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這兩天,來看我“笑話”的很多,他們大概以為持續了兩年多的“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的爭議以他們的“完勝”劃上句號了吧。這就很可笑了,過去三年的“動態清零”保護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守護了數億人的健康,稍微有點良知的人都該心懷感激,而不是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支持“動態清零”何錯之有?
就我個人而言,無論國家做什么決定我都會支持。過去國家“動態清零”,我就好好配合“動態清零”,該居家居家,該核酸核酸,現在國家政策調整了,我就及時調整心態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過去我不會給國家添亂,以后同樣不會,這就是我與某些人最大的不同。
或許有的人記性不太好,這里我勸他們回過頭去看看早就臭大街的《方方日記》,想想他們當初是如何被方方“感動”的,想想他們當初是如何哭著喊著“不要帶血的GDP”的,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別以為別人真的什么都不記得了。
這兩天,紐約時報上演“川劇變臉”,短短兩天,紐約時報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11月30日還在說我們的防疫會“給經濟帶來沉重代價”,12月2日就說我們“開放限制恐致病例激增”,合著我們怎么做都是錯的了?如果你有心的話,你會發現,有的人的變臉和邏輯與紐約時報是驚人的同步的。
這兩天,我聽到最傷感的一句話就是“以后再也沒有人用大喇叭喊你做核酸了”,說難聽點,以后你再想做核酸,對不起,自己找地方去吧,就算找到了地方,對不起,排隊去吧。以前你愛答不理的,以后你會“高攀不起”,以前你不曾珍惜的,以后會變得遙不可及。
有一說一,新冠疫情的危害確實在減小,但從過去24小時內美國新增感染病例59494例、新增死亡病例591例來看,我們還遠沒到可以掉以輕心的地步。新冠病毒不是“益生菌”,危害小不代表沒有危害,還是能不感染就別感染、能晚感染就晚感染為好。少一個人感染,就多節約一份醫療資源,就少一分醫療擠兌的風險,于人于己都有好處。
既然政策調整了,我們就及時調整心態,對那些感染或家人不幸感染新冠的人,無論他們過去是支持還是反對“動態清零”的,我們都該鼓勵他們度過難關,而不能像有的人那樣冷血,說什么老人應該為了年輕人的“開放世界”做出犧牲之類的話。恕我直言,能說出如此冷血的話的人距離向上做人,還有很大的空間。
某人的態度讓我忍不住想起2020年初曾說“(美國)老人應主動為經濟而犧牲”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州長,此人2022年1月感染新冠后,又是治療,又是休養的,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說白了就是偽善。就像某人,讓別人的老人為年輕的“開放世界”犧牲,說得那么輕巧,如果他自己感染了,他這么說自己,我會給他豎大拇指,是條漢子,但他這么說別人,算什么東西?
這大概就是人性吧,對別人高標準,對自己低要求的人有人在。就像現在歡呼“勝利”的人,如果哪天他們感染新冠了,你該不會以為他們真的會把新冠當“感冒”吧?青春痘長在別人臉上沒人會擔心,別人感染新冠,在有的人眼里永遠都是“感冒”,等到他們感染了,只怕第一時間就寫小作文了,話說,最近網上“光速變臉”的人還少嗎?
這三年,我寫的支持“動態清零”的文章少說也有數百篇,在某些人眼里,這成了我的“黑歷史”。或許他們是第一天認識我,所以對我不夠了解吧,別搞笑了,我們是不一樣的,你們是恨國黨,我是愛國者,而且是“無腦愛國”,這怎么可能一樣呢?
還有,我過去支持“動態清零”,現在還支持啊,或許是我孤陋寡聞了,請問你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見什么人說過“動態清零”錯了的?沒有吧。退一步講,就算哪天“動態清零”成過去式了,那也輪不到你們來對我指手畫腳,也不回去照照鏡子,你們也配?
來源:林愛玥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林愛玥:當好個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一如既往不給國家添麻煩!
2022-12-09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談近期多點散發的疫情防控
2021-08-19李強:清醒認識當前疫情防控面臨復雜形勢,全力保障人民健康,全力守護城市安全
2021-08-1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