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鐵華在向筆者展示他收藏的多種文獻史料。(中紅網江山攝)
由金鐵華收藏的報道當年劉志丹犧牲的文獻史料《國聞周報》。民國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出版的《國聞周報》報道:《晉境殘匪竄返陜北》、《陜晉各軍聯合會剿》、《閻呈報晉剿匪經過》。(中紅網紅色圖庫)
介紹金鐵華父親金玉林勞模事跡的書籍《花兒金》封面。(中紅網紅色圖庫)
中紅網北京2017年1月23日電(江山)春節前夕,筆者走訪了中國著名紅色收藏家金鐵華,他展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反映劉志丹、習仲勛等革命事跡的史料,彌足珍貴。
金鐵華是筆者的老朋友,兩年前筆者就曾到他家拜訪過。但見原本寬敞的會客室里,如今堆滿了各種收藏品,一箱箱、一件件,令人目不暇接。
“做紅色收藏一要有量,二要有精品。這些就是我兩年來花了近十萬元工資,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紅色收藏品,”金鐵華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文物來給筆者看,“我近年來收藏的重點文物有紅軍長征的,有黨史的。這本是滕代遠寫于1935年8月15日的文章,當時他化名‘李光’,發表在1936年蘇聯出版的華文版《擁護和平反對戰爭》,我認為這是最早報道中國工農紅軍進行長征故事的書刊。”
“你再看看這四本書,上面都刊登有習仲勛同志的文章。”金鐵華提高了說話的聲音,分明帶著幾分自豪。筆者拿來細看,只見第一本是《政策匯編》,上面載有習老的文章“習仲勛同志關于新區工作問題給毛主席的報告”;第二本是《整頓干部作風學習文件》,上面載有習老的文章“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第三本是《動員一切力量為完成全省土地改革而斗爭》,上面分別載有習老的“動員一切力量為完成全省土地改革而斗爭”和“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再前進一步”兩篇文章;第四本是《學習中共黨史重要文獻》,上面載有習老的文章“跟著毛澤東走就是勝利”。這四本書,都是新中國前立前后出版的,書本已十分陳舊,都成了黃色。
“我喜歡收藏毛主席的東西,而習老有的文章,寫的就是與毛主席有關的事。”金鐵華說著,就打開了《政策匯編》。只見這本出版于1949年5月5日的書,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黨內文件方式(共四十四篇),發至縣團級以上的黨政軍干部學習之用,是當時領導干部必讀文件。“這說明并證明我們的黨在戰爭年代,與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特別是習老給毛主席的報告,至今讀來倍感親切。”
據了解,金鐵華收藏的這些文物,有的是從網上拍來的,有的是從北京有名的收藏市場潘家園購來的,還有的是從朋友那兒轉購來的,每一件都是百元以上。這對于依靠微薄工資來從事紅色收藏的金鐵華來說,真是不易。正如金鐵華所說:“所有的紅色收藏,包括擺地灘的,都是紅色文化的傳播人,中國民間紅色收藏萬歲!”
接著,金鐵華又展示了他精心收藏的文獻史料《國聞周報》,上面有報道劉志丹烈士犧牲的經過內容。他說:“我聽說有人污蔑毛主席,說是毛主席派人暗殺了劉志丹,這簡直是胡說八道!我要用我手中的史料,來證明了偉人的光輝,讓這些小人丑態畢露。經過戰斗洗禮的文獻史料,肯定真實于今天的霧霾,可以穿越時空,粉碎那些別有用心的人臆想出來的想當然。”
筆者拿來細看,只見在民國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出版的《國聞周報》上,分別刊登著《晉境殘匪竄返陜北》、《陜晉各軍聯合會剿》、《閻呈報晉剿匪經過》等文章。
《閻呈報晉剿匪經過》中這樣寫道:
查晉綏軍隊,共計八師三旅,兵數誠不為少。然以環境關系,綏遠常駐兩師,晉北分駐一師一旅,晉南及潞澤一帶,各分駐一師,省垣常駐一旅,自共匪竄據陜北,奉令派遣兩師缺一旅,過河防剿,此外在晉西者,僅余一師兩旅,而擔任河防者,僅僅一師,以一師之兵力,任千余里之防務,每一渡口,大者僅能置兵一排,力量實屬單薄,本年二月二十日,匪軍大部,乘夜由中陽石樓縣境,強渡過河,數在兩萬以上,錫山聞報,一面移緩就急,星夜調集分駐各處軍隊,前往剿辦,一面電請中央派遣大軍,來晉協剿。匪之企圖,初在突破汾陽、孝義,直撲太原,經第二縱隊司令員楊效歐,于三月十日在孝義之眼頭仲家山,將匪擊斃三千余人,傷者尤多,匪勢大挫,遂化整為零,分股回竄。其一路北竄交城、文水、興、臨、嵐靜一帶,并在興縣之羅峪口接劉子丹股匪數千人東渡,當派大兵分路截擊,旋經章團長拯宇,在離石境內之冀家原與匪激戰,出匪不意,乘夜襲擊,將匪首劉子丹擊受重傷,旋在永平鎮斃命。據高師長桂滋電報,該匪首尸身確系于四月二十七日運抵瓦窯堡,儉二十八日開會追掉……
確實,我們從這些史料中分明可以從反面來證明,是反動的國民黨軍隊殺害了劉志丹烈士。
當年,為了紀念劉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并在城北建劉志丹陵園,里面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題詞石刻。
劉志丹烈士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戰,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忠心赤膽,為創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被毛澤東同志譽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劉志丹烈士永垂不朽!
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中紅網紅色圖庫)。
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中紅網紅色圖庫)。
連環畫:創建陜甘邊——劉志丹、習仲勛、馬文瑞在環縣戰斗的日子。(作者:袁鵬飛)
劉志丹烈士陵園。(中紅網紅色圖庫)
劉志丹烈士塑像。(中國陜北網)
毛主席題詞:群眾領袖 民族英雄。(中紅網紅色圖庫)
習仲勛題詞:劉志丹革命事跡陳列館。(中紅網紅色圖庫)
鏈接一:劉志丹人物簡介
劉志丹,(1903~1936)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原名劉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誕生于陜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金湯鎮。
1921年考入陜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曾任學生會主席,組織領導學生運動,同軍閥井岳秀等封建勢力作斗爭。
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5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被選派到黃埔軍校學習,入第4期炮兵科。
1926年秋畢業后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總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西安中山軍事政治學校教官。同年冬任國民聯軍第4路軍馬鴻逵部黨代表兼政治處處長,在該部建立軍、師、團、營政治工作機關,開展新式練兵。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擔任中共陜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
1928年初,被派往以中共黨員許權中為旅長的陜軍新編第3旅,任參謀主任。不久,率一批干部到豫陜邊界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培訓赤衛隊骨干。4月,參與領導了以新3旅為骨干力量的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起義失敗后,于1929年春返回陜北,任中共陜西省委候補委員、陜北特委軍委書記。打入陜北、陜甘邊一些軍閥部隊和民團,進行兵運工作,組織革命武裝力量,曾先后任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1931年10月,和謝子長等將南梁游擊隊與陜北游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不久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先后任副總指揮、總指揮,總結過去失敗的教訓,學習井岡山斗爭的經驗,開辟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蘇區。
1933年5月奉命隨紅26軍2團南下渭南華縣地區作戰,失敗后,率少數人奮勇作戰突出重圍,9月返回照金蘇區,任陜甘邊紅軍臨時指揮部副總指揮兼參謀長。1933年11月成立紅26軍42師后,任42師參謀長,不久任師長,率部北上合水、慶陽,與陜甘邊游擊隊、關中游擊隊、陜北游擊隊1支隊互相配合,開展游擊戰爭。
1934年2~4月九戰九捷,以劣勢兵力取得了西華池等戰斗的重大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建立了陜甘邊工農民主政府和14個游擊支(中)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
1934年5月任中共陜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后兼軍政干校校長。編寫了《軍事教育大綱》、《政治工作訓令》等教材。
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5月紅26軍和紅27軍會合后組成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后率紅26軍、紅27軍主力,在陜北游擊隊配合下,以圍點打援,出敵不意,各個擊破等戰法,經兩個多月機動作戰,攻克延長、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邊6座縣城,殲敵大量有生力量,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邊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壯大了紅軍和游擊隊,在20余縣建立起工農民主政權,使根據地擴大到東臨黃河,西接環縣,南至淳化、耀縣,北接長城的廣大地區,把陜北、陜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紅軍長征之后的落腳點。8月,在陜北、陜甘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指揮紅軍主力,集中兵力,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區首殲國民黨軍晉軍1個團,迫使晉軍撤回黃河東岸。9月,紅26、27軍與長征到達陜北的紅25軍會師,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他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0月與軍團長徐海東指揮勞山戰役。后在“左”傾路線統治時期的“肅反”中被逮捕,備受折磨,但他始終堅持原則。不久,中共中央到達陜北,毛澤東、周恩來等迅速糾正了陜甘蘇區黨內“肅反”的錯誤,劉志丹從而獲釋。此后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后方辦事處副主任、紅軍北路軍總指揮兼第28軍軍長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警備司令等職。經常教育部隊顧全大局,絕對服從中共中央的領導和調遣。在他的影響下,陜北紅軍與中央紅軍團結一致,共同對敵。
1936年3月,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由羅峪口附近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迭克敵軍。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犧牲,年僅33歲。
為紀念劉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并在城北建劉志丹陵園,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題詞石刻。劉志丹烈士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戰,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忠心赤膽,為創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被毛澤東同志譽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鏈接二:金鐵華人物簡介
金鐵華,1949年出生,滿族、中共黨員、原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干部。他是毛澤東時代北京市勞模“花兒金”金玉林的兒子,從事紅色收藏已有幾十年時間。2002年初,金鐵華被官方媒體冠名為“紅色收藏家”,這是中國官方媒體第一次承認和認可的紅色收藏家。2002年9月16日北京《勞動午報》(原來的《工人日報》)刊出了《紅色收藏家向129師發出尋人啟事》一文。
十多年來,金鐵華接受了《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晩報》、《解放軍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幾乎所有在京報業的采訪及中央電視臺、央視國際、北京電視臺、香港鳳凰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臺等媒體的宣傳。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中文報紙等紛紛報道過金鐵華,并稱金鐵華是毛澤東的忠實信徒,這樣的稱呼在全國是第一人。《中國日報》和《環球日報》英文版在第一版整篇報道紅色收藏家金鐵華的事跡。
幾十年的執著,金鐵華的收藏影響著人們、影響著社會。2010年10月28日,金鐵華在全國第一個以民間紅色收藏家之稱并配有照片登上《人民日報》。2011年9月,全國第一個以北京著名紅色收藏家之美稱的金鐵華應邀到香港進行22天的展出。金鐵華帶去了百余件與毛澤東和建黨、抗戰有關的珍藏,包括毛澤東曾用過的硯臺和毛筆。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2013年6月9日,在第五屆北京市檔案日<即國際檔案日>上金鐵華無賞的捐獻出359件文物,并被北京市檔案館永久珍藏。近年,國家出版社出版了韓春鳴編著的《花兒金猜想》一書,在書中詳細記錄了金鐵華的父親金玉林這位毛澤東時代的優秀藝術家、毛澤東時代的優秀共產黨員、毛澤東時代的北京市勞模的事跡。金鐵華多年來用自己僅有的微薄工資搶救式地收藏散落在民間上的共產黨早期文物文獻史料。金鐵華為了那份真、為了那份愛、為了那份情,生命不息,戰斗不止。“不忘先輩征程,感恩激勵前行。”近日,紅色收藏家金鐵華老師收藏了數份珍貴史料,其中包含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生前發表的文章引起廣大紅色愛好者關注。
據金老師介紹,他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歡紅色收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完全投入到紅色收藏中,直至現在還依靠著每月薄弱的退休工資廣泛收集。毛澤東的早期著作收藏、1921年建黨前后及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散落在民間的文獻文物等不計其數的資料整齊地擺放在他家中的書房內。“紅色收藏直至今天只買不賣。”金鐵華表示,研究歷史,我注重了解那個時代的資料,這是我收藏紅色文物的初衷,所以甘愿奉獻……
國聞周報。(中紅網紅色圖庫)
鏈接三:《國聞周報》
該雜志屬于綜合性時事周報,1924年8月3日在上海創刊,由胡政之創辦,國聞通訊社編輯。內容有一周簡評,時事論文,外論介紹,一周間國內外大事述要,一周大事記,文藝,書評和新聞圖片等。1926年9月移往天津出版,1936年遷回上海。1937年12月27日出至第14卷終刊。每卷50期。
胡霖(1889年-1949年4月14日),字政之,筆名冷觀。四川成都人。民國著名記者,報人,新記《大公報》創辦人之一。大公報也正是在胡政之和張季鸞以及吳鼎昌主持下,成為中華民國大陸統治時期,尤其抗日戰爭時期最重要的民間輿論重鎮。胡政之在新聞史上既是大公報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成為了一個時代報刊的象征性人物。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