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此文是本人撰寫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涉華重要觀點提示”的一部分。
而“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涉華重要觀點提示”一文,則是根據本人最近新譯的《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中國筆記》譯稿撰寫的。文中引用部分,除特別說明的之外,均引自該譯稿。
之所以決定新譯瓦德西涉華筆記,除了舊譯本收入內容不完整等諸種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舊譯本多有文不達意之處。僅以舊譯本的書名《瓦德西拳亂筆記》為例來看,它就背離了瓦德西《回憶錄》中涉華部分的德文原文標題“在中國擔任聯軍總司令(1900-1901)”,也即違背了瓦德西在其回憶錄中設置這一部分的本意,即記述其在中國擔任聯軍總司令這一職務期間的整個經歷,而不是單純地記述所謂的“拳亂”問題。況且,“拳亂”這個概念本身是含貶義的,而瓦德西作為一個普魯士-德國老式職業軍人,雖然視“拳民”為戰場上的敵人,但是他在其涉華筆記中,并未刻意貶低“拳民”和“拳民運動”,相反,他認為“拳民”是中國“尚未完全喪失殆盡”的“尚武精神”的承載者,并對“拳民”的“尚武精神”和“毫不畏死的精神”,表露出了驚訝和敬重之意。具體內容,請看下文。
瓦德西在中國寫的報告和日記中,多次談到中國人的“尚武精神”(德文原文:kriegerischer Geist,也譯戰爭精神或戰斗精神)和義和團運動(也即他所說的“拳民運動”)的關系。例如,他在1901年1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數百年以來,這個民族就沒有再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也沒有外敵威脅這個國家。1860年英法聯軍與中國的短暫戰局和中國最近與日本的戰局,僅發生在有限的區域內,大多數中國人對這些戰局似乎根本就不知曉。這樣以來,中國人便逐漸地喪失了一切尚武精神,其結果是,在總的價值體系中,軍人的地位極其低下。現在,在軍人中確實已沒有任何尚武傾向,而軍人缺乏尚武傾向會使民族變得衰弱。”在瓦德西看來,“中國人普遍膽小怕事,這固然不是一種完美的性格特點”,但是,“拳民的起義說明,在中國還有許多另一種類型的中國人。許多死刑犯——李鴻章在廣州一年內就下令處死了5萬人——的行為證明,他們通常都具有毫不畏死的精神。誰表露出了怯懦,誰就會受到他的難友們的唾罵和嘲笑”。
瓦德西在1901年2月3日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一份報告中,再次明確地談到了中國的尚武精神與義和團運動的關系,他寫道,“由于自若干世紀以來沒有受到外部敵人的嚴峻威脅,中國人民已變得缺乏尚武精神”,不過,“中國的尚武精神尚未完全喪失殆盡,拳民運動已經提供了證明”,“在山東、直隸兩省,就至少有10萬人參加了這一運動”。關于義和團武裝失敗的原因,瓦德西這個聯軍統帥的觀點也頗值得中國人反思,因為他得出的結論是:“拳民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裝備很差,大部分人甚至根本就沒有擊發式武器”。這也就是說,在瓦德西的眼中,“拳民運動”的存在,是中國尚存在“尚武精神”的一個證明,而具有“不畏懼死亡的精神”的“拳民”,就是中國尚存的“尚武精神”的承載者。中國民眾和軍隊中“尚武精神”衰弱了,所以中國也衰落了,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關于義和團失敗的原因,八國聯軍第一任總司令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與瓦德西的觀點是一致的。西摩爾曾率領約2000人的聯軍,1900年6月10日從天津出發,沿津京鐵路,經廊坊進攻北京。但是,由于義和團和一些清軍部隊的英勇抵抗,他率領的聯軍占領北京的企圖遭到了失敗。西摩爾事后回憶說:“如果義和團所用武器是近代槍炮,那么,我率領的聯軍必定會全軍覆沒。”(轉引自邵魯文:民族意識覺醒一一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載:新華網,2018年11月13日)
但是,瓦德西對中國“拳民”和“拳民運動”的上述評價,并不能掩飾他作為由德國皇帝任命,由英、法、俄、美、日、意、奧匈七個列強國家認同或默認的聯軍總司令,與中國“拳民”所處的敵對狀態,更不意味著他對中國“拳民”存在著絲毫的寬容。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認識到了“拳民”是中國“尚武精神”的承載者,是他統帥的聯軍的敵人,他才更加重視“拳民”,更主張要堅決打擊和消滅“拳民”。他在1900年10月13日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就清楚而明確地表明了他對“拳民”的這種態度。他寫道:“數日以來,關于拳民活動的消息增多。有消息說,在天津-北京-保定及其以南地區,有大批拳民從事破壞搗亂……同時也有消息說,在保定,較強大的中國部隊(關于其規模,說法差異很大)與拳民進行了戰斗。我已命令聯軍部隊,在其所經過的所有居民地,徹底搜捕拳民,一旦抓到拳民,均可統統槍斃。”由此可見,大量義和團成員當時受到聯軍部隊的追捕、圍剿和屠殺,既是列強在中國推行的帝國主義政策所決定的,但與聯軍統帥瓦德西對待“拳民”的強硬態度也是有直接關系的。
不過,把“拳民”視為敵人,并未妨礙瓦德西對“拳民”和“仇外運動”進行冷靜的分析和研究。他在1900年12月26日的日記中記錄了其分析和研究的結果。他認為:“那種把中國國內產生的仇外運動歸咎于傳教活動的觀點,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中國的仇外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人認為強行進來的文化不適合中國而逐漸形成的。”關于中國產生“仇外運動”的具體原因,他還列舉了以下五點:
1、外國人在中國“建造鐵路減少了某些職業階層的謀生能力——人們此時自然會聯想到,在歐洲早期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思想”;
2、“由于不重視鐵路沿線涉及到的許多墳墓,傷害到了居民的宗教感情,從而造成了惡性流血事件”;
3、“近年來瓜分中國已成為各國報紙都喜歡討論的話題,這必然深深地傷害了中國上等階層人士的自尊心”;
4、“歐洲的商人竭力地欺騙中國人,以圖私利,這種行徑長久下去絕不可能使中國人感到高興”;
5、“個別傳教士做事無所顧忌,其他的許多傳教士至少是喪失了特別的自尊”。
瓦德西還認為,“拳民”日益增多與戰爭有直接關系。他在1900年9月29日給德皇的報告中寫道:“我相信,大量無家可歸、饑寒交迫的男人,將會進行搶劫……或者將會參加義和團。我深信,此次戰爭制造的拳民,比在戰斗中喪命的拳民更多。”
在談到中國的抵抗力量時,瓦德西除提到“拳民”之外,還提到了主戰派。瓦德西認為,“中國還有主戰派”和“把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的強大勢力”。他在1901年3月28日致德軍總參謀長施利芬的信中,是這樣寫的:“中國皇室現在有實現和平的愿望,中國和談代表在實現和平方面也有誠意,因此,如果列強早提出條件,現在和談早就結束了。至于中國人是否會長久保持這種誠意,我認為,如果和談長時間拖延下去,是大有疑問的,因為中國還有主戰派,他們正在積極地施展陰謀活動,期盼著列強的分裂。而俄國與英國之間的沖突,使他們再次對此充滿了希望。”
瓦德西對中國“拳民”們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毫不畏懼的精神,表露出了發自內心的驚嘆。他在其1900年11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對于我們來說,完全不可理解的是,本來很怯懦的中國人,在面對死亡時卻表現得十分鎮定。在不計其數的死刑中,我從未聽說過有哪個中國人,在面對死亡時,表露出恐懼或情緒波動的哪怕是一點跡象。”
瓦德西對于具有反抗精神的中國“拳民”所表現出的這種既驚嘆又堅決鎮壓的態度,雖然表面看來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實際上卻并非如此。作為入侵聯軍統帥,瓦德西負有鎮壓“拳民”的任務,“拳民”是他要消滅的敵人,但作為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傳統的普魯士-德國的一個老職業軍人,他又深深懂得具有“尚武精神”的、“面對死亡卻表現得十分鎮定”的國民,對于一支軍隊和一個民族的重大意義。從這種意義上講,他對中國的“拳民”和“拳民運動”毫不畏死的“尚武精神”的驚嘆和敬重,絕非是口是心非的奉承,而是其真實態度的自然流露。
與瓦德西對中國“拳民”和“拳民運動”的態度相比,國內外歷史界和輿論界那種對中國義和團運動的一味批評、抹黑、甚至辱罵,則不免顯得太過于短視、膚淺和可惡。中國的義和團面對外來侵略者,在實力對比那么懸殊、局勢那么險惡的條件下,都敢于亮劍,明知打不過敵人,仍然拔刀而起,挺身而出,憑一腔熱血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硬是迫使在武器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卻相互矛盾、勞師遠征的西方列強國家,不得不放棄“瓜分中國”的企圖,從而為中國免遭被全面肢解的命運作出了重大貢獻。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義和團的某些斗爭方式雖然已不可取,但是其敢于反抗外來侵略的“尚武精神”或戰斗精神,則是仍應該被國人引以為榮,并發揚光大的。
作者:張元林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元林: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認為“拳民”是中國“尚武精神”的承載者
2021-10-0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