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中國失去一重要優勢或是一件大好事
在國際經濟競爭中,中國曾有的一大優勢是勞動力充足并且十分便宜。但現在,這一優勢已經讓位于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中國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提早進入老齡化社會,一方面勞動力價格上升。這樣,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便逐漸向越南等國轉移。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被迫關停了一些制衣、制鞋、玩具、電子等企業。在東莞這個世界制造業名城,有些村鎮原本外來人口非常密集,但漸漸地,那些人少了許多。與此同時,一些富裕村鎮出租、小商店收入也相應減少了一大塊。
比較辛苦的建筑業,也是反映這一現象的晴雨表。過去,建筑工地很容易招到20歲左右的年輕人,現在不容易了,主要一線施工人員年齡一大半在三五十歲的年紀。普通工人的日工資,2008年前后一般還不到百元,如今在150~200元之間,技術工人的日工資則一般在300~500元之間。
有人據此得出結論,稱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
勞動力緊缺,實際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前幾年就開始了。原本全國各地打工者從內地涌入沿海發達地區,他們找工作曾經很難。特別是1990年代,勞務中介主要向打工者收費。19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變成雙向收費。勞務中介既向企業收費,又向打工者收費。然后,隨著一年比一年招工難,勞務中介變成只能向企業收費。再過了一些時日,勞務中介這個行業消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聰明的打工者(或與勞務輸出地政府聯合)直接組建勞務公司。在不少企業,也動員已有工人“拉人頭”。介紹老鄉進企業,可以直接付給“拉人頭”者介紹費。
由于多年勞動力緊缺,部分企業采取另一種自救之法,就是大量采用機器人。但這有一定的條件:其一,必須企業資金雄厚,其二,必須企業定單穩定,其三,必須適宜大規模生產,其四,必須老板敢下這個決心。投資機器人一次投入成本比較大,若經營不善,企業可能很快就倒閉。但若經營得當,上了機器人的企業不再受勞動力制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也明顯可控,卻又增強了競爭優勢。
企業還有另一條自救之路,就是通過自主創新,開發高附加值的新產品,把另一種貶值多年的勞動力用起來,即大學畢業生。大學生在普通勞動崗位沒有什么用處,但在創新方面,卻存在很大潛力。但現在雖然有少數企業在走這條路,多數企業還很畏懼。根子其實在知識產權保護上。企業開發新產品一旦成功,收益遠高于普通產品。只是開發新產品投入比較大,在缺少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下,新產品容易被模仿和山寨,便難以保證收回投入成本。
企業自主創新和開發新產品,還有一個歷史習慣問題。像珠三角地區,過去,東莞以代加工取勝,企業不那么具有自主品牌意識,自主創新動力不足,但深圳、佛山、中山等地,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意識就強一些。但形勢比人強。不管是東莞還是佛山等地,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品牌和新產品才是新的希望。以服裝業為例,現在品牌專營店就越來越多。早些年,一兩千元一件的衣服,許多人接受不了。如今,幾千元一件的,買的人也多了。不過,中產階層化一點的,幾百元一件的服裝成為主流。有些服裝品牌,不經意間發現越做越強。
重要的是在改變。
當然,不能改變的企業就紛紛縮減規模乃至關停歇業了。一個嚴俊的難題在于,有些地方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的存在,有一種特殊的優勢,相關企業可以在同一個地區組織生產活動。如塑料制造,就需要模具、材料供應、五金、包裝等與注塑集中在鄰近的地區。如果產業鏈斷了,相關工廠及配套廠關閉與轉移,則產生連鎖反應。若這樣的連鎖反應在一座城市太劇烈了,則會使制造業快速萎縮,變成空城。所以有遠見的地方政府會從保護產業鏈出發,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一些暫時困難的企業度過難關。
工業生產自動化(大量使用機器人)和企業自主創新帶來的變化,都是減少對普通勞式的需求。在勞動力總需求上,再加上一些低附加值企業更多地被迫退出市場競爭,那還是有可能使勞務市場的供求關系產生逆轉。屆時,有可能不再是勞動力供不應求,而是出現結構性供需失衡。主要是普通勞工會重新產生就業難的問題,而技術工人的需求量更大。這又迫使大量勞工轉化為技術工人。可以預見,教育培訓業,尤其是職業學校的技能培訓會有很大的發展機會。而這,又推動中國產生新一波求知求學熱,同時也通過市場的力量提高國民素質。
廉價勞動力,關鍵是“廉價”二字,并不值得國人自豪。廉價勞動力的存在,表示大量低收入家庭的存在。低收入家庭越多,社會購買力就越難實際增長,也即難以擴大內需。從社會消費角度來看,富有階層總喜歡到境外購買消費品,還愛移民,將個人財產轉移到國外。只有中產階層多了,國民消費才會有實質性增長。從長遠來看,一個國家的內需不斷持續增長,才是經濟發展的穩定保障。我國前面這二十來年,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房地產和外貿,原本存在結構性難題,稍有不慎,整個國民經濟就可能走偏了。
也就是說,中國其實正好利用勞動力不再充足和不再那么便宜的這個點,改善國民的收入狀況,增加中產階層在社會的比例,為促進內需增長創造條件。內需增長了,對許多困難企業也是拯救。
由此觀之,我國失去勞動力充足和廉價勞動力優勢,并非一定是某些人所憂心的一樣,讓國家發展陷入困境之中。但是,這也要政府在政策上有預見性,采取較好的措施來適應這一重大變化。“全民創業,萬眾創新”是一個較好的思路,但要考慮到創業失敗的概率一般比較大,創新沒有較好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則對創新者的打擊非常殘酷。不過,如果內需有效和快速增長,也有利于“全民創業,萬眾創新”。老航認為,對一個問題或現象多角度想深一些,便能找到恰當的應對之策。凡事不是簡單化思維,用廣東話說,就是“你得著了”。
(來源:作者微信號,昆侖策研究院編發)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