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疫情還是爆發了。
從數據看,2月9日,香港單日新增突破千例;2月17日,單日新增突破5000例;2月25日單日新增突破1萬例。
更為嚴峻的是,1月以來的這第五波疫情,迄今已經超過8.1萬人確診(預計已經感染20萬)。僅最近的24日一天內,就新增死亡47例,其中41例為65歲以上;而截至今天中午,過去的24小時內,又新增50名死亡,年齡介于52-97歲之間。此外,這一輪已經出現數名嬰幼兒死亡了。
同樣困難的還在于,目前香港的檢測效率并不高,病例檢出率較低,這就難以做到對疑似確診人群進行分類、隔離、救治,自然很難阻斷傳播鏈條;與此同時,由于錯過了初期的良機,目前的“方艙建設”是遠遠趕不上病例發展速度的;
更為嚴峻的是,香港的醫療資源已經幾乎被透支,目前檢出的8萬人,只收治了3萬,還有5萬無法收治,在這情形之下,自然不得不要求輕癥或者無癥狀居家了。有的醫院滿地都是求醫或等入院的病人,根本沒路可走!“有醫護指他們連續工作42小時不曾休息,實在病人太多,無法分流,又擔心院內感染,同事們精神狀況崩潰,'一齊走出去外面哭' ”。
這還是爆發的初期!
都到這地步了,竟還有部分私立醫院拒接新冠患者;據TVB,上周港府才拉來三個私立醫院參與抗疫,然后做的是竟然還是熱線客服的事;就這,某些醫療利益集團竟然還好意思阻攔內地醫護的支援。
在這情形下,有人寄望于“封城”。可是如果對照大陸的經驗,封城得做到幾乎足不出戶,并且要對人群和地域在普篩基礎上進行精準分類,這都離不開全面快速有效的篩查,更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基層組織。這些條件都很不具備,相反還會有各種亮瞎人眼的騷操作:
而這,正是未經歷過反帝反殖的,處于資本主義之下的社會的常態。
香港的居住密度和人均住宅面積看,如果做不到及時阻斷,居家,要么在那狹小憋屈的空間內傳染全家,要么不得不因為吃飯等因素外出,引發社區傳播。無論如何,后果必然是災難性的。
香港與大陸又有著許多的相似性:人口密度高、居住較為密集、醫療資源不豐富、人均床位數低。
這大概是在病毒未向低毒化變異以前,某種程度的放任自流,主動或被動的“共存”之后,不得不面臨的情況。
許多人此前還樂此不彼地一再強調,變異后的新冠,尤其是奧密克戎,已經流感化了,輕癥為主,充其量就是個大號流感。
很不巧,香港這一波的主流毒株就是奧密克戎和奧密克戎的姊妹株,傳染性夠高,毒性不那么強,還能落個一地雞毛。并且深、珠、莞三城已經不止一次因為北上偷渡不得不局地全員檢測了。
的確,目前國內一波波的疫情,讓許許多多的人感到心生厭倦。除了武漢,國內感受最多的是嚴格防控導致的生活不便和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某些官僚主義的做法,更加劇了這一感受;但是,近在咫尺的香港同胞疫情爆發之下,醫療資源被擠兌的慘烈景象正在逐步呈現,這還是毒性相對較低的奧密克戎。
其實美國也類似,主流毒株成為奧密克戎之后,死亡率并沒有明顯變化。
當然了,在不考慮可能的后遺癥的前提下,絕大多數沒啥基礎病的青壯年,確診之后抗一抗一般都是能挺過去的。
這就意味著,要“放棄“那些有基礎病的、體弱的、老年人、嬰幼兒。在一個老齡化社會,這當然利好“資本”——這不歐美媒體已經將這當做卸包袱省社保的成績了。
可問題是,我們是社會主義,那就只能按社會主義的來,以人的生命至上,這無關民族、年齡和經濟地位,至于其中發生的那些官僚主義之類的問題,則是過程中需要解決的。
當然,內地已經開始全力支援香港了,當下的香港不是沒有機會。那就是武漢的經驗,盡量減少人員流動前提下,盡可能的全員檢測、應收盡收、分類“隔離”、中藥漫灌(最好是資深中醫會診之后根據當地特點開的湯劑,不得已才是已有成方)。
而這無疑需要觀念的更新和組織的更新。
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或許已經有更多的人開始反思了。
文/風雷 來源:準風月談續集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聞道即行:死亡飆升,新冠疫苗救不了香港,香港再次成為反面教材
2022-03-02疫情海嘯再現逃疫狂潮:香港自己不努力、責任全推內地,很危險!
2022-02-1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