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蘭德公司的最新報告《與中國開戰——想不敢想之事》,中譯本全文46000字,IPP評論將陸續刊載。
編者按
在中美絕大多數國際問題研究者和外交官看來,中美兩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幾乎沒有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然而越是這樣樂觀,政策研究者似乎越應該考慮到一旦發生沖突的應對措施。美國蘭德公司在這方面又走在了前面。這家美國著名智庫今年早些的時候報告就是圍繞著中美潛在軍事沖突而展開,想諸人不敢想之事。IPP評論獨家翻譯了這份長達46000字的報告,今天首先推送的是報告摘要版。
隨著美國的軍事優勢減弱,美國對與中國的戰爭是否能符合其既定的計劃并不自信。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其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A2AD),意味著美國難以在戰爭爆發時掌握控制權,摧毀中國的防御并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考慮到這一點,本報告將分析中美之間戰爭的可能形式,對雙方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影響,美國應該做好的準備,以及戰爭爆發后美國如何在戰爭目標和戰爭成本上取得平衡。
我們假定中美戰爭是常規的、區域性的,主要由水面和水下艦艇、空中戰機和導彈等發動,以及空間和網絡對抗。我們假設戰爭在東亞地區進行,包括中美之間潛在的熱點地區以及所有中國部隊的駐在地。而雙方的遠距離軍隊部署和不斷增強的追蹤打擊能力會將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區都變為戰場,并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雙方不大可能會使用核武器,即便是發生了激烈的武裝沖突,雙方都不會認為其損失和前景慘烈到要冒險首先使用核武器來打擊報復。考慮到中國有限的軍事實力,我們假設中國不會攻擊美國本土,除網絡戰外。相反,美國對中國的非核武器打擊覆蓋面會很廣。我們限定以2015至2025為研究時間段。
思考與中國的戰爭,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軍事實力的發展。傳感、制導、數字網絡和其他用于鎖定敵軍的信息技術,已經先進到中國和美國的軍隊都能嚴重威脅到對方。這促使雙方發展出能先于對手打擊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從一開始就傾向于雙方互相進行猛烈的攻擊,但雙方都無法完全制服對方,而且雙方在軍事和經濟上都具有豐富的資源和持續作戰的能力。
中美間的沖突不大可能會涉及大規模的陸地作戰。此外,中美雙方軍隊強大的常規反擊能力,會在幾個月內消耗雙方的軍事力量。在這之后,雙方將在工業技術補給和人口動員上展開競賽,這一結果取決于多個因素,有一點肯定的是,雙方的投入會不斷攀升。
盡管這份研究報告主要是提供給美國的決策機構,然而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決策者能仔細思考與美國戰爭可能產生的結果,包括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破壞和對中國內部平衡與凝聚的威脅。我們在公開信息中并沒有發現中國領導層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
四個案例分析
影響戰爭類型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變量:強度(從溫和到嚴峻)與持續時間(從幾天到一年甚至更久)。因此,我們會分析這樣四個關于戰爭類型的案例:短期低強度型、長期低強度型、短期高強度型以及長期高強度型。關于強度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中美政治領導人在一開始就是否授權予軍方為實現其計劃而對敵對力量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而關于持續時間的決定因素如下:假設雙方都擁有足夠的物質力量來打一場持久戰爭,是否有一方在某一時刻喪失戰斗意志或者估算繼續這場戰爭將得不償失。
我們將各個案例的影響分為軍事、經濟、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幾類。軍事損失包括飛機、水面艦艇、潛艇、導彈發射器和儲備,以及在面對網絡和反衛星戰時顯得日益脆弱的信息通訊指揮攻擊系統(C4ISR)。經濟損失包括貿易萎縮、消費以及海外投資的收入(能源通道被封鎖已計入了貿易萎縮當中)。一旦網絡戰爭從軍事領域擴展到民用領域并影響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那么經濟活動將進一步被擾亂。國內政治影響的范圍包括從反對戰爭政策和威脅國內穩定。國際上的反應包括支持、反對和搖擺不定。
近年來軍事科技進步的步伐,尤其是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雙方的網絡戰與太空站水平,預示未來十年可能出現的巨大變化,使得2015年與2025年的情形截然不同。到2025年,經濟領域同樣會出現巨大變化:中國可能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中國海外投資持續增長以及兩國經濟都將比以往更加依賴計算機網絡。盡管這還不足以從性質上改變戰爭對經濟的影響。想要嘗試說明十年之后戰爭對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則需要更多的深思熟慮。因此,2025年與2015年的分析僅僅在軍事領域有所差別。
四個案例及其代價、影響等如下所示:
短期高強度型
如果中美的任一方領導人授權他們的軍事指揮官為實現戰略計劃對敵方采取有力的軍事打擊,一個高強度的武裝沖突將可能爆發。在2015年,美國海空軍力量將會損失重大,包括受損的航母和地區內的空軍基地。但中方的損失將會更大,包括內陸地區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不用多久,雙方都將會清楚地意識到,隨著戰爭的持續,在戰爭早期就已對美軍有利的戰損比將會繼續擴大。
到2025年,盡管美方的損失會因為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提升而擴大,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損失會減小,但中國的損失最終還是會比美國大。屆時,持續的戰爭最終是否還有贏家將不得而知。在經濟方面,即使是短期高強度戰爭也會對中國的全球貿易帶來巨大沖擊,要知道中國的貿易絕大部分都要路經作為戰場的西太平洋地區。而美國的經濟損失將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國際和國內政治影響將非常有限。
長期高強度型
在2015年,高強度戰爭的時間拖得越長,對中國的影響會越糟。到2025年,戰爭前期的不確定結果可能會促使雙方不計損失地投入戰斗。雖然那時美軍取勝的前景不如現在,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必然會取勝。隨著戰爭的持續深入,從黃海到南海,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會給海運和空運帶來危險,隨之而來的貿易量和能源供應的大幅縮減,會嚴重損害中國的經濟。戰爭的時間越長、強度越高,則越有可能將其他國家牽扯進來,特別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盟友——日本。
短期低強度型
考慮到難以迅速取得軍事勝利、失去控制權的風險和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中美雙方的領導人也許都不大會授權全面打擊對方,因此戰爭將會是以最小的軍事損失的形式,有限的、低強度的、零散的和沒有結果的。假如雙方的領導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且都有相互妥協的傾向,那么這場沖突能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以及國內國際政治震蕩之前結束。
長期低強度型
如果戰爭是可控的且損失是可以接受的,那么雙方將會持續低強度的對抗以避免需要妥協的政治代價,由于雙方都無法在軍事上取得上風,這種對抗會持續一段時間。與此同時,盡管雙方戰斗是有限的,但經濟的損失會不斷攀升,尤其是對于中國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和國際的政治壓力會加劇,盡管其必然性不如長期高強度型的那么高。
這些案例表明,中美雙方強大的常規反擊力量將會在戰爭初期通過毫無約束的(盡管還是非核的)敵對行動造成主要的軍事損失。一旦某一方軍隊得到授權可以進行軍事打擊,那么雙方管控沖突的能力將會大打折扣。雙方都會把先發制人的打擊視為減少戰爭損失和保持優勢戰力的最佳方法。這凸顯了雙方在常規打擊力量和作戰概念上內在的不穩定性。
到2025年,中國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將會大幅降低中美間的戰損比。不過屆時中國的損失仍將是慘重的,而美國方面,盡管會比中國少,但必將比2015年時要慘重。即使美國取得軍事勝利的可能性在降低,但中國要取得勝利卻仍然遙不可及。因為雙方都有能力持續重創對方,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接受失敗。歷史經驗表明,具有極大破壞性但卻陷于僵局的戰爭不會促使任一交戰方同意停戰。一個高強度、漫長且望不見尾的戰爭會讓雙方都陷于衰弱,無力應對其他威脅。
非軍事因素的重要性
軍事對峙的形勢意味著戰爭可能最終由非軍事因素決定。這些因素在當下和未來都有利于美國。雖然戰爭會損害雙方的經濟,但對中國的破壞可能是毀滅性的和持續的:在長達一年的戰爭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會下降25%至35%,相比之下,美國的GDP會下降大約5%至10%。即便是低強度的沖突,除非及時結束,否則依然會削弱中國的經濟。一場長期和高強度的戰爭,可能會破壞中國的經濟,拖慢它來之不易的發展,并引起廣泛的困難和混亂。
這種經濟損失可能會轉而加劇中國的政治動蕩并鼓勵中國的分離主義分子。雖然其政權和國防力量可能可以承受住這樣的挑戰,但這樣做可能會在一場非常艱難的戰爭中增加壓力、加重生產負擔并破壞中國政權的合法性。相反,美國國內的黨派紛爭可能會影響其作戰能力,但只要是常規的沖突,不管多長時間和多嚴重,就不會危及社會穩定,更不會危及國家生存。不斷升級的網絡戰,雖然對雙方都有害,卻可能惡化中國的經濟并削弱政府控制群眾不安的能力。
總的來說,在一場長期和高強度的戰爭中,國際反應也可能有利于美國。美國的東亞盟國的支持可能降低中國的軍事把握,俄羅斯、印度和北約的反應可能影響較小,并且北約能抵消俄羅斯在歐洲的機會主義威脅。日本的卷入是可能的,如果它成為潛在爭端的當事國;而假如其領土(美國軍事基地所在地)被襲擊,日本的加入就幾乎是確定的。隨著東京對憲法限制武力使用的解釋更加寬松以及在日本軍事能力上程序的改進,到2025年,日本的加入可能在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中都發揮作用。中東的加劇動蕩對中國和美國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這些分析強化了一個共識,即中美間戰爭將是災難性的,以至于雙方都應高度重視避免這種戰爭。對巨額代價的預期使得有預謀的戰爭變得不太可能,這也要求雙方政府強有力的危機管控能力和對軍隊的政治領導。考慮到對方先發制人帶來的嚴重后果,在戰爭一開始保持相互克制可能既關鍵又困難。實際上,它需要雙方都有合作的能力,即便是在戰爭開始之后。因此,領導人之間緊急和直接的對話,在可能導致敵對行為的危機時期以及戰爭已經開始的時期都非常重要。
由于美國可能無法在一場高強度戰爭中實現完全控制、獲勝,或避免重大損失,它必須防止自動發起(如果不主動發起)一場激烈和迅速的沖突。這就要求最終要由總統批準實行軍事計劃的安全保證,而這反過來又要求軍事指揮官們為總統提供一系列可行的選項。
盡管A2D2能力得到提高,中國在一場高強度戰爭中仍會損失更多,并且它在高技術、快速戰爭中軍民協調的經驗還很少。中國領導人認為軍事現代化的未來是指向一場短暫和成功的戰爭,這種想法是不明智的。更可能的是一場嚴重的、曠日持久的、軍事上沒有結果的戰爭,而經濟、政治和國際影響都可能有利于美國。中國有跟美國一樣多的理由,去阻止對一場迅速而激烈的沖突的軍事計劃的自動執行,包括做出政治決策的明確要求。
美國軍事行動建議
當中美沖突爆發時,中國對美國軍隊的打擊程度取決于中國對美國行動的預期估計。美軍不應指望在中美發生沖突時,能夠按計劃第一時間摧毀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力量。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僅會削弱危機穩定性,讓中國先發制人,還增加在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自動爆發激烈戰爭的危險性。而且,美軍不應預判或限制美國總統的選擇,比如只提供一個計劃來應付突發的常規戰爭,也不應讓美國毫無準備地執行預備計劃。這樣做有利于增加危機穩定性,并且至少可以在大體上提醒美國軍隊重視對于長期高強度戰爭的準備,同時讓中國知道美國對此的重視。如果意圖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能夠對抗美國之前對其進行打擊,美國就須承擔更大的風險,因為可能在摧毀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之前,美國就要應對它的攻擊。
美國在采取措施以免危機惡化和避免使用暴力手段的同時,應設法削弱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影響,如投資建設生存性更強的武器平臺和增強美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導彈、潛艇、無人機、無人機發射平臺、信息技術 、反衛星武器。美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可以打擊中國獲勝的信心,同時增強危機穩定性以及沖突中關鍵初始階段的穩定性。但這種能力并不能恢復美國的軍事統治地位和控制力,或減少美國在激烈沖突中的大量損失和經濟成本。
考慮到全面備戰可能需要的高成本和與中國發生的戰爭的低概率,美國應謹慎做好一定的準備:
· 提高對于高強度軍事行動的維持能力和在其中的生存能力
· 提高同盟和鄰近中國的伙伴的核心軍事能力,以及與他們協作的能力
· 與日本和其他東亞盟友制訂應急計劃
· 和北約協商關于與中國沖突的突發事件,包括俄羅斯和伊朗的預期反應
· 采取措施減輕中國對關鍵產品的干擾
· 采取措施以阻止中國進口戰爭關鍵物品(如石油)
美國軍隊借助于《美國法典》第十卷和共同合作,可以通過以下行動發揮作用:
· 投資發展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比如,機動陸基導彈和綜合防空以擴大中國海陸空三軍的預期損失。
· 估算需求武器和貨物以應對長期高強度戰爭
由于美國的以上行為可能會被中國理解為敵意,美國和美國軍隊同時也應提高中美軍事理解的廣度和深度,采取措施以降低誤解與誤算的風險。
結論
盡管精準優勢增強了中國反擊作戰能力并削弱了美國軍事領域的統治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就取得統治地位或勝利。中美戰爭可能爆發于雙方的毀滅性打擊下,且戰爭難以控制,將會持續多月或數年。在這場中美戰爭中不僅沒有贏家,還會給雙方的軍事力量帶來巨大損失。這場戰爭持續越久,經濟影響、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就越重要。然而這些非軍事影響在嚴重影響中國的同時,也大幅削弱了美國經濟以及應對國際挑戰的能力。美國要為與中國爆發長期、高強度戰爭做好合理準備,但同時也應計劃好控制戰爭的范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強化文官對軍隊的控制;并且不論在和平時期、危機時期、戰爭時期,都要擴大與中國的交往。(完)
注:本文系蘭德公司最新報告《與中國開戰:想不敢想之事》的緒論部分,全文46000字將陸續刊登。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