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中國,前進!
董存瑞托舉炸藥包、舍身炸碉堡的形象已經化作了永恒!

董存瑞烈士(1929.10.15~1948.5.25)擁有崇高的歷史地位,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大經典英烈之一,其他五位是張思德(1915~1944)、黃繼光(1930~1952)、邱少云(1926~1952)、雷鋒(1940~1962)、蘇寧(1953~1991)。這六位烈士同時也位列雙百人物——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董存瑞托舉炸藥包、舍身炸碉堡的形象已經化作了永恒!以前對董存瑞的了解,更多是一個久遠而模糊的符號,畢竟我沒有親歷過他戰斗的年代。而隨著點點滴滴信息的匯聚、各地游歷接觸的增加,董存瑞的形象漸漸清晰生動起來,我這才發現英雄更多的偉大!
董存瑞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南山堡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父親董全忠、母親姓名不詳。董存瑞有三個姐姐、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如今尚有妹妹董存梅(1937~)、弟弟董存金(1941~)在世。此后全面抗戰爆發,董存瑞的家鄉很快成了游擊區,1940年建立了抗日政權,董存瑞積極參加抗戰,當上了兒童團長——1940年春,新任中共三區區委書記王平來到南山堡開辟工作、常住在董存瑞家。1942年秋的一天,王平被日軍追捕,董存瑞把他藏在自家院里。敵人的槍都指在腦門上了,董存瑞也不怕,騙走了敵人、掩護王平脫險。那一年董存瑞才13歲、現在孩子小學六年級的年齡,因為這個壯舉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3年,王平被叛徒出賣,危急時刻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我現在無法查到關于王平的更多事跡,足見這種舍身犧牲的情況當時比比皆是、司空見慣。王平們偉大而慘烈的犧牲深深震撼了少年董存瑞,促使他在日后的戰斗中英勇無畏。王平犧牲后董存瑞要求參軍,因為年齡小未被批準、只好加入了民兵,從此埋地雷、割電線、扒鐵路、送情報,還參加了攻打沙城的戰斗(1945年7月)。沙城戰斗后不久,16歲的董存瑞加入冀察熱遼解放區八路軍第24團,成為了一名年齡小的老戰士,時間是1945年8月。此后再也沒有回家,三年后犧牲。參軍后的董存瑞機智靈活、作戰勇敢,不到三年時間,先后參加戰斗110多次,與戰友一起殲敵800多人,俘敵400多人,炸毀碉堡16座,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榮獲勇敢獎章三枚、毛主席獎章一枚——這樣的戰功在同齡戰士中極為罕見。積極進步的董存瑞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初春擔任第東北野戰軍11縱隊32師96團2營6連2排6班班長,成長為戰斗骨干,戰友們對他的評價是勇敢而帥氣。這張照片被廣泛認為是董存瑞,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隊參加冀熱察戰役,負責進攻隆化縣城。隆化縣城是熱河省會承德的拱衛,敵人事先在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有些特殊構筑的暗堡還被稱為模范工事。此外敵人氣焰囂張,因為一年前解放軍(包括董存瑞所在的部隊,當時叫獨立五旅)曾在隆化苦戰十日,我軍約萬人、敵軍約兩千,結果卻是我軍損失2500人但僅僅殲敵700、被迫撤出戰斗。所以再戰隆化,我軍擺出了牛刀殺雞、志在必得的架勢,以兩萬兵力對敵人兩千兵力。戰士們情緒高昂,董存瑞在戰前積極要求參加危險的爆破組得到批準,而且當上了“爆破元帥”,就是爆破組組長。“爆破元帥”是攻堅突擊隊的核心、是公認的最佳戰士。攻堅突擊隊分為爆破組、投彈組、火力支援組、彈藥保障組等四個小組,其中爆破組是核心,其組長被稱為“爆破元帥”,通過自愿報名并由全體戰士共同評判產生最終人選。另外三個組長則稱為“爆破大將”,由“爆破元帥”點將確定。這種方式不但發揚了軍事民主,而且可以極大地激勵士氣。1948年5月25日3點半,解放隆化縣的總攻開始了!董存瑞所在6連的任務是從東北角突破隆化中學,這是敵人的核心陣地、防守嚴密。進攻路線需要經過一條平坦干涸的河床,被敵人兩個工事所威脅,一個學校東北角的炮樓、一個跨越河床的橋形碉堡。董存瑞的戰友程摶九(1927~,離休時是師副政委)是當時戰斗親歷者,當時他是東北野戰軍11縱隊32師政治部宣傳干事,下到董存瑞所在的6連參戰,親眼目睹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全過程——下圖是程摶九描述的戰場示意圖,左半部分是粗略圖、右半部分是詳細圖,注意方向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向上的箭頭是6連的主攻方向、向右的箭頭是董存瑞前進方向。1是隆化中學東北角的炮樓,2是橋形碉堡、董存瑞的犧牲地——電影《董存瑞》中的沙盤模型簡單一些但看起來更直觀——在敵人的這兩個主要工事中,碉堡的威脅更大,因為其射擊方向是沿著河床的、是側射火力,而且和炮樓構成交叉火力,不打掉的話對我軍威脅極大。下圖是敵人碉堡實景復原,這是向東的射擊孔、實際上向北向西也有射擊孔。碉堡位置剛好在中學圍墻的中間,站在敵人角度而言這是一個最佳位置,敵人還是頗費了心思的——顯然不管戰士們是否沖過河床,只要還沒有攻入隆化中學,就一直受到這個工事火力的威脅,而側射火力在戰場是非??膳碌?!總之這個極具威脅的工事必須要被干掉——當然退一步講,等待友鄰部隊從別的方向攻入隆化中學再合圍這個工事也是可以的,但友鄰部隊的傷亡肯定會增加,而且這根本不是我軍的戰斗作風!1955年拍攝的電影《董存瑞》中會給出的場景是我軍已經開始沖鋒了,干掉敵人的工事是迫在眉睫的——這其實不是真實的情況,因為我軍在合圍敵人,董存瑞所在的6連并非唯一的攻擊部隊。而且這個雙方人數十比一的戰斗的結果是沒有懸念的,最后的戰斗結果是守軍1900余人被殲滅、僅20多人逃脫。所以炸掉這個碉堡的必要性并沒有我們之前理解的那樣極端重要,董存瑞完全是為了勝利、為了戰友而自愿犧牲的。簡而言之,6連的指戰員其實有機會等等、降低自己風險,董存瑞也可以不去冒險,然而6連上上下下還是積極勇敢地行動了,董存瑞炸碉堡犧牲、連長白福貴在隨后的沖鋒中頭部中彈犧牲——這個事實更強烈地告訴我們人民子弟兵有何等的奉獻精神乃至犧牲精神!馮小剛拍的《集結號》完全是鬼扯,因為根本沒有表現出來人民軍隊的精氣神!在進攻敵人碉堡的嘗試中,連續三批爆破組都失利了,正當白福貴犯愁時董存瑞和郅順義上來請戰了,這兩人一個是6班長、一個是7班長,是連里最好的兩個班長,白福貴實在是不愿意他們去冒險。然而情況緊急,白福貴猶豫片刻同意了。郅順義(1918.4.1~2005.9.6,以師副政委離休)后來一直與董家保持聯系、把烈士親人當做自己的親人——就這樣董存瑞夾著炸藥包在前、郅順義投彈掩護在后,在我方機槍對敵壓制下,漸漸逼近敵人碉堡。兩人的出發地到碉堡大約八九十米,兩位老戰士密切配合,很快董存瑞來到碉堡下,此時郅順義在他身后三十米左右、程摶九距離則為八十米左右,這是當時距離董存瑞最近的兩個人,同時還有大約二十位戰士目睹了接下來的一切。只見在爆炸的煙塵中董存瑞行動困難、左腿已經中彈,他急切地在碉堡下尋找安放炸藥包的位置,可惜這個橫跨河床的碉堡下沒有合適的位置,如果這時有三角支架就好了——三角支架實際上是一根大樹枝,主桿有1.5米至2米長,成人手腕子粗細,頂頭分出三個枝椏,用于捆綁固定炸藥包。其作用是支撐炸藥包到一定高度、避免在地面爆炸影響效果,而且爆破手不必完全沖到碉堡前、操作方便而且有利于撤離爆炸點,要知道戰場上幾厘米可能就能決定生死。毛主席紀念堂前的這組雕像左邊有一位爆破手,可以清楚地看到炸藥包是帶支架的,十分寫實——然而可惜的是這次戰斗前雖然準備了超出平常用量的三角支架,但還是無法滿足激烈的戰斗、而且6連之前已經把一部分三角支架支援給兄弟部隊了,所以董存瑞面臨徒手炸碉堡的困難——為了好的爆破效果,炸藥包需要緊貼碉堡,放在河床上就大打折扣了。說時遲、那時快,戰友們看到董存瑞跛著腳在橋下往南挪了幾步,來到碉堡大概三分之二的位置,這里的爆炸效果最好。他左手托起炸藥包頂在橋肚子上、拉燃了導火索,要用身體當支架炸毀碉堡!后面的郅順義急得跳了起了,董存瑞朝他喊“臥倒、快臥倒”,而更遠處的程摶九聽到的董存瑞喊的是“連長、沖啊”——我認為這兩句董存瑞都喊了,戰場上四處槍炮聲,戰友沒有聽完整很正常。在后來一系列的文藝作品中,董存瑞的口號是“為了新中國、前進!”我認為這樣的藝術處理沒問題。導火索的燃燒時間大約十秒鐘,目睹董存瑞壯舉的連長白福貴撕心裂肺的一聲:“董存瑞!”董存瑞那次戰斗領了100公斤炸藥、做了七個炸藥包、每個大約15公斤,這樣的當量足以炸毀敵人的碉堡。在驚天動地的爆炸中,碉堡磚石碎塊和煙霧飛起幾十米高!與此同時白福貴安排了別的戰士去爆破炮樓、炸開了一個大口子,董存瑞炸掉碉堡后,不但我軍殺紅了眼、目睹這一切的敵人也意志崩潰、紛紛退入學校,半小時后隆化中學的戰斗結束! 董存瑞的犧牲體現了大無畏的精神,同時絕對不是蠻干、而是當時戰場最佳的選擇!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理解1、側射火力的巨大殺傷;2、緊貼碉堡的爆炸威力。當時機槍已經普及,但作戰方式剛開始還是依賴步槍和刺刀,通常是攻方士兵從戰壕發起沖鋒,抵達敵方戰壕,在近身戰斗中消滅敵人。沖鋒中的士兵看似很容易機槍殺傷,然而事實上機槍正面射擊的效果并不好。有人曾經做過一個模擬試驗,用250個氣球代表沖鋒的士兵,將氣球懸浮在一個不同的高度(模擬戰場坑坑洼洼的地形),每個氣球相距2米,散布在一個100多米寬,縱深幾米的范圍內,由一名熟練的機槍射手在400米外用重機槍從正面射擊,250發子彈。結果250發子彈僅僅打中了37個氣球。不但命中率低、而且射擊效率低,因為射手需要不斷調整機槍的左右角度和上下俯仰,讓機槍的作用大打折扣。而把機槍擺放在這250個氣球的側翼,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射手只管開槍就行、不需要什么調整,250發子彈擊中了240個氣球,基本就是屠殺了。如果用兩挺機槍在左右兩個側翼射擊,形成交叉火力,那就是一道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這個戰術首先被德國人掌握——1915年7月1日,英國所在的協約國陣營發動了索姆河戰役,足足炮轟了七天再開始沖鋒。當英國步兵發起沖鋒時,德國人迅速進入預設位置,但并不立即射擊。當英國步兵進入機槍手的側翼和交叉火力范圍時才開火。英國步兵頓時尸山血海!首日沖鋒造成英軍歷史上最慘重的傷亡:一天之內六萬人傷亡、其中兩萬喪生、而當時英國總人口才4500萬。沖鋒成了自殺!整個索姆河戰役歷時147天、共造成雙方134萬人的傷亡。這些傷亡的主要制造者就是機槍!整個一戰使得英國出現了大約200萬的剩女,男女平衡被打破。1947年伊麗莎白公主招了希臘的上門女婿菲利普,隱隱也有這個因素。從此密集隊形的沖鋒方式漸漸淡出了歷史,士兵們大多采用松散的隊形互相掩護前進,距離以一顆迫擊炮彈無法炸倒一個班為標準。這種機動有效的沖鋒方式在抗美援朝中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應用,皆因志愿軍和美軍的火力差距太大了,這也說明那些胡說志愿軍搞人海戰術的論調是多么的弱智!而現在的影視片里充滿了這種實際戰斗中不可能有的密集沖鋒方式,可想而知這樣的片子是多么地胡編亂造了!而這種導演則該拉出去槍斃:八路軍怎么可能如此豪華、機槍陣地這么能這樣布置——解釋完機槍測射威脅的問題,我想網友會更加理解董存瑞烈士犧牲的價值了,在那一刻他想到是的是戰友的生命、戰斗的勝利,為此,他毅然放棄了生的可能、堅決犧牲了自己!董存瑞身高160厘米,單臂上舉大約2米的樣子,所以我們研究的問題是炸藥包在安放位置差2米時的威力差別。學過物理的都知道,爆炸的能量是按照球面的方式衰減的。當炸藥包安放在地面時,按照球體面積公式(S=4πR^2),到達橋底的沖擊波的球面大小是50.24平方米,此時橋底每平方米承受的爆炸能量是1/50.24=0.02;當炸藥包被頂在橋底時,爆心可以認為貼合在橋底,此時能量按照炸藥包六面體面積分配。當時炸藥包的重量大約15公斤、使用的黃色炸藥密度為1.654,那么炸藥包的體積為9069立方厘米,從史料描述和實物等資料推測,炸藥包尺寸規格大約為30X30X10(單位厘米),其總面積為3000平方厘米,和橋底貼合面為900平方厘米,這樣施加在橋底的能量為炸藥包總能量的30%,每平方米承受的爆炸能量為3.33。所以炸藥包頂在橋底和放在2米之外的地面這兩種情況下,橋底所承受的能量密度大約是167倍的關系!而只有大的能量密度才可以確保摧毀橋體和敵人的碉堡。下圖是1973年郅順義向年輕的戰士們介紹董存瑞犧牲時的場景,可以證明以上數據的推斷是合理的——說明一下,以上的計算是很粗略簡化的,但托舉炸藥包來引爆更加有效是確定的。所以董存瑞當時的方式是保證勝利的最佳方式,他并不是魯莽行事、而是機智勇敢!董存瑞的犧牲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自己完全可以活下來的情況下選擇了舍生取義!他口中雖然并沒有喊出“為了新中國、前進”的口號,但他的行動完全配得上這個口號!
1、董存瑞在犧牲之前一路炸毀了大量碉堡、已經完成了足夠多的戰斗任務;
2、他所在的排位于進攻方向左翼、而他犧牲在本與他無關的進攻方向右翼;
3、連長考慮到他是連里最優秀的戰士兼班長,猶豫是否同意他去以身犯險;
4、其實這個碉堡不是必須被馬上解決的,敵人被十倍兵力合圍、敗局已定;
5、董存瑞到碉堡下時左腿受傷、無處安放炸藥包,放棄爆破是可以理解的;
6、董存瑞放棄任務的話橋下反而是戰場上最安全的地方,因為是射擊死角;
……
總之,當時董存瑞但凡有一點點動搖或消極,他完全可以活下來,而且是以戰斗英雄的身份活下來。以他的戰功和機智,以后前途無限。比如戰友程摶九和郅順義后來都是以師副政委的級別離休的,戰友們有類似情況的比比皆是。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假設并無對英雄不敬的意思,相反、我是為了通過假設告訴大家董存瑞有多么偉大!這些假設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董存瑞會獲得如此高的歷史地位!戰斗結束后打掃戰場時戰士們沒有找到董存瑞的遺體、因為巨大的爆炸讓人體的一切都無法辨認?,F場只找到了董存瑞被炸壞的槍,修復后收藏在董存瑞紀念館。1998年5月21日《熱河晚報》頭條刊登了董存瑞生前所在團團長梁岐(1914~1997)撰寫的回憶文章《緬懷戰友》,文中提到“我看到被炸藥沖擊波摧出20米遠的地方,有董存瑞烈士的遺體,只剩下脖子以下大胯骨以上這段被燒焦了的英雄身軀。”但這個信息并無更多佐證。1954年隆化縣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園,烈士墓中埋葬的是一塊楠木牌,上面用朱砂寫著“以此木代替烈士遺骨”。當天戰友們現場找到了一只被認為屬于董存瑞的鞋,正在大家難過時,前來視察戰場的兵團司令員程子華(1905~1991,兵團是11縱的上級單位)路過此地,奇怪為什么打了勝仗還要哭,一問才知道了董存瑞的事跡,身經百戰的程子華不禁唏噓不已。1948年6月8日,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黨委決定,追認董存瑞為縱隊戰斗英雄、模范共產黨員,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為“董存瑞班”,規定縱隊所屬機關和部隊在點名和集會時,靜默3分鐘以示悼念。1948年7月10日,冀熱察行署發布決定,將隆化中學改名為存瑞中學。1948年7月11日,董存瑞犧牲45天后,冀察熱遼《群眾日報》發表了軍區司令員程子華撰寫的《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和他的秘書齊肅采訪6連后寫的董存瑞英雄事跡兩篇文章。自此,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跡廣泛傳播開來。1950年9月,在全國戰斗英雄和勞動模范代表會上,董存瑞被追認為全國戰斗英雄。1951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兩周年之際,毛主席邀請董存瑞的父親董全忠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并親切接見了他。1957年5月29日,朱德元帥為剛落成的董存瑞烈士紀念碑題寫了"舍身為國,永垂不朽"的題詞——2009年9月10日,董存瑞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8年9月,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統一印制10位掛像英模畫像,并下發至全軍連級以上單位,董存瑞是其中之一。董存瑞的母親則歷年收到了成千上萬封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信中內容最多的是要求給老人當兒子、以寬慰老人失子之痛。董存瑞犧牲在1948年5月25日,1948年6月8日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黨委為悼念戰斗英雄、模范黨員董存瑞同志作出了如下的決定。全文如下——
我32師96團2營6連2排6班班長董存瑞同志在攻殲隆化守敵,解決市區強固據點――隆化中學之戰斗中,表現了英勇無比的自我犧牲精神,董存瑞同志為了掃除沖鋒道路上的障礙,竟毅然決然不惜自己的生命,用手撐持重量炸藥,炸毀敵人暗橋的頑抗,勇士與敵同盡與橋同毀,換得了部隊的順利通過,達到迅速突破敵人的最后頑抗,全部干凈的殲滅了該敵,取得了完滿的勝利。
這種堅決英勇完成任務,視死如歸之英雄壯舉,實為我革命軍人光榮模范,應為我黨黨員優良品德的最高表現。因此縱委除對勇士董存瑞同志的犧牲致以沉痛的哀悼外,并號召全縱同志學習勇士的英勇事跡,發揚勇士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斗作風,特作如下決定:
1、追認勇士董存瑞同志為縱隊戰斗英雄,為我黨模范黨員。
2、32師96團2營6連第6班命名為董存瑞班,繼承勇士的光榮模范事跡和永久紀念董存瑞同志。
3、建議勇士遺族所在地的最高政府給予勇士遺屬以優厚撫恤,并照顧勇士遺屬的生活。
4、將勇士生平事跡編印公布于全縱同志進行學習,各連隊機關于接到本決定的第一次點名或集會時,全體向勇士靜默三分鐘,并宣讀本決定,以資悼念。
從董存瑞犧牲到正式褒獎,中間隔兩周,而向社會公開則是44天之后了。原因有這么幾條——1、革命戰爭年代萬事紛擾、犧牲眾多,表彰確實需要一定的周期2、烈士的事跡確認和前因后果、經驗教訓的總結必須要慎重嚴肅所以盡管是11縱上級機關的兵團司令員程子華過問的表彰,董存瑞的事跡認定還是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同時在認定期間有人認為不應該表彰、因為如果有足夠的三角支架的話董存瑞就不必犧牲,當然這個意見被大家否定了。從董存瑞表彰的嚴謹過程可以反證英雄事跡的真實和偉大,所以我們對后來質疑、詆毀英雄的丑行極為憤怒!2007年5月24日,董存瑞犧牲5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董存瑞名譽權案”在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第一次開庭。官司緣起于2006年雜志《大眾電影》的文章《(董存瑞):“真實”創造的經典》。文中,電影《董存瑞》的導演郭維(1922~2014)回顧了電影的創作過程。在談到董存瑞的英雄事跡時,這篇文章寫道——
在真實中,董存瑞死后并沒有立即被評為烈士,僅僅是通知家人他犧牲了。更重要的,誰也沒有親眼看見他托起炸藥包的情景,這完全是事后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推測出來的。當時董存瑞沒有帶架子,橋肚上也不能放炸藥。戰斗結束后,從地下挖出了董存瑞媳婦為他做的襪底來,于是軍事專家就認為董存瑞極有可能是舉著炸藥包炸橋的。經年的戰爭歲月,為國捐軀的壯烈事跡何止千萬!董存瑞無疑只是其中偉大卻又平凡的一例。
這些文字并沒有直接否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一事實,但是字里行間卻給出了錯誤的暗示,強調因為“誰也沒有親眼看見”,所以董存瑞手托炸藥包炸碉堡這個關鍵事實“完全”是“推測”出來的,而且只是“極有可能”。
后來在一家電視臺制作的老電影紀錄片中,郭維又親口說出了同樣的表述。而在更早的1996年,郭維在雜志《大眾電影》的另一篇文章里表述過同樣的“推測說”。只是當時那篇文章并未引起人們注意。出自電影《董存瑞》導演之口的“推測說”一時間傳播甚廣,讓很多人信以為真,更有甚者,以此認為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創作”出來的,這個壯舉是虛構的。這個“推測說”主張了互聯網時代對董存瑞的污蔑,有人把董存瑞當成惡搞對象,喪失底線地加以胡編亂造,像什么“炸藥包兩面都有膠”的惡趣味段子、“董存瑞手托巨大結石”的醫療廣告等等,英雄的形象面目全非。郭維對董存瑞的質疑十分令人憤怒,類似四川某號稱自費(實際上有大量政府補貼)搞博物館的樊某反而變成果粉——這些人掌握了大量史料,本該向社會傳播正確的導向,結果反而倒行逆施、助紂為虐!憤怒的戰友們紛紛撰文批駁,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和弟弟董存金一紙訴狀將郭維和《大眾電影》雜志告上了法庭,這就是2007年的官司的由來。按照名譽權案訴訟身份的要求,法庭上的原告方只有董存梅和董存金。實際上提出訴訟要求的隊伍相當龐大,除了董存瑞的親屬,還有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和董存瑞的老戰友們,以及一大批以“存瑞”命名的單位。尤其是親眼見證董存瑞犧牲的戰友們極為憤怒——我很理解他們!這是部分戰友1978年在董存瑞紀念館的合影,那年是董存瑞犧牲30周年——2009年這個官司以庭外和解告終,被告方賠償原告3.5萬元,并在《大眾電影》雜志上刊登一篇電視劇《為了新中國,前進》的專訪文章。這部電視劇依據董存瑞真人真事創作,雜志文章敘述了董存瑞的成長歷程,再現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壯舉。如今我們有了《英烈法》,詆毀董存瑞的宵小應該沒有這么囂張了吧!除了法律,我們的文宣要爭點氣、提點高戰斗力,不能讓烈士九泉之下遭受污蔑——雖然連生命都能付出的烈士不在乎這些蒼蠅,但我們必須要為犧牲了的他們伸張正義!董存瑞所在部隊經過一系列演化,如今屬于78集團軍炮78旅。其歷史沿革為——
1949年改編為人民解放軍48軍143師第203團
1950年11月203團從廣東曲江北上到遼寧省阜新改裝為火箭炮兵
1951年4月7日炮203團入朝參戰
1953年炮203團回國駐遼寧阜新
1955年炮203團劃入榴彈炮兵10師
1983炮10師劃歸第68軍、改為軍區預備炮兵師
1985年68軍撤消,炮10師改為軍區直屬炮兵師、歸沈陽軍區司令部領導指揮
1992年炮10師劃入第16軍建制
2003年11月炮10師撤銷番號、整編為陸軍第16集團軍炮兵旅
2017年改編為第78集團軍炮78旅
如今的存瑞中學,已經絲毫看不出戰爭年代的樣子了。這樣的美好環境是烈士們奮斗的目的——董存瑞不到19歲犧牲,沒有留下自己的后代。有說法是他參軍前曾經有一門婚事,妻子是大他三歲的盧長嶺,董存瑞犧牲三年后改嫁——這些信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有展示,比如電視劇《為了新中國,前進》。但這些信息不被董存瑞的弟弟妹妹認可,也許原因是董存瑞1944年結婚時才15歲、年齡不符合解放區規定的男至少20歲的規定、所以不夠正式吧!不過2020年我們知道了董存瑞的外甥也是好樣的——2020年2月22日凌晨,北京市公安局法制總隊信訪支隊警察艾冬因急性腦出血,不幸犧牲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年僅45歲。艾東就是董存瑞妹妹董存梅的兒子、也就是董存瑞的外甥,這是他在董存瑞紀念館和舅舅雕像的合影——艾東犧牲時正是方方之流囂張之時,所以我寫了文章《艾東和方方》悼念艾東,這篇文章被騰訊扣住死活不讓發,半年以后才勉強發出。文中寫道“董存瑞19歲犧牲、艾東45歲犧牲,這兩代烈士的壽命之和都趕不上方方如今的65歲,然而方方的生命價值不及烈士的萬萬分之一。”好人不長壽、王八活千年,所以我們更該維護烈士,因為他們是為我們而犧牲的!統計學家認為地球上的任何人最多經過六道關系就能接上頭,我們和董存瑞也是如此——方方、艾東、董存梅、董存瑞。我總是在文章中講一句話——烈士們也許不是我們血緣意義上的親人、但一定是我們感情意義上的親人。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