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個2500年,人類社會竟可以停止演變嗎?”
01
—
在《流浪地球》中,吳京操縱空間站撞向木星,引爆了木星大氣,由此形成了速度達1000馬赫的沖擊波。
可以想象,這股沖擊波在拯救地球的同時,也會像超級風暴那樣在地球表面橫掃一切,甚至地球大氣層也會“像帽子一樣被吹掉”,消失在茫茫太空,幸存的地球只能光著腦袋,在絕對零度中踏上4.2光年的漫漫長途。
同樣,《流浪地球》在輿論場也引爆了一場沖擊波,這股沖擊波將影片推到了“里程碑”的高度,并橫掃一切批評。
任何膽敢對影片略有微詞,甚至不肯熱烈贊美的人都被指為“PTSD患者”(即創傷應激障礙,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較為嚴重的傷害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情緒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狀態。)
這其實也是一種PTSD,至少是不那么自信的表現。
02
—
當然也必須指出,對《流浪地球》持批評態度的人群中,確實有些人是為噴而噴,他們還不太能夠接受中國人拍出一部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的電影。 這樣的人和那些制造“《流浪地球》沖擊波”人互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理由,使得嚴肅的電影批評幾乎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中國需要嚴肅的、建設性的電影批評。 最近幾十年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長時間呈現出潰爛的癥狀,和嚴肅的電影批評缺位,只有以營銷為目的的娛評有直接關系。 嚴肅的電影批評和電影主創人員的良性互動,才是推動電影事業進步的主要方式。 這篇影評,無意討好任何人,我手寫我心,雖千萬人吾往矣! 03 —
說科幻大片,就不能不說好萊塢。
美國是科幻電影的大國,拍攝了最多的科幻大片,其重要的主題之一是“末世拯救”,其設定大致是:由于某種災變(地球變暖或外星人入侵)等,地球不再適宜人類居住了,于是人類需要移民到其他星球,如《星際穿越》、《深空失憶》等,或者造一些“方舟”讓一部分人在“大洪水”中幸存下來,如《2012》。
《星際穿越》這幾天經常被人拿來和《流浪地球》做比較,兩部電影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區別僅在于解決方案:一個要人類遷移到其他宜居星球,另一個則要帶著地球一起走。
《星際穿越》中,氣候變暖使小麥、玉米等基礎農作物相繼因枯萎病滅絕,人類在沙塵暴的肆虐下以倒計時的方式等待最后末日的降臨。在家務農的前宇航員庫珀不甘心坐以待斃,參加了前NASA成員秘密進行的拯救人類計劃,和其他幾名宇航員一起飛往太空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他們穿越了遙遠的星系,感受了一小時七年光陰的滄海桑田,窺見了未知星球的壯偉與神秘,最后借助黑洞的力量和地球上的女兒進行了溝通,終于挽救了人類。
另一些以“末世拯救”為主題的科幻/災難片中,如“瘋狂的麥克斯”系列,好萊塢開始想象失去了美國與西方文明之后的“荒涼世界”,殘存的人類只能聚集在沙漠中的小片綠洲上,接受武裝惡霸的暴虐統治。而在凱文·科斯特納執導的影片《郵差》中,地球上殘存的人類則把重建美國當成了唯一夢想,高高飄揚的星條旗讓劇中人熱淚盈眶。
04
—
如果我們耐心分析一下好萊塢的“末世拯救”影片,就會發現,這類電影真正“硬核”是一種福山牌號的“歷史終結論”,其所傳遞的暗示是:
——做為“元社會”的美國,已經終結了歷史,美國及其一整套制度,不再會因為無法克服的內部矛盾而毀滅,不再會被革命所推翻,也不能想象還會有更好的社會制度,對“元社會”即美國來說,唯一的威脅來自外部災變。
同時,這些美國科幻片也在很大程度了塑造了中國觀眾的口味。
說起來有一點點諷刺,那些血脈賁張,不許別人對《流浪星球》說半個不字的人,理由通常是“中國好不容易有了一部不亞于好萊塢電影工業水準的科幻作品”。
其誤區在于,以好萊塢的標準為標準,本身就是問題,中國電影應該有自己的標準。
05
—
鋪墊了這么多,終于可以說說《流浪地球》了。也許用四個字來形容《流浪地球》比較好:中規中矩。
近些年來中國的商業電影,水平太低了,《流浪地球》比它們要高出一截——畫面比較震撼,故事也還順暢,主創人員不像張藝謀那樣不能講一個流暢的故事,也不像馮小剛那樣感覺總憋著一股壞水,他們希望傳遞的是正能量,這就是進步。
我們應該看到《流浪地球》的進步,但也不必無限拔高,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流浪地球》讓許多觀眾感到激動,原因是“以前是美國人拯救地球,現在是中國人拯救地球”,因此這體現了“中國自信”,但是,恰恰在這方面,《流浪地球》其實是有一點底氣不足的。
06
—
好萊塢的“末世拯救”電影中,拯救者的身份是清晰的——美國,美國英雄!這實在是一種狂妄但不失堅硬的“美國自信”——美國是“山巔之城”,拯救人類,舍我其誰?
但在《流浪地球》中,拯救者的身份被刻意模糊了,“劉培強中校”也好,指揮救援小隊的“王磊上尉”也好,盡管都是中國軍人,但都是以超國家的世界“聯合政府”雇員身份在進行活動,他們制服的左臂上,都有兩面旗幟,上邊是“聯合政府”的旗幟,下邊才是“五星紅旗”。
有人說,這體現了“人類的團結”,但很難想象在主權國家仍然存在的情況下,“聯合政府”會有如此強悍的組織能力,看看現在的聯合國就知道了。
如果在影片設定的地球開始流浪的時刻,民族國家都已經不存在了,人類只有“地球人”這唯一的身份,那么再強調“中國自信”,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為什么要讓“中國”隱身到“聯合政府”背后呢?為什么不理直氣壯地告訴觀眾,拯救者就是中國,是中國英雄呢?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面對西方帶有明顯有罪推定色彩的“新帝國主義”強勢話語時,一種本能的“自證清白”,一種下意識的自我保護,一種文化上的韜光養晦。
這樣做也許不無合理性,但距離真正的“中國自信”就比較遠了,有點口將言而囁嚅,足將行而趑趄。
“解放全人類”,這是一種自信;“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這也是一種自信;但配上“聯合政府”的臂章才敢于展開拯救地球的行動,這就不算一份成色十足的自信了。
07
—
不過,自信不自信,還不是主要問題。
《流浪星球》的主要問題在于,它承襲了好萊塢“末世拯救”題材中關于“歷史終結”的設定,把對人類生存威脅的關注引向“太陽”而不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內部矛盾,而給出的方案是讓地球在銀河系跋涉2500年,“換一個太陽”。
難道人類現行的秩序——其主體是“私有制+市場經濟”——要永世長存,太陽系都裝不下了,還要帶到“比鄰星”?
對好萊塢“歷史終結”設定的承襲,使得《流浪星球》不可能成為一部超越好萊塢科幻大片的電影,而只能成為好萊塢的致敬者!
有一篇激情洋溢的題為“《流浪地球》必須吹爆!中國人的信仰力量!”的文章這樣寫道:
“如果你想找到令你懷念的,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黃金時期那種天下舍我其誰,我們來拯救世界的感覺,那么這就是《流浪地球》給你的感覺!”
很明顯,文章的作者觸摸到了《流浪星球》的本質,但這段話,真不知道是對《流浪星球》的“吹爆”,還是貶低。
影片中,關于“地下城”的一段鏡頭,非常令人驚訝:這是一個類似今天城鄉結合部一樣混亂的所在,充斥著小混混、賣假證件的、打麻將的,整個氛圍烏煙瘴氣,無聊而麻木。
很難想象這些人能夠一代一代地在5000米深的地下生活2500年(地球飛出太陽系,進入外太空之后,將完全失去陽光,并暴露在強烈的宇宙射線之下,除了極少數擁有特殊裝備的宇航員,絕大多數人將不再有機會上升到地面,人類將演變成徹底的洞穴動物)而不會抓狂、自相殘殺、甚至人吃人?
08
—
在上一個2500年,單就中國而言,我們經歷了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的統一,經歷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終結,經歷了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到社會主義新中國,在下一個2500年,人類社會竟可以停止演變嗎?
難道人類居然可以將今天的社會原封不動地搬到地下?難道人類進行這樣一場徹底的遷移,不需要徹底改變社會的組織形式?不需要更嚴密的組織,更有效率的執行,更井然有序的秩序,不需要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不要一大批具有高度覺悟的“新人”?
如果從停止地球轉動、安裝行星發動機、引爆木星大氣等橋段的角度來說,《流浪星球》的想象力堪稱瑰麗雄奇;但從超越歷史終結論的狹隘眼光,追尋更加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角度來看,《流浪星球》的想象力已經枯竭了。
在此無意苛責影片的主創人員,因為這是后冷戰時代人類面臨的普遍困境:不知不覺中,新自由主義已經嚴重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但不突破新自由主義對我們想象力的限制,則我們將永遠不能超越好萊塢!
09
—
《流浪星球》的主題是拯救地球。為了拯救地球,甚至在出發之前就因為停止地球轉動而損失了人類總數的二分之一。
科幻電影,以宇宙災變為主題想象未來是可以的,但生活在現實中的我們,不能讓太空遮蔽了視野。
真正有可能毀滅人類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需要拯救的僅僅是人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流浪地球》里最細思極恐的情節:我們仰望星空,是為了更好地腳踏實地
2019-02-11旗幟鮮明支持《流浪地球》,不是因為它足夠好,而是因為黑它的人足夠爛!
2019-02-1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