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唯物史觀講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對于歷史人物在過去歷史關鍵時刻的想法說法做法,還是應該以當時的歷史背景為依托來作出評價,這樣才符合唯物史觀,也是公道的必然要求。遵義會議林彪作為紅一軍團的軍團長參加了,并且還發了言。林彪在會前就表明了態度,反對軍事上的錯誤路線,并且旗幟鮮明支持毛主席的路線。在會上林彪的發言不長,但十分有力度,他的一個觀點被周恩來接受了,這是林彪對會議做的一份貢獻,應該是了不起的。
周恩來在遵義會議上反思此前軍事路線中最大的錯誤,吸收了林彪的觀點。
林彪在會上針對博古、李德錯誤路線發言:“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你們現在軍事指揮上的最大問題是戰役決心往往遲于戰役變化。”
參考:
電影《遵義會議》片段
遵義會議于1935年1月15-17日,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是我黨首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黨中央決定請毛主席出來領導紅軍,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在我黨我軍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從此以后,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人民軍隊走上了一條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明之道。
參閱:
周總理為何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下如此大氣力宣傳遵義會議?
01
林彪在長征前第五次反“圍剿”時就鮮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林彪《關于作戰指揮和戰略戰術問題給軍委的信》(1934年4月3日)的有關內容。
“對于敵人在五次‘圍剿’中所用戰略戰術,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過去有許多同志曾研究了這個問題,有些文章上也曾發表過這個問題。但有些同志對這個問題的觀察,還有些不充分不確實的地方。”
林彪認為“敵人在戰略上雖是進攻,而在戰術上則屬于攻勢防御,或為固守防御”。他將敵人的推進方式歸納為“緩進形式”“躍進形式”和“急進形式”,具體用何種形式,“主要的是根據他當時對我軍主力行蹤的了解如何而定”;而坪上圩、乾昌橋、下羅泊港戰斗都說明“短促突擊”使我們成了“守株待兔”“沒有一次收效”。
林彪在信中直接指出軍委在指揮上存在四大缺點:
一、“決心遲緩致失了不少可以取得勝利的機會”,“這是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
二、“決心下后在對時間的計算是極不精確的”,致各部隊“動作不能協同”,“像這樣的事實多得很”;
三、“軍委對各部任務的規定及執行的手段過于瑣細,使下級無機動的余地,軍委憑極不可靠的地圖去規定部隊的位置,……一直干涉到很小的戰術布置,則是無論如何不適用的”;
四、“軍委對于戰術原則還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未充分去分析當時當地情況上的特點,而總是一套老辦法到處一樣的照搬”。
請注意,這第一條,就是電影里他的那個發言。
林彪在信的末尾寫道:
“有些重要的負責同志,因為他以為敵人五次圍剿中所用的堡壘政策是完全步步為營的,我們已失去了求得運動戰的機會,已失掉一個戰役中消滅(敵)幾個師的機會。
因此遂主張我軍主力分開去分路阻敵,去打堡壘戰,去天天與敵人保持接觸,與敵對峙,去專門求小的戰術勝利,以削弱敵人,想專憑在長期無數小的勝利中(每回消滅敵人一連或一營),就地把敵人的五次圍剿完全粉碎,這種意見我是不同意的。事實我們沒有失去運動戰的機會,并沒有失去一回消滅敵人幾師的機會。”
可以看出,林彪的信既有猛烈的進攻火力,同時又不失冷靜客觀的分析。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敢于批評“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難怪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那么欣賞他,把那么重要的擔子交給他。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一名黨員向上級反映情況,指出問題,提出建議,這是符合黨的組織原則的,也是毛主席一貫鼓勵支持的做法。
毛主席曾經就林彪提出“紅旗能夠打多久”的問題,專門寫了那篇光輝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也是毛主席鼓勵下屬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做法。
紅軍時期林彪驍勇善戰成為毛主席的愛將
需要指出的是,毛主席對誰都是講究公道的,也就是說,毛主席一貫對事不對人而采取措施。
有問題,有錯誤,就批評幫助;有成績,有貢獻,就表揚。
毛主席堅決反對搞團團伙伙,所以搞宗派主義的人不喜歡毛主席。
毛主席教導我們: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
這是毛主席的想法說法做法,實踐證明那是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道器變通。
重申一句,不管是誰,只要是違反了黨的基本原則,毛主席是決不會姑息遷就的,這對誰都一樣,包括對林彪也是如此。
林彪有成績就肯定,有錯誤就批評,就批判,這再正常不過了。無需大驚小怪。
參閱:
毛主席的隊伍里有林彪粟裕帶的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斗力為何超越了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
02
《為人民服務》的一段名言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凡是背誦過《為人民服務》的人,對這一段不會陌生。
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作的,那是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積極觀察、思考、總結而得出的結論。
林彪在長征途中跟毛主席并非總是完全一致的,他也提出過一些不合時宜的建議,毛主席對此給予了批評教育,這屬于黨內正常的交流。
我黨之所以能夠開成遵義會議,說明當時的那些黨的高級干部,盡管思想觀點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對黨的事業負責到底的使命感,那是毋庸置疑的。
周恩來在會上公開表明態度把自己手中的權力交給黨,同時建議黨把紅軍的指揮權交給毛澤東。得到與會絕大多數同志的贊成。
會下,周恩來找博古談心,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同意請毛澤東同志出來“掌舵”。
遵義會議,能夠實現“三個挽救”——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不是偶然的。
那一批革命者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和決心,值得我們永遠稱贊、學習。
他們選擇毛澤東回到領導崗位,這是對真理的選擇,是對黨的事業的負責,是對紅軍命運的負責,是對中國革命前途的負責。
事實證明,黨和紅軍選擇毛主席來領導,是對勝利的選擇。
遵義會議以后,我們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加上廣大的革命群眾,經過14年的艱苦奮斗,就打敗了反動派,奪取了政權,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勝利啊!
我們黨的集體智慧,在毛主席成為黨的領袖之前是怎樣的?
在毛主席成為黨的領袖之后又是怎樣的?
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之于中國共產黨,之于人民軍隊,人民共和國,之于中國人民,意味著什么?
毛澤東思想之于中國的命運和前途,意味著什么?
在遵義會議過去89年的今天,我們該有清醒的而不是模糊的認識。
所謂清醒的認識,就是要像當年遵義會議上的那些革命前輩那樣,悟道方能道器變通。
那一批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所以他們能夠作出明智的選擇。
何謂明智?
所謂明,就是自知者明,人貴有自知之明,周恩來在這一點上是典型。
所謂智,知人者智。只有知毛澤東這個人,才算智。
是不是?
參考:
遵義會議會下,周恩來找博古談心,讓博古支持讓毛主席指揮紅軍,博古同志不愧為真正的共產黨員,他終于放下包袱了,想得通——道器變通了。
來源:濟學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