幅度上漲,當時美國還是農業社會,農產品物價明顯影響了總體物價。

 

2、對于嚴重依賴對外貿易的國家,國外經濟經濟危機帶來出口貿易巨大變化,從而影響市場交易和物價。國外進行貿易禁運或者大幅度漲價,也會產生巨大影響。例如,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第三世界產油國聯合起來,將原油價格從每桶1-2美元漲到37美元,增長了20倍左右,導致美國石油價格猛漲和物價猛漲,當時各產油國又不愿拿石油換美元,導致美國無法進口足夠的石油供應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石油短缺。例如,當時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外匯儲備總和也僅有343億美元[11],主要在美國的西方盟友手里,美國無法印美元“購買”所需要的物資。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中國放棄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對抗美國,各國難以對抗美國的強大軍事壓力,才讓美國各個擊破,重新控制了石油市場,導致石油價格從每桶30多美元降低到10美元水平,而且讓很多產油國在美國和西方軍事威脅下,不得不同意美國拿美元就可以購買石油了,這才是當時美國解決石油短缺問題的關鍵,也是美國解決物價問題的關鍵。石油價格對現代經濟影響巨大,這是因為現代工業依賴能源,能源是工業機器工作的主要推動力,它驅動機器工作,代替人類勞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美國和西方國家長期控制第三世界國家石油,以極低價格獲得石油,是西方國家的主要能源來源。

 

3、戰爭和其他全局性災難的影響。美國通過軍事侵略和威脅,獲取經濟利益,是美國政府解決經濟問題的常用手段。美國曾長期提供軍事物資支持日本侵略中國,在1931-1941年間,供應了19.5億美元戰略物資給日本[12],占日本戰爭消耗一半以上,十倍于美國在二戰期間對中國出售并運到中國抗日戰場的戰爭物資。當時蔣介石政權為了拉攏美國支持中國抗日,以極低的價格供應美國鎢砂等關鍵物資,不到當時賣給歐洲葡萄牙價格的三分之一[13],使得當時的民國政府需要大量補貼生產企業,才能維持鎢礦企業的運行。抗戰時期,我國物價上漲率長期保持在30%以上。

 

弗里德曼的名言[5](p576),"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貨幣現象”,暗示物價上漲過快總是鈔票發行過多引起的,這并不正確,雖然大多數時候物價上漲是發行過多貨幣引起的,但上述三種情況也會引起物價上漲。

 

影響貨幣流通速率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發薪周期的變化,從發月薪改到西方國家實行的發周薪,普通老百姓手里的貨幣流通速度就會增長。對農業來說,一年種植兩季的地區改種一季,則產出周期發生變化,農村地區的貨幣流通速率就會降低,與之相關的化肥等工業行業的貨幣流通速率也會降低。工業界也同樣存在產品生產周期,如果技術進步明顯地減小了生產周期,也會影響貨幣流通速率。美國戴爾公司首先采用無庫存生產,就降低了資金占用率,從而增加了貨幣流通速率。大量涉及資金借貸的金融交易,常將資金從不需要使用者手里轉移到需要的使用者手里,主要作用是增加了貨幣流通速率。貨幣包括流通中現鈔和存款,兩者的流通速率差異較大,我國由于頻繁變動存款準備金率,導致兩者比例上變化,使得貨幣流通速率發生變化。

 

在通常情況下,短期內,可以假定貨幣流通速率保持不變,而西方央行通常追求的物價增長率是1-3%[6](p368),其基本理由在于,物價上漲過快,就是通貨膨脹,影響人們使用貨幣,阻礙生產發展。而上漲率過低,甚至下降,則同樣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如企業預期利潤減少,經營風險增加。此外,近似地用國內產值實際增長率代替交易量增長率,式4可以簡化,用來估算貨幣供應量增長率:

 

貨幣供應量變化率≈國內產值實際增長率+2%  (5)

 

反過來,也可以根據4式估算物價上漲率,忽略貨幣流通速率變化,可以簡化為:

 

物價上漲率≈貨幣供應量變化率—國內產值實際增長率  (6)

 

由上式,還可以得到:

 

貨幣供應量變化率≈名義國內產值增長率+物價上漲率   (7)

 

上述三式顯然是有條件的。主要是假定貨幣流通速率保持不變,市場范圍保持不變。雖然在金融領域,還有很多理論,討論貨幣數量與物價關系,但基本沒有實際應用價值,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近年來我國國內產值增長率約為7%,可以假定是未來一年的國內產值增長率,因此,央行主要工作,就是讓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年增長率等于9%。當然,在實際運行時,由于人們的儲蓄傾向增加,如果物價增長率低于1%,就應該加大貨幣供應量。另一方面,國內的經濟改革是不斷擴大市場范圍,也使市場需要更多的貨幣,這是改革開放時代,我國基礎貨幣增發率長期保持二位數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早期貨幣供應量可以用M1近似替代;由于網絡支付平臺支付金額越來越多,還應加上網絡支付平臺上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是否應加入,尤其是企業定期存款,則需要金融領域深入研究了,主要看提前支取使用的比例。影響M1和M2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基礎貨幣發行量、商業銀行準備金率、以及很大程度上由貸款政策決定的活期存款數量,市場本身也對貨幣供應量產生影響。用M2代替M1,方便不同時代比較,但影響貨幣流動速度的因素就更多了。主要規律可以簡述如下:

 

1、貨幣供應量隨基礎貨幣發行量增長而增長,基礎貨幣發行量決定了衍生貨幣基數。

 

2、貨幣供應量隨商業銀行準備金率增加而減少。商業準備金率倒數就是理論上的貨幣乘數上限,決定了市場可能產生的衍生貨幣倍數的最大值。

 

3、貸款政策決定了商業銀行放貸條件,就會影響貸款數額,大部分貸款都會轉換為存款,從而影響衍生貨幣數量,決定了實際衍生貨幣乘數。

 

4、由于投資的滯后作用,生產和經濟傾向于向前發展,貸款需求和交易就會增加,從而影響物價。央行依據市場物價變化調整目標利率和供應量,就是滿足市場對貨幣供應量變化要求。如果央行不能響應市場變化,就會影響物價,進而影響經濟發展。

 

5、經濟危機影響。例如,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前,美聯儲實行寬松的貸款政策,使危機爆發前的美國的衍生貨幣M2乘數達到6,M3乘數達到9,接近理論貨幣乘數,也增大了金融系統的風險。金融危機爆發后,M3貨幣乘數降低一半以上,到2009年底,僅有4.4。這是由于此前形成的房地產泡沫破滅產生的效果。美聯儲不斷加息,引爆泡沫,大量到期房地產貸款無法歸還,通過倒閉幾家大投資銀行,美國賴掉了很多國際借款,也消滅了大量衍生貨幣,使衍生貨幣乘數大幅度下降。如果美聯儲保持基礎貨幣數量不變,則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數量,主要由M2決定,就會下降一半左右,必然導致嚴重的通貨緊縮。

 

6、市場美聯儲還被動給予商業銀行貼現貸款,也就是說,市場有需求,央行就印鈔,滿足市場需求。但在通常情況下,數量很少,對貨幣供應量影響很小,這是由于商業銀行主動貸款代價較大,同時央行依據市場情況主動投放貨幣滿足市場需求了。

 

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央行需要為市場提供適量的貨幣,過多或過少,都會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而另一方面,市場對貨幣的需求是隨人們的思想變化而波動的,加上季節影響,很容易影響物價。央行需要密切關注商業銀行發行的衍生貨幣數量變化趨勢,及時調整基礎貨幣數量和相關貨幣政策,保持貨幣總體數量滿足市場需求。西班牙人從美洲掠奪了大量黃金白銀,雖然其鑄幣是100%的黃金白銀,但由于鑄幣過多,一樣導致物價上漲[14]。古代很多國家使用賤金屬摻假,造出大量鑄幣,引起物價上漲,其原因也是鑄幣過多,而不是鑄幣品質過低。現代國家都是使用沒有任何價值的紙幣,只要發行數量適當,正常情況下,一樣能保持物價穩定,最近十余年,美國和西方都和毛澤東時代中國一樣,較好地保持了物價穩定。

 

二、我國歷次物價高漲與央行政策影響

 

1、我國歷年物價變化與生產增長情況

 

2.jpg
【圖1  新中國歷年物價上漲率與生產增長率(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實際生產增長率是名義增長率扣除物價上漲率)】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物價雖然在多數時間里保持了穩定,但也出現過8次物價大漲,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嚴重損失,如圖1所示,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庫給出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得到的居民消費物價歷年上漲率數據與國內生產增長率數據。從圖中可以看出,共有八次物價上漲幅度超過5%,分別是建國初的1950-1951年,1950年物價上漲率超過100%,1951年仍然達到12.5%。第二次是1961年物價上漲率達到16.1%。第三次是1980年,物價上漲率達到7.5%。第三次是1985年,達到9.3%;還未恢復正常水平,就發生了第五次高漲,1988-1989年,物價上漲率分別達到18.8和18%。第六次持續時間最長,從1992年一直持續到1996年,物價上漲率最高達到24.1%。第七次是2008年,達到5.9%。第八次是2011年達到5.4%。

 

除建國之初是治理民國政府遺留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之外,其他歷次物價高漲,都帶來國內生產增長速率的下滑,其中1960年生產下降了43%,下降幅度最大,主要與當時蘇聯撕毀合同導致的經濟困難有關。1980年物價上漲幅度較小,生產增長率接近0,1988年和1989年則分別比上年下滑了7.6%和13.8%。九十年代初連續五年的物價高漲,帶來了連續三年產出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達到11.1%。發生在新世紀的最后兩次物價上漲,幅度較小,實際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但經濟仍然保持增長。

 

3.jpg
【圖2 我國歷年流通中現金與物價增長率(1978年以前M0數據來自《新中國60年統計數據匯編》,其他數據來自統計局數據庫)】

 

4.jpg
5.jpg
【圖3.  1983-2010年我國逐月物價上漲率與貨幣同比增速,上圖:M1,下圖:M0,P1代表物價(原始數據來自中經網數據庫,經李楠計算整理[15])】

 

2、我國物價上漲率與貨幣增速

 

圖2是新中國歷年流通中貨幣M0增長率與物價上漲速率變化。圖3是1983-2010年我國逐月物價上漲率與貨幣增速,其中貨幣增速是月度同比增速。從圖2和3中可以看出,無論是M0還是M1均在大部分階段與物價上漲率具有基本一致的變化方式,而且物價上漲率變化滯后于貨幣供給增長率變化,這是因為貨幣政策傳導到整個市場需要時間。自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進行市場化改革,以前屬于國家負責供應的,逐漸都進入市場,例如,住房、養老、醫療等,要求貨幣供應量大幅度增加,遠大于上述理論計算式,這是因為市場范圍在不斷擴大;到新世紀以后,新增加進入市場的部分較少,對貨幣的需求量也相應下降,對應以前物價上漲率在正常范圍的貨幣供應增速也開始產生較高上漲率了。但是,我國居民傾向于儲蓄,也就是存款部分比例增大,帶來貨幣流通速率下降,貨幣增速仍然大于上述計算式,此外,影響貨幣的因素很復雜,如準備金率,貸款政策等,導致兩者不一致。

 

從圖2和圖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960年以來的7次物價大漲,都與央行過量發行貨幣有關。1960和1961年流通貨幣增速均在30%左右,加上當時生產受挫,導致1961年物價上漲16%。1979和1980年流通貨幣增速均接近30%,1980年物價上漲6%。1985年大部分月份的流通現鈔增速都超過50%,導致年底同比物價上漲率超過10%。1988年前后幾年,幾乎每個月的流通現鈔同比增速都超過30%,最高接近60%,導致1989年前后同比物價上漲率接近30%。自1991年后,流通現鈔同比增速超過20%,最高達到55%,一直持續到95年,導致95年前后物價大漲,同比物價增速最高接近30%。2000年前后雖然貨幣增長達到20%,物價卻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市場化導致市場范圍擴大。而2008和2010年年貨幣增長率僅達到15%,就導致到物價上漲最高接近10%,其原因是該時期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完成。

 

總的來看,自1979年以來,我國物價大部分時間都處在非正常狀態,除了6次通貨膨脹外,還有1997-2003年連續7年處于嚴重通貨緊縮,以及2009年持續一年的嚴重通貨緊縮。按照美國和西方的標準,處于正常物價狀態的時間很少。其中6次通貨膨脹,都是央行嚴重超發貨幣引起的。第一次通貨緊縮,雖然貨幣發行量有較大增加,但因為市場化改革導致范圍快速增加,需要較多貨幣,貨幣發行不足應是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

 

三、為什么我國央行多次過量發行貨幣

 

央行是負責發行基礎貨幣的唯一機構,通常央行是用增發的貨幣購買商業銀行手里的票券來實現貨幣投放市場的。購買商業債券,就等于將貨幣借給了發行債券的商業機構,例如,美聯儲購買住房抵押的房地產債券,是將美元間接借給了美國政府支持的兩房公司。購買國債,就等于借給了中央政府,這是西方各國央行發行貨幣的主要方式,在大部分年份,都占90%左右。購買了外匯,就等于無利息地免費借給了外國政府,這是西方精英給其他國家推銷的毒藥,也是西方為其殖民地定制的貨幣發行方式。過去央行還購買黃金白銀,投放了部分貨幣,在很多國家央行,仍然儲備了當初購買的黃金白銀,只是因為物價經過多次上漲,當初購買黃金投放的貨幣,相比后來投放的貨幣,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例如,直到現在,美聯儲儲備了約8000噸黃金,都是過去拿增發貨幣購買的,當初購買黃金的價格僅有每盎司20.67到35美元,對應投放的貨幣只有110億美元,而美聯儲在2017年發行的貨幣總量高達4.4萬億,購買黃金發行的貨幣只占貨幣發行總量的0.25%,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這些都反映在央行定期公布的資產負債表上。

 

1980年發生的物價過度上漲,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制定了龐大的發展計劃,計劃十年引進800億美元設備和技術,發展工業。此前,1973年啟動的43億美元引進項目,到1980年初,大多還在執行,很多工程項目還沒有完成,還沒有產生經濟效益。為此國內既需要出口更多物資換取外匯,又需要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當時國家增發 了134億元貨幣,推動各項建設,導致物價大漲。到1980年底,全國市場貨幣流通量比1978年相比增長了63.3%,大大超過了同期的工農業生產總值增長16.6%和社會零售業增長37.3%,引發了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次通貨膨脹。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按照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1983年我國流通中貨幣量為529.8億,到次年就增加到792.1億,增長率高達49.5%,遠遠超過生產增長。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1988年, 國內的貨幣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長速度達46.7%。當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貨幣政策失控是導致通脹的主要因素。

 

1993-1995年的物價大漲,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中國經濟再次進入高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金融持續混亂。表現為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這仍然是政府通過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推動投資,導致了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和高通貨膨脹。

 

1995年我國人大通過央行法,禁止央行直接借錢給政府,杜絕了政府指令央行印錢借給政府,依據財政需要發鈔的方式[16],央行轉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按央行吳曉靈副行長總結,進多少外匯就決定了央行“被動吐出”多少基礎貨幣[17]。當時我國正在大規模進行市場化改革,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導致市場對貨幣的需求也相應增長。但是,當時國際上正發生東南亞經濟危機,出口下降,我們外匯儲備增長緩慢,在新的貨幣增發機制下,不能增加外匯儲備,就無法增發人民幣,導致人民幣發行量不足,帶來的是通貨緊縮。從1997年到2003年,連續7年,物價同比上漲率都小于0。雖然當時我國有20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它們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只能用于購買西方國債等低利率,低風險的債券,國家卻開始到歐美金融市場貸款增加外匯儲備[18],以便作為新發行人民幣的依據,增發人民幣,減輕通貨緊縮。

 

6.jpg

【圖4 我國央行發行人民幣依據中外匯占比】

 

另一方面,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同意西方到我國直接投資,西方則同意進口在我國境內生產,實質仍然是西方資本家搬遷到我國的工廠生產的工業消費品。西方將很大部分工業消費品生產都轉移到中國,我們的貿易順差開始大幅度增加,于是人民幣也就被動地增發出來,由于外匯增長過快,人民幣增發過多,如圖4所示,在2005-2011年間,依據外匯儲備發行的基礎貨幣超過實際需要的基礎貨幣,引起物價上漲率過高。央行為了減少流通中的基礎貨幣,一方面不斷上調準備金率,降低衍生貨幣,使準備金率從最低時7%增加到最高時23.5%;另一方面則發行央票,向商業銀行借款,以便收回人民幣基礎貨幣。這些努力雖然減少了發行的人民幣,但人民幣仍然發行過多,尤其是當時市場化改革已經接近尾聲,市場范圍不再大量擴大了,因市場范圍擴大所需求的貨幣不存在了,因此,貨幣增加率雖然比以前降低,物價上漲率仍然時常增加到5%左右的高位了。直到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出口市場劇降,才結束了此輪高物價上漲。

 

2008年后,全球為應對金融危機,實行相對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美國和歐洲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大肆舉債補助失業勞動者,包括延長發放失業金時間,迅速恢復了消費需求,使我國年外貿順差高達5000億美元左右,導致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增長率高達15%,從而再次導致了2010-2011年持續兩年的通貨膨脹。

 

四、央行貨幣發行問題的根源

 

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我國大部分時間的物價都過度上漲,正常年份較少,但當時我國國際環境有了巨大改善。當時中美關系已經正常化,美國和西方已經不再公開敵對和武力威脅中國。美國將主要力量用于對付蘇聯,蘇聯處于較大的壓力,轉而追求與中國緩和緊張關系,如1989年蘇共總書記在兩黨關系破裂后第一次訪問中國,到1991年蘇聯崩潰解體,其施加給中國的軍事壓力也就不復存在了。加上我國已經建成了“兩彈一星”的戰略核武庫,安全環境有了極大改善。國家的工作重心也已經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相比此前,自新中國成立,美國一直不承認新中國,而是積極扶持蔣介石集團,試圖反攻大陸,恢復美國控制下的蔣介石政權。美國更是在1950年入侵朝鮮并轟炸中國東北,我們為了抵御美國的入侵,在朝鮮戰場,和美國為首的西方聯軍進行了一場持續兩年多的戰爭。按照美國政府在首都華盛頓所立韓戰紀念碑記載,不到三年時間,就消滅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225萬人。直到1979年美國才與新中國建交,結束了公開敵對新中國的政策。相比毛澤東時代戰爭和戰爭威脅始終存在,備戰始終是國家工作重點,顯然,改開時代的國際環境要寬松很多。

 

綜上所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的四次物價高漲,主要原因都是央行發行過多貨幣,不是其他非正常原因。這主要是政府一再用發行過多貨幣的方式,推動大規模建設計劃的執行,而實際產生的效果是物價大漲,產出反而下降。這是違背貨幣運行規律的必然結果,我們在物價理論上已經給予了分析,就是物價上漲率隨貨幣增長率增加而增加,過量增加貨幣,讓貨幣增長率太大,必然導致嚴重的物價上漲。1995年人大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第 29條特別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周其仁教授指出[19](p46),它消除了多年以來威脅人民幣幣值不穩——政府因財政需要而超發貨幣。

 

此后,央行就主要依據外匯儲備發鈔了。進入新世紀的兩次物價上漲,以及1995年以來發生的兩次持續時間長達8年的通貨緊縮,其主要原因是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也就是依據西方購買我國經濟資源的需要來發鈔。西方大量購買我國生產的商品,推動我國貿易順差持續大幅度增加,使外匯儲備猛增,就會帶來過多增發的人民幣,導致通貨膨脹;相反,西方經濟萎縮,購買我國物資需求減少,我們的外貿順差減少,外匯儲備增加緩慢,就會導致通貨緊縮。這是更糟糕的發行方式。

 

美國培養人才的金融學教科書強調央行的獨立性,就是要求央行發行貨幣必須依據國內市場的物價變動情況,不能受其他因素干擾,尤其歷史上,很多政府喜歡動用央行印鈔機,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往往干預央行的貨幣發行工作,導致發行過多貨幣,帶來通貨膨脹危機。實際美國和西方主要通過購買國債發行貨幣的,但它是央行主動行為,發行數量是央行決定的,與我國央行在八十年代發行辦法的區別在于,我國央行是被動依據政府財政要求發行貨幣,發行數量是由政府依據財政需要決定的,不是央行依據市場需求決定的。我國經濟界卻片面理解西方的教科書,此后一直禁止央行購買國債發鈔。美國聯邦儲備法第14條明確規定[20],聯邦儲備銀行有權在公開市場買賣美國各級政府公債。從實際來看,迄今為止,美國央行在成立后的105年,主要通過購買國債,將發行貨幣投放市場的[21]。歐盟致力于經濟一體化,建立了超主權的歐洲央行,代替歐盟各國央行發行貨幣,但歐洲央行也是購買歐盟各國國債發行貨幣,讓各國分享貨幣發行主權。西方央行儲備國債,作為貨幣發行的主要依據。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央行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但是,在此前,央行主要是依據政府財政需要發行貨幣,導致4次嚴重的物價上漲;此后則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實質是依據西方資本家購買中國境內生產的商品或工廠的需要增發人民幣。顯然這兩種方式都不是依據我國市場的需要來發行適當數量的人民幣,從而難以實現物價的穩定。發行的貨幣就會有時過多,導致物價大漲,有時則過少,導致物價下跌,通貨緊縮。這也說明,自1978年以來,我國央行執行的最重要的貨幣發行政策,與央行的基本職責是相悖的,它是我國物價不能保持正常變化的根本原因。

 

1995年以后,我國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帶來的問題更多[22]。主要包括九個方面:

 

1)發行的人民幣與央行儲備的外匯是一一對應的,人民幣實際成了西方貨幣的欠條或代用券。這與過去西方國家依據黃金發行貨幣,貨幣成了黃金欠條,是類似的。這等于交出了貨幣主權,尤其是貨幣發行主權。

 

2)由于經濟不斷發展,需要的人民幣也不斷增加,要求對應的外匯儲備也不斷增加,因而央行儲備的外匯,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是不能使用的,如果使用了,就意味著要收回與之對應的人民幣,就是使市場上的人民幣減少。當一段時間內我國貿易逆差時,也就是進口額大于出口額時,進口企業必然拿人民幣通過商業銀行到央行兌換外匯用于進口物資,將人民幣現鈔交回央行,外匯被用來購買國外的物資了,但是,市場上的基礎貨幣與央行儲備的外匯一同減少,就會產生嚴重通貨緊縮。薩繆爾森在《宏觀經濟學》[4](p157)中指出,“人們需要貨幣并不是貨幣本身,而是因為它可以買到東西。……即使我們選擇把貨幣儲存起啦,它的價值也僅僅在于我們以后能夠花掉它”。如果一直依據外匯儲備發鈔,就等于拿財富換回的西方貨幣都是不能使用的,只能儲備在手,或購買利率僅為0.26%的美國國債,等于免費將外匯借給美國使用,從而等于免費將發行的人民幣交給西方,讓他們購買我們的工廠或產品。我國依據外匯儲備發行的基礎貨幣最多時約27萬億,都免費交給了西方。對物價有影響的貨幣還包括衍生貨幣,就是銀行的存款,他們是通過貸款不斷衍生進入市場的,持有者必須用資產做抵押才能貸款得到,由于西方免費獲得了27萬億基礎貨幣,可以控制很大部分資產用于抵押貸款,因而很大部分衍生貨幣也就給了西方資本家。

 

3)依據外匯儲備被動增發貨幣,必須不斷增加外匯儲備才能增發貨幣。隨著經濟發展,必須不斷拿物資換外匯,向西方單向供應工業消費品,我們的資源隨產品出口而大量流失,優質資源就會逐漸趨于枯竭。據國務院2011年公布的文件[23],我國已經有69座城市資源枯竭了,需要國家資助轉型發展了。這造成我國礦產資源價格猛漲5-10倍,帶來物價大漲。我們的很多社會問題,都與物價飛漲相關。例如,最近幾年政府為社保資金頭痛不已,不斷放風,要延長退休年齡。其內在原因,就是20-30年前,我國工資很低,月收入在30年前僅100元,上交的退休金僅幾元錢,經過這么多年的物價飛漲,當時上交的退休金,遠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導致退休金缺口巨大。

 

4)在市場經濟下,我們的經濟資源實際是通過貨幣來進行控制的,我們的大部分貨幣都給了西方,導致經濟資源很大部分被西方控制。因此,所謂的私有化,其實質就是外資化。我國改革開放開始階段的私有化進展很慢,到九十年代中期,公有制企業包括國有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還占95%以上,但此后,我國央行每年提供1-2萬多億人民幣現金換給外國資本家搞私有化,才真正推動了私有化。按照統計局公布的資料,公有制企業比例直線下降,目前產值已低于10%,雇傭勞動力僅占3%,實際等于免費將我們的資產和經濟資源交給外國資本家,產出大都歸美國和西方。由于美國資本家控制了產業鏈的關鍵部分,拿走了所控制產業的大部分利潤。造成的后果是,我們有巨大生產能力,卻積累少,消費少,人均消費量甚至低于世界的一半。雖然現在我們的工業生產能力達到史無前例的水平,高于美國歷史最高年份10倍左右,例如,鋼材產量11.25億噸,超過美國10倍,水泥產量24億噸,是美國的30倍,各種工業消費品按人均都比不搞生產的美國高百倍以上,更是美國大規模建設時代生產量的100倍左右,但基礎設施如鐵路和機場等建設速度僅是當時美國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甚至低于我國前30年工業從0開始時期。而美國和西方已經不搞工業消費品生產,消費水平比中國高十倍以上,過上了不勞而獲的生活。美國的所謂國民產值,85%是國內服務業的增值,大都是低價進口商品,高價零售的差價,也就是零售服務中的勞動。哈佛大學弗格森教授總結為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中美國[24]。我們的人均產出高達8000多美元,但人均收入僅有3000多美元,大部分產出都被西方拿走。

 

5)按照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的實際操作過程,央行有兩種方式向市場投放人民幣。第一種是國內企業出口物資到國外賺到西方貨幣,再拿西方貨幣到央行兌換增發的人民幣,這種情況也可視為外資拿西方貨幣到央行兌換增發的人民幣,到國內市場購買產品;在這種方式下,國內市場上物資減少了,貨幣反而增多,從而在兩方面推動物價上漲;另一種是外資拿外匯到國內通過商業銀行從央行那里兌換到增發的人民幣,用于國內投資,例如購買工廠等,單純在國內增加貨幣,從而推動物價上漲。這兩種方式都是依據西方購買我國產品和工廠的需要來發行人民幣,而不是依據國內市場需要來發行人民幣,必然導致人民幣的發行失去控制,要么過多、要么過少,這是造成我國物價不穩定的主要原因。

 

6)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由于我們掙來的外匯常常過少,我國政府便使用了各種辦法,包括優惠引進外資,出口退稅和低人民幣匯率等低價賤賣措施來獲得外匯,損失巨大,甚至不惜到西方借上萬億美元的高利率貸款,每年免費給西方奉送利息1500億元以上[25]。中科院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一年損失就高達3.66萬億美元[26],超過當年產出一半。有時也出現外匯過多的情形,導致投放到市場上的人民幣過多,這時央行就必須發行債券,通常叫央票,以回收基礎貨幣,減少市場上的人民幣,防止物價上漲過快,這時央行反而需要向商業銀行付利息。按照兩國央行官方報告,美國央行每年獲利約1000億美元,我國央行每年都做不到收支平衡。如果學西方依據國債發行貨幣,按當前國債利率,央行每年至少獲利1萬億元人民幣。

 

7)我們的外匯儲備,大部分都是在美國銀行系統賬戶上的分類數字,購買的美國國債是美聯儲國債賬戶上的數字。現在市場上流通的美元紙幣,總數不到1萬億美元左右,遠低于中國的外匯儲備,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中國的外匯儲備,儲備的不是普通老百姓通常理解的美元貨幣,因為所有市場上流通的美元紙幣都給中國還不夠。在這樣的實際操作下,我們的大部分外匯都儲備在西方,風險是很清楚的。美國精英要消滅中國的外匯儲備,是舉手之勞。一旦中美兩國之間發生對立,則中國的大部分外匯儲備會瞬間消失。當初利比亞卡扎菲和伊拉克薩達姆政府儲備在西方的外匯,不但不能幫助他們對付西方,反而成為西方收買反對派反對他們的工具。美國一直支持臺灣當局作為反對派,最近又加大了支持力度,我們不可不防。但是,直到2017年11月底,按照央行公布的資產負債表,我國人民幣發行依據中70%仍然是外匯,對應儲備的外匯高達3萬億美元,這是十分危險的。

 

8)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由于匯率的波動,央行自身就難以做到賬戶平衡,天然就是不穩定的,例如,當發行貨幣時,一美元對應8元人民幣,但匯率變成1比6時,1美元只能回收6元人民幣,原先發行的8元人民幣留下了2元人民幣,就沒有任何依據了。

 

9)按照美國的貨幣制度和政策,在Cecchetti 著《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6],第2.2.1節商品貨幣與不兌現紙幣,介紹美元是不兌換欠條;17.1.2節明確指出,央行發行的現鈔是央行負債。因而美元是美國政府開出的不負責兌現的欠條。人們只能到市場上購買物資實現兌現。第15.2.1節 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的主要目標之一,指美聯儲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美元每年貶值,等于自動賴賬。因此,美元是不斷自動貶值賴賬的欠條。拿財富換美元,會不斷自動損失。1970年35美元就可以兌現1盎司黃金,如果當時拿1盎司黃金換35美元,今天這35美元就會貶值到不到0.01盎司黃金了,其價值不到當時價值的百分之一了。奧地利學派稱之為廁紙貨幣。很多人將美元當財富,這是完全錯誤的,對應西方貨幣的不是財富,而是國債等欠條。我們大量儲備西方政府發行的不斷自動貶值賴賬的貨幣欠條,無論如何都是損失。

 

五、討論和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6次通貨膨脹、2次通貨緊縮,在大部分時間物價都很不正常。其根本原因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脫離本國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先是依據政府財政需要,1995年后則是依據外匯儲備,實則是依據西方購買我國經濟資源的需要發行貨幣,導致上述9大經濟問題,也儲備了大量外匯。

 

外匯儲備主要用途是解決國際貿易付款問題,國際經濟學理論指出,一般僅需要滿足1-3個月進口額。而且西方國家主要儲備黃金,很少儲備外幣,整個歐盟儲備的外幣僅有2000多億美元,美國僅有400多億美元。這是貨幣主權原則決定的。儲備大量外匯都等于將大量經濟資源交給外國控制,如果讓戰爭對手印鈔票,就可以在我國市場自由購買物資,擾亂我們的市場,則失敗的結果早已注定。央行法制定了詳細的辦法,由央行牽頭實施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維護貨幣主權,禁止外幣侵犯我國貨幣主權,政府動用國家機器,禁止國內市場流通外幣,其根本目的,不僅在于防止競爭對手通過印鈔獲得物資,而且杜絕對我們市場經濟的干擾。但我國央行長期依據外匯儲備發鈔,需要不斷增加外匯才能發鈔。我國為增加外匯發行貨幣,長期以來,制定出口導向政策,通過優惠政策,祈求西方拿貨幣購買我國物資,將貨幣主權拱手交給西方。我國長期儲備大量美元等外匯,其根本原因就是依據外匯儲備發鈔,使央行不得不大量儲備外匯,甚至在當前外匯儲備中,有上萬億美元是從西方金融市場借來的高利率貸款,而借來的外匯,主要用于購買年利率只有0.26%的美國國債,等于免費送給美國利息,每年高達上千億元。美國和西方央行實施的是穩定的通貨膨脹政策,大量儲備的外匯,對應了大量財富流失,意味著國內市場上物資減少,貨幣反而增多,從而在兩方面推動物價上漲。這是十分荒謬的貨幣政策。

 

雖然近兩年我國外匯儲備不再增加,央行主要依據商業債券增發貨幣了,其缺點是不增加市場上凈資金,仍然不利于市場的正常運行。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央行并沒有改變被動參與貨幣兌換,仍然依據西方購買我國物資的需要提供人民幣兌換外來的美元等西方貨幣,只是因為貿易順差被西方投資收益所抵消,導致外匯儲備收支平衡。 相反,西方各國政府基本不參與貨幣兌換,實施的是貨幣兌換市場化,由市場參與者負責貨幣兌換,只有在外匯短缺時,政府才會參與兌換,兌換的是盟國的貨幣,而將中國的人民幣排除在外匯市場之外,而且在危機時,通過政府間互換解決外幣短缺問題,卻不會與中國互換。西方不能平等對待我們,我們就應當學西方,同樣對待西方,對西方貨幣進行管制。

 

市場經濟是靠貨幣來驅動的經濟。經濟是在不斷發展的,每年央行都需要向市場增加一批貨幣。每年新增貨幣的投向,影響當年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增長點,引導更多民間資金共同發展。西方各國都是交給自己的政府,由政府引導經濟發展。我國長期依據外匯被動發鈔,將新增資金交給西方,讓西方驅動我國的經濟為西方服務,形成的經濟模式,按照哈佛大學弗格森教授總結,就是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中美國模式。美國已經不再需要生產工業消費品了,只需印鈔就可以到中國購買工廠,讓中國老百姓替美國生產了。這是過去殖民地時代西方國家從未達到的。

 

我們應消除依據外匯儲備發行的貨幣,政府增發國債置換外匯,將外匯所有權交給國務院財政部。國務院應取消目前為增加外匯儲備制定的各項政策,盡快減少外匯儲備到合理數量。相關政策建議包括:

 

第一,人大應立法,禁止央行拿增發貨幣購買外匯,如此美國和西方資本家就不能自動換到人民幣,到中國購買資產投資了。我國外匯兌換市場早已建立,西方資本家應在市場上兌換人民幣。

 

第二,外匯儲備所有權應交給政府,換取政府發行的國債,將央行發行人民幣的依據轉換為國債,央行不再保留外匯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

 

第三,取消出口退稅;增加人民幣匯率,促進進口,從而轉變外匯順差為貿易逆差,通過市場花掉外匯,政府就收回了人民幣,國內市場還增加了物資。

 

第四,應立法規定,央行應根據市場需要,增發人民幣購買國債或國內銀行債券,滿足市場需要,保持物價穩定。央行增發人民幣應主要購買國債,將發行的人民幣交給政府,用于國內建設。

 

第五,我國國債數量較少,僅有14萬億,遠低于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應大幅度增加國債,滿足央行發行貨幣需要。

 

【致謝:感謝廣州求心研究所黨愛民先生的有益討論。】

 

參考文獻

1. Friedman, M., 貨幣的禍害,安佳譯. 2008, 北京: 商務印書館. p. 182-195.

2. Samuelson, P.A., 經濟學(上)第12章. 1992, 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 p. 1274.

3. Mankiw, G.N., 經濟學原理第五版,宏觀經濟學分冊. 2009: 北京大學出版社. p. 140.

4. Samuelson, P.A. and W.D. Nordhaus, 宏觀經濟學, 蕭琛主譯. 2012,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 p. 34.

5. S.Mishkin, F., 貨幣金融學. 2010,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p. 324,362.

6. Cecchetti, S.G., 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 2007,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p. 20.

7. 王擎 and 黃娟, 中國古代貨幣金融思想的瑰寶——《管仲》的貨幣、價格學說與政策.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3(3): p. 25-28.

8. 馬克思, 資本論 第一卷. 2004, 北京: 人民出版社. p. 865,142.

9. 范炳良, 淺析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與西方的貨幣數量理論.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4): p. 91-95.

10. Tooke, T., History of prices, Vol.2 1838, London: Longman.

11. IMF, Annual Report of the executive board for the financial year ended April 30, 1979. 197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USA.

12. US_BUREAU_OF_CENSUS,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AL TIMES TO 1957. 196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 7,683.

13. 吳太昌, 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壟斷活動述評. 中國經濟史研究, 1986(03): p. 119-134.

14. Gomes, L., 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Mercantilist and Classical Perspectives. 1987: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 19.

15. 李楠, 我國通貨膨脹過程的形成機理分析與傳導機制檢驗. 2011, 吉林大學.

16. 周其仁, 匯率評論之十六:被動超發貨幣的教訓,經濟觀察報 2010年8月16日,http://zhouqiren.org/archives/979.html. 收錄在《貨幣的教訓 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 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出版. p. 46,51.

17. 周其仁, 匯率評論之四十九:人民幣以何為錨. 收錄在《貨幣的教訓 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 2011: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出版.

18. 黃衛東. 增發人民幣應購買物資,而不是外匯--從我國借高利率貸款買美國國債談起. in 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與趨勢”研討會暨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25屆年會,2015.5,全文: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7731. 2015. 吉林長春.

19. 周其仁, 貨幣的教訓:匯率評論之五一:貨幣制度重于貨幣政策_周其仁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7c17e0100ttpq.html. 2012: 北京大學出版社. p. 209.

20. The Fed - Federal Reserve Ac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aboutthefed/fract.htm. 2010, 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Congress.

21. 美聯儲.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 2015 2015.1.8 2015.1.12]; Available from: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41/.

22. 黃衛東, 《中國人民銀行法》亟需修訂. 改革內參(本期公開發表), 2013. 2013(17): p. 18-21.

23. 國務院批準確定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http://www.zjkfgw.gov.cn/Macro/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24. 2011.

24. Ferguson, N., 貨幣崛起,高誠譯. 2009,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5. 黃衛東, 增發人民幣應購買物資,而不是外匯 -從我國借高利率貸款買美國國債談起, in 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與趨勢”研討會暨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25屆年會,2015.4. . 2015: 吉林長春.

26. 楊多貴等, 國家健康報告,參見:2011美國攫取霸權紅利逾7萬億美元 中國損失最多-中新網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109.shtml. 2013,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 北京.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