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愚公移星
在分析《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之前,先吹一波。預祝《流浪地球》破60億票房。《戰狼2》56億票房,《紅海行動》近40億票房,《流浪地球》當然有資格破60億!換個角度看,《星際穿越》5.5億美元,《2012》8億美元票房,《明日之后》5.4億票房,《流浪地球》當然有資格破60億人民幣!
《流浪地球》既是中國電影的里程碑,也是世界科幻電影的里程碑。它需要擁有與之匹配的票房和影響力,來為中國電影帶來希望,為世界科幻電影指明方向。
《流浪地球》有這樣的資格,首先它是擁有非凡科幻想象力的好科幻電影;然后,它作為中國電影,為世界電影貢獻并注入了正宗的中國文化和思想;最后,包裝在一個主流災難電影劇情外殼下的,是一個宏大的人文主題,是科幻電影真正的社會責任所在。
我們先討論一下《流浪地球》的科幻元素吧。有許多影評已經細細討論過這部電影的科學設定,視聽呈現,特技效果;有這樣那樣的優點,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我想談的是這部電影的科幻審美。
“審美”是一切文藝作品的基石,只有這個基石牢固了,讓觀眾享受到文本上的美感,才能在此之上傳遞任何有價值的思想。
文學性是小說的基石,音樂性是歌劇的基石,演技是話劇的基石。電影作為工業時代的藝術集大成者,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對于張藝謀、扎克施耐德而言,畫面的美感就是基石;對于卓別林、周星馳、金凱瑞而言,喜劇情節和表演是基石;對于諾蘭、蓋里奇而言,曲折懸疑的劇情是基石;對于卡梅隆、阿方索卡隆而言,非凡想象力的視聽呈現是基石。
所以說“科幻”電影的基石,毫無疑問是“科幻”本身帶來的美感。這種科幻的美感,是《2001漫游太空》里的黑石,是《星球大戰》里的死星,是《異形》里的抱臉蟲,是《終結者2》里液體金屬終結者,是《星際穿越》中黑洞噴射出的超級射流。
這種美感也是口中噴出藍紫色伽馬射線的哥斯拉;是在“可曾記得愛”的歌聲中穿越千萬星艦突破的Macross;是一炮抹殺千萬人生命的雷神之錘行星巨炮;是在新東京市上空,身插朗基姆斯之槍,開啟guf之扉,升起黑月的eva……
從公元2019年己亥年正月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開始,我們中國人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科幻”里程碑。它是裹住東方明珠塔,高達數百米卻被冰封住的滔天巨浪;是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在地球表面噴出的等離子藍焰;是地球的大氣在太陽系的無邊虛空中遺留的尾跡;是覆蓋在地球天空中,肉眼可見,沉默無言地藐視著人類文明的木星大紅斑。
居然還有影評人在吐槽《流浪地球》的劇情和演技?簡直就像過春節時親戚家的熊孩子,給他打了個六百塊的壓歲錢,可是封錢的紅包上沒有花邊亮片和小豬佩奇的圖案,結果熊孩子把錢摔在地上躺下哇哇大哭了起來……這么矯情,都是大人天天點贊慣壞了!
又有一波電影評論,計較起《流浪地球》的視聽效果,比起好萊塢來還稍顯稚嫩和單調,不如洋玩意的精致。
我就這么說吧,在科幻電影中,拯救地球次數最多的是美國人。他們用老舊的戰列艦把能穿越星海的外星飛船給炸了;用拿著小鋼炮的步兵人海,把若干光年之外的蟲族文明推平了;用石油工人的地鉆鉆破彗星,塞進一顆核彈把彗星炸了;用不過兩馬赫的F18把能夠無視重力懸停在人類天空的外星母艦的菊花給捅了……
而我們這部中國人的科幻電影,為了拯救人類文明,干了啥?我們用行星發動機滿負荷噴射出來的五千公里藍焰,燒著了一個滿載數十萬噸燃料的引線,把眾神之王朱庇特連帶著它的大紅斑一起,當個春節炮仗給點炸了!
我就替電影主創們問一句:還……有……誰!!!
當然,科幻電影的審美并不是爽就完事了,《流浪地球》的科幻審美其實是非常嚴謹的。以我個人科幻電影的觀影體驗而言,科幻審美集中在三大主題:
【1.通過科幻題材里獨有的設定,探討人類本性中對無窮未知的好奇,敬畏,恐懼與好勝心。并在這一過程中,回視人類的本性,討論著我們的文明從何而來,向何而去。經典如《2001漫游太空》里伴隨"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咚咚咚咚聲而出現的黑石。
2.將資本主義秩序下對現代工業無序發展,使人類高度異化,物化,階級分化的社會體驗,塞入科幻的主題中,反思“工業烏托邦”以物化人類、摒棄人性為路徑的現代化進程會誕生一個怎樣的自我毀滅的未來,人類又要如何自我拯救。這類主題佳作甚多,如《Gattaca》,《銀翼殺手》,《銀翼殺手2049》,《終結者》,《猿球崛起》,《瘋狂的麥克斯》等等。
3.對人類在工業時代展示出來的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組織化與理性化的自我陶醉。也是對人類理性,集體性,組織性和巨大創造力、執行力的歌頌。經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里巨型eva用全日本供電的巨型陽離子炮轟穿使徒的那一幕。】
這三大主題或許不能覆蓋所有優秀的科幻電影,但不涉及這三大主題的一定不是科幻電影。 比如漫威的超級英雄,在科幻藝術的視角下簡直是工業時代的有毒副產物,和漢堡可樂一樣除了給資本帶來巨大利潤之外,只給普通人留下茍且一時的愉悅,卻要付出身體與精神雙重虛弱的疾病。
《流浪地球》對科幻的三大主題都有涉及,但自有側重。
背景故事本身就建立在地球駛離太陽系,遠離真正的"故鄉",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前往黑暗與希望并存的未知未來。在這個過程中,巨大的未知,巨大的危機,巨大的希望,會給人類的文明會怎樣變化,人類的本性會如何呈現,會誕生怎樣的社會形態和結構?這是劉慈欣原著小說主要關心的主題。但在電影中著墨甚少,畢竟流浪地球一百代人的計劃才經歷了一代人,地球剛剛到達木星的軌道。
至于人類工業文明的無序發展會導致怎樣的反烏托邦未來,也并非《流浪地球》的核心主題。畢竟人類在太陽衰亡膨脹的空前危機下,不是因為生產力高度發達,而是因為共同面臨空前巨大的危機,而高度團結直接進入了共產主義。這并非馬克思所預想的富足未來,更接近以《守望者》為代表,歷屆無政府主義恐怖分子所認定的,只有"必要之惡"才是人類團結的唯一契機。
所以《流浪地球》的真正主題,還是對人類社會高度社會化,組織化而生的創造力的自我審美和陶醉,是對人類集體精神,犧牲精神,戰斗精神的集中歌頌。
許多人認為《流浪地球》和《星際穿越》很相似,但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星際穿越》的故事中一直隱瞞了一個真相,派少數航天員遷往太空探索類地行星,其實本質上完全是一個出于失敗主義的"火種計劃"。地球和NASA并不相信全體人類的團結,不相信人類的力量,他們對人類文明的未來完全寄托在個別精英對文明的延續上。
《星際穿越》最終通過父女兩個個人的努力,終于為人類文明贏得了希望。但這本質上卻不是對NASA失敗主義計劃的否定。因為人類的拯救最終主要依賴于兩個超級精英的努力,來自于科學家喊出的尤里卡,來自于宇航員父親對親人超越時空的愛。偶然中夾雜著某種必然,命運,天定。只不過銜尾蛇式的因果關系背后,拯救人類的上帝,換成了未來的人類自己。在這個邏輯里,拯救人類的始終是少數精英,只是超級精英是否要放棄自身的道德,是否要放棄其他人類。從這個角度來看,《星際穿越》和諾蘭《黑暗騎士歸來》是一脈相承的,是一種右翼精英主義+ 道德唯心主義的設想。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說諾蘭是個右翼的優秀導演。
《流浪地球》中,聯合政府的首腦制定了一個和《星際穿越》類似的失敗主義計劃。他們早早認為流浪地球計劃必然失敗,準備了"火種計劃"。在劇情設計中,點燃火星的計劃雖然早早被科學家設想,但估算的希望值為0%,然后MOSS就像《IRobot》里的機器人一樣根據概率做出了看似擁有理性美感的,殘酷的選擇。只是在劇情中,這個判斷并沒有計算人類和空間站做出犧牲的可能性。不敢于犧牲,則一定歸于失敗。
《流浪地球》劇情設計里,點燃木星的計劃之所以成功,并非一兩個人的作用。它設計了一系列的條件。首先必須有全球的救援隊不惜代價馳援,重啟了熄滅的大多數行星推進器,這一點是決定性的。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這個過程中大多數的失敗和絕望,但有許許多多的團隊成功了。第二點,則是空間站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失敗后,以主人翁為代表的救援隊們仍不拋棄希望,拼死重啟了行星發動機,把火焰噴射到5000公里的高度。做到這兩點,才有主角劉培強可以徹底拋棄火種計劃,分離休眠倉,駕駛空間站撞向射流,點燃木星。這不是用單個人的愛與道德拯救人類,而是用國際主義,集體主義的犧牲精神和共同努力,才能達成這一救贖。
所以我說《流浪地球》不僅是劃時代的科幻作品,而且為科幻電影注入了中華文明的內涵。 許多人都注意到中國神話和西方神話的區別。西方人的神話中,面對毀天滅地的大災難,最核心的觀念是諾亞方舟。極少的精英不惜獻祭兒子以示臣服于神,獲得打造諾亞方舟的特權,為人類保留火種。而中國神話卻是補天,填海,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可謂戰天斗地,不為命運屈服。
在文藝的領域我并非傾向于一派獨裁,或是一味自嗨的民族主義者。各派的香花毒草都應該有自己的舞臺,讓真理越辯越明。只是由于遙遙領先的政治經濟和工業實力,使得"科幻電影"的賽道上長期只有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精神領跑,其它文化思想根本沒有表現的空間。
《流浪地球》雖然闡述的是類似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這樣的中華文明傳統精神,但對世界科幻電影史而言,卻是額外注入的一股新鮮觀點。它很好的補充了這個文藝領域的多樣性,為人類公共體通過文藝手段探討文明未來的走向,也做出了一份必要的多樣性補充。
而且不僅在核心主題上,而且在方方面面的細節,《流浪地球》都體現了主創團隊強烈的文化自覺、自信與輸出欲望。
不多說其它,就說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那個細節,運載車上身份識別后的提示音"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這兩句話在一個悲壯的電影中承包了大部分的笑點,一些人看完后渾身別扭地寫下影評來批評這種“土味”。
能看穿這一句臺詞背后的角力嗎?這本質上是對工業文明的參與權之爭。當大部分觀眾潛移默化,認為藝術作品中的“工業”就應該是全英文的,是“洋氣”的,或者如吳亦凡用的那個詞,“高級”的,這只說明一件事:這些人被洗腦認為工業文明只有曾經領先的西方人才有資格去主導。
而某個影評批判《流浪地球》“土法煉鋼”的背后,卻也是否認歷經劫難的中國人,也有資格按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辦法,去主導工業文明的發展。
“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這句話不會出現在西方電影中。因為這是把現代工業秩序,和中國慎終追遠,親親仁人的家族文化結合在一起,立刻能調動中國人的習慣價值觀去適應工業化所需要的秩序。這兩句話簡單而且高效,在春節這個闔家歡樂的時機出現更是令人易于接受。只要是中國人,無論是原生工業秩序,還是次生工業秩序,都必須要也必然會和重視親人的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無論從感受還是從理性來看,都毫無問題。
我特別喜歡《流浪地球》里一遍又一遍播放“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這兩句話對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與功能性高度結合起來,甚至能超過更具標志性的五星紅旗。而聽不慣這兩句話,認為“土法煉鋼”的那波人,“食洋不化”的一面輕易就被甄別出來。他們的思維類似臺灣節目里嘲弄大陸吃不起茶葉蛋的專家們,甚至不如人家《地心引力》里對中國發展的敬畏。
類似的中國元素貫穿了《流浪地球》的整部電影,無論是隨處可見的標識,還是各種操作系統的中文界面,或是各種刻意播音腔的漢語廣播,都體現出主創團隊為每一個環節傾注心血。無論他們是否主觀意識到,這都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成果。
孔子說“禮云禮云,金帛云乎?樂云樂云,金骨云乎?”中國文明本質就是歷經天災人禍的“命運共同體”,如何團結起來戰勝困難,發展壯大的歷程凝結下來的組織方式和價值觀。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團結,如何斗爭,如何犧牲,這些劇情比起主旋律里的一面國旗,或者好萊塢和日本“東方主義”題材里常見的奇怪發型,特殊口音,旗袍和大蓋帽的“中國元素”,更能體現出真正的中華文明。
最后我想談談《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涉及的人文主義命題。這部電影的人文主義高度并非來自于電影主創,而是來自于劉慈欣。劉慈欣設計了一個存在許多bug,但異常宏大的科幻題材,構建了以下的關鍵環節:
【1.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極端災難,能打破人類經驗中習以為常的社會規范,讓人性能拋開負擔探索更多可能性。
2.通過遠離太陽系,遠離家鄉,來隱喻徹底失去安全感這一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恐懼。
3.用前往4.2光年外的下一個太陽,來隱喻人類對完全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人類的各種現存秩序都可以接受挑戰,都會有兩種或更多不同思潮相互碰撞的矛盾。
科學的合理性并不是這個科幻設定的核心;科幻設定能對人類社會,人性帶來怎樣的影響,才是科幻設定的核心。所以《Gattaca》里沒有任何炫目的高科技,用的是八十年代的復古風格,卻是特別優秀的未來主義科幻作品。
在這樣的背景設計下,可以探討很深的人文命題。淺一點比如政治民主是不是必要的,經濟自由是不是必要的;深一點比如親情愛情是不是必要的,拯救他人的善良是不是必要的,亦或是一種幸存者愧疚而已?
我并沒有閱讀過劉慈欣《流浪地球》的原著。但我讀過劉慈欣許多其它的著作。我認為劉慈欣自己在小說中交出的答卷,和《流浪地球》電影主創交的答卷是截然不同的。
許多左翼認為劉慈欣是個可愛的左派,是個社會主義者;許多右翼也認為劉慈欣是個可憎的左派,是個專制主義者。而且大家共同認為劉慈欣是公認的工業黨,甚至是工業黨中公認的圖騰人物。
我其實不這么看。單純的左翼或者右翼對政治人物而言是一種理想和立場的體現,但對一個小說作者,尤其是科幻小說的作者而言,只代表"無聊boring"。
正如姜文的創作激情來自左翼情感和右翼情感的碰撞,周星馳的創作材料來自草根生態和精英體驗的碰撞……劉慈欣作品的人文魅力,也來自于理性的集體主義,和感性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碰撞。他把這兩種認知賦予不同的角色,然后讓他們在各種宏大的科幻題材下互相角力,構建出他大多數經典作品的故事梗概。
在劉慈欣的作品中,集體主義往往以一種高度冷靜、客觀的理智推斷出現。無論是三體中要拯救大多數人類不惜摧毀地球,摧毀太陽的面壁者;還是極少數堅定的、隱忍的、要為人類保留火種的失敗主義者,都是出于一種看似冷酷無情,又似乎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理性。
而以“圣母”程心為代表,寄寓了人類良心、公平、正義等唯心主義觀點的角色;往往又是個人主義的、情緒化的、缺乏智慧的,甚至被情感沖昏頭腦的。
要說劉慈欣對兩種思維更傾向于哪一邊,毫無疑問是偏理性集體主義的一邊。為了突出這種集體利益至上的理性主義審美,劉慈欣特別喜歡構建傷害無數個體利益,卻要實現人類共同利益的科幻設定。為此劉慈欣把人類殺了一遍又一遍,在《地球大炮》中殺了孟姜女和長城下的奴工,在《超新星紀元》殺死所有年長者,在《流浪地球》里殺了一半地球人,在《三體》中更是把人類殺了一輪又一輪。
這種嚴酷的利他的集體的理性,和特別個人化的感性融合在一起,自然是推向了一種特別極端的精英主義。在劉慈欣的作品中,真理幾乎永遠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歷史為極少數人推動。所以劉慈欣的人文氣質,和克里斯托弗諾蘭,和扎克施耐德是有相似性的。
這種超級精英若失去了道德的約束,就變成了歷史上的法西斯,希特勒,變成今日的工業黨。擁有圣子般自我犧牲的精神,就變成了諾蘭的黑暗騎士蝙蝠俠。擁有圣父般的博愛,就變成了扎克施耐德的超人。若感性和理性充滿矛盾無法整合到一起,就變成了劉慈欣,一位未來必然名垂文藝史的中國科幻小說大師。
所以劉慈欣的價值觀,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左翼,或者右翼的價值觀。真正的左翼并不是擯棄感性的,他們不僅在理性上認為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有利于人類;而感性上也愿意利他,奉獻,在一個互幫互助的社會中生存,甚至只能在這樣的社會中才能獲得快樂。
而真正的右翼也不是擯棄理性的。他們不僅樂意在一個人人都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遵守自己所處社會秩序,不相互侵害的社會中自我實現;也認為只有這樣的社會才能充分鞏固政治,發展經濟,發動組織和動員。左翼和右翼兩種觀點的碰撞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史。
為挑戰傳統左翼或右翼價值觀而生的思想實驗,無論是撞死九個人還是一個人的鐵軌實驗,還是炸死對面船或自己船被對面炸的囚徒困境,還是無溝通必殺的黑暗叢林法則,又或是確保相互摧毀的威懾紀元……其實都是科幻創作者分裂的感性和理性處于兩者,為了自身的整合,設計出來的各種極端場景。它們只能脫離真實條件的對兩種主流價值觀提出形而上學的批判,卻無法輕易還原到現實。
所以我說,電影《流浪地球》中的人文探索,并非我所知劉慈欣的一貫觀點。它在理性上和劉慈欣相似,都欣賞高度社會化、組織化的戰天斗地場面。但這種理性在電影《流浪地球》里不是冰冷殘酷的,而是溫情脈脈的,融合了人類作為整體的團結互助,相互關懷,共同奮斗,共同犧牲的情感。從感性的一面來看,電影《流浪地球》,反而應該是反對小說《流浪地球》的。我相信有許多影評會指出這一點來。
談到這里,再說說電影中最大的彩蛋。這個彩蛋就是作為老三篇,最為知名的毛的講話,《愚公移山》。
這個彩蛋我有高度的信心,絕不是牽強附會。因為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呼應了一段話,說《流浪地球》計劃要做三件事。而"做了三件事",這種舉泰山若鴻毛的表達方式,正是毛的特色,也是毛在《愚公移山》講話中開篇點題,貫穿全文的所說的事:“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我們做了三件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有挖山,而電影行星發動機的燃料也是挖山;故事中有太行王屋二山,而電影中人類的挑戰是太陽和木星;故事中有智叟,電影中有火種計劃代表的失敗主義者。故事中愚公說了“子子孫孫無窮盡”,而電影里也說了一模一樣的話,恨不得直接點題了。不過流浪地球是一個跨度兩千年,涉及一百代人的計劃,還不需要子子孫孫無窮盡。
更重要的是,毛的《愚公移山》講話的背景,是1945年七大,不久前蔣寫了《中國之命運》,而在1945年之后爆發了三年解放戰爭。所以《愚公移山》講話的歷史背景,正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時刻。毛在講話中所要闡述的,是中國應該走一條依靠廣大群眾,自力更生,富國強民的路線;這條道路拋棄了過去,奔向一個全新的未知的未來;但中國人有愚公移山一般的精神和信心能夠走出這種道路。
而《流浪地球》的電影只是原著小說中的一小環,設計了原著中不存在的情節。卻正好是決定地球之命運的時刻,也同樣面臨失敗主義和地球派兩種思想的斗爭,要依靠全人類拋棄舊的過去,奔向一個全新的未知的太陽。
你們要說我這是借題發揮,主創沒有絲毫這種意識,我是不肯認同的。
劉慈欣理性左翼的一面,毫無疑問是一名毛粉。毛的形象、氣質、說話風格化用到《超新星紀元》、《中國2185》、《三體》中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出場,基本都是睿智和理性的。而共和國工業化歷程、美蘇冷戰的歷史靈感也貫穿了他許多作品。他用強烈的民族主義視角來理解共和國的歷史,這種民族主義在他的小說中表現為人類共同體主義。
我不確定《流浪地球》小說是否體現了劉慈欣毛粉的一面。但電影《流浪地球》的主創應該是毛粉。電影的整個故事暗合愚公移山,關鍵劇情應和了毛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名言。更重要的是,它在感性上并不像劉慈欣,而是充滿情感的、利他的、團結的、贊揚犧牲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流浪地球》比原著作者劉慈欣對毛的理解似乎更真實一些。
再考慮電影《流浪地球》,在新中國建國七十周年的春節,同樣也是電影中的春節,用愚公移山式的故事,把木星當成一個炮仗點燃了,歡度春節——這種文里文外出神入化的前后呼應,真是太牛逼了!
最后我修改了一下毛當年《愚公移山》的講話,為這部電影的主題做個點題,至于是否牽強附會,大家自行評斷吧。
【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我們做了三件事:第一,決定了聯合政府的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聯合政府的領導下,遠離衰老的太陽,制造行星發動機,停止地球自轉,駛離地球軌道。第二,用太陽和木星做引力彈弓,駛離太陽系木星。第三,到達四點二萬光年的新太陽。今后的任務就是領導全球實現聯合政府的路線。
我們開了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
我們宣傳大會的路線,就是要使聯合政府和全球人民建立起一個信心,即地球和人類一定要勝利。首先要使先鋒隊覺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使全球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愿和我們一起奮斗,去爭取勝利。
要使全球人民有這樣的信心:人類文明是全球人民的,不是失敗主義者的。
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干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
現在也有兩座壓在地球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太陽,一座叫做木星。聯合政府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地球的山,點燃行星發動機,離開他們。
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球的人民大眾。全球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昨天有個失敗主義者說地球會被木星捕獲,要空間站獨立逃離太陽系去,我對他們講了,失敗主義者要破壞我們,這是不允許的。
我們反對放任地球墜入木星。我對空間站的moss說:告訴你們失敗主義者,我們地球不會到木星去,不讓空間站離開地球,因為你們的政策是放棄地球人民,犧牲靈魂,沒有人民的人類文明,我們不放心。
一切失敗主義者的阻止全球人民勝利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現在的世界潮流,流浪地球是主流,火種計劃只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動的逆流企圖壓倒流浪地球前往新太陽的主流,但反動的逆流終究不會變為主流。
現在地球正在執行兩個計劃,一個是失敗主義者的火種計劃,一個是流浪地球計劃。兩個計劃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個要放棄地球和人類,把地球引向木星,空間站逃離﹔
一個要點燃木星,用木星爆炸的推力,把地球推出木星軌道,引向新的太陽。這兩條路線在互相斗爭著。我們堅決相信,全球人民將要在聯合政府領導之下,點燃木星,拯救地球,使流浪地球計劃得到完全的勝利,而失敗主義者的火種計劃必然要失敗。】
【本文首發“豆瓣電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