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朱亞夫:筷子PK刀叉,試論東西方餐具的文化差異
點擊:13400  作者:朱亞夫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2-04-11 10:33:29

 

有人說,東方就餐用筷子,西方就餐用刀叉,誰優誰劣?筆者認為東西方餐具雖有差異,但是難說誰優誰劣,只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本文原來以“東西方就餐方式”為題闡述,但后來一想,“就餐方式”不僅僅限于餐具使用,還包括用餐禮儀、上菜順序、飲酒方法、就餐氛圍、餐桌交際等,為便于分析,緊扣筷箸文化,故改為《論東西方餐具的文化差異》。而且就餐具而論,也分筷、匙、刀、叉、盤、碗、碟、杯、鍋、勺等,我們這里以最能體現東西方特征的餐具——筷子和刀叉來論述。我們研究東西方餐具的文化差異,分析他們各自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可以有利于我們認識東西方的文化特色,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食品決定餐具

 

東方人就餐用筷子,西方人就餐用刀叉,為什么會如此?原因可能很多,筆者認為根本原因還是食品決定餐具,這正像盛水要用碗,裝菜要用籃的道理一樣,是東西方食品的結構催生了各自的日常餐具。

 

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過著手抓嘴啃的用餐生活,自然談不上使用餐具。大約在一萬年前,古代世界開始有了農耕活動。在我國黃河流域培育出了小麥,長江以南以至東南亞一帶,則慢慢培育出了水稻。這樣我們祖先用以填飽肚子的食品漸漸以谷(黍)、動物、野菜為主。從食物的原料而言,由于我國的先祖食用的谷(黍)類、野菜等,或顆粒細小,刀叉不易分割;或形體柔軟,刀叉難于進食。而從食物的成品來說,由于當時已發明了陶釜陶罐等,正如《通鑒·前篇外紀》云:“黃帝作釜灶,而民始粥。”黃帝時期約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我們的祖先懂得了用陶釜陶罐燒水加熱、煮粥煮菜。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加水燒成多汁的羹,食粥用上匕,這里的“匕”,不是匕首,而是取其本義,指進餐用的小勺子。因為“匕”的甲骨文字形象匙形。

 

在最初的時候,我們祖先可能是將谷粒(小米)搗碎煮粥食用的,往往還要摻雜一些野菜、樹葉之類一起燒煮。粥、菜等食品在器皿中燒煮,為不使燒糊燒焦,就需借助樹條、竹枝、竹片、或者動物的股骨等來攪動食物。進食時,因為吃的不是燒烤的動物,而是燒煮的米粥、野菜,這就不可能使用刀叉來分割、進食,那怎么辦?這時,聰敏的祖先肯定發現單根樹枝雖能攪拌,但不能撿取,而兩根樹枝取物卻非常方便——于是成雙的筷子誕生了!古籍《禮記·曲禮》說:“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注“挾,猶箸也。”由此可知,新石器時代食“無菜者”的稀粥用“匕”,吃“有菜用挾”,使用“箸”,因為以手來抓滾燙稀薄的菜羹,是不可能的;用刀叉也是難于進食,于是箸便成了最理想的餐具。所以筷子成了以飯菜為主的東亞農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進食工具。

 

西方人就餐用刀叉,是源自歐洲古代游牧民族喜歡食肉的生活習慣。人們知道,農耕社會,因種植田地,耕耘莊稼,往往居所固定。而游牧民族,一個“游”,一個“牧”,顯明地點出了他們的特色。游是居無定所,四處為家;牧是身騎壯馬,放牧牛羊,每天的食物是吃牛羊肉,喝牛羊奶。早期的刀大多是石刀或骨刀;知道煉銅以后,有了銅刀;鐵器出現以后,才改用鐵刀。一把匕首闖天下,這把刀,既是防身、攻擊的武器,又是宰殺、解剖牛羊的工具,還是每日切割牛羊肉、剖切面包、昂首進食的餐具。他們主食肉類,副食面包,都是用刀切割;一刀多用,確是方便了游牧生活。據悉西方人的老祖不會煮燉,只會燒烤。烤熟了牛羊,又如何下口?手撕太燙,只有用刀子割——可見用刀進餐是游牧民族喜歡食肉的結果。

 

史載,西方人用刀進食一直到15 世紀,之后他們看著自己舉刀、昂頭、張嘴、咋舌的進食姿勢,實在不堪入目。于是動腦筋改進進餐的姿勢。很可能他們從漁民用漁叉捕魚中受到啟發,才發明了雙尖的叉,因為雙尖的叉能固定食物,再配合刀,割下肉塊,改用叉叉送進口里,不必舉刀、昂頭、張嘴、咋舌,這樣顯得優雅好看些。當時還只是雙尖叉,到 17 世紀末,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 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形成了現在的樣式。

 

綜上所述,西方刀叉并用進食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而我國用筷子進食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相傳四五千年前,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或菜粥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以趕工期。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用葫蘆制成瓢,盛水喝湯;折樹枝夾菜、肉食之,兩根樹枝甚至能連釜、罐底下的豆子和肉食碎塊,都能撿出來吃。由此可見我國用筷子進食的歷史,比西方刀叉并用進食的歷史有十倍以上,這是值得我們東方人驕傲的。

 

餐具造就用餐模式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人類要生存、要發展,首要的是要解決溫飽問題。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看,使用什么餐具,對于形成分食制還是共餐制,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甚至可以說,餐具造就用餐模式。

 

東方人就餐用筷子,小小的一雙筷子,運用之妙,變化無窮。它有夾、戳、撮、扒、拿、剝、挖、撬等八大功能,正像著名文學家梁實秋說的:“筷子運用起來靈活無比,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一盤菜上桌,不管是整只的全雞全鴨,還是細碎的什錦菜肴,在眾人的筷子功下,都能消化,因此天長日久,就自然演變成共餐制。每逢吃飯,必然全家人團團圍坐桌旁;菜肴上桌,大家舉筷分享,其樂融融,盡享天倫之樂。由此可見,正是筷子的功能,推動、決定了東方人的共餐制模式。而且正因為使用靈巧的筷子,眾人團團圍坐的氛圍,從而促進了中國琳瑯滿目的美食問世。

 

而西方人就餐用刀叉,只能就近切割,因此他們用餐采用長形窄桌。試想,如果他們坐上八仙桌、大圓桌,由于刀叉沒有筷子夾、戳、撮、扒、拿、剝、挖、撬等功能,分割、揀菜多有不便。而且,如果每上一菜,就舉刀分割,拿叉叉肉,那勢必餐桌上刀光閃閃,尖叉紛飛,既不文明,更不優雅;稍有不慎,還會傷人。因此,它的必然結果是各人分而食之,于是造成了分食制。

 

現在有種論調,說西方人因為講衛生,就餐分食。應當承認,分食比共食衛生。但是西方人就餐分食是因為講衛生,就違反歷史事實了。如前所述,西方人就餐分食是因為他們餐具造就了用餐模式,當時他們使用刀叉進餐的本意并非講究衛生,而是在不經意中形成的歷史發展結果。

 

還有人問,倘若請洋人吃飯,是選用分食還是共食?是使用刀叉,還是堅持中國人的習俗使用筷子?我認為為慎重起見,可先聽聽對方意見。總的原則是看請吃的是中餐還是西餐,跟吃的人是哪個國籍的沒有關系。請吃西餐就分食,就用刀叉;請吃中餐,不妨采用共食,啟用筷子這時,還在使用公筷,以讓對方體驗東方就餐文化的真諦。總不能請吃西餐,還用筷子吧!

 

從餐具看東西方的文化特性

 

俗話說,一滴水可以照見太陽。小小的餐具,影響著人類的行為習慣,從中可折射出東西方的文化特性。

 

東方的筷子體現了崇德文化。著名作家沈善增在其新著《崇德說》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崇德文化,而占據西方主流地位的是崇力文化。他概括說,崇德文化是過日子文化,崇力文化是想打仗文化。中國就餐用筷子就體現了崇德文化,表達了一種崇尚和諧的理念,有一種溫馨之感。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述:“華夏民族是酷愛和平的禮儀之邦,宴會上出現刀叉會被人視為兇器,影響友好的氣氛。”因此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兩根筷子,雖然也有金屬制品,但大多是竹木所制,它與“動刀動槍”式的西方餐具相比,還真多了一份“和為貴”的意蘊。連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也這樣評論說:“中國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學者以文化英雄的優勢勝過了武士。”

 

而餐桌上的刀叉,體現了崇力文化。鋼刀利叉,寒光閃閃,體現出一種剛硬、崢嶸、崇武的品性。正如著名作家、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杜宣曾說的:“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過去戰斗刀叉的縮短。雖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銀子,甚至鑲上寶石,經過有名的工匠精心制造,放在潔白的餐桌上,熠熠發光,但畢竟擺脫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痕跡。而筷子則早從這種原始野性中異化出來了。”“原始的野性痕跡”無疑就是崇力文化。

 

東方的筷子還體現了集體精神。這首先表現在吃飯形式上,它是共餐制,一家人圍桌而坐,大家同吃一鍋飯,共食一桌菜,一般來說,老幼尊卑,上下左右總有一些規矩,大多都要一家人到齊了才開飯,這就從小培養了家庭觀念,集體精神。其次,因為同吃一鍋飯,共食一桌菜,講究謙讓,吃多吃少,吃這吃那,互相照應,不能隨心所欲,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若是酒宴,規矩更多,不可能有的下筷如雨,有的狼吞虎咽,有的獨霸好菜,那是失禮失態的。而西方就餐是分餐制,從小開始就培養分吃,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由此衍生出講究獨立,崇尚個性的品性。同時在就餐時,刀叉并舉,埋頭吃飯,各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是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這就為西方人為什么喜歡獨來獨往、崇尚張揚個性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本文作者為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顧問、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本文曾在《第一屆中國筷文化研討會》上發布,后收入《新學科的文化追問》一書;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