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劉立祥:兩大神童教出的明朝第一神童,因為跟暴君單挑,畢生坎坷
點擊:  作者:劉立祥    來源:文史宴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2-04-02 11:24:18

 

楊慎畫像

 

楊慎(14881559年),字用修,號升庵、月溪,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楊慎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登辛未科狀元,授職翰林修撰,世宗朝復任翰林修撰兼經筵講官,在大禮議事件中冒死諍諫,被謫戍云南永昌衛,直至病死戍所。

 

30多年的流放生涯中,楊慎苦心孤詣,刻苦攻讀,發奮著述,史稱其記誦之博,著作之富堪稱明朝第一。楊慎與解縉、徐渭并稱明朝三大才子,其悲壯人生,令后世千古感佩。

 

一、昔日兩神童共育,小神童蟾宮折桂高中狀元

 

楊慎出身于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其家族有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之譽。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及第,為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少有神童之名。成化七年(1471年),年僅12歲的楊廷和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年),19歲時先于其父考中進士,授官翰林檢討,后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在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兩朝任內閣首輔。

 

楊慎自幼敏而好學,孜孜不倦,以神童聞名遐邇,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吊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吊古戰場文》中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為時人所激賞,祖父楊春讀了他寫的詩文,捋著胡須得意地感慨道:吾家賈誼也!

 

弘治十四年(1501年),13歲的楊慎隨父離蜀赴京,走一路,讀書一路,賦詩一路,沿途創作了《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黃葉詩》等詩作,轟動京華。時任內閣首輔李東陽對楊慎鐘愛有加,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并親切地稱楊慎為小友

 

李東陽緣何對楊慎如此垂青?是所謂惺惺惜惺惺。李東陽當年也是一位聲名遠播的少年才俊,他4歲被舉薦為神童,父親奉詔帶他去覲見代宗朱祁鈺。小東陽年幼腿短,跨不過門檻,朱祁鈺見狀,便想借機考考他,隨口吟出上聯神童腿短,小東陽應聲對出下聯天子門高。朱祁鈺高興地將他抱過來放在膝上,看一眼站立一旁的李父,又吟出上聯:子坐父立,禮乎?李東陽不假思索,接口答道:嫂溺叔援,權也。

 

小神童楊慎深得上天厚愛,他不僅有大才子級別的父親朝夕教誨,還有一位學識淵博的恩師傾盡心血授業解惑,指點迷津。

 

在兩位昔日神童的精心教導下,小神童楊慎日復一日,刻苦攻讀,終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殿試中力拔頭籌,高中狀元。楊慎蟾宮折桂后,其弟楊惇、楊恂又先后中進士,下至楊慎子嗣,楊家四世一門七進士,科第甲全川

 

二、上《丁丑封事》,諫武宗息游無果憤而辭官

 

楊慎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從此登上明朝政治舞臺。此后不久,繼母喻氏病逝,楊慎千里迢迢回鄉守喪。丁憂期滿后,楊慎又返回到京城,復任翰林院修撰兼經筵講官。在翰林時,武宗問欽天監及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不能對。慎曰:柳星也。歷舉《周禮》《史記》《漢書》以復。在場的官員無不佩服他博學多識。

 

其時,明武宗朱厚照荒嬉無度,寵信八虎,忠良正直之士仵逐殆盡。這位血氣方剛的小皇帝造密室、筑豹房,每日游樂于其中,終日醉心于淫樂。更為荒唐的是他動輒心血來潮,便換上便裝,帶上一幫親隨爪牙四處游蕩,甚至兇神惡煞般竄入百姓家,強搶民女,恣意妄為,幾同于橫行民間的惡霸流氓,弄得民間洶洶。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朱厚照再一次便裝出游,剛走過居庸關,楊慎憤而上《丁丑封事》,不避斧鉞,犯顏直諫,指責武宗輕舉妄動,非事而游,則必有意外之悔,又賦詩填詞,巧借歷史故事對武宗進行諷諫,極力勸諫他遠惡向善,迷途知返,立即停止此次荒唐行為。

 

武宗朱厚照玩興正濃,哪里會把楊慎的諍諫當一回事,根本不理這個茬口兒,依舊我行我素,在一幫親隨爪牙的簇擁下,優哉游哉,恣意浪游。

 

楊慎上疏無果,無可奈何,憤而稱病辭官,翩然返歸故里。

 

三、“大禮議”事件,父與子前仆后繼冒死諍諫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年僅31歲的武宗朱厚照暴亡。

 

由于朱厚照無子嗣,由誰來繼承皇位成為擺在明王朝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內閣首輔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繼統,得到了皇太后(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張氏準許。于是,由楊廷和擬發遺詔,迎候朱厚熜自興王府所在地安陸府(今湖北鐘祥)赴京繼位。

 

 

朱厚熜

 

在朱厚熜正式繼位前,楊廷和總攬朝政37日。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興獻王朱祐杬長子。這位小皇帝雖只有14歲,卻主義真,決心大,脾氣硬,無視眾大臣的激烈反對,在即位后第六天便下令禮官集議其父興獻王的封號。由此引發了長達三年的大禮議事件。

 

在雙方一輪又一輪的激烈爭論中,楊廷和漸漸意識到朱厚熜的決心已堅不可摧,知大勢已去,遂萌生退意,屢次上書請求致仕,使得世宗朱厚熜對他更加不滿。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楊廷和再一次上疏請求致仕,此時朱厚熜的地位已然穩固,早已厭惡楊廷和跋扈難制,便順水推舟,降詔同意楊廷和致仕歸里。

 

給事中、御史等紛紛請求挽留楊廷和,世宗朱厚熜都不予理睬。

 

父親楊廷和倒在了大禮議之門,兒子楊慎躍然奮起。

 

據《明史·楊慎傳》:嘉靖三年,帝納桂萼、張璁言,召為翰林學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愿賜罷斥。’”

 

世宗大怒,對他們嚴厲斥責,并多少不等地扣發了他們的俸祿。

 

一個月后,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楊慎又偕同翰林學士豐熙等上疏諍諫,沒有得到答復。楊慎呼吁道: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隨之集結了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給事中21人、御使30人等共200余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喊聲此起彼伏,震天動地。

 

世宗聞之,極為震怒,命錦衣衛將豐熙等8人逮捕下獄。

 

群臣情緒更加激憤,抗議非法逮捕朝臣,左順門前出現混亂,楊慎與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一時聲震闕庭。朱厚熜更為震怒,命錦衣衛將吏部稽勛司員外郎馬理等五品以下官員134人逮入詔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86人姑令待罪。5天以后,宣布處罰令: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廷杖。受杖刑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打死,另有8人編伍充軍,永不赦回。

 

楊慎于七月十五日被拘捕,十七日被執行廷杖,死而復蘇;十日后又遭廷杖一次,幾近死去,然后謫戍云南永昌衛(今云南保山縣)。

 

四、戍途埋兇險,幸愛妻千里護送平安抵滇

 

在武宗駕崩之后、世宗繼位之前的一段時間里,楊廷和作為內閣首輔總攬朝政,在此期間,他強力推行改革,裁撤了一大批冒濫軍功和依靠裙帶關系尸位素餐的官員,砸了這些人的飯碗。此時,楊廷和被罷歸故里,楊慎被發配云南,這幫人終于等到了報復的機會。他們招募了一伙兒亡命之徒,在路上設下埋伏,伺機殺害楊慎。

 

戍途危機四伏,這可急壞了楊慎的妻子黃峨(又稱黃娥)。

 

黃峨是工部尚書黃珂之女,明朝文學家和詩人,有詠絮之才,自幼聰敏好學,博通經史,能詩文,擅書札,尤以詩詞散曲更為著名,21歲與楊慎結婚,至此時剛剛26歲。為了保護丈夫,黃峨義無反顧,決定帶著家人,親自護送丈夫前往云南戍所。

 

黃峨打探獲知,押送楊慎的囚車將從通縣下潞河上船,就事先趕到天津口。囚車到達后改走水路,沿運河溯流而上,楊慎夫婦一路提心吊膽,百般防備,一直到過了臨清(今屬山東),這幫埋伏在沿途的亡命之徒找不到下手機會,才悄然散去。這對患難夫妻,在囚途中風雨同舟,四目相對,心照不宣,歷盡千辛萬苦。

 

走到湖北江陵,楊慎久久凝視著妻子,只見她蓬頭垢面,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不由心如刀絞,不忍讓她繼續陪同前行,力勸妻子就此揮別,遂填寫了《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一首,詞曰——

 

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

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

獨自上孤舟。

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河洲?

今宵明月為誰留?

團團清影好,偏照別離愁。

 

于是,兩人在江陵驛站灑淚揮別。黃峨溯江而上,回到四川新都楊慎的老家。楊慎則由差役押解,穿武陵,越貴州,直奔云南永昌衛。

 

從此,這對僅僅過了五年幸福婚姻生活的恩愛夫妻,隔著千山萬水相互思念,直至30多年后楊慎病逝于戍所。

 

在這3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他們靠鴻雁傳書彼此傾吐著自己的情和愛。在黃峨寫給楊慎的諸多詩文中,尤以一首《七律·寄外》更為動人心弦——

 

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

三朝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

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

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五、身系志愈堅,狀元郎壯心不已心憂天下

 

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歷經長途跋涉,楊慎終于抵達云南戍所。雖身體備受摧殘,遠戍荒蠻邊陲煙瘴之地,身為罪臣,楊慎在謫戍云南3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依舊壯懷激烈,鐵骨錚錚,家國情懷熾烈,無時無刻不在傾心關注著天下百姓疾苦,國家興衰。他曾寫一首小詩《自贊》: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諒無補于事業,要不負于君親。

 

他致力于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通過講學、結社、題贈、撰寫序跋等形式,培育教化兄弟民族士紳子弟及平民,竭盡全力推動當地的文化教育與文化普及。他廣泛深入社會下層百姓之中,潛心學習民族語言,深入體察民俗風情,考察山川,為白族修史,撰寫了《南詔野史》《南中志》《云南山川志》《滇程記》《滇載記》《滇候記》《滇產記》等著作,為研究西南民族自然和歷史留下了寶貴文化遺產。他在當地竭力推行中原文化,興科學,破迷信,推動移風易俗,對于推動中原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融合,提高當地民眾素養做出了卓越貢獻。

 

嘉靖七年(1528年)三月,武定鳳朝文、尋甸安銓發動叛亂,率眾攻擊官府,襲殺官吏,禍亂一方。楊慎聞訊,即刻改著戎裝,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馳赴木密所與守臣擊敗賊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冬,吳宗徽代理安寧知州。這個吳宗徽治政乏術,卻斂財有道,甫一上任便緊鑼密鼓地張羅向百姓多征收鹽牛稅。楊慎在安寧生活多年,深知百姓本已不堪其苦,生計艱難,如再加重盤剝,實在無法承受,遂言于當道,為民請命,終于迫使吳宗徽放棄了增稅圖謀。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二月,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占民田,假公濟私,坑害百姓。楊慎怒不可遏,揮筆寫下《海門行》《后海門行》等詩篇,對這種行徑痛加抨擊,并且致書云南巡撫趙劍門,指出此工程乃二三武弁投閑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呼吁立即制止此項所謂水利工程。從而使這項工程被緊急叫停,維護了當地百姓的利益。

 

六、自污避禍災,淪流囚三十余年苦心孤詣

 

嘉靖八年(1529年),父親楊廷和在新都去世,楊慎請求巡撫歐陽重為之請命回鄉奔喪,獲準后晝夜兼程,趕回新都。此后,楊慎或暫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昆明,或停留于永昌衛。

 

無論身在何處,處境如何艱難,楊慎總是手不釋卷,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故好學窮理,老而彌篤

 

世宗朱厚熜生性心胸狹隘,慣于藏怒宿怨,心眼兒極小,尤其對楊慎父子,更是銘心鏤骨,耿耿于懷。據《明史·楊慎列傳》:世宗以議禮故,惡其父子特甚。每問慎作何狀,閣臣以老病對,乃稍解。嘉靖十二年(1533年)后,朝廷先后6次頒發詔令大赦天下,楊慎總是被列在赦免名單之外。

 

皇帝竟如此時常惦記自己,這使楊慎驚出一身冷汗。為避禍免災,他常縱酒自娛,四處游歷,放浪形骸,浪跡于山川湖海之間,甚至以自污來避禍消災,苦心為自己營造胸無大志,自甘墮落頹唐,終日沉湎聲色犬馬的聲名。據《樂府紀聞》記載,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游行,了不為愧

 

在這樣的表象背后,楊慎一天也沒有放松讀書著述。幾十年一以貫之地刻苦努力,使得楊慎對經、史、詩、文、詞曲、音律、金石書畫無所不通,在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諸方面也造詣頗深。據楊慎流放云南時的朋友簡紹芳著《楊文憲公升庵先生年譜》載,楊慎平生著作有400余種。明人顧起元在《升庵外集序》中稱:國初迄于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

 

在楊慎的詩文中,知名度最高、流傳最廣的作品,是作為《三國演義》開篇詞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按照明律,年滿60歲的流囚可由子侄替役,贖身返家。楊慎60歲后,屢屢上書地方當局,又致書朝中舊好,請求能援例回歸故里。但由于這些官員及好友忌憚世宗朱厚熜的特殊關照,卻始終無人敢受理。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秋,在云南巡撫鮑象賢等人的幫助下,楊慎才回到了四川,與家人居住在川滇交界處的瀘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古稀之年的楊慎又被械系押解回云南戍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楊慎在戍地逝世,終年71歲。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楊慎為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謚文憲

 

「劉立祥,文史學者,原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教授」「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1年第12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