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時間,有一張圖在朋友圈熱傳:
這張圖很生動地表明:不論在生活還是職場中,我們理想的計劃,就是一條從A到B的直線,我們總以為只要努力就可以順利達成目標。但現實是,在每條通往目標的路上,其實都布滿了深坑,每個人都逃不掉。
很多時候,你能走多遠,完全取決于你能不能預設到這些深坑,然后將其一個個填上。
大部分人從小接受應試教育,習慣于應對各種考試。面對考卷上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總是被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將其解決。這就讓我們養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遇到一個問題,馬上想盡一切辦法去著手解決。
這種思維方式一直會被我們帶到職場和生活中。
當領導交給我們一項任務時,我們第一時間就會去想如何去做;當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是盡快將其解決,而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什么。
電影《教父》里有一句經典臺詞說明了發現問題本質的重要性: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2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商人帶了兩個學徒,牽了一頭駱駝出外做生意,他把珍貴的綢緞和上等的毛毯載在駱駝背上。在路上,駱駝死了,商人剝下駱駝的皮,自己先去前方探路,留下兩個學徒在那原地看守貨物。
臨走時他對兩個學徒說:“你們要好好看守這些貨物。尤其是這張駱駝皮,千萬不要讓它受潮。”
然而,商人走后不久,天就下起了雨,兩個學徒怕駱駝皮被雨打濕,居然拿那些昂貴的綢緞和毛毯去蓋駱駝皮。結果,比駱駝皮價值高很多倍的綢緞和毛毯都爛掉了。
商人回來后非常生氣,學徒們被他趕走了。】
在這個故事中,這兩個學徒就是“沒有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商人說的“不讓駱駝皮受潮”的本質其實是“不要讓財產受損”,而他們只讀懂了表面的問題,解決的策略是典型的“應試思維”,并沒有從問題本身出發去思考,所以結果可想而知。
那些遇到問題不懂去深層思考問題本質的人,注定會落于人后,而能看出問題本質的人,往往更能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這樣的人在職場更容易被青睞。
3
某新建成寫字樓的物業中心最近收到了很多投訴,大廈里的上班族們反映高峰時段電梯擁堵,而且電梯很慢,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情。甚至很多人因為等電梯耽誤打卡而被扣錢。
由于資金問題,大廈老板S先生本想無視投訴,但沒想到事態愈演愈烈。重壓之下,他只能和上班族代表坐下來協商此事。之后,物業公司小M主動承擔起電梯改造任務。
他首先想到在電梯里和電梯旁邊安裝各式各樣的鏡子,讓上班族們在等電梯和乘坐電梯的時候可以趁機檢查下自己的儀容,這樣時間就會顯得不那么“漫長”,即使擁擠也不那么重要了。
結果,抱怨和投訴的聲音很快減少了。
接著,小M找到電梯公司進行檢修,發現是由于被困在電梯主控箱里的老鼠尸體導致電梯速度緩慢。老鼠尸體被取出后,電梯速度恢復。
但是“電梯不夠用”依然沒有完全解決。
小M的調查還在繼續。
他發現大廈旁邊有一棟百貨大樓,該商場生意慘淡,每天使用電梯的人寥寥無幾。于是,他提議在兩棟樓之間修一條人行通道,這樣,當寫字樓的電梯擁堵時,就可以通過通道去搭商場的電梯,還會為商場增加人流量,為商場招攬生意。可以說是“兩贏”。
至此,電梯擁堵問題完全解決。
小M因此獲得了豐厚的獎金和老板的賞識。
4
在上面的故事中,開始“電梯擁堵”問題出現的時候,其實沒有人真正發現“問題”是什么,直到小M出現。
如果你是小M,你該如何“發現”問題呢?
小M 在遇到問題時,不是直接去想解決方案,而且對問題本身進行了分析:
●到底誰遇到了問題?
●問題究竟是什么?
●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首先,到底是誰遇到了問題?
“電梯問題”涉事者有兩方:S先生、上班族們。
其次,問題究竟是什么?
站在大廈中上班族的角度來看,問題是:怎樣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受最少的氣完成我的工作?
而對于S先生來說,這個問題是:我要怎么處理這些該死的投訴?
再次:問題的本質是什么 ?
在本文開頭我們講過,圖一是理想狀態,而圖二是現實情況。問題的本質是理想狀態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別。于是小M經過分析得出:
在這件事中,理想的狀態是乘坐電梯只需要等一小會,現實狀態是現在等待的時間太長了。
從這個角度看,可以通過調整理想狀態或者改變現實狀態來解決電梯問題:要么真正縮短等電梯的時間,要么想辦法讓等待的時間“顯得”短一些。
于是,他想到了在電梯里和電梯旁邊都安裝各式各樣的鏡子的方案。
接下來就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將問題從逐漸緩解到徹底解決。
5
實際上,上面這個頗具啟發的故事的原型來自《你的燈亮著嗎: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一書。
從這本書的副書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關于“發現問題本質”的書,也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啟發意味的經典之作。
從序言開始,這本書就充滿了幽默和智慧:
問題:沒有人會讀序言。
解決方法:把序言作為第1章。
解決方法帶來的新問題:第一章很無聊。
新的解決方法:刪了第1章,把第2章作為第1章。
這樣的序言一定會勾起你的好奇心,接下來的第一章,作者就開始給我們講故事了。他在書中分了六個部分:
●第一章:問題是什么?
●第二章:這個問題是什么?
●第三章:什么是真正的問題?
●第四章:這是誰的問題?
●第五章:問題是從哪兒來的?
●第六章:我們真的想解決問題嗎?
從章節標題可以看出,內容是層層遞進的,每個章節都是由一個有趣的故事構成,每個故事又對應出一個關于真正“發現問題”的思路,而且作者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也穿插進自己的觀點和思考,給我們很多啟發。
以上面“電梯問題”為例,在這個故事中,作者一邊推進故事的發展,一邊將發現問題的過程向我們展示出來,讓我們在跟隨情節的發展中受到啟迪。
醍醐灌頂的觀點在書中不計其數,比如:
● “如果你解決問題太過神速,別人根本不會相信你真的解決了問題。”
●“不要把別人的解決方法作為定義問題的方法。”
●“不要倉促下結論,但也不要忽視第一印象。”
●“看看你對問題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個可能有出錯的地方,你就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問題。”
●“在任何一個問題定義中,都有幾百個點可能被忽略。如果連三個疑點都找不出來,那么你要么不會思考,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
●“我的問題”與“我們的問題”絕不是對立關系。
●“為了改變局面,試著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會兒也行。
我們一邊被幽默故事所吸引,一邊又被這些發人深省的觀點震撼,從而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情況,獲得一種全新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6
這本書由唐納德·高斯和杰拉爾德·溫伯格合著,首版于1982年,暢銷全球37年,并且一版再版,獲得了無數讀者的一致好評。
唐納德·高斯是紐約州立大學托馬斯·沃森工程學院的系統科學教授,他主要從事復雜系統的設計和開發以及大型公司的改革。
另一位作者杰拉爾德·溫伯格是軟件領域最著名的專家之一,美國計算機名人堂代表人物,這個名人堂至今只有20名成員。為中國讀者所熟悉的比爾·蓋茨和邁克爾·戴爾等也是在他之后方才獲得這一計算機界至高無上的殊榮。他精力旺盛、思想活躍,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他總共撰寫了30多本書籍和數以百計的論文,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在西方國家乃至全球,溫伯格擁有大量忠實的讀者群,這些“追星族”閱讀了溫伯格的每本重要著作,他們甚至建設有專門的組織和網站,討論和交流大師的重要思想。
溫伯格宣稱,“寫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搞清楚自己所面臨的問題的真正所在,以便能夠找到一種最為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它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