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人民日報二版截圖1
人民日報二版截圖2
牛市是長期需要?房地產還是不好賣?中國經濟還行不行?5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經濟報道,引題是“本報獨家專訪權威人士,解析當前我國經濟大勢”,主標題是“正視困難保持定力前景光明”。報道五問權威人士,對宏觀經濟做出總體判斷,并對未來政策做出指引。如此高規格的刊發“權威訪談”傳遞了哪些信號?
文/劉彬
新聞報道一般至少包含三個要素,即什么時間,在哪里,發生了什么。這是一篇頭版頭條文章,是當天最重要報道,但被采訪的權威人士未具名,新聞要素明顯不全,在如此重要位置出現這種情況,顯然不是編輯部犯了低級錯誤,而是不便透露人物身份,這凸顯報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更使得報道具有解讀價值。從中國政治邏輯看,該權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對宏觀決策具有影響力,這篇報道實際是在向外界傳達中共中央對經濟大勢的分析與判斷。
這篇報道提出了問題,總結了成績,揭示了困難,給出了對策,并對前景充滿信心。讀懂這篇報道,即可看懂決策,也就知道大勢,明白市場。
五問五答,傳遞了重要信號,將影響市場和私人決策。
信號一,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落,中央有定力。
盡管一季度經濟增速下降,但權威人士認為,符合預期,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經濟增長質量得到改善,即產業結構方面服務業加速增長,需求結構方面消費相對穩健,收入增長方面農村增長快于城市。
這樣的變化可以看做是結構調整出現了正面成果,也可以說是另一面成績不佳的表現。不過從長周期角度看,這樣的變化是積極的,應該得到肯定。
權威人士強調,經濟并未出現斷崖式急速下滑,基本面是好的。強調中國有世界最高居民儲蓄率,這在暗示,一旦需要,中央政府可以啟動刺激政策,將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和消費。
信號二,調結構要主動,誰不主動誰吃虧。
經濟增長出現分化,地區之間有差異,產業之間有差別,企業之間有分化。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結構調整是否存在主動性。權威人士稱,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這種說法是在傳遞中央要求,即地方政府要主動調整結構,不能為了幾個點的經濟增速而糾纏于老產業老產品。誰能主動調整,中央就會支持誰。當然,政策如何支持調結構,仍然需要具體化。除了政績考核不應有GDP增速外,還要對地方結構調整予以財政和金融的實際支持。
信號三,投資仍是主力軍,消費要有新政策。
權威人士強調,穩增長要“三結合”,一是近期和長期相結合,二是發展和改革相結合,三是國內和國際相結合。這種表達就是,判斷中國經濟走勢要放在國際經濟框架內,要看到中國經濟調整是全球再平衡的一個過程,因而宏觀決策既要考慮短期反周期,更要顧及長期調結構。而穩增長不能影響改革,改革應該為增長創造制度條件。
這樣的決策思路決定了,短期反周期措施仍是要靠投資,只不過現在更強調錢從哪里來,投到那里去,要注重投資效率。由于經濟下行壓力不小,從宏觀調控看,政府投資仍是主要手段,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但中央認識到消費對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因而為刺激消費,就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社保制度,讓居民敢消費。可以判斷,未來政府將通過國有資產變現來改變社保困境,并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來刺激居民消費。最好的辦法是提高居民社會服務均等化水平,包括減少醫療支出,改變中小學入學辦法等,讓居民減少儲蓄,增加即期消費。
中央政府意識到居民到境外消費產生的負面效應,因而很可能近期在國內增加“免稅區”,增加進口商品供給,通過降低關稅或免稅,“形成巨大的增長動力,留住寶貴的消費資源”。這樣做的辦法實際可以起到經濟和政治一箭雙雕效果。經濟上,擴大居民在國內消費。政治上,緩解矛盾。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還有“戲”:民主黨醞釀再度彈劾特朗普 特朗普醞釀赦免自己和親友?
2021-01-09聞韜:特朗普眾叛親離、四面楚歌,民主黨威脅彈劾,蓬佩奧逼宮罷免
2021-01-09圍繞國會風暴的11大詭異:毀了誰?誰受益?暴徒是誰?彭斯和共和黨大佬扮演什么角色?……
2021-01-09?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