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的『柳倪之爭』種下當下芯片死穴惡果】1994年,由于在研發路線上產生意見分歧,時任聯想總工程師的倪光南與時任聯想總裁的柳傳志漸生不合。倪光南認為,聯想應該對標英特爾“芯片”技術,希望全力開展“中國芯”工程,走技術路線。而柳傳志則認為,聯想應該發揮制造成本優勢,芯片、操作系統造不如買。
二人當年的路線之爭,后來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技工貿”和“貿工技”兩條路線的爭斗。最后,這場爭斗以柳傳志勝出告終。1995年倪光南被解除聯想總工和董事職務,聯想ASIC芯片等項目紛紛中止。
倪光南認為,自己在當年已經為聯想找到了未來之路:“1994年左右,我們進入通訊領域時,品牌、資金和技術等各方面條件比華為優越多了。第二臺程控交換機賣出去后,就把開發費用賺回來了。但因為我下臺了,聯想就不支持了。我一個人的下臺倒罷了,但和我關系密切的一大批科技人員,也因受到壓力紛紛離去。像程控交換機、芯片等一些重要的科技項目終止了,‘技工貿’的方向改變了,不要技術了。”
后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以貿易為導向的中低端技術擴張和規模擴張進入了瓶頸狀態,技術為王的格局越來越明顯。2009年時柳傳志表態,聯想貿工技積累已夠,將嘗試技術突破。然而,近十年過去,事實證明這只是一句空話。原本遙遙領先華為的聯想,已經被一直堅持技術為王的華為甩在了后面,甚至陷入連年虧損無力扭轉的窘境。
中科院的一位前領導,在談到當年的“柳倪之爭”時這樣說到:“和倪光南同等水平的科學家,人數遠遠多于和柳傳志同等水平的企業家。在二選一時,只能選柳傳志。企業家在中國是稀缺資源。”這其實是當時造不如買路線大行其道的一個詮釋。
有因必有果,亡羊當補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