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專業探索必有或然性、風險性、不確定性。完全聽、絕對聽專家的顯然不行。抗疫或所有應急救災管理不是單一專家群體所能解決,而是一個全方位大格局的系統集成。政府作用不僅不可或缺且是十分巨大十分必要。

前一段圍繞張文宏醫生的爭論中有一種表述很突出,即抗疫是醫學專業科學問題,要尊重要聽醫學專家的觀點。這一表述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問題,讓專家說話是必須的,尊重專家專業觀點也沒有錯誤,但應全面理解這一表述,避免片面性誤區盲區性理解。如疫情初期分離鑒定病毒需要時間,認定是否人傳人還不確定,至今對疫苗效果的評估,多大比例有效性防止感染,防止輕癥,防止重癥,防止死亡,病毒如何變異,都是未知未確定結論。甚至專家專業觀點也有誤判。推而廣之,地震、氣象、海嘯、洪水、山體滑坡等等預報科學機理均未完全掌握清晰,大多災情預報均未絕對準確,都有誤差率和誤報。科學專業探索必有或然性、風險性、不確定性。完全聽、絕對聽專家的顯然不行。
2、鑒于專家觀點這種探索性、不確定性,不僅是抗疫,所有應急管理都存在這樣的局限和短板。怎么辦?這時國家職能、政府決策、公共管理政策就要彌補這個專業判斷模糊區的空間。也就是說抗疫或所有應急救災管理不是單一專家群體所能解決,而是一個全方位大格局的系統集成。政府作用不僅不可或缺且是十分巨大十分必要。順帶提一句,在應急救災面前提什么有限政府小政府是一種特別裝孫子的扯淡。政府要綜合各方面信息作出系統判斷和系統決策,此時,公共衛生管理學者、社會管控視角、國家應急管理體制與政策的角色就會凸顯出來,占有極大話語權,發揮決策中樞統御全局的角色與職能。在專家拿不準主意或意見不一致時,政府就該以人民為本以更多勇氣與責任做料敵從寬的決策。有小危以中危做準備,有中危以大危做準備,有大危以特大危做準備等等。這就是我們常見的地震預報不準確,但你要把民眾提前叫出來,所以才有海城預報成功的案例,氣象預報、泥石流預報不準確但你要提前轉移民眾……。這都是政府決策的勇氣和責任。抗疫與所有應急救災管理一樣不要神話專家,要在應急救災大系統大格局中各有角色定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3、政府在危機關鍵時刻要多方面聽取各路專家,包括管理專家、社會學家、法學家、專業政策專家等的意見,在綜合各方面信息基礎上要有戰略定力,耳根子不能軟不能偏聽旁信,不能局限于思維慣性與固有定式。比如聽聽經濟學家談談抗疫失控經濟損失后果與抗疫成本及行業損失后果之比較,聽聽社會學家談談社會心理承受力,聽聽管理學家談談危機管控與治理,聽聽公共衛生專家談談我國醫療力量最大承受力。如當下就要綜合國內外抗疫形勢,看看各國及我國疫苗的局限性、病毒升級的迅猛及不可預料,國外抗疫的巨大損失以及失敗的原因教訓。看看國外疫情嚴重國的感染規模、重癥率、死亡率,并且按人口基數換算或類比為我國假設疫情失控的模擬狀態,以及國外抗疫的巨大損失以及失敗的原因教訓。比如有專家認為病死率降至0.1%,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是有可能與病毒共存的。但目前幾大疫情嚴重國的病死率都高于此。根據鳳凰網報道,2021年8月13-19日這一周英國日均感染21535人,死亡103人,病亡率0.44%。美國最近一周平均每天感染77347人,死亡824人,病亡率1.07%,尤其最近3天日均死亡上升到1282人,病亡率達到2.13%。所以中國抗疫必須堅持自己的正確道路,千萬不可陷入西方科技發達先進,西方都這樣做了,我們是否也該這樣做?此時來不得半點猶豫自卑不自信,一旦陷入某種思維定式不可自拔將自失定力,自毀戰略,自棄優勢,自入泥潭,萬劫不復。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來源:“淮左徐郎”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