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說起這項數據,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并未透露出驕傲,反倒是一臉擔憂,語調沉重。這是為什么?
“有些評論因此說,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超過美國了,我很擔心。”5分鐘左右的發言,施一公說了3次“很擔心”,讓他感到擔心的,是科研評價的問題。
施一公委員發言 吳頔 攝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施一公在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過去5年里,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了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了200,那么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筆賬。
這一數據折射出來的,是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施一公稱,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志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志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了雜志,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了。“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3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在他看來,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因此,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不過他也承認,數字指標在各個單位都很重要,影響到評獎、評優、評先:“這是矛盾的兩方面,一方面如果沒有這些標準,如何反映科研的質量,但有了這些標準,大家拼命‘做’這個數字怎么辦?”
“有些文章,通俗點叫‘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了。”談到業內和社會各界出現的“論文無用”論,施一公表示“堅決反對”。“沒有論文,怎么能有科學技術?但在追求論文的導向如此之強的時候,評價立場如此鮮明的時候,造成的負面影響其實非常大。”
如何改變現狀?“說實話,我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如果要提建議,就是應該進一步改進科學評價體系,這需要全社會達成一種共識。”施一公介紹,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參考國際最頂尖專家的觀點:“這是一種‘唯專家論’的方式,我不評價這種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在很多國家都是這樣的。如果是將本領域所有專家聚在一起,通過抽簽確定評價委員會,在科學上,這樣的民主是不能帶領科學健康向前發展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專家呼吁取消博士C刊發文硬性要求再引爭議——文科博士畢業,光看學位論文行嗎
2018-01-05盧映西:論文物藝術品的資產屬性——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主題演講
2017-04-1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