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評》雄文,風塵掩炁。故園稻菽,紅旗卷戟。中美對壘,吳鉤再祭。獨立自主,寰宇無敵。
1963-1964年的不到10個月之內,中國共產黨人發表了9篇驚世駭俗的與蘇共領導人辯論的文章,史稱“《九評》”。當時的歷史環境,對于中國人民而言,可謂堅苦卓絕。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正在封鎖中國,并在中國東南方向形成一個月牙型包圍圈。在與蘇聯論戰之后,中國就面臨著被完全包圍、封鎖的困境,與外界的聯系只能通過巴基斯坦和香港兩個有限的出口。
唯仗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毛主席的膽略、見識、遠見與氣魄,中國終于下決心與蘇聯一刀兩斷,堅強地挺過了這次生死考驗。《九評》發表之后, 25年的彈指一揮間,蘇聯轟然倒塌成為了歷史詞匯,中國仍然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迎來了民族復興的曙光。如果沒有毛主席,如果中國沒有和蘇聯的修正主義意識形態完成切割,甚至這個切割不及時、不徹底,在蘇聯這艘泰克尼克號沉沒之際,中國可能也會被卷入歷史的漩渦。 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們當然讀不懂《九評》,但是,當戈爾巴喬夫在凜冽的寒風中,被葉利欽趕出克里姆林宮的那一刻,不知他可否記得或想起《九評》里的這句話: “蘇共領導同志們,請你們冷靜的想一想吧,一旦世界上出現狂風暴雨,難道美帝國主義是靠得住的嗎?不,美帝國主義是靠不住的,任何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靠不住的。”
甲:《九評》的歷史意義和中國的獨立自主
《九評》雖然是九篇文章獨立成篇,但又完全可以被視為一篇文章,開頭點題,由點及面,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邏輯清晰,言之有據,文采飛揚,一氣呵成。
1. 《九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里程碑 佛學自漢朝時期傳入中國之后,歷經近千年,直到玄奘和慧能才得以植根于中國,為中國文化所吸收。玄奘學到了佛學的精髓,并把印度佛學準確地介紹到了中國,不過,在中國的普通百姓心目中,玄奘除了《西游記》里那位一路陪著小心,動輒驚得翻身落馬的善人之外,更多地是以翻譯家的身份揚名立萬的。佛學真正走入中國尋常百姓之家,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還是靠寒門柴客的六祖慧能。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要肇始于五四時期,一群知識分子開始認真了解馬克思主義的ABC。身為五四青年一員的毛主席,也是在那時起開始接觸并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不能不贊嘆毛主席的智慧與天份,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的毛主席,不久就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種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歷史雄文,可以比肩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和恩格斯的《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但是,在那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的大多數著作尚未全面系統地介紹到中國,故此,中國共產黨人還處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初步學習階段。 毛主席歷來注重理論研究與探索,在井岡山斗爭開始之后不到兩年的時間之內,他已經總結出了完整系統的武裝斗爭經驗,為中國革命提出了成熟的、可行的道路和方法。可是,殘酷的斗爭環境使得毛主席難以有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閑暇。在延安時期,當務之急是日寇的入侵和民族的存亡,首先完成的是《論持久戰》這種當務之急。后來,有了一些從事理論研究的時間,但是卻發現王明這類學霸回國了,他們帶著馬列主義的“真經”和共產國際的“尚方寶劍”,指手畫腳,指東話西,指鹿為馬,指一說十。毛主席必須首先端正黨風、矯正學風,改造我們的學習。
建國了,和平到來了。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成套地擺在了大家的面前,終于有時間和機會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了。就在這個檔口,赫魯曉夫出現了。從多重意義上講,赫魯曉夫都和我們剛剛送走的特朗普十分相像,他們都不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異類,而只是剝掉了各自民族文化的華麗外衣,赤裸裸地宣示著各自的本質訴求。這兩位的魯莽,事實上都間接地或曰意外地幫了中國人的忙。赫魯曉夫幫助中國人扳倒了蘇聯這座圣山,解脫了中國人針對俄版馬克思主義試圖進行反思的負疚顧慮。 中國文化體系可以流傳數千年,優勢就在于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將外來文化學而化之,變成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佛學也是這樣,起源于印度,但現在印度已經沒有了實質意義上的佛學,而佛學的最高境界在中國。瓜熟蒂落,應運而生。《九評》起筆于蘇共挑起爭論的《公開信》,經過幾項大是大非的爭辯,落筆于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并指出了蘇聯修正主義意識形態的窮途末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奠基階段,以《九評》為標志,已經大功告成,中國共產黨人之后的實踐和理論發展,均發軔此端。
2. 中國徹底剪斷了蘇共修正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臍帶 《九評》昭告世人,作為蘇聯/俄國人曾經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不僅有了自己的獨立的解釋,而且已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走俄國人的路!”這是催生中國共產黨的最初的躁動。幾位大學教授,用自己的薪金辦雜志,出書籍,搞演講,艱辛地普及馬克思主義最初級的理論。恰在此時,共產國際派人過來了,送來了正宗的牌匾,正統的腰牌,正缺的資金,于是才有南湖游船的啟航。當初,只是共產國際遠東的一個支部。遵義會議之前,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軌跡,深深地打上了共產國際(蘇共)的烙印。不然,幾個留學莫斯科的歸國后生,不可能在白區有那樣巨大的破壞力,也不可能在他們逃到他們原本看不上的山溝溝里,又把那里糟蹋得杯盤狼藉、家破人亡。 在中國共產黨已經無法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系的遵義城,否極泰來,毛主席站了出來,終于把共產國際的權威束之高閣,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層在重大問題上,第一次擺脫了外來的束縛。恢復聯系之后,共產國際時而清楚,時而糊涂,時而親自干預,時而放任狐假虎威。
“飛機大炮送到重慶,馬列主義送到延安”,共產國際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正宗理論源頭。 即或是在共產國際解散之后,蘇共依然在理論層面充當著中國共產黨的導師。導師相當霸道,導師的幾位中國籍得意門生相當地吃里扒外,為了減輕蘇聯遠東方向的威脅,竟然提出要中共的軍隊再來一次萬里長征,轉戰東北。如此荒誕的請求竟然好意思提出來,居然還有黨內的一干人予以應和。這個時期,中共只能在具體的軍事戰略層面矯正蘇共的偏差,還沒有能力在理論層面向蘇共發起挑戰。 中共完全依靠自己的人民獲得了實實在在、扎扎實實的勝利,徹底解放了中國大陸地區,這個無以辯駁的成功,使得斯大林見到毛主席,第一件事就是承認蘇共在中國問題上所犯的錯誤。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希望看到的開端,但絕非全部。馬克思主義者堅信兩條,一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點證明斯大林還是堅守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立場;二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點決定了毛主席無法在當時的情況下,就和蘇共厘清意識形態層面的對錯善惡。中國實在是太窮了,現代工業基本上等于零,廣袤的大地上,絕大部分國土上的“工業”也就是釘馬掌。新生的共和國需要首先解決恢復農業生產和啟動工業化的進程,也就是維系生存的經濟基礎問題,上層建筑的理論體系問題,還只能押后再議。 也是天佑中華,赫魯曉夫在一個恰當的時機,以一種恰當的方式,給中國送來了理論自立的恰當的話題。《九評》應運而生,中國人不再走俄國人的路了。歷史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充滿艱辛的螺旋式上升,中國人從此走向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理論自由王國的新境界。
3. 為中國未來的發展設立了警世鐘 《九評》中的《三評》專門談及南斯拉夫。開宗明義,《三評》指出,不僅要討論“國家性質”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討論“道路”問題。“國家性質”問題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問題,是關乎全體人民的未來生活和福祉的道路問題。
《九評》中唯一被專門拿出來討論的地區性國家只有南斯拉夫,而時至今日,這個昔日的明星國家,已經不復存在,四分五裂為幾個紛紛依附于不同利益集團的小國。若非其曾經培養出一批足球明星,而且這些足球明星四處流浪賣藝掙錢的話,恐怕世人早已忘記了地球上還曾經存在過這樣一個國家。《九評》的歷史眼見和慧眼獨具,可見一斑。
《三評》的很多具體內容至今都有很強的警世鐘作用,《三評》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經濟自由化政策之后,將會面臨種種動搖國本的風險,必須高度警惕,提前防范。第一個問題是腐敗問題,《三評》指出,當權派“掠奪人民的勞動果實,主要是用于他們這個官僚集團的揮霍”,當我們親眼目睹諸如周永康腐敗窩案之后,就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三評》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為我們留下的警示名言。
《三評》還特別指出,“鐵托集團投靠美帝國主義的過程,同南斯拉夫淪為美帝國主義的附庸的過程,交織在一起”。在當今的世界上,只存在兩大主要的意識形態體系,西方意識形態體系的旗手與核心,毫無疑問的是美國。尤其是在當時的冷戰條件之下,無論在地緣,還是在意識形態,還是民族發展歷史的多重意義之上,南斯拉夫都屬于邊緣性實體。不是東風壓到西風,就是西風壓到東風。 如果雞蛋里面挑骨頭,硬要說《三評》還有什么缺陷的話,那只能說,《三評》還是高看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最終連“附庸”的資格都沒有混上,自身很快解體不說,還被美國裹挾北約狂轟濫炸,連其領導人都被抓去坐了西歐的班房。但這不是《三評》的可擊之懈,歷史唯物主義者們,不會也不屑于去做賭博式的讖諱法術,不會也不屑于去寫出《推背圖》式的模凌兩可,甚至不會也不屑于留下那種賣弄聰明就事論事的妙計錦囊。歷史唯物主義者們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們高瞻遠矚地為后人勾勒出未來的愿景和歷史的發展脈絡與規律,使后人們在進一步的社會實踐中,時時聽到警示鐘聲的回響。
4. 開啟一代清新文風
構思行文《九評》的人,必是文章大家,理論功底深厚,博古通今,技法純熟。當下無良文人的文風大致有兩類,一類人拿了潤筆,信手寫下許多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說什么的文字,還有一類故弄玄虛,信口雌黃,文不對題,以別人看不懂為榮。所以,拋開政治觀點的異同,寫文章的人需要好好讀一讀《九評》,看看宗師級別的人是怎么寫文章的。
《九評》撰寫者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極為深厚,對于馬克思主義先賢的觀點名句信手拈來,引用的恰到好處,切題達意,入木三分,絕無賣弄學問之嫌,絕無牽強之感和附會之意。撰寫者們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可謂:“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同時又諳熟當代西方文章的規則與風格,文章中多次使用類比手段,這種風格屬于典型的美國律師的行文風格。在中國文章風格的國際化過程中,《九評》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九評》的目標讀者絕非僅僅是蘇共領導,甚至不主要是蘇聯普通公民,如果把這一點搞錯了,站在蘇聯的角度去體味這一篇曠世美文,就太過對牛彈琴了。《九評》的主要目標讀者還是國內的干部和群眾,寫作的主要目的還是統一國內的思想和提高人民的覺悟。故此,《九評》的文風極為質樸,讓每個人都可以聽得懂,記得住。沿襲中國歷代文豪們的風格,在一篇極為嚴肅的論文之中,大量地使用俗語,比如:“真虧他們說得出口!”,“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的文風非常親民,可以廣為傳誦。這種質樸、直白的文風,才是現代國際社會最為流行的風尚。
乙:《九評》精神的現實意義與當下的中美關系問題 現在,中國再次面臨一個歷史關口,也就是需要厘清與美國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分野,在意識形態層面,與美國完成自覺的、徹底的、果斷的切割。歷史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我們今天的環境已經比《九評》時代好了許多,自身的物質力量已經有了滄海桑田的提升,關鍵看我們自己的視野與勇氣。 1. 中美之間不可諱言和逃避的意識形態之爭 意識形態,也叫民族文化、上層建筑、價值理念、世界觀,是一個民族最為核心的精神所在,影響著這個民族方方面面的具體行為模式。政治體制是意識形態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之一。中美之間在意識形態層面存在著涇渭分明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差別。在過去人類社會相對獨立運行的時代,這種差別遠沒有現在這樣反差對立,但是,在今天的信息爆炸,信息共享時代,人們就必須直面這種差別,非此,擁有不同意識形態的民族與國家就無法共存在地球上。 中國擁有與美國不同的意識形態,并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與美國對于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和共存方式,有著根本不同的理解、認識和探索。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孰優孰劣可以暫不討論,這個問題的結論需要長期的人類實踐才可以有結論,而且,中國的意識形態也不是誰都可以輕松復制的。更為現實的問題在于,中國人認為,不同的意識形態是可以并存的,而奉行單邊主義的美國人認為,任何意識形態只要有別于美國的意識形態,就肯定(by definition)是錯的,是必須被改造的。 特朗普集團執政期間,美國的這種單邊主義傾向表現得極為露骨。然而,特朗普集團更多的關注點不在于意識形態本身,而在于這種意識形態反映在中美商務交流過程中的表象問題。在彭斯、蓬佩奧的多次講話中,他們不斷地提出中國采用“不正當競爭”的方式,與美國進行貿易活動,故此,中國必須完全放棄,以這種“不正當競爭”方式欺凌(bully)美國的做法。他們所指的“不正當方式”,無非就是中國的強政府模式和有組織的經濟活動模式,而這正是中國意識形態在經濟領域中的必然反映,也是必然效果。 隨著特朗普集團做鳥獸散,很多中國人覺得可以長舒一口氣了。非也,民主黨向來是以意識形態作為其行為指南的,這也是民主黨多年來成功打造的利器與品牌。在民主黨執政之后,只會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話題上挑起更多的爭論,而不會像特朗普集團那樣,僅僅糾纏于意識形態在商務問題上的具體表象。
2. 中國要敢于向全人類明確、清晰、通俗地講出中國的意識形態 《九評》曾經把中國人從蘇聯/俄國的意識形態枷鎖中解放出來,贏得了思想上的獨立自主,但是,當中美恢復全面交往之后,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又處于了美國人的意識形態籠罩之中。這種現象并不奇怪,自從《辛丑條約》之后,中國人一直陷入了文化極端卑微的心態之中,總是希望來自西方的意識形態可以讓中國人找到繼續存在的靈魂。 長期以來,在不爭論的思想指導之下,中國一直對于意識形態的問題采取了回避的態度,但是,意識形態這個領域不會處于空白,哪怕是片刻的空白也不會出現。你不去占領,別人就會去占領。在我們自己保持相對靜默的這個時期,恰恰是美國向中國進行意識形態輸出最為猛烈的時期。美國的意識形態輸出方式,與蘇聯的輸出方式有所不同,比蘇聯的輸出方式更為隱秘,更為間接,但是,二者的目的與效果沒有多大的區別。在意識形態領域中,中國人已經不能再沉默了,長期處于被動局面,只能讓美國更加迅猛地攻城掠地。 時代呼喚《九評》精神,要寫出新的《九評》,把中國人從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昂首挺胸地講清楚中國的意識形態,只有這樣,中國人才能擁有足夠的自信,從思想上做到獨立自主,才能堅實地走向未來。和《九評》一樣,針對美國進行的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反擊,也不是僅僅針對美國政客和普通民眾,更重要的是統一國內人民的思想,在國內樹立正確的主流價值觀。教育人民,啟迪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打贏一場意識形態戰爭。
3. 徹底打破美國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霸主地位 中國人要講清楚中國道路、中國體制、中國方案這些意識形態的基本點,中國人也同樣肩負著為人類指明未來發展道路的歷史使命。新的《九評》將對標美國的意識形態,研究和探索人類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和未來道路上所無法回避的新問題、新題目,同時要全面闡述中國意識形態的特征與優勢。具體說來,應當至少包括下列題:
一、 中國的意識形態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擁有足夠借鑒外來文化的空間與彈性。中國共產黨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產物。作為領導中國人民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帶領著中國人民對于外來的和中國傳統的意識形態,采取吸收與消化的態度,絕不排斥,但也絕不生吞活剝。據此,中國的意識形態是一個獨立自主,廣泛吸收,自我更新的長期過程。
二、 中國意識形態的核心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應將中美關系定位為一種國際階級斗爭的表現形式。一個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與一個代表著少數富人的力量,二者各自代表著不同階級和集團的利益,二者之間的矛盾實質是階級斗爭,這一點不容否定,這種狀態也是國際化、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種階級斗爭并不排斥不同政治體制和信仰的民族,在國際社會中的共處和合作。信仰馬克思的中國可以容忍信仰上帝的美國,但美國卻很難同樣坦然地看待中國的意識形態。
三、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核心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故此,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經濟增長的路徑與方式,必須認真審視。主要的焦點問題是實業與金融的關系,經濟增長模式的實與虛之間的平衡點。美國在濫用美元的國際霸權地位,把全人類都拖入了以美元為媒介的金融游戲,對此必須要向世人揭示美國對于全世界的盤剝。一向標榜自由的美國,事實上在容納多種經濟形態方面,遠遠落后于中國,美國的國有企業就沒有良好的生存空間,美國對于中資的開放程度嚴重下滑,全面分析兩國的經濟構成,美國經濟體制兼容度低于中國,也遠遜于中國經濟形態的豐富程度。
四、 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故此,一個社會需要一個領導核心和主流價值觀。全體人民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奉行著主流價值觀,才有可能去謀求國家的強盛與個人的幸福與自由。社會的核心領導力量,應當是公開的、透明的,影子政府和隱秘利益集團的存在將導致社會的混亂與無序。
五、 社會成員的個人權利必須得到真實有效的保障,但不具有無限性和絕對性,無限與絕對的個人權利,最終只能導致社會撕裂和國家分裂。廣大人民參政的途徑不僅僅是投票選擇兩個差距不大的候選人,民主不只是程序正確,法制(治)不只是按章辦事。所謂完全公正不帶立場的獨立媒體,在哪里都不存在。
六、 科學與技術必須發展,中國別無選擇地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科技領域中超越美國,否則,單純的GDP超越并不具有實質性意義。但是,科學的重要性不可以發展到被迷信的地步,這次全球疫情已經告訴人們,人類福祉的最核心保障不在于科學,而在于社會組織。
七、 中國堅定地維護和平,但絕不懼怕任何戰爭。解放臺灣和治理臺灣是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的重要議題之一,解放臺灣將讓世人了解中國武力的強盛,讓任何膽敢對中國動用武力的人望而生畏。治理臺灣將昭示中國意識形態的普遍適用性。
八、 反腐與扶貧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永恒主題。在過去的近10年當中,中國成功地制止了腐敗行為的蔓延。同時,必須看到,中國所懲治的腐敗行為,在美國體制之下,大部分存在于合法形式之中,比如:院外活動,政府官員與中介機構從業者角色的轉換,政治捐款等等。在同一時期,中國成功地實現了扶貧的目標,中國扶貧的手段主要是解放生產力,精準施策的核心點就是找到致富的具體方式和手段。而美國的扶貧主要是慈善和政府補貼,這種方式已經在中國的實踐中證明是短期行為,不可能達到根治貧困的目的。
《九評》內容簡述 1963年9月6日-1964年7月14日,《九評》陸續發表。它們是∶
一評:《蘇共領導同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一評》擺事實講道理,把中蘇之爭的由來、過程和焦點說得非常清楚,并且巧妙地、明白地陳述了中共的某些態度轉變。最終,讓人確切地理解了蘇共已經轉變為一個修正主義政黨的客觀事實。
二評:《關于斯大林問題》《二評》涉及斯大林的功過,分析蘇共對于斯大林的詆毀,指出了全面否定斯大林所可能給自身帶來的危害。文章巧妙地利用了邏輯學的各種手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讓人看后不禁為蘇共的幼稚和魯莽而啞然失笑。
三評:《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三評》以南斯拉夫為例證,揭示了社會主義體制國家在實施全面經濟自由化的政策之后,可能會產生的諸多根本性問題,起到了警世鐘的作用。
四評:《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四評》充分展示了中共的國際視野。比較集中地引用了列寧、斯大林的原話,證明了蘇共在理論層面完全脫離了列寧、斯大林的軌跡。
五評:《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兩條路線》《五評》主要論及對美關系問題,如何才能抹去核迷信、核訛詐的陰影,是斗爭還是投降的問題。
六評:《兩種根本對立的和平共處政策》《六評》告誡世人,在與美國和平共處的時候,絕不能把和平共處定位為總路線,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美國人身上。
七評:《蘇共領導是最大的分裂主義者》《七評》顯示了極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沿革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描述。同時,針對蘇共對于中國的具體惡意攻擊做出了坦率、準確的回答。
八評:《無產階級革命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八評》進一步深刻揭示了蘇共修正主義路線的歷史淵源,更加明確具體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性質和核心立場。這是將中國的意識形態引入國際舞臺的初步嘗試。
九評:《關于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反客為主,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蘇聯社會的弊端與問題,提出了中國的理論與實踐方向,標志著中國徹底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桎梏,走上了獨立自主的探索道路。
《九評》經受過歷史的凄風冷雨,面對過來自蘇聯和中國內部的很多非難詰責,但是,孰是孰非,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九評》的探索與垂范,至今對我們仍然具有借鑒與指導的作用。 2021年2月18日記于西山
(作者:儲賀軍,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國家文化安全與建設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未來研究會智庫專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