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要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這一眾多學校遵行的硬性要求,一直為人詬病。近日,本報刊發專家對此規定的質疑,又引發討論。有高校教師直言,如果取消C刊論文要求,有培養低端博士之嫌;還有理工科博士表示不解——博士生發論文天經地義,“怎么這么矯情?”
實際上,被C刊門檻絆住的博士生,一般來自人文社科尤其是人文領域。“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差異很大。”美國西北大學人文社科博士生周佳(化名)說,“人文學科本來就是‘慢工出細活’。在讀博階段,文科博士的任務是逐步培養自己的獨立研究能力,還不算一個成熟學者。”
不是成熟學者,但要跟成熟學者競爭,以3年發2篇C刊論文的速度搞“大躍進”,不合理之處可想而知。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鄒建軍說,在各校的硬性規定下,C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被當成了生財之道,“和一個人的學術水平沒多少直接關系”。
但也有人憂慮,如果放寬論文發表要求,只看學位論文,會不會降低博士學位含金量?
鄒建軍到許多高校參加過博士論文答辯,也評審過許多博士論文。他認為,各學科水平確實不太一樣,但總體“還是可以的”,學生也都達到了博士畢業的水準。“我對中國人文社科博士培養水平是充滿信心的。”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任孟山也在媒體上撰文稱,博士期間,最重要的是寫好博士論文,沒有其他。“一篇博士論文的優劣,足以看出一個博士生的學術水平。”
但某“雙一流”高校人文社科博士生熊森(化名)覺得,如果真的只考核博士學位論文,在現行評審機制下,確實可能降低博士的“通關難度”。她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博士生已經寫完了學位論文,還沒搞清楚自己的論文究竟用了哪種研究方法。“有時候我都覺得,論文通過得太容易了。”
熊森知道,發C刊沒有多大意義。但除了取消這一發表要求外,她更期待的,是學校能全方位重視博士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重視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提高標準,嚴格審核。“尊重科研規律,也對學術懷有一份敬畏之心。”她表示,自己更喜歡美國人文社科博士的培養體系——用一段較長的時間來真正幫助學生成長。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新聞傳播博士生劉冰潔和科技日報記者分享了她的讀博經歷。
“讀博期間是否發表論文,學校不做硬性要求。”劉冰潔說,“在他們看來,學位論文就是衡量博士生學術水平的依據。”不過,要拿到這個學位,也是頗費心血。因為,“學院對博士的期待,是你能定義你所研究的小領域,扮演開創者角色”。
劉冰潔在讀博的第一年,就要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方向,在學院找到4位答辯委員會老師。這4位老師的工作,是在劉冰潔學位論文寫作中全程給予指導。
到博士第三年上學期,劉冰潔迎來中期考核。她提前找到答辯委員會的每位成員,和他們聊自己的論文想法。4位老師為劉冰潔列出書單,提出問題,讓她用一周時間進行回答,回答每一道題,都相當于寫一篇小論文。“這是在引導我做文獻綜述,讓我的寫作思路更加明晰。”通過論文開題答辯后,劉冰潔就可以用至少一年左右的時間撰寫論文。“你沒辦法蒙混過關。你論文寫得怎么樣,那4個答辯委員會老師太清楚了。要是寫得不好,他們根本不允許你參加答辯。”
相較于美國這種培養體系,國內的情況有些不同。“我們有時候確實會‘放水’。”江蘇某高校博士后坦言,導師覺得學生不容易,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同行評議的專家為了給學生導師面子,輕易也不會下手“掛掉”畢業論文。“這可能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他說。(科技日報北京1月4日電)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專家呼吁取消博士C刊發文硬性要求再引爭議——文科博士畢業,光看學位論文行嗎
2018-01-05搶人才:中國博士想回國報效,卻在海歸前遭美國FBI逮捕扣押,不得保釋!諾貝獎后,人才爭奪更激烈了…
2017-10-1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