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發射人類第1顆人造衛星“Sputnik-1”后不久,美國于1958年成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DARPA)。數十年來,該機構著眼“避免外來技術突襲,謀求對敵技術突襲”的基本定位,在高新技術前沿長期組織推動“基礎性創新”,促成了互聯網、GPS系統、隱身飛機、高超聲速飛行器等一系列重大創新,為國家安全和軍隊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隨著科技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更為復雜多變,科技對國家安全的作用機理和角色地位正發生深刻變化。在完善新時代國家安全科技支撐體系過程中,DARPA維護國家安全的獨特定位及其推動前沿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的有效做法,值得深入分析和借鑒。
DARPA 以國家安全需求牽引科技創新的主要做法
美國DARPA隸屬國防部管理,每年使用國防預算的0.5%(2017財年為29.7億美元),建立了一套“前瞻、開放、競爭、務實”的管理運行機制,不僅從軍事技術視角、更從國家安全高度,瞄準未來二三十年超前推動顛覆性前沿技術研究,積極將最新的科技機遇轉化為國家安全和軍事對抗主動權。
1)扮演避免外來技術突襲,謀求對敵技術突襲的“科技尖兵”。DARPA 第20 任局長普拉巴卡爾指出,“DARPA的角色是對變革性技術進行關鍵的早期投入,確保為國家安全提供多樣的、全新的可能支撐。”。從1958年創立起,DARPA的最初使命即是為了防止如同“Sputnik-1”發射等科技突破對國家安全帶來的重大沖擊。DARPA作為專職開發新概念技術的國防部直屬部局,在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立衛生研究所、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航空航天局等在內的各個科研機構中,堅持“保持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防止潛在對手意想不到的超越”的宗旨,專職推動科技為美國國家安全服務,研究分析具有潛在軍事價值、風險大的高新技術,積極推動前沿性、基礎性和顛覆性技術向國防應用轉化。
2)擔當為中長期國家安全提供高技術儲備的“技術引擎”。數十年以來,DARPA在不同時期敏銳把握科技發展動向,先后著眼信息網絡、量子物理、預警探測、光電子技術、太空技術等當時的前沿領域,通過系統培育和長期推動,培育孵化了互聯網、導彈防御系統、高性能計算、隱身戰斗機、精確制導武器、夜視儀、GPS等重大成果,使美國在“冷戰”對抗和歷次戰爭中獲得巨大優勢。進入20世紀,DARPA發布《服務于國家安全的突破性技術》等系列戰略,新設生物技術辦公室(BTO),圍繞臨近空間武器、網絡空間、作戰機器人、基因技術等科技領域,通過實施諸如“Hyfly”高超聲速飛行器、“Plan-X”網絡空間指揮系統、“阿特拉斯”機器人、“生物年代”等計劃,為美國正在實施的“第3次抵消戰略”開拓新的技術優勢。
3)打造匯聚精英團隊和具有獨特機制的“創新特區”。DARPA模式的可取之處在于針對“高風險、高回報”項目的人員團隊和管理機制。DARPA按照企業模式雇傭近200名項目經理團隊進行科研管理,每名項目經理任期3~4年,可自行發起項目和管理預算(圖1)。項目經理由局長和下屬辦公室主任負責招聘和考核,優先選用能夠滿足軍事需求、具有創新才能的人員。為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避免被上級“叫停”,項目經理想方設法匯聚社會精英,開展技術競賽,提高創新效率。在項目實施上,DARPA以挑戰性問題為導向,通過跨部門公告(broad agency announcement,BAA)面向全社會公開發布科技需求,深入發掘創新概念、篩選方案和設置課題,聯合軍內外部門、企業和大學建立成果轉化應用網絡,使研究成果能夠在軍民應用中“落地開花”,讓高額的項目投入得到豐厚的回報。
圖1 DARPA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
注:戰略重點根據部分在研項目整理。
DARPA成功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創新模式受到積極效仿和借鑒。2009年2月,美國能源部成立了能源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專職推動能源領域的創新發展。2012年10月,俄羅斯成立國防高級研究基金會,仿效DARPA推動新興前沿技術發展,并已初見成效。日本、韓國等也在積極籌建類似DARPA的國防科技創新機構。
新時代科技創新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作用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技術歷來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是衡量一個國家維護安全和發展利益所需綜合能力的重要標志。隨著科技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世界各國面臨的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更為復雜多變,大國間的競爭更加體現為科技創新的競爭,科學技術在國家安全體系的角色地位日漸凸顯。
1)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國際力量格局調整的重要向量。歷史表明,世界主要國家的崛起都力求以高明的戰略營造有利的生存發展環境,以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來武裝自己。世界列強先后通過兩次工業革命積累了雄厚的科技與軍事實力,逐漸躋身世界強國(表1)。當今世界正進入加速演變和深度調整期,國際經濟、政治、軍事力量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尤其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軍事革命蓄勢待發,為世界各國重塑經濟和軍事體系,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此,世界主要強國嗅覺靈敏、聞風而動,把目光聚焦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增長點,投子布局開展新一輪的戰略博弈。誰能夠在科技創新的博弈中取得主動權,誰就可能大幅提升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在下一輪國際秩序調整中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表1 18—20世紀強國崛起與科技革命
2)科技創新成為構建國家安全強大屏障的有力支撐。科學技術歷來是國家安全與發展的力量支撐。新中國成立之初“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為中國應對當時嚴峻的安全形勢、實現國家安全和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經過長期建設,中國構建了完善的科技發展體系,科學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并有效推動了戰略威懾體系、軍事力量體系和武器裝備體系的建設,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奠定大國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中國進入由大向強關鍵發展階段,黨和國家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號召,果斷決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重大戰略,科學技術發展迎來“新的春天”。當前,應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立足未來20~30年國家安全戰略需求,發揮科技創新對確保有效戰略的威懾和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驅動發展作用,推動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重大技術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為國家安全長遠建設服務。
3)科技創新成為應對多樣化安全新挑戰的根本途徑。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增加維護國家安全的手段和能力,科學技術的濫用也會帶來危及國家安全的新挑戰。隨著全球進入科技創新的密集時代,生物、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空間等一些具有戰略性、顛覆性效應的科技突破和應用,將有可能從打破原有戰略均衡、沖擊傳統社會產業結構、被恐怖分子惡意濫用等方面,對國家安全帶來多樣化、不確定的潛在隱患。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創新對國家安全的新挑戰,應借鑒DARPA的“避免外來技術突襲,謀求對敵技術突襲”的經驗和做法,既要善于立足于戰略性、顛覆性效應的新興科學技術,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也要高度重視預判的新興科學技術效應,主動謀劃運用技術發展反制手段,提升科技防衛能力。
完善新時代國家安全科技支撐體系的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國家安全科技支撐體系從屬于國家科技體系,突出強調為滿足國家安全需求,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持續性支撐能力的有機系統。這一體系既突出對現實、應急需求的滿足,也突出對新質能力和未來發展需求的滿足。面對新時代國家安全新挑戰,應設立專門機構超前推動新興科技研發、提升科技技術預警能力等,加快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科技支撐體系。
1)借鑒DARPA推動科技創新做法,引領國家安全重大科技發展。當前,中國前沿基礎性研究的管理比較分散,規劃計劃“碎片化”現象嚴重,對新興科技領域集中投入不夠,發展速度較慢,很難掌握關系安全與發展的技術主動權。為此,應借鑒DARPA設立不同于當前受部門體制分割限制的專職部門,加快建成中國的“DARPA”,圍繞重大顛覆性技術的技術預警、需求論證、項目立項、組織研發、應用推動等工作,在研發預算、人才隊伍、項目遴選、項目管理及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特殊的政策制度保障,超前發展具有重大國防需求、重大戰略價值和顛覆性效果的基礎前沿方向,打造緊貼國家安全戰略需求、直面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創新特區”。
2)建立有效的科技預警研判機制,把握技術機遇,避免技術陷阱。科學技術的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表明,準確把握重大技術機遇則會乘勢而上,看錯方向則會浪費投入資源甚至被拖垮。針對新興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要建立常態化科學技術預警機制,解決“看清趨勢、看清道路、看清方向”的問題,對事關國家安全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領域進行科學研判、超前布局,努力贏得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主導權。同時,要通過敏銳的技術洞察力和技術認知力,針對各類技術炒作和戰略欺騙,避免在科技發展上“走歪路、走彎路、走錯路”,防止落入對手蓄意制造的技術競爭的“陷阱”而導致國防資源浪費,甚至危害國家安全。
3)推動前沿科技軍民協同創新,切實打牢國家安全科技根基。充分借鑒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軍民融合的成功做法和有效機制,瞄準解決中國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和交叉領域的發展前沿,積極探索可能給軍事和經濟領域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技術、新概念、新原理,持續扶持一批對國家安全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的基礎交叉領域研究,建立開放靈活的管理機制,以挑戰性問題為導向,面向社會廣泛汲取智慧,充分借鑒互聯網、無線電等從需求、研發到孵化、應用的“軍民互動”發展軌跡,做好軍民計劃安排和產業應用孵化的銜接,利用國家科技和產業優質資源,形成推進科技創新整體合力,最大限度地把創新成果轉化為軍隊戰斗力和社會生產力。
4)完善科技安全應急動員機制,有效應對科技安全突發事件。當前,中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為此,應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全國人民和各級各類組織、機構的科技安全意識,依靠人民和各方面力量實現國家科技安全;加強科技安全支撐技術研究,籌劃制度國家科技安全戰略,加強科技安全人才培養;建立科技安全應急體系、重大決策科技安全評估制度和技術安全評估監測體系,嚴密防御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科技優勢威脅破壞國家安全,防控科技濫用和科技負面影響,開展科技安全危機處置演練,有效應對科技安全突發事件。
結 論
為適應全球化背景下多樣化的安全挑戰,新時代國家安全科技支撐體系應堅持以習近平主席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適應科技對國家安全作用機理的深刻變化,以更加前瞻和開闊的視角,審視科學技術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發展對國家安全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為此,本文提出應立足國家科技創新跨越的新起點,著眼向科技領域“無止境前沿”和“創新無人區”探索,切實加強重大科技預警,主動謀劃新興科技發展,避免新技術風險和技術陷阱,盡快立足科技前沿的預判和布局,落實為支撐國家長治久安的物質技術手段、充分的安保預案和規范科技發展的政策規范等戰略能力,將國家安全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責任編輯 王志敏)
參考文獻(略)
文 / 吳集,劉書雷,劉長利
作者簡介:吳集,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防科技發展戰略;劉書雷(共同第一作者),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國防科技戰略研究智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防科技發展戰略。
注:本文發表于《科技導報》2018年第4期,敬請關注。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打壓“中國制造2025”啟迪:制造業是國家安全命脈 ,須擺脫高端大量進口局面!
2018-04-11李浩然:中國這個關乎國家安全的脊梁產業,美國的制裁會是一場災難嗎?
2018-04-0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