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預防方案
1.1 預防人群
1.1.1 密接及次密接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暴露的高危科室醫護人群、暴露于確定或臨床疑似病例的人員
1.1.2 中高風險地區人群
1.1.3 社區人群
1.2 預防措施
1.2.1 密接及次密接人群、中高風險地區人群
在常規防護基礎上以代茶飲處方進行預防。
寒濕狀態:畏寒肢冷,口淡粘膩,體胖,易惡心,不思飲食,乏力,大便稀或溏粘不成形,或伴關節疼痛、肢體腫脹,舌淡苔膩。
治法:散寒除濕,辟疫扶正
在常規防護基礎上以簡易代茶飲處方進行預防。
蒼術10g,炙甘草5g,厚樸5g,陳皮10g,干姜5g,大棗5g,連翹7g日1付,上藥以養生壺、煮茶器等容器,清水2000mL/付,冷水入藥,煎煮20分鐘,香氣出,代茶飲。
建議服用時間:7~14天
*建議除濕防疫代茶飲全員覆蓋
對于密接和次密接人群可使用寒濕疫方半量(仝小林院士方),處方如下:
生麻黃3g,生石膏7.5g,杏仁4.5g,羌活7.5g,葶藶子7.5g貫眾4.5g,地龍7.5g,徐長卿7.5g,藿香7.5g,佩蘭4.5g,蒼術7.5g,云苓22.5g,生白術15g,焦三仙各4.5g,厚樸7.5g,焦檳榔4.5g,煨草4.5g,生姜 7.5g日1付,早晚分服,每次200ml,連服14天,溫服。
2. 治療方案
基本原則:消除癥狀,截斷病情,盡快轉陰。
重癥及危重癥的成因:
(1)體內寒濕極盛,肺為飲邪所困,疫毒犯肺導致血中津液因拒邪外泄。肺氣重困,不得主氣,濁不出,清不入,濁氣內盛害于清竅,可見神昏、害于五臟則五臟損。
(2)疫毒挾痰飲,肌腠不解,郁熱內生化火,火毒傷絡,同時火邪耗氣傷陰,或火邪挾疫毒痹肺,氣陰兩傷,治則當以益氣養陰、清肺解毒、化瘀消癰。
(3)肺為邪困,大腸積滯(多見老年體弱,基礎較差的患者)。疫毒損于肺,肅降不及,大腸傳導失常化物成滯,濁氣不得下行,反上逆而達于上焦,心肺為之害。
(4)心失于守護,君主勢危,一則肺氣不佐于心,心勞而衰,二則疫毒痹阻肺絡,氣機為之壅,遷延則化火成毒,傷陰耗液,心神失養而躁動不寧,心神失守。
(5)陽氣損耗(脾腎)疫毒挾濕滯于肺絡,化火成毒。
2.1 早期(衛表期)
2.1.1 疫毒外襲,寒濕內盛(輕型或普通型)
癥見:惡寒發熱,或無發熱,無汗,頭疼身重,肢節酸痛,鼻塞聲重,流清涕,喉癢,噴嚏,胸悶咳嗽,痰多色白,面色淡或青灰,手足欠溫,或見惡心,嘔吐,腹瀉,舌淡胖,苔白或膩,脈浮或浮緊。
治法:散寒除濕,宣肺解表
處方:
荊芥15g 防風15g 羌活15g 川芎10g 獨活15g 柴胡15g 白前10g 桔梗10g 枳殼15g 炒蒼術30g 茯苓30g 炙甘草5g
3~5天,每天1劑,分3次口服,或水煎或顆粒。
可配合使用蓮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
2.1.2 邪郁肌腠,肺經郁火(輕型或普通型)
癥見:①高熱身痛,惡寒輕微,喘促氣急,或有汗或無汗,頭痛面赤,心煩不眠,痰黃難咳,或無痰,鼻干口渴。舌尖紅赤,苔薄白而干或黃燥,脈滑數或細數。②或無發熱,僅有口干,咽干或咽痛,口苦乏力或肢體痛楚,舌紅少津,脈略沉弦,或浮洪。
治法:解肌清熱,宣肺化痰
處方:
柴胡20g 葛根15g 荊芥15g 羌活15g 防風15g 白芷10g 生麻黃10g 生石膏(先煎)60g 杏仁10g 梔子10g 生黃芩15g 知母10g 生甘草10g 連翹30g 玄參15g
3~5天,每天1劑,分3次口服,或水煎或顆粒。
可配合使用蓮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
2.2 傷肺期
2.2.1 初期:疫毒寒濕痹肺(普通型)
癥見:咳嗽,或為干咳,或痰稀多泡沫,動則氣短,面色暗滯,手足逆冷。舌質淡暗,邊有齒痕,苔白滑,脈弦,或沉細。
治法:溫肺化濕,除痹通絡
處方:
生麻黃10g 白芍15g 桂枝15g 細辛3g 天花粉15g 炙甘草10g 五味子10g 干姜10g 桃仁10g 沒藥10g 豨薟草30g 威靈仙15g 炒蜂房5g 蒼術30g 厚樸15g
5~7天,每天1劑,分3次口服,或水煎或顆粒。
胸中燥熱,加生石膏30-50g;大腸積滯者,加枳實15g、黃連15g、生大黃10g、茯苓20g、澤瀉10g,以通為用,中病即止。
2.2.2 中期:氣陰兩傷,熱毒痹肺(普通型或重型)
癥見:胸悶氣短,乏力,咳嗽喘促氣急,咳痰色黃粘稠量多,自汗盜汗,夜眠不寧,舌紅少苔,脈沉數、沉細而數。
治法:益氣養陰,解毒除疫
處方:
生黃芪50g 當歸20g 生地30g 熟地15g 黃芩15g 黃連15g 黃柏15g 蘆根(單包 )50g生苡仁30g 桃仁10g 冬瓜子10g 浙貝15g 知母10g 赤芍30g 連翹20g
7-10天,每天1劑,分3次口服,或水煎或顆粒。
便秘加 生大黃10g(后下),腹瀉加 葛根15g;痰粘難咳加 全瓜蔞30g,天花粉15g,膽星5g。
可配合使用血必凈注射液。
2.2.3 重癥期:脾腎虛冷,瘀毒化癰
癥見:發熱或無發熱,咳喘氣急,動則尤甚,咳吐大量黃膿痰或痰中帶血或膿血痰或無痰,心胸憋悶灼熱,或伴有胸背痛,面色晦暗或潮紅,口干渴,手足欠溫。舌胖紫暗,苔厚膩或微黃而燥,或光亮無胎,脈浮大而數。
治法:溫補脾腎,消癰散結
處方:
干姜15g 人參(另燉)15g 炒白術20g 炙甘草10g 蜜麻黃7g 生苡仁50g 冬瓜仁15g 敗醬草15g 炒桃仁10g 蘆根(單包 )50g 赤芍20g 生黃芪50g 肉桂5g 茯苓15g 黑順片(先煎)7g
7~10天,每天1劑,分3次口服,或水煎或顆粒。
有發熱加細辛5g;有腹瀉,加黃連10g。
可配合使用血必凈注射液。
2.2.4 傷陰耗液,心陽浮動(重型或危重型)
癥見:喘息,動則尤甚,口舌生瘡,胸悶,咳嗽,痰少,心悸,虛煩少寐,神疲,手足心熱,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增液,斂陽寧心
處方:
柏子仁15g 酸棗仁15g 天冬10g 麥冬15g 生地20g 當歸 10g 人參15g 沙參15g 玄參15g 桔梗5g 茯苓20g 遠志15g 五味子7g 浙貝15g 全瓜蔞15g 珍珠母30g
7~10天,每天1劑,分3次口服,或水煎或顆粒。
可配合使用血必凈注射液。
2.3 恢復期
2.3.1 肺腎虛冷,肺絡痹阻(后遺癥肺纖維化)
癥見:咳嗽,咳少量泡沫痰,喘促,氣短,語聲無力,氣不得續,乏力,動則汗出,畏寒肢冷,四肢腫脹,或骨節疼痛,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滑,舌下脈絡迂曲紫暗,脈沉無力。
治法:溫肺助陽,除濕通痹
處方:
熟地黃20g 炙麻黃10g 白芥子10g 干姜20g 鹿角膠(烊化)18g 肉桂10g 炒白術15g 人參10g 熟附子(先煎)7g 桃仁10g 沒藥10g 威靈仙30g 豨薟草30g 桑枝30g 露蜂房7g
每天1劑,分3次口服,或水煎或顆粒。
2.3.2 氣陰兩傷,心神不寧
癥見:體倦乏力,心煩易怒,心悸氣短、膽怯易驚,失眠多夢等。舌脈:舌淡紅,苔薄或少,脈細。
治法:益氣養陰,解郁安神
方藥:
人參10g 麥冬10g 五味子5g 五加皮10g
每天1劑,水煎服或以水2000ml,煮20分鐘,代茶飲。
注意:
1.分方而治;
2.保持內外通透,治療上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
3.注意分層辯證;
4.保持大便通暢,建議處方如下:
麻黃10g 桂枝15g 白芍15g 干姜15g 細辛3g 姜半夏10g 炙甘草10g 五味子7g 枳實10g 神曲15g 黃連10g 大黃(后下)15g 澤瀉10g 炒白術30g 茯苓20g
此方建議顆粒劑,便通即止。老年體弱病人可將生麻黃改為炙麻黃;
5. 保護胃氣。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上海暴增7萬人感染!但我更想說說那個悄悄“清零”的地方...
2022-04-11?孫春蘭強調 堅持防控總策略總方針不動搖 確保實現社會面清零
2022-03-26剛剛,深圳宣布了!基本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公交、地鐵全面恢復!小區憑“48小時陰性”出入→
2022-03-2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