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中國“對日宣戰布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無條件投降書》等一系列的國際協定,組成了環環相扣的國際法律鏈條,確定了臺灣的法律地位,即臺灣為中國的神圣領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波茨坦會議資料照片(圖源:新華社)
波茨坦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歷史轉折點,同時會議通過的《波茨坦公告》是二戰后臺灣回歸中國的核心法律依據。
回溯至1894年,朝鮮爆發起義,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日本借機挑起侵略性的中日甲午戰爭。甲午一戰,中國軍隊慘敗。1895年,中方代表李鴻章在日本的馬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等。由此,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并要求條約批準互換后兩個月交接清楚。《馬關條約》的簽署,使日本長期以來妄圖霸占臺灣的貪欲得以實現,此后其在臺灣進行了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者以殘暴的高壓政策治理臺灣,妄圖使臺灣人民屈從。但臺灣人民始終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抵制日本的殖民統治。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自此,中國大陸處于艱苦的對日抗戰時期。日本對臺灣的控制,也更加變本加厲,強制推行所謂“皇民化運動”,企圖進一步同化臺灣人民。對于日本侵略者而言,臺灣在其對華南以及東南亞擴張戰略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臺灣的經濟和軍事方面,日本采用極端強硬的暴力手段,妄圖使臺灣成為配合其侵略計劃的基地,為其推行的侵略活動提供相應保障。然而這一切都不能徹底壓制臺灣民眾的反抗斗爭,更不能阻斷臺灣人民的日夜思歸之心。抗戰時期很多臺灣同胞設法回到大陸積極參加抗戰,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英國、中國相繼對日宣戰。12月9日,中國正式發布對日宣戰布告,明確宣布:“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關系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根據國際法的一般原則,中國對日宣戰就意味著《馬關條約》等中日之間一切條約協定的自然廢止,因此日本借以侵占臺灣的法理依據也就不復存在。
1943年,在歐洲戰場上蘇聯紅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美軍也逐漸取得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朝著有利于同盟國的形勢發展。11月下旬,中、英、美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會議三方最終達成共識,并于12月初發表了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開羅宣言》明確規定:“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開羅宣言》的實質精神是要瓦解所謂的日本帝國,亦體現著尊重中國領土完整的原則。宣言明確向國際社會宣告,中國對包括臺灣在內的一系列被日侵占領土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權,日本對中國領土的竊取是非正義的侵略,中、英、美三國將聯合起來對日本的侵略行為采取必要的行動。隨著戰事的發展,1945年5月8日,陷于內外交困境地的德國不得不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又一個重要轉折點。自此,戰爭發展局勢更加清晰明朗,同盟國的打擊目標直接集中指向仍在負隅頑抗的日本。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征得了中國的同意。蘇聯于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后加入該公告。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準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后,盟國占領軍立即撤退。《波茨坦公告》再次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之其他小島之內”。《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終止其逾越自身領土范圍的非法侵略活動,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對臺灣等領土無可爭議的主權,肯定了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這是收藏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波茨坦公告》(中文抄本,第一頁)。(圖源:新華網)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無條件投降。9月2日,美、英、中、法等9國代表于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海軍戰艦“密蘇里”號上接受日本投降。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表示接受“中、美、英共同簽署的、后又有蘇聯參加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戰敗的日本亦對《波茨坦公告》的內容予以認同并加以確認,這就表明當時的國際社會對中國擁有臺灣等地區的領土主權是不存在任何爭議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中國“對日宣戰布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無條件投降書》等一系列的國際協定,組成了環環相扣的國際法律鏈條,確定了臺灣的法律地位,即臺灣為中國的神圣領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在臺北市主持對日受降儀式,接受日本第10方面軍司令長官安藤吉利的投降。陳儀莊嚴宣告:“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此一極有歷史意義之事實,本人特向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至此,自《馬關條約》簽訂后被日本竊取了50余年的臺灣主權終于又回歸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臺灣民眾飽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欺凌和壓迫,歷盡坎坷艱辛,終于以不屈的抗爭迎來了勝利的解放,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受降典禮結束的當天,“臺北40余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云霄,獅龍遍舞于市,途為之塞。”“家家戶戶,歡欣無比,家家戶戶,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臺灣已歸回祖國。”臺北乃至整個臺灣都沉浸在重歸祖國母親懷抱的無比喜悅之中。創刊于當日的《臺灣新生報》發表社論指出:“回憶50年的往事,像一場噩夢。一旦醒來,說興奮不是,說安慰也不是。應清算的歷史被清算了,我們只覺得幸福與感謝……說到光復,我們的心里,自有壓抑不住的歡樂。‘否極泰來’,臺灣所以有今天,實乃祖國無數災難換來的果實。臺灣同胞所受的痛苦,尤其深重……臺胞們!前日我們是奴隸,今天我們是主人,做了主人責任加重了!”為了紀念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臺灣人民把10月25日定為“光復日”。中國人民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強的決心驅逐了日本侵略者,收回了被日本侵略者占據和踐踏的領土。尤其是臺灣的光復,從此洗卻甲午戰爭留給中華民族的五十年的恥辱烙印,也表明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偉大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這無疑進一步加固了日后兩岸統一的歷史依據和國際認同。《波茨坦公告》的主要目的是迫使日本提早投降,并且規定日本投降以后的處理事宜。同時《波茨坦公告》奠定了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依據《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中國政府收回了臺灣并對其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臺灣領土及主權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原載《學習時報》,2020年11月2日 第3版;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