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北大@記憶丨楊昌濟:欲栽大木柱長天
點擊:9648  作者:董夏青青    來源:北大光華EMBA  發布時間:2020-09-10 11:08:24

 

編者按:北大記憶,令人難以忘懷。學長們的深情口述,闡述了北大莘莘學子憂國憂民,奮發向上的精神,也展示著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這是口述史精神傳達的初衷,也是學長們對新一代北大人繼承和發揚北大精神的殷切期盼。

 

沒有一種“精神”讓人如此強烈,或許這就是老北大人的與眾不同,他們口口相傳,用余光點燃我們內心的火把。今天,我們將擔負這份責任,將這份精神薪火相傳。這會是一種延續,也會是一段歷史。

 

楊昌濟:欲栽大木柱長天

作者/董夏青青

 

北京舊城有一條長達16里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如同一根野心勃勃的竹棒,把正陽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地安門等皇城內的主要建筑串成一根宮廷御制糖葫蘆。信風水的人把它看作北京的龍脈,在這條龍脈的兩側,對稱排列著天壇、先農壇、太廟和社稷壇。

 

在棋盤似的內城,街巷胡同有條不紊地畫出棋路,中軸線劈開一條楚漢河界,四合院恪守棋子的職責,緊緊地拱衛紫禁城。

 

作為“紫禁后護”的鐘鼓樓,“司曉晨,節出入,麗壯觀,播遠聽”,吼出了龍族魂牽夢繞的韻腳。

 

楊昌濟故居就坐落在鐘鼓樓東邊不遠處的豆腐池胡同9(15)

 

1

 

豆腐池胡同,原名豆腐陳胡同。相傳,這條胡同里有位姓陳的師傅,開了一間有名的豆腐作坊,胡同因此而得名。這條胡同西接鐘鼓樓,東鄰那彥圖的親王府,身后是綿延七百多年的繁華與動蕩。早在元朝時期,豆腐池胡同一帶就因積水潭開設了碼頭而興盛起來。這里不僅有米市、面市,還形成了緞子市、皮毛市、鐵市等街市,甚至一度出現過買賣人口的人市。

 

19186月,楊昌濟應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的聘請,任北京大學的倫理學教授,楊昌濟到北京后就住進了豆腐池胡同9號。

 

 

這是一座坐北朝南,不太規則的兩進院落,如意大門的上方,掛著“板倉楊寓”的匾額,一塊小小的木牌把長沙板倉沖與北京豆腐池胡同鉚在了一起。

 

前院有側房三間,北房三間,東廂房三間,楊昌濟就住在前院的北房。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住進了東廂房。后院有后罩房四間,住著楊昌濟家的親屬和傭人。當時宅院里,栽種著棗樹、柿子等北京常見的果樹。“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院中高高的梧桐,為主人靜默地守候一只飛棲的鳳凰。

 

 

楊昌濟,名懷中,字華生,1871年出生在湖南長沙縣板倉沖一個耕讀人家。1898年就讀于長沙岳麓書院。1903年考取官費留日資格,東渡日本攻讀教育。1909年,由日本赴英國攻讀哲學、倫理學,后到德國考察教育。

 

1913年,楊昌濟結束長達九年的留學生涯,學成回國,先后在湖南第四、第一師范教授哲學、倫理學。

 

他先后翻譯和編輯了《西洋倫理學史》、《論語類抄》、《教育學講義》等書,并著有《達化齋日記》、《楊昌濟文集》。

 

2

 

歷史信手涂抹的幾筆重彩,沒有被時間看在眼里。楊昌濟故居里的廊柱、窗扇的顏色退得越來越淡,還原為原木本色。房屋已老,構架仍在,楊昌濟的思想、操守都已浸潤、依附在了老宅的構件之中。

 

楊昌濟生逢亂世,此時,大清王朝接近尾聲,北洋政權也已行將就木。他窮其一生,探尋救國之路。早在岳麓書院讀書時,他不顧書院山長的阻撓,毅然加人譚嗣同創辦的南學會,積極宣傳變法維新思想,為新學、新政奔走呼喊。

 

戊戌變法失敗后,楊昌濟避居家鄉,研究經世之學,為明心志,寫下“強避桃源作太古,欲載大木柱長天”的聯句。

 

在日本留學時,楊昌濟雖身處異邦,仍不忘祖國,改名懷中,并且積極參加“拒俄運動”。

 

楊昌濟回國后,設法營救被袁世凱迫害的楊德麟;規勸楊度不要逆潮流為袁世凱恢復帝制鼓吹;還為《新青年》撰寫論文,推薦文章,支持新文化運動,為創建湖南大學奔走呼號。

 

楊昌濟到北京后,積極為赴法勤工儉學籌措經費,號召湖南有志青年出國學習救國之術。他寫信給蔡和森、毛澤東,商討如何讓湖南學子到西方勤工儉學拯救中國。

 

1918819日,為了新民學會成員出國留學的事宜,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住進了豆腐池胡同楊昌濟家中靠近大門的一間屋子里。

 

3

 

時光像遺失在人們柔軟的心坎上的一顆種子,長出歷史的擎天大樹,所有的激情、混亂、動蕩、名聲都被迫縮寫在一片薄薄的葉片上,被人們苛刻的觀念噬咬、被政治的氣候拷問,退去了初始鮮亮的面貌,不定什么時候,突然恍然大悟似的,脫落了。

 

初到北京,毛澤東嘗到了在小池塘中為“大魚”,而放人江海作“小魚”的痛苦:沒有工作,身無分文。

 

 

楊昌濟注重發現、愛護和培養人才,此乃“悠悠萬事,惟此為大”。珍惜人才的楊昌濟,為毛澤東在北京大學介紹了一份圖書助理員的工作。不過,在北京大學的紅樓里,毛澤東的心境并沒有因為這份工作變得亮堂起來。在這里,毛澤東不再是三湘才子,而只是一個整理書刊、登記閱覽者姓名的小職員,他曾試圖與前來圖書館閱覽的一些新文化運動的頭面人物聊聊,可這些人根本不理他這個茬兒。一次,毛澤東在北大聽一個講座,他向站在講臺上的胡適提了一個問題。當胡適知道提問題的是一個沒有注冊的旁聽生時,竟拒絕回答。

 

“北方是官僚傳統的沃土,同時是達官貴人的世界。在權貴眼中,滿頭大汗的苦力是不會有腦子的,他們根本不能理解一個曾在韶山種過田的人的想法。”在1918年至1919年間,毛澤東活動范圍狹小,像一艘帆上打滿補丁的小船,只能在淺灘附近搖晃打轉,無法靠近時代翻騰起的焦躁浪潮。

 

在北京,能夠坐下來聽毛澤東說話,而且能聽懂他一腦子的卓思懸想的,恐怕只有楊昌濟一個人了。豆腐池胡同沒有對這個鄉下來的年輕人,板起冰冷的臉孔,“板倉楊寓”不僅是毛澤東的藏身之所,更是他精神上的棲息之地,北京是地獄,也是天堂。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時,楊昌濟的哲學理念、道德思想,就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也深為楊昌濟所欣賞,他的一篇名為《心之力》的作文,滿分100,而楊昌擠給了毛澤東105分。楊昌濟長年堅持洗冷水浴,受楊昌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影響,毛澤東讀書時在風雨大作的夜晚露宿于岳麓山,到湘江擊水,并一生堅持到江海中游泳,以此磨煉意志。

 

楊昌濟認為一國有一國之民族精神,“吾人求學海外,欲歸國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吾國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當因,何者當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確有把握而后可以適合本國之國情,而善應宇宙之大勢”。楊昌濟反對全盤西化:“國家為有機體,猶人身之為有機體也,非如機械然,可以拆卸之,日更可裝置也。”

 

在楊昌濟看來,中國當時的國情好比一個得了怪病的人,沒有病例可供參考,也沒有任何現成的藥物可以藥到病除,研究和學習西方思想,是把此作為醫治病人膏盲的中國的一味藥,要想治愈則要靠國人遍嘗百草的膽量和韌性。

 

在楊昌濟的影響下,毛澤東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決定留在國內,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尋找救國的藥石。毛澤東在當時對孔孟文化的一片喊打聲中,一個猛子扎進了傳統文化的深海中,遍游北京的名勝古跡,登臨泰山、拜謁孔墓、游歷孟子故里,在被時代砸爛了燈盞、一片漆黑的歷史長夜中,窸窣的翻找、查閱,向歷史與河山問路。

 

4

 

為了工作便利,毛澤東搬出楊宅,與蔡和森、羅章龍等八人一起,在距北大紅樓不遠處吉安所左巷8號院租了一間房子。

 

 

吉安所左巷是一條狹窄的胡同,明清時期,宮中冤死的太監、宮女,其靈柩大部分就停放在這里。為了鎮邪、驅趕晦氣,人們就給小巷起了個“吉安”的吉利名字。毛澤東租住在院內正房西側的一間十多平米的屋子里,晚上,八個小伙子擠在一個土炕上,幾個人同蓋一床棉被,每逢翻身,都要先與兩邊的人打招呼。

 

毛澤東為留法學生籌措經費、為開設留法預備班而四處奔走。但每逢星期天,他和鄧中夏等人都會去豆腐池胡同,與楊昌濟分析時事、探討國內外大事,李大釗有時也來參加。楊開慧經常在一邊旁聽,漸漸地,毛澤東與楊開慧產生了戀情。

 

當楊昌濟這些人還急急地穿行于窄小的胡同里時,時光的韁繩被他們穩當地拽在手里;當他們隱沒在胡同外的世界中時,時光便脫滑出韁繩,在胡同里狂奔踩踏,把原有規則撂倒在地。如此往復,一棵棵樹木,一幢幢宅院,就像花兒一樣開了又敗,敗了再開。

 

  (摘自《名人與胡同的不解淵源》)

注:來源于北京大學校友會

 

作者:董夏青青   來源:北大光華EMBA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