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16日),這個我曾耳熟能詳了20年的名字,突然成為了歷史。
所以,今天這篇不是計劃,但必須寫。
多少人曾熱衷于子虛烏有的“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氫彈持有國(三相彈被開除氫籍也是滑稽)”;也有不少人糾結于敏構型和T-U構型(其實T-U構型也不是什么嚴謹說法,只是一個通俗的媒體式簡稱)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在我看來,這些能爭論這和那的無關緊要,全都是因為于敏在50多年前就把問題給解決了,才讓他們如此閑得蛋疼。
于敏解決的問題,對于共和國來說,其實很簡單,有和沒有。
有和沒有,有多重要?
“我就不發(fā)表意見了,讓個高的那個說,他很想發(fā)表一下意見”
共和國的第一枚氫彈,是1967年6月17日由圖-16投下的。于敏在解決有無的時候,還把第一步的小型化給解決了。都知道美國人那第一顆是80噸的大家伙,只比氫彈稍早展開的中國原子彈研制,1964年爆炸的第一顆,那也一樣是塔爆測試的。
哪怕龜兔賽跑,但求只爭朝夕
所以剛過一年,1968年12月,改裝后的轟-5甲就攜帶進一步實用化輕量化,改用钚239做材料的5XX型模擬彈頭,把東風-3的彈頭測試給提前做了。沒有這幾步的順利,攜帶這型3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的東風-3要想頂住種種壓力在70年代初投入戰(zhàn)備值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沒有5XX型的順利研制,首次采用兩級構型的東風-4,也不會在立項后很快就確定技術方案和指標——攜帶改進后重量提升為2.5噸的熱核彈頭,射程以打擊莫斯科為基準。1970年1月,東風-4遙1首射成功,兩級中遠程彈道導彈的技術突破,不僅使得中國在面對越發(fā)逼近的大國核訛詐時更加游刃有余,更是在美蘇中三國關系中,及時找到了更為穩(wěn)固的支點。
1972年,尼克松訪華,此時在東風-4基礎上研制的長征-1已將“東方紅-1”發(fā)射入軌一年多
之后就是東風-5的水到渠成,洲際彈道導彈與500萬噸級熱核彈頭的結合,讓年輕的共和國挺直了昂首重返聯合國、歸位五常的腰桿子;在軍隊和國防事業(yè)服從經濟建設轉型大局的日子里,它們又為祖國和人民守住了最寶貴的槍桿子。
1976年11月17日,東風-5號配套核彈頭進行空爆測試,這次500萬噸級的核試當量,在共和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而今回首望去,從全局高度上說,在1965年,讓經費條件非常不富裕的共和國,敢于踐行錢學森錢老等航天科學家提出的“八年四彈”規(guī)劃的底氣,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在(熱)核彈頭技術領域,以鄧稼先、于敏為代表的核科學家群體給國家吃下的這顆定心丸。
2018年,當于敏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榮獲改革開放獎章時,很多人還只是將其理解為,這是表彰于老領導研制的第一代核武器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大功。誠然,即使于敏在一代核武功成名就之后開始教書育人,不再從事一線科研工作,憑此成就,已可當一句“國士無雙”。
1984年,在核試驗基地的鄧稼先和于敏。1996年7月29日,共和國將最后一次核試驗選在了鄧稼先逝世10周年紀念日,成為五常中最后一個停止核試驗的國家,我一直覺得,這事兒特燃
然而,我們都知道,這遠不是他事業(yè)的終點。
不久前,我們曾經分享過強-5投擲“狂飆一號”的助爆級原子彈的故事,而“狂飆一號”的緣起,正是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配套小型化熱核彈頭項目。上世紀7、80年代研制的巨浪-1/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2和東風-23兩型第二代遠程彈道導彈,都迫切需要配套彈頭的小型化。
正如很多人忘了熊貓以前吃肉那樣,很多人也忘了東風-21一開始是核打擊型
在于敏的領導下,小型化熱核彈頭研制團隊通過80年代初期的若干次核試驗,就掌握了提高初級裂變材料的利用率的裂變氣體引爆技術;為了適應小型化彈頭的尖錐外形,完成理論驗證后的氣體助爆初級的外形也被設計成不規(guī)則形。最終,東風-31的配套核彈頭于90年代初期的地下核試驗中取得完全成功。
年紀大些的軍迷,可能還記得一份臭名昭著的《考克斯報告》,這份于1999年“炸館事件”后三周出臺的報告,一方面“稱贊”東風-31小型化彈頭設計水平極高,僅比美國最先進的W88核彈頭稍大;一方面又一口咬定“中國一定是竊取了美國的技術”,充滿了對中國核武器研發(fā)能力的藐視。
徒呼“美奸”李文和,不知中華有于敏
二代熱核彈頭的研制成功,最終為巨浪-2/3、東風-31/41等重大型號的研制確立了研制基礎,和一代熱核彈頭共同扛起了戰(zhàn)略核威懾的重任;在本世紀初波詭云譎的日子里,數量不多卻機動隱蔽的“沉默雷霆”,是中華民族平穩(wěn)度過一次次危機時的終極底牌。
就在于老辭世前不久,巨浪-3和東風-41相繼勝利迎來了重大節(jié)點
世人很難想象,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手中的兩代核盾牌,其基石都是在這樣一位貌不驚人、“脫密”前從未出過國的老人的主持下奠定的。在不列顛空戰(zhàn)中,為表彰與法西斯德寇殊死搏斗的皇家空軍,丘吉爾曾經感慨:“從來沒有過如此之少的人,為如此之多的人,作出如此巨大的犧牲。”今天筆者斗膽把這句話借用在以于老代表的那一代兩彈元勛們的身上,聊表寸心。
記得1999年剛剛聽到這一個個名字的時候,想去了解那個波瀾壯闊年代的想法就油然而生
20年前,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為共和國23位功勛卓著的科技工作者授予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這份名單是按姓氏筆畫排序,所以于老的名字是排在第一位的;23人中,有10人來自原子彈、氫彈、中子彈及核工業(yè)領域,于老是這十位光耀千古的共和國“核元勛”中,最后辭世的一位。
享年93歲,雖則高壽,然而于老的猝然離世,仍然留給后人無盡的追思與感慨??粗裉斓难胍晥蟮?,我首先想到的是,幸好這次榮譽沒有遲到。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之后,2015年,于老榮獲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8年,成為改革開放100人之一......
也許再多的榮譽也不足以體現其功勛之一角,但多少能讓我們這些在少年時就聽到的這位偉大的名字里,最后留下幾筆輝煌的記憶
就在昨天,“兩彈元勛”后繼者中的杰出代表,曾參與過我軍全部45次核試的前總裝備部某試訓基地研究員林俊德院士的掛像儀式,在其生前所在部隊舉行。也許不用過多少年,他的名字也注定會被“社會主流”所遺忘,然而正是于敏、林俊德等一代代“大寫的人”接力打造出來的一柄柄大國長劍,才是讓“社會主流”可以“心安理得”去忘記他們存在的根本原因。
作為非主流,我們選擇永遠銘記,正如20年前第一次聽到您的名字一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