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文
得民心者得天下。堅持群眾路線是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三個活的靈魂之一,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制勝的法寶,要在新形勢下發揚光大。
1945年9月,黨中央、中共南方局決定派章漢夫、胡繩、喬冠華、龔澎、廖沫沙、林默涵、范劍涯、邵荃麟等同志到香港,會同中共廣東區黨委派出的饒彰風、楊奇等同志到藏龍伏虎、政治形勢十分復雜的香港,重新建立新的傳播據點。
此時的香港正處于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中國成為“慘勝”之后的“五強”之一,國共內戰也還沒有全面的展開,港英當局的態度還比較友好。
中共在香港的“喉舌”除了《華商報》之外還有小型的報紙《正報》(中共東江縱隊的機關報《前進報》的前身),《群眾》以及英文半月刊《今日中國》。同時還創辦了有利印務公司和新民出版社。
《華商報》做為中共發聲的“喉舌”是當時港人皆知的事情。然而,港英當局使用兩面手法,一方面允許《群眾》等刊物正式登記,另一方面默許國民黨在香港的活動,公開設立黨部,公開進行各種破壞進步的活動。所以《華商報》的銷量一直在一萬份左右徘徊,經濟上面臨著許多困難。
旅居海外的南洋華僑一直心系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章漢夫、饒彰風把赴南洋為《華商報》籌款的艱巨任務交給了夏衍,發起“為香港進步文化事業籌款”運動。
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對于文化事業積極支持。他曾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但是由于抗戰時期國內不少社團到南洋向僑領們募捐,有少數人沒有把捐款的用途向陳嘉庚報告,加之僑領們久居海外,信息不暢,對此很有意見。
夏衍離港之時,方方、章漢夫和連貫等同志就一起商定,這次籌款一定要通過群眾路線,并且把籌得的經費數目逐日在《南僑日報》和《華商日報》上予以公布。籌款不向僑領伸手,靠的是集腋成裘、眾志成城。半年共籌得款項近肆萬元之多。令人感動的是,這些錢面值都是一元、五毛、三分以及五分的小面值累積起來的。
夏衍回憶說:我和陸浮到《南僑日報》經理部去接受捐款,當我收到幾個或者十幾個僑胞——有橡膠工人、司機、小學教員以至清潔工人聯合“捐獻”的五元、十元捐款,和讀者他們寫的“向香港進步文化界”致敬之類的函件的時候,真的會禁不住掉下眼淚。
他還說:這種處于華僑底層的勞動群眾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節衣縮食地為革命事業獻出幾個“斗零”(零用錢)的義舉,是永遠不該淡忘的。這些僑胞實在太可愛、太可敬了!
《華商日報》高度重視群眾工作。雖然當時的《華商日報》的是以“左”的面貌出現,但面對底層讀者卻積極地利用副刊《熱風》(后改為《茶亭》)刊登三五百字的雜文和隨筆,爭取讓讀者讀得懂、看得清,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的積極性。力求辦成為香港本地居民接受的副刊。
夏衍向鄒韜奮學習,寫了“讀者與編者”之類的補白,通過通俗易懂的舉例子來說明問題;胡希明用“打油詩”、“新樂府”、“心照不宣”的形式寫了很多絕妙的文章。
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強行收兌民間所有的黃金、白銀、外匯,還派太子蔣經國到上海以“打倒貪腐”為口號,實際上是竭澤而漁,搜刮民脂民膏。蔣介石政權的倒行逆施引起了蔣管區廣大群眾的極大憤慨。胡希明利用打油詩的題材,創作了《聞道》:
聞道金圓券,無端要救窮。
依然公仔紙,難換半分銅。
騙子翻新樣,濕柴認舊蹤。
這真天曉得,垂死擺烏龍。
作者在詩中巧妙地植入廣東人口頭常用“公仔”、“濕柴”、“烏龍”等俗語,貼近讀者、“入鄉隨俗”地爭取了許多群眾,起到了非常好地傳播效果。這是下了很多功夫才得來的寶貴經驗。《聞道》一詩不僅傳遍了港九,而且很快的傳播到廣州、上海。
《華商日報》還認真地做好貼近群眾工作。為了貼近群眾,副刊《熱風》改名《茶亭》。夏衍不失時機的給自己起了“亭長”的筆名,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開場白文章《請大家來歇腳》。他還曾用過廣東很有名的“王老吉”涼茶的諧音“汪老吉”作為筆名,寫了不少政論和雜文。
廖沫莎、杜埃、秦牧、樓棲、胡希明等都經常寫稿,用的筆名也隨時根據當時的環境和群眾的口味變換。以至于后來有人問夏衍:你究竟用過多少筆名?夏衍答復:我自己也記不清楚。殊不知那些文章都是在嘈雜的環境中,甚至在九龍到香港的渡輪上寫成的。一個筆名可以幾個人合用,為了黨的宣傳事業,誰會在意什么版權和稿費的問題。
黨的理論刊物《群眾》也認真做改進群眾工作。原來《群眾》長文章多,理論性強,讀者批評它太高深,內容單調,不夠多樣、不夠活潑。于是負責人章漢夫就積極開辟通俗專欄《茶亭雜話》,邀請夏衍用“汪老吉”、“任晦之”兩個筆名,每期二三千字,大約幾年時間前后寫了十萬多字之多。
胡希明則在《華商日報》副刊《茶亭》用“三流”這個筆名幾乎每天撰寫文章。
從1949年1月起,《華商日報》的銷路從原先的數量激增到二萬份以上。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走群眾路線,很好地宣傳了中共的各項政策、方針,履行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通過做好群眾工作,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我黨的一貫的優良傳統。中共在香港堅持走群眾路線,建立新的傳播據點所取得勝利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在新時代我們更要堅持不懈把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視群眾工作,認真改進群眾工作,全面增強凝聚力,全面激發廣大群眾的創造力,凝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磅礴力量。
來源:年豐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