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鹿野:蔣介石是怎樣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的?
點擊:5528  作者:鹿野    來源:察網  發布時間:2019-06-24 11:24:46

  

蔣介石集團指揮的淞滬會戰不但沒有能夠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反而因為國軍在戰場上表現不佳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華野心,拋棄了控制華北等原定目標而明確提出了滅亡整個中國的計劃。不過現在也有一些中國學者認為,日本一開始就沒打算把那些停戰條件當真,而蔣介石之所以在淞滬會戰后接受了那些停戰條件,也只不過是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的緩兵之計。但是即使按照這些學者的觀點,也不能說淞滬會戰打的有多好,更不能說淞滬會戰粉碎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1.png

看了這個題目,不少朋友可能會說:不是淞滬會戰嗎?蔣介石通過淞滬會戰,在上海便成功抗擊了日本三個月,從而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難道還有什么其他的解讀嗎?

的確,現在不少媒體甚至某些版本的教材都把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說成是蔣介石集團領導的淞滬會戰的一項主要功績,但是如果認真考察一下,這個所謂的功績其實是大有疑問的。

首先,如果說蔣介石領導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么日本總得提出過這樣一項計劃吧?在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的時候,其是否提出過一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呢?如果我們考察過相關的史料就會發現,根本沒有這種事。

關于日本侵華的戰略方針,一些日本右翼學者和部分中國親日學者認為,日本方面根本沒有任何計劃可言,只是少數突發性的軍事沖突造成的。像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前言中便說:“侵華戰爭對日本來說,是在從沒有料到的時機和場所突如其來點燃的,它在無準備無計劃的情況下如燎原之火擴大為長期消耗戰。而中國部分愛國學者則對此提出了批駁,認為在19358月日本石原莞爾起草的《皇國國防計劃綱要》當中我國防方針在于以迅速巧妙之手段使中國本部歸我支配,以日滿華三國為基本范圍實行自給經濟。以武力對付蘇聯法上及英美海上之武力,切實掩護我東亞聯盟地區等論述在事實上就已經確定了滅亡中國的總戰略,只不過沒有明確其具體時間罷了。(可參考曲家源《也談日本侵華戰爭的戰略問題》,《世界歷史》1995年第4期。)但不管是持哪一種觀點的學者,都從來沒有發現過在1937年七七事變時日本提出過三個月滅亡中國這種計劃。

事實上,只要考察一下日本侵華的歷史進程,就會知道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的。眾所周知,蔣介石的集團在九一八事變之后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只有少數愛國人士進行了抵抗。這種情況之下,日本占領東北花了多長時間呢?答案是4個月。整個中國當然要比東北大得多,因此即使七七事變之后蔣介石集團繼續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本也同樣不可能在三個月之內占領整個中國。日本當局是相關歷史的親歷者,當然不可能提出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可行性的計劃。

那么,是不是日本當局雖然在實際決策中從來沒有提出過三個月滅亡中國,但是在媒體宣傳上提出過三個月滅亡中國。蔣介石集團發起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媒體的這種宣傳攻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說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呢?

答案是,也沒有這種事兒。為了欺騙世界輿論,無論是七七事變以后還是八一三事變之后,日本當局在宣傳當中一直宣稱是中國方面開的第一槍日本方面一直堅持不擴大方針希望采取和平談判的方法解決兩國相關分歧,等等。當然,這種欺騙的宣傳在侵華日軍不斷攻城略地的現實面前,顯得是十分荒謬可笑的。(可參考蔣立峰《日本侵華戰爭的軍事戰略分析》,《抗日戰爭研究》1991年第2期。)但是不管怎么說,日本在侵華戰爭初期從來沒有公開表示過要滅亡中國,更別說什么三個月滅亡中國了。因此把蔣介石集團通過淞滬會戰粉碎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解讀成為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宣傳攻勢同樣是不成立的。

當然,日本在全面侵華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沒有估計到同中國的戰爭要長期化。當時,日本方面的參謀本部估計,大概用2~3個月的時間便可以迫使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接受日本方面的和平條件。日本陸軍大臣更是對天皇夸口,只需要一個月就可以解決在中國華北發生的事變。(可參加高培《試論日本侵華戰爭的軍事戰略》,《軍事歷史》1993年第4期。)但是,用三個月時間迫使蔣介石集團接受日本的條件,從而結束戰爭用三個月時間滅亡中國顯然不是一回事。

而日本在侵華戰爭初期提出的停戰,解決中國事變的條件也是非常明確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方面必須承認日本對東北的占領和對于華北事實上的控制,第二是讓南京國民政府和日本合作共同反共,并不是說要占領整個中國。具體內容在日本8月和10月提出的談判條件當中都寫得非常清楚:

867日,日本政府拋出所謂《日中國交全盤調整綱要案》和《日華停戰條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日本的戰爭目標。《綱要案》的主要內容有:(1)中國事實上承認滿洲國(2)締結日中防共協定。(3)取締排日。《日華停戰條件》的要點為:(1)劃連接德化、張北、龍門、延慶、門頭溝、琢州、固安、永清、信安、獨流鎮、興農鎮、高沙嶺一線以東及以北地區為非武裝地帶。(2)冀察的行政首腦由親日的實力人物擔任。(3)以此為前提,逐步撤退盧溝橋事變后增援的日軍。……101日,日本政府以軍事進展為背景,決定了《處理中國事變綱要》,提出了新的戰爭目標。該《綱要》規定結束戰爭的條件為:劃永定河張家口以北及上海周圍地區為非武裝地帶;中國承認內蒙的現狀,日中締結防共協定,中國正式承認滿洲國”;華北的行政首腦由適合于實現日華敦睦關系的有力人物充任。保留條件有:簽訂日中經濟合作的協定、對日僑民予以撫恤。

熊沛彪,《對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發動的再認識》,《世界歷史》1995年第4期】

眾所周知,最后的結果并沒有按照日本方面提出的這些停戰條件而實現,戰爭走向了長期化。這是不是因為蔣介石集團在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打的太好了?所以讓日本方面覺得這些條件不可能實現,只有長期對中國作戰才能實現了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勉強也可以說蔣介石集團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可惜的是,事實卻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一方面,在淞滬會戰期間蔣介石集團提出不能接受日本條件的理由并不是國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很好,而是如果接受了日本的條件蔣介石就會倒臺,共產黨則會上臺。另一方面,在淞滬會戰結束以后,蔣介石集團已經表示愿意接受日本提出的各項條件作為談判的基礎,只是日本方面表示,隨著戰場上的進展,原先的條件已經不合適,拒絕了蔣介石,談判才無果而終:

【當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于115日將日本的條件告知蔣介石之后,蔣表示:“假如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國政府是會被輿論的浪潮沖倒的。中國會發生革命……共產黨將會在中國占優勢。但是這就意味著,日本不可能與中國議和,因為共產黨是從來不投降的……在此期間,日本在戰場上取得了進展。日軍于118日攻占太原,1112日攻占上海,12月中旬又攻占了南京、濟南。布魯塞爾會議卻未對日本做出任何制裁,美、英、法等國唯恐得罪日本,都力圖推御責任,對侵略者日本和被侵略者中國各打五十大板。所有這些,致使日本的氣焰更為囂張,提出的條件也更加苛刻。1223日,日本外務大臣交由德國大使提出的條件,除了包括11月提出的主要內容外,還要求擴大華北、內蒙和華中的非武裝地帶,中國償付日本所要求的戰費、財產損失和占領費用等賠款。……對于日本的苛刻條件,國民黨政府曾于1938113日表示準備以日本提出的各點作為討論的基礎分,并要求日本做進一步的說明。可是,日本自以為可以通過軍事進攻取勝,已不打算同中國政府談判以謀求結束戰爭。再加上日本得知中國爭取美國支持和平談判的企圖已經失敗,羅斯福拒絕作任何干預后,就于116日,以中國政府的拖延態度為由,決定放棄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目前的和平談判.關閉了和談的大門。同一天,近衛內閣發表第一次對華聲明,宣稱帝國政府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的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并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這里明確提出了在傀儡政權下把整個中國變成第二個滿洲國的目標。

張鋼杰《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日本對華政策述略》,《史學月刊》 198604期】

如果單看上述史實,我們恐怕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蔣介石集團指揮的淞滬會戰不但沒有能夠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反而因為國軍在戰場上表現不佳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華野心,拋棄了控制華北等原定目標而明確提出了滅亡整個中國的計劃。不過現在也有一些中國學者認為,日本一開始就沒打算把那些停戰條件當真,而蔣介石之所以在淞滬會戰后接受了那些停戰條件,也只不過是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的緩兵之計。但是即使按照這些學者的觀點,也不能說淞滬會戰打的有多好,更不能說淞滬會戰粉碎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總之,在全面抗戰開始時,日本無論是在內部戰略上還是在對外宣傳上都沒有提出過三個月滅亡中國,只是提出了三個月迫使南京政府接受日本控制華北等停戰條件,淞滬會戰之后才明確提出了滅亡中國的計劃。而蔣介石集團不僅在淞滬會戰后就表示愿意接受日本的條件,而且最初沒有接受日本條件的原因也是擔心共產黨上臺,而不是國軍在淞滬會戰中表現良好。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說,所謂蔣介石集團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都不過是夸大國軍抗戰作用的歷史虛無主義行為。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