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現場。
大家好!在座的很多都是文物藝術品方面的專家,而我卻是個外行,到這里來主要是向大家學習的,最多只能從自己熟悉的經濟學角度談幾點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文物藝術品屢創“天價”的經濟學解釋
近年來,文物藝術品在拍賣市場中不斷創出新高,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
例如,2014年,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在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拍上拍下了一只明成化雞缸杯,以2.8124億港元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2015年,畢加索的一幅畫作《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本)》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拍出了1.794億美元,創下了拍賣史上最昂貴藝術品的新紀錄;今年,紐約佳士得的藤田美術館舊藏31件中國古代藝術品共成交2.3億美元。
這類事情現在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可是還是有人想不明白,這些東西憑什么能賣出這樣的“天價”?我們下面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下。
《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本)》拍賣現場。
[南宋]陳容:《六龍圖》,2017年3月15日在紐約佳士得以4896.75萬美元成交。
在市場經濟中,大家都能觀察到的現象是:商品賣方的主觀愿望總是價格越高越好,買方則希望越低越好。在某一價格水平上,如果賣方的供給量小于買方的需求量,價格將會向有利于賣方的方向變化,即升高。反之,價格就下降,有利于買方。
那么,有沒有一種市場,其中的商品價格走向完全不會偏向任何一方?這種市場在理論上是可以設想的,叫做完全競爭市場。假設有一個供給者和需求者的數量都是無窮大的市場,因而市場中的供給量和需求量都是無窮大,沒有大小之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過控制供給量或需求量影響價格,這時的價格形成機制只能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即雙方只能根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就是以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人類勞動量為基準進行交換。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市場以黃金為貨幣,有無數人生產金幣,也有無數人生產手機,生產一枚金幣和生產一部手機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是一個工作日。在這種理想市場中,唯一可能的交換比例就是不偏不倚的一枚金幣換一部手機,也可以說一部手機的價格等于一枚金幣。也只有在這種理想市場中,交易雙方才不可能用主觀意志影響價格,而只能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從而商品的價格完全由商品的價值量決定。一句話,商品中凝結的人類勞動量是決定商品價格的唯一因素。
但是,現實中的市場并非理想市場,我們不可能在現實中看到供需雙方人數都是無窮大的市場。在常見的市場中,交易雙方的人數、供給量和需求量都是有限的,即都不是完全競爭市場,或者說存在程度不同的扭曲。這時價格與價值會發生偏離,價格也會向有利于某一交易方的方向變動。所以,現實市場中的商品價格不再由商品的價值量唯一決定(即勞動不再是價格的唯一決定因素),而是由價值量和市場的扭曲程度共同決定。
市場越接近完全競爭市場,扭曲程度越低,反之則越高。扭曲程度越低,價格越能反映商品生產所耗費的勞動量。大宗農產品和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品,都仍然可以用勞動價值論近似地解釋價格,比如解釋為什么自行車總比汽車便宜。扭曲程度越高,價格與勞動的關系就越遠。比如兩所完全一樣的房子,一所位于北京市中心,一所位于邊遠山區,用勞動就難以解釋兩所房子的價格何以有天壤之別了。用比較形象的語言來說,一個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越接近,價格中包含的“實體”成分越多,反之,價格中的“虛擬”成分越多。更為極端的現象是,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即使不包含任何人類勞動的物品也可以有價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地租問題時,首先指出“土地不是勞動的產品,從而沒有任何價值。”然后說“那些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即不是勞動產品的東西(如土地),或者至少不能由勞動再生產的東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藝術品等等)的價格,可以由一些結合在一起的非常偶然的情況來決定。”
市場扭曲程度的提高,如馬克思所說,常常是由偶然的情況決定的,最著名的例子是《蒙娜麗莎》走紅的過程。
原來,這幅畫一直與達·芬奇的其他作品混在一起,并不特別突出。直到1911年這畫在盧浮宮被盜,經媒體大肆渲染,關于此畫的奇聞軼事不斷被挖掘出來,《蒙娜麗莎》才驟然成了舉世矚目的焦點。隨著案破畫歸,《蒙娜麗莎》的地位更是蒸蒸日上,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星球上知名度最高的藝術瑰寶。
不過,根據我們對文物藝術品市場的觀察,要提高市場扭曲程度,或者說要提高特定文物、藝術品在市場中的壟斷地位(即所謂知名度),除了偶然的情況,現在更常見的是有組織的宣傳推廣。
總而言之,土地、文物和藝術品的價格形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市場扭曲。拍賣市場就是一種典型的扭曲市場,即供需嚴重不平衡,形成賣方壟斷。只要壟斷程度高到一定程度,商品中的價值因素對價格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壟斷價格與商品本身有無價值,即是不是勞動產品無關,按馬克思的說法,“只決定于購買者的購買欲的支付能力”。換句話說,壟斷價格沒有任何客觀依據,只取決于買方的主觀意愿和資金實力,因此在貧富分化嚴重的社會中,某些文物藝術品被收藏家或企業家以天價拍走就不奇怪了。
由此可見,文物藝術品的“天價”問題,在馬克思時代就已經從理論上解決了。當代與那個時代的區別,只不過是不斷讓我們見識“天上有天”而已。下面需要討論的問題是,為什么文物藝術品可以成為企業投資組合中的一種資產?
二、文物藝術品成為資產的原因和優點
傳統上,文物藝術品收藏界一直都是個人收藏家的天下,但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法人進入收藏界,企業收藏逐漸蔚然成風。如剛才播放的宣傳片中提到的,任仁發的《五王醉歸圖卷》、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大司令》、曾鞏的《局事帖》等高價位拍品都已經被國內大型企業收藏。
[元]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宋紙本,設色繪制,縱35.5厘米,橫212.5厘米。
企業法人熱衷收藏,這種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應該怎么看?
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家,而且隔行如隔山。今天我想給大家透露一個訣竅,掌握了這個訣竅,我們對經濟現象的理解就不會輸給任何經濟專家。這個訣竅就是牢牢把握住現代經濟最本質的特征——生產過剩。
我們必須認識到,生產過剩——社會的生產能力大于消費能力——是市場經濟的常態。不過,這一論斷在目前的經濟學界還遠未達成共識。在林林總總的經濟學流派中,只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正視生產過剩問題,其他流派或者根本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或者只把它當成可以通過結構調整解決的所謂“產能過剩”問題,盡管在實踐中“產能過剩”從未被真正解決過。
作為企業家來說,沒有必要深究經濟學界的是是非非,只要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覺得哪種說法有道理就用它指導自己進行經營決策就夠了。對于文物藝術品市場,我們從生產過剩的角度看,能看到什么?
首先,因為生產過剩,資本投入到實體經濟領域越來越難以賺到錢,于是不斷流到虛擬經濟領域,如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等。在座的許多企業家都是搞實業出身,想必都經歷過或看到過“辛辛苦苦做實業,還不如老婆炒兩套房賺得多”的怪現象吧,然而從生產過剩的視角看,那是一點都不奇怪的。隨著生產過剩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范圍必然越來越大,過剩的資本也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文物藝術品市場,推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有些文物藝術品價格也不斷刷新紀錄。不過,資本進入文物藝術品市場,既不是要懷舊,也不是要審美。與在其他市場中的情況一樣,資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潤。投資者今天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天價”買下一件藝術品,不是因為他認為其中的藝術內涵值這個價,而是因為他相信以后能賣出更高的價。易言之,文物、藝術品已經異化成某種有價證券,可以成為資本保值升值的工具,即具備了資產屬性。由此可見,文物、藝術品成為資產,原因必須追溯到生產過剩才能說得清楚。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生產過剩既是文物、藝術品價格飆升的根本原因,也是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經濟危機一爆發,一切都要推倒重來,再加上經常性的市場波動,決定了文物藝術品投資與其他投資一樣,都是有風險的。據報載,國內有人在2003年買入某種畫,當時價格約為5000元/尺,后兩年曾飆至20000元/尺,2006年后又降到6000元/尺。這種“過山車”式的價格走勢,與股市相比一點都不遜色。所以,投資文物、藝術品也要講究時機,選對品種,正確評估收藏價值。與其他領域的投資一樣,收藏方面的投資也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
不過,同樣從對生產過剩的認識出發,我們還可以推斷出虛擬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必然是規模波浪式擴張,價格波浪式上漲。而實體經濟只會越來越難以盈利,除非你有不斷創新的本事,年年月月都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即便碰上經濟危機,虛擬經濟的表現也往往好于實體經濟。比如2008年次貸危機,美國股市大跌,但很快又拉起來了,還不斷創新高,而實體經濟的復蘇就困難得多。香港樓市一度跌幅超過一半,現在又漲上去了。這說明,虛擬經濟的特點是即便短期有風險,甚至有時還相當“過山車”,但長期來看風險還是可控的。所以,只有從生產過剩的角度,我們才能看清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前景,解釋清楚現實經濟活動中何以會出現越來越明顯的“脫實向虛”的趨勢。企業家所能做的,是考察、研究這種趨勢,認真考慮如何順勢而為。
那么,文物、藝術品交易作為一種虛擬經濟形式,相對于其他虛擬經濟有什么優點呢?期貨市場把糧食價格炒高了,可能會導致低收入人群吃不飽飯,但我們把雞缸杯拍出幾個億,也不會有人因此用不起杯子。把城市房價炒高,可能會讓一些青年人買不起房結不了婚,但即使畢加索飛上了天,也不會使任何人因此買不起一張年畫。因此,期貨投機者和炒房客在社會輿論中的形象有時難免偏負面,而收藏界人士往往以文化藝術贊助人的身份出現,社會形象相當陽光。就算與股票相比,在生產過剩時代,文物、藝術品離實體經濟更遠,也就更值得擁有。所以,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都把文物、藝術品作為投資組合中的一項長期資產列入資產負債表,把企業收藏作為分散投資風險、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進而提升企業形象。
國際上把藝術品當作單純資產來經營的趨勢,表現為越來越多的藝術品被鎖進自貿區倉庫,長期不見天日。這種倉庫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博物館級別的存儲條件、嚴謹的私密性和周到的服務管理等,為擁有大量藏品的藏家提供了既安全可靠又便利避稅的藝術品保管場所。
日內瓦自由港,據估計倉庫內儲存有超過 120 萬件藝術品,且其中的一些在過去幾十年中從未離倉。
大量藝術精品長期鎖在庫中等待升值,而非掛在墻上供人欣賞,一直被藝術專業人士所質疑,認為這樣做背離了藝術品收藏的初衷。這種議論絕對“政治正確”,正如我們熟悉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還有大批企業不忘初心,收藏的藝術品都用來建立自己的美術館,打造企業文化。
保利藝術博物館。
三、如何緩解藝術與資本的矛盾
藝術有藝術的規律,大眾有大眾的趣味,資本有資本的邏輯。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雖然不會時時刻刻都與藝術規律和大眾趣味對著干,但它要遵循的,首先是自己的邏輯,即利潤最大化的邏輯。因此,資本與藝術聯姻,在滋養藝術的同時,也在扭曲藝術。
內行人都知道,藝術作品的藝術水平經常與其市場價格不一致,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藝術家或藝術評論家對某些高價拍品嗤之以鼻,認為不值那么多錢。這是因為資本對藝術作品的選擇并不全是從作品的“藝術性”考慮,而是更多關注作品的“投資性”。
在2014年賣出全球最高價的10件作品中,有一件屬于賽·托姆布雷(Cy Twombly)在1966年至1971年間創作的“黑板”系列之一,充斥畫面的只是密密麻麻的螺旋線條,居然能在佳士得以6960萬美元成交!對于這樣的“杰作”及其“天價”,一般人只能老老實實承認看不懂。
“黑板”系列之一。
總之,由于資本的逐利性質,決定它的選擇標準與藝術本身的標準不一樣。詩歌藝術為何在當代衰落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本不愿意眷顧詩歌。可見,任何社會只要是資本當道,資源的合理配置就可望不可及。
正因為資本有自身的缺陷,所以無論作為藝術家也好,作為拍賣行也好,作為評論家也好,都應該積極地以學術影響或引導市場。否則,當市場遠遠脫離了藝術本質,那就形成了泡沫,早晚要破滅、要洗牌、要推倒重來,我想大家都不愿意看到這個結果。
由此,我們本次年度峰會主題落腳點在于“企業收藏與拍賣市場的互動共贏與業態共建”,決定了這次會議必將成為秉持前瞻意識、能夠引領市場、具有社會擔當的論壇。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賣假藥的四大“表演藝術家”憑什么亮相各大衛視,為其搭臺者不出來走兩步?
2017-06-24盧映西:論文物藝術品的資產屬性——2017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主題演講
2017-04-1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