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10日,上海市政協舉行委員學習會,就“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主題,邀請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作專題報告。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解振華在報告中以翔實數據和豐富實例對《意見》進行解讀。本文為該報告節選。
【摘要】
■ 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 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
■ 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 嚴格源頭預防、不欠新賬,加快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多還舊賬,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 加強法律監督、行政監察,對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
■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匯集民力,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
解振華:現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歷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黨組書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曾榮獲聯合國環境保護最高獎“聯合國環境署世川環境獎”、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領導獎”、世界銀行“綠色環境特別獎”及節能聯盟“節能增效突出貢獻獎”。
今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專題部署的文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意見》集戰略性、綜合性、系統性和操作性于一身,實化細化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將中央有關要求落實到具體政策措施。其中許多論述,都是第一次寫入黨的文件,針對性很強。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理念之一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的,是重要的理論、理念創新,也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
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并與生產力布局、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理念、體制機制緊密相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的理解,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實質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要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強化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永續發展的家園,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既要滿足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需求,也要提供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環境等生態產品。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推動各地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
積極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一是全面落實全國和各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健全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推進市縣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二是實行差別化的產業政策及管理方式。明確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準入事項,實行“非準勿進”;以及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禁止和限制發展的產業,實行“非禁即準”。編制區域規劃、布局重大項目必須符合主體功能定位。三是構建平衡適宜的城鄉建設空間體系。適當增加生活空間、生態用地,保護和擴大綠地、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
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綠色低碳,建設環境優美的宜居城鎮,努力解決“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推動城鎮化綠色發展。一是優化城鎮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規模,增強中小城市承載能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二是切實解決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問題。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區人口密度,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新城、新區設立條件和程序,推動城鎮化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三是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氣象條件等,合理布局生態、生活和生產空間,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同時,要保護自然景觀,傳承歷史文化,保持特色風貌,防止“千城一面”。四是強化城鎮化過程中的節能理念,關鍵是建筑和交通兩個重點領域,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體系。五是提高城鎮供排水、防澇、供熱、供氣、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建設綠色生態城區。其中,對于環境基礎設施,所有縣城和重點鎮都要具備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提高建設、運行、管理水平。六是維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杜絕大拆大建。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地區面積廣闊、人口眾多,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生態文明建設要向農村延伸拓展,惠及廣大鄉村群眾。一是強化規劃引導。完善縣域村莊規劃,強化規劃的科學性和約束力。二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治理農業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四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植樹護綠。
加強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對于拓展民族發展空間、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具有重大意義。既要保護開發好960萬平方公里陸域,也要保護開發好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一是推進海洋主體功能定位。根據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編制海洋功能區劃。二是加快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控制海洋開發強度。在適宜開發的海洋區域,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積極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嚴格生態環境評價,最大程度減少對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三是保護治理海洋生態環境。建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嚴格控制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強化海洋環境治理、海域海島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嚴格的圍填海總量控制制度、自然岸線控制制度。
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推動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經濟提質增效、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驅動。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二是開展科技攻關。加強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方面取得突破。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的決定性作用。三是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綜合集成創新能力,加強工藝創新與試驗。四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五是加強生態文明基礎研究、試驗研發、工程應用和市場服務等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是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的根本原因,工業、能源又是其中的大頭。一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二是積極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加強預警調控,適時調整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名單,嚴禁核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逐步提高淘汰標準,禁止落后產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做好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企業職工安置工作。三是推動要素資源全球配置,鼓勵優勢產業走出去,提升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四是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傳統能源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
發展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產業既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產業基礎和技術支撐,也能拉動有效投資、消費需求并增加就業,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對穩增長、調結構均具有積極作用和意義。一是節能環保產業。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要以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拉動消費需求、以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拉動投資增長、以完善政策機制釋放市場潛在需求,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要實施節能環保產業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工程,規范節能環保市場發展,多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推動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二是新能源產業。加快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推進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源、沼氣、地熱等應用,發展分布式能源,建設智能電網。三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提高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推廣普及力度。四是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以及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等林產業。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推進節能減排。節能減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要發揮節能與減排的協同促進作用,盯住重點企業、實施重大工程、加強監督管理,全面推動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十二五”目標任務要確保完成,“十三五”時期仍需繼續強化。一是工業領域。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計劃。二是建筑領域。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應用,鼓勵建筑工業化等建設模式。三是交通領域。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廣節能與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發展甩掛運輸。四是其他領域。鼓勵使用高效節能農業生產設備,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活動。
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解決“資源有限、需求無限”的根本出路。要認真落實國務院發布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和近期行動計劃,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產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一是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秸稈等農林廢棄物、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行垃圾分類回收,發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產品,鼓勵紡織品、汽車輪胎等廢舊物品回收利用。二是推進煤矸石、礦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三是組織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行動,大力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四是實施大循環戰略。推進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加強資源節約。節約集約利用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一是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強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發展節水農業,加強城市節水,推進企業節水改造;積極開發利用再生水、礦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二是集約用地。加強土地利用的規劃管控、市場調節、標準控制和考核監管,嚴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三是礦產資源節約。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嚴格源頭預防、不欠新賬,加快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多還舊賬,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一是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形成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川滇、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近岸近海生態區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二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提高沙區、草原植被覆蓋率,有序實現休養生息。三是保護森林、濕地、草原,推進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加強森林保護,將天然林資源保護范圍擴大到全國,大力開展森林經營,完善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加快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加大退牧還草力度。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四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有效防范物種資源喪失和外來物種入侵。五是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實行分級、統一管理,保護自然生態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繼續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施強制性保護。
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按照以人為本、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原則,建立以保障人體健康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防控環境風險為基線的環境管理體系,健全跨區域污染防治協調機制,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一是大氣污染治理。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二是水污染治理。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嚴格飲用水源保護,加強供水全過程管理,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控制和規范淡水養殖,嚴格入河(湖、海)排污管理,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四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凈化農產品產地和農村居民生活環境。五是其他領域污染防治。推進重金屬污染治理,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化學品、危險廢物等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工作機制。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持當前長遠相互兼顧、減緩適應全面推進,實施低碳發展戰略,通過試點示范探索低碳發展路徑,切實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一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通過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增加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碳匯等手段,有效控制能源、工業、農牧業等領域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提高適應能力。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能力,加強監測、預警和預防,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水平。三是推動低碳試點。扎實推進低碳省區、城市、城鎮、產業園區、社區試點,努力建設低碳型社會。四是參與國際談判。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建設性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格局。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計監測和執法監督
要加強法律監督、行政監察,對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
加強統計監測。加快推進對能源、水、大氣、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和水土流失、土壤環境、地質環境、溫室氣體等的統計監測核算能力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準確性、及時性。加快重點用能單位能源消耗在線監測體系建設,建立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狀況開展全天候監測。定期開展全國生態狀況調查和評估。
強化執法監督。嚴格執法是各項制度、政策落實的前提和條件,要加強法律監督、行政監察,對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加大查處力度,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一是強化對浪費能源資源、違法違規排污、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的執法監察和專項督察。二是獨立執法。資源環境監管機構獨立開展行政執法,禁止各級領導干部違法違規干預執法活動。三是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
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風尚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各行各業、千家萬戶。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匯集民力,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
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將生態文化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樹立理性、積極的輿論導向,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積極推動消費方式變革,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低碳產品;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閑模式,嚴格限制發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務業。開展反食品浪費行動。黨政機關、國有企業要帶頭厲行勤儉節約。
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有序增強公眾參與程度。及時準確披露各類環境信息,擴大公開范圍,保障公眾知情權,維護公眾環境權益。健全舉報、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等制度,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引導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各類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的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