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社交媒體上熱議的新聞,事后被“證偽”似已司空見慣。近日,國外著名社交網站“推特”竟給自己惹了一身禍。一則關于“推特”收購要約的假新聞令它的股票暴漲8%。這則假新聞的發布者“喬裝打扮”成彭博社頁面,甚至署上了彭博社記者的名字。在彭博社的傳媒主管出面“證偽”后,“推特”的股票又一路狂跌。
如今,社交媒體正迅速分化著滋養傳統新聞業的土壤,通過社交媒體了解新聞也已成為生活的常態,但謠言纏身卻一直是社交媒體難以擺脫的“緊箍咒”。
社交媒體顛覆傳統新聞業
路透社新聞學研究所調查顯示,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在線獲取新聞的主要設備,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日趨增強。受訪者中,在社交網站“臉書”上閱讀和共享新聞的人從去年的35%增長到今年的41%。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社交網站看新聞,這并非因為社交網站的用戶人數增多,而是由于已有的用戶群體越來越喜歡在這些網站上了解資訊。“臉書”“推特”等網站敏銳地嗅到了變化趨勢,它們紛紛開始關注新聞事業。“推特”的“閃電項目”致力于給人們提供實時報道和突發新聞,甚至非用戶群體也能看到。“臉書”在今年5月推出“即時新聞”功能,新聞機構可以直接在該平臺發聲。
“即寫即發”的社交媒體確實讓新聞更具即時性。傳統的新聞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雖然70%的智能手機用戶都下載過新聞應用,但實際上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周使用它們。社交新聞機構“Storyful”的首席執行官馬克·利特爾表示:“有了手機和社交網站之后,人們發布新聞時都可以繞過媒體。新聞制作的流程已經完全被顛覆。”
皮尤研究中心的統計表明,一半的社交網站用戶曾分享過新聞報道、圖片或視頻。46%的用戶還曾參與討論。小部分用戶自己當起了“記者”,其中14%的用戶曾把拍到的新聞圖片傳至社交網絡,12%的用戶發布過新聞視頻。資深媒體人利帕寧指出:“社交媒體會模糊讀者和記者間的界線。”
社交媒體向假新聞亮劍
但界線的模糊也使人們不得不為“假新聞”埋單。幾周前,美國一位喜劇演員分享了一則《赫芬頓郵報》的新聞,表示美前州長薩拉·佩林之女宣稱懷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篇文章的標題和副標題都被人篡改過。原先與男方種族無涉的新聞,由于在標題中被加入“黑人”等字眼而顯得在此處大做文章。
盡管點開標題后顯示的依舊是原文,但這個“小動作”依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臉書”痛定思痛,決定對社交媒體上的假新聞出手。
在大多數社交媒體上,人們分享文章時可以修改標題和副標題,以便對不正確的地方做出修正。但這一“寬松”政策造成了不少轉載的新聞被扭曲。“臉書”的發言人稱:“我們正在改進自動渲染技術,使得以后分享的文章能自動生成精準的標題和簡介,并以此來防止新聞的誤讀。”
事實上,這已不是“臉書”第一次向假新聞亮劍了。今年1月,“臉書”就在頁面上添加了舉報鍵,用戶可以在發現假新聞后標記。當一條新聞同時被一定數量的用戶標記后,系統會減少對該新聞的推送,或提醒用戶該內容已遭舉報。
但社交平臺的這一舉措曾遭濫用。在《紐約時報》報道“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足球隊員涉嫌在警方罰款時獲得優待”一事時,這條“推文”就迅速地被標記為“垃圾信息”。后來,《紐約時報》表示,這是眾多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足球隊的粉絲所為,希望以此將這則新聞“排擠”出“推特”。因此,此番“臉書”的新舉動能否奏效,是否會有副作用,還有待時間驗證。
不同媒體平臺在互補中共存
盡管社交平臺發布新聞存在風險,但媒體人仍相信,社交媒體新聞的真實性可以得到保障。除了上述的技術手段,利特爾稱,社交網站的“自我糾錯”能力不斷提升。他說:“再沒有比社交媒體更容易滋生謠言的地方了,但也再沒有比社交媒體更適合檢驗新聞真假的地方了。”
此外,傳統媒體也始終堅守著“正本清源”的職責。英國廣播公司電子與技術主管蒙哥馬利表示:“有時候我們的記者難以第一時間趕往新聞現場,社交媒體就填補了這一空缺。但我不認為社交媒體能取代傳統媒體,而只是一種補充。傳統媒體資深記者有寶貴的經驗,我們還會對內容進行嚴格的審查,以確保精確。”
《芬蘭晚報》的社論撰稿人卡瓦拉也看到了兩者不同的價值:“各新聞機構都心急火燎地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聲。但并非所有的新聞內容都會在社交平臺上呈現,因為許多話題并不能取悅網友。因此,人們也認識到社交媒體上呈現的新聞是有局限性的。”
她補充道:“有時候人們沒有意識到,諸如‘臉書’等社交媒體并不會將所有用戶感興趣的新聞都推送給他們。社交媒體根據自己的商業邏輯來決定什么內容值得一讀。因此,我建議人們還是時常去看看真正的新聞網站。”
現在,近40%的美國人從“臉書”“推特”等社交平臺獲取新聞資訊,但其中超過80%的人表示,會回到原先的新聞網站去跟進新聞動態,因為一則消息對他們來說并不足夠,而更多的細節還有待傳統媒體去挖掘。
此外,許多媒體人也注意到,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可以共存,甚至相得益彰。比如,“Storyful”就專門安排40位記者,實時關注社交網絡動態,從網絡視頻、“推特”等地方尋找新聞源。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還有“戲”:民主黨醞釀再度彈劾特朗普 特朗普醞釀赦免自己和親友?
2021-01-09聞韜:特朗普眾叛親離、四面楚歌,民主黨威脅彈劾,蓬佩奧逼宮罷免
2021-01-09圍繞國會風暴的11大詭異:毀了誰?誰受益?暴徒是誰?彭斯和共和黨大佬扮演什么角色?……
2021-01-09?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