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種各樣的抗戰劇可謂多矣。
但許多抗戰劇的主創人員,對抗戰毫不了解,也沒有感情。他們只是借拍抗戰劇的名義去瞎編他們的武俠、妓女、黑社會和豪門恩怨的無聊故事。
尤其是那些把國軍描寫得英勇善戰、堅忍不拔、義薄云天的抗戰劇,不僅不能使我們更加了解抗戰,反而使我們對抗戰更加霧里看花,既不知道為什么勝利,也不知道為什么失敗。
還有一些“大片”,比如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陸川的《南京南京》等也是如此——如果國軍都像這些影片中表現那樣戰術高超、膽大心細、不懼犧牲,怎么可能有南京淪陷?早就應該把日軍趕下大海才對。
新中國成立后,拍攝了不少優秀的抗戰電影,如《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等。這些電影今天受到了心懷惡意的主流文化精英以及他們的無知擁躉的嘲笑,但事實上,正是這些電影揭示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
兵民是勝利之本!
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人民戰爭是無敵的力量!
這些電影之外,還有一部1962年拍攝的電影《東進序曲》也非常好,我甚至認為這是最好的一部抗戰電影。
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影片真實生動地揭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復雜性,以及中共為什么能夠駕馭這種復雜性,始終保持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并領導抗戰走向勝利。
有些年輕的朋友的可能沒有看過這部電影,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電影的情節——
1940年,新四軍挺進縱隊一千余人,為東進敵后進行抗日,攻占了蘇北日寇據點橋頭鎮,并準備接應新四軍主力過江。
盤踞在江州的國民黨蘇魯皖游擊總指揮部“江州二劉”,是國民黨的地方實力派。國民黨頑固派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和南京的漢奸汪精衛都想把它抓到自己手里。
“江州二劉”奉蔣介石之命,企圖以武力奪取新四軍從日寇手中收復的橋頭鎮。
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黃秉光按照黨的指示,不顧個人安危,前往江州談判。
談判未成,內戰終于打響。新四軍本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重創國民黨軍。然后,又以大敵當前抗日為重的精神,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主動提出停戰,促使“江州二劉”繼續保持中立,避免完全倒向頑固派和投靠南京當漢奸。一舉扭轉了蘇北斗爭形勢,新四軍繼續東進抗日。
在《東進序曲》中,新四軍挺進縱隊不過是一支一千余人的小部隊,處于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江州二劉”所部四萬多人以及日寇的夾縫中,卻能夠始終保持主動權,制人而不制于人,原因何在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最進步的政治-軍事集團,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更高層級的政治文明。
共產黨、新四軍的這種進步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毛主席提出的“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有了這三條,新四軍就具有了強大的政治感召力,不僅保持了內部團結和戰斗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而且也贏得了國民黨集團內部有正義感人士的同情。
反觀國民黨集團,由于不能以進步的政治進行整合,所以根本不能形成團結、統一的力量,別看他們都口稱“三民主義”,但實際上各懷心事,相互拆臺。
“江州二劉”劉世儀、劉玉坤是地方實力派,只重視保持實力和地盤,抗日、反共都不重要;
“江蘇省參議”蔣公任銜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之命來江州,督促“江州二劉”進攻新四軍,同時也暗中希望假新四軍之手消滅“江州二劉”這支雜牌軍;
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九姨太和他的“同學”汪光夏(來自南京的汪精衛代表)則一心想唆使握有兵權的副總指揮劉大麻子(劉玉坤)率部投降日寇;
政訓處長、死硬反共分子段澤民算是一個“有理想”的人,篤信“反共高于一切”,為了反共不惜搞垮“江州二劉”的蘇魯皖集團,當然他也想以此作為在韓德勤面前的晉身之階;
一縱隊司令周明哲是老行伍出身,信奉“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深明大義,愿意抗戰,不愿意打內戰;
流落關內的東北進步青年學生李廣文,棲身在蘇魯皖游擊總指揮部當副官,受到挺進縱隊孟司令的啟發,同情堅持抗戰的新四軍,關鍵時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東進序曲》武戲文唱,濃墨重彩的橋段是黃秉光在蘇魯皖游擊總指揮部內舌戰國民黨文武官員,簡直比諸葛亮在江東舌戰群儒還要精彩。
更有意思的是,被黃秉光駁斥的種種觀點,比如“八路軍、新四軍游而不擊”、“國民黨才是抗戰中流砥柱”、“新四軍應該承擔摩擦的責任”等等,都是今天新右派公知制造謠言最多的話題,所以這場戲簡直可以說是超前的“黃秉光舌戰公知”了。
黃秉光能夠贏得這場“舌戰”,當然并不僅僅是因為他口才了得,而是因為背后有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成功的政治實踐的支持。
比如,蔣公任叫囂要“取消陜甘寧邊區,全國統一于一個國民政府之下”,黃秉光反駁道:“邊區,是全中國最進步的地方。那里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和萎靡不振之氣,三沒有吃摩擦飯發國難財的。這樣光明的地方為什么要取締?”
黃秉光的這段話,顯然來自毛主席總結的邊區“十沒有”:
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風;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
再比如,當汪精衛的代表汪光夏以“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面目出現,污蔑“你們共產黨勾結蘇俄,企圖變中國為蘇俄的殖民地”,黃秉光嚴斥“在國民黨蘇魯皖游擊總指揮部里,居然聽到漢奸汪精衛說爛了話,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奇怪?”
汪光夏被擊中要害,只能落荒而逃。但今天,這些汪精衛的牙慧又被公知、國粉之類拾起來,再次說爛了。
順便說一句,著名演員李炎飾演的黃秉光,儒雅、威嚴,剛中帶柔,于刀光劍影中盡顯大將風度,隱約可見新中國成立初年一代將軍外交家的風采,這是我最欣賞的我軍領導干部的銀幕形象,沒有之一。
《東進序曲》由于是表現統一戰線內部的斗爭,所以政治斗爭是主戰場,軍事斗爭只是背景。在軍事斗爭開始前,黃秉光的舌戰國民黨軍政官員,已經取得了政治上的完勝,實際上已經懾服了副總指揮劉玉坤。
劉玉坤后來雖然頂不住蔣介石的壓力,再加上擴充地盤的誘惑,還是向橋頭鎮發起了進攻,但他對取勝并無信心,同時也自知理虧,所以等到軍事上遭遇失敗之后也就腆顏向黃秉光請罪了。
黃秉光的“舌戰”,還堅定了周明哲“絕不向新四軍開一槍”的決心,在被逼無奈之際毅然舉行戰場起義,棄暗投明,加入新四軍。
在窗外值班的李副官靜聽黃秉光和蔣公任、段澤民、汪光夏等辯論,表面不動聲色,但內心深受觸動,在段澤民和蔣公任設計陷害周明哲,企圖借開會的名義將周明哲所部繳械的緊急時刻,將情況通報給黃秉光、周明哲,促成了周明哲的戰場起義,導致了頑固派全盤皆輸。
在毛主席領導中國革命的時候,我黨我軍取得的勝利,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軍事勝利,首先和本質上,都是政治勝利。
劉大麻子在和黃秉光辯論失敗后惱羞成怒,一拍胸脯說:“講道理我大老粗說不過你,當兵打仗的本事在這兒,你們挺進縱隊縱然全是天兵天將也不過一千多人,我蘇魯皖四萬多人就全是豆腐渣也撐破你們的肚皮。”頗有一點現在大家都很欣賞的李云龍的風采。但事實證明,在政治失敗了之后,“四萬多人”還真都是豆腐渣。
駕馭、領導統一戰線,是一項具有高度政策性、藝術性的工作,一不留神就會把“團結”變成“投降”,就會喪失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
《東進序曲》是一部生動形象的“統一戰線”教科書。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到:
要駕馭統一戰線,必須有更進步、更有感召力的政治;必須堅持“以斗爭求團結”的方針,即不取媚于任何一方,絕不為“團結”而放棄原則;必須準備“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斗爭時必須“有理、有利、有節”。
不明白這些,妄談統一戰線,就會成為一個笑話。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