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國以傾國之力來獵殺華為這件事,我看到很多的討論和分析,但總體來說偏悲觀,大部分知識階層認為中國跟美國在芯片領域的差距太大,美國這種近乎無恥的“無限追溯”,基本上就是“殺不死華為誓不罷休”的節奏,而同時認為中國可用的反制措施有限,從而得出一個結論,美國的強大超乎想象,不要再吹中國厲害了等等。
當然,樂觀派也有很多,把美國對華為的獵殺,看成是一種倒逼的激勵機制,一時間也激發了諸多科技工作者、消費者和創業者的情緒,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現象。
但我要分析的角度,并不簡單的是表明某種立場,因為華為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問題,美國已經將華為的問題,上升到了政治和國家安全的角度,這背后一定是有戰略性考量的,中國一定要以同等的支持,來幫助華為脫困,這關系到能否保住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問題,也可以說關系到中國國運的問題(別著急反駁,聽我慢慢說)。
一
作為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我個人的消費觀念是,誰率先占領我的視野和體驗,我就會一直用誰家的東西,直到哪天被某種體驗給惡心到了,才會去換掉。華為做手機其實算比較晚的,直到現在我個人依然沒有買過華為的手機,也跟華為沒有任何利益關系,不存在對華為這家公司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的分析是基于整個全球發展歷史和政治、經濟以及中美問題,而非一家公司或一個產業。
那華為到底代表著什么呢?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中國頂級理工科學府清華大學(也是綜合性大學),2019年主要就業去向,在大公司里面,華為排名第一,招聘了189人。
請注意,這個數字接近于第二名至第四名的總和,那第二名至第四名都是什么企業或組織呢,分別是大名鼎鼎的騰訊、阿里巴巴、國家電網、中國建筑集團。而騰訊和阿里巴巴,在清華大學的招聘人數加起來,也只有華為招聘人數的一半。
如果你再去看看2018年給華為輸送人才的大學,你就會發現,全中國最牛的23所理工科類大學,也可以說未來最頂級的中國理工科人才,僅2018年,就有4621名被華為收入麾下。
華為所代表的,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家企業,而是中國人才、科技,以及教育等等綜合實力的一個承載、發揮和蓄能池,一旦華為在國際市場失敗,意味著中國企業吸引國內頂尖理工科人才的能力將損失慘重,甚至面臨滅頂之災。
也可以這么說,中國出臺那么多吸引高科技人才的行政政策,其實遠遠比上建立一家像華為一樣的科技公司有效。當然,各自有各自的作用,只是如果沒有足夠優秀的企業,對科技人才的吸引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很多人可能會說,華為倒了,還有其他企業呢,請注意,這些科技類人才,不是簡單的選擇華為的高薪,很多是基于華為的國際化市場和研發體系需求,這種需求給一個人的眼界和發展空間提供了不一樣的機會。
騰訊和阿里巴巴,以及國家電網等等,是無法替代華為的軟硬件多領域需求和國際化的。騰訊海外收入占比還不到10%,阿里巴巴海外收入占比也就20%左右,而華為海外收入占比一度接近70%,這幾年國內市場起來后國內收入占比有所提高,但國際收入占比依然超過40%。更重要的是,騰訊和阿里加起來的收入,還沒有華為高,大部分需求也是服務型人才(最近兩年才開始投研發)。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如果你是一個想走向國際化的科技類頂級人才,中國企業里面,華為可以說是最綜合的一個選擇,也是承載能力最大的理工科人才池子。而華為一旦失去吸納這部分人才的能力,那么這些人才至少會有很大一部分,將加盟美國,以及更多其他國家的企業。
同樣的,美國不只是在封殺華為,還在啟動對中國理工科輸美留學生的限制。因此,美國所實施的,是對中國科技人才從教育、需求、留存到承載體系的全面遏制和封殺。
大家應該還記得中興通訊吧,被美國打壓之后(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立即重啟對中興通訊的制裁禁令,中興通訊將被禁止以任何形式從美國進口商品),結果就是,2018年第二季度遭遇了58%的損失,當時中興通訊的工廠已經停產,隨后的第三季度下降了14%,第四季度下降了17%。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興吸引科技人才的能力以及對科研的投入立馬遭到削減,這種損失不僅僅是企業層面的,還是國家層面,是一種戰略性損失。
如果中興事件不足以引起重視,此時美國對華為的獵殺,必須要重視了,如果這還不足以引起各個方面的及時應對,那中國失去的就不是一個華為,而是整個建立起來的高科技人才市場化產業鏈條的崩潰(我并非危言聳聽),以及難以挽回的中國企業國際聲譽損失,因為這意味著華為無法給全球170多個國家提供穩定的產品和技術服務保障,你讓人家怎么看中國企業?
對于封殺華為,更大的戰略威脅是什么呢,當然是遏制和降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全球化,永遠把中國鎖死在中低端加工領域,無法在國際市場獲得更大利潤,從而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徹底清除中國對美國各類霸權的戰略挑戰。
二
很多人可能又要問了,一個華為的問題,能上升到國運和“中等收入陷阱”等層面?那好,我們先來看看關于人均GDP1萬美元的問題(中等收入階段)。
全球來看,目前人均GDP比中國高的只有約11億人,而全球人口的數量是76億。
這是什么意思呢,中國的加入,讓全世界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人口,增加了130%。
其實全球人均超過1萬美元的國家有很多,總計超過70個,很多國家人均GDP非常高,但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少,比如盧森堡(人口60萬)、冰島(人口35萬)、卡塔爾(人口264萬)等,對于中國來說,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并沒有參考價值。
而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里面,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國家,只有8個,這里面,除了俄羅斯和韓國,其他都是G7成員,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
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里面,人均GDP超過中國的國家,只有美國、日本、俄羅斯,另外兩個墨西哥和巴西跟中國差不多,但去年已經被中國超越。另外,在接近1億人口的國家里面,土耳其的GDP略低于中國。
請注意,這會我就要說到關鍵點了,大家仔細去看,除了韓國之外,其他比中國人均GDP高的人口大國,基本都是百年強國,早在一百年前就開始欺負我們了,即八國聯軍(除了已經消失的奧匈帝國)。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一百多年來,除了韓國,整個地球上其他所有想挑戰這幾個國家人均GDP水平的大型新興經濟體,都失敗了。這難道是偶然?難道真的是制度問題?難道是無法抗拒的命運?
那我們就要問了,中國能成功嗎?為什么唯獨韓國成功了呢?
其實在大型新興經濟體里面,有至少三個國家努力嘗試趕上眾“列強”,他們分別是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但經過多輪博弈,這三個國家基本上都被“掐死”在搖籃里了,因為他們都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被鎖死在人均GDP1萬美元左右這個區間里了。
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們分別來看一個指標,比如巴西,擁有8家世界500強企業,但其中兩家是石油/天然氣公司,一家是肉類加工出口企業,一家是礦業巨頭,另外四家都是銀行。
再比如墨西哥,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只有4家,一家是石油企業,一家是電信公司,一家是飲料食品企業,一家是風電設備公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來,巴西進入世界500強的公司,實際上都是資源行業和銀行業,這些都是技術含量并不高的壟斷行業,還有一家肉類加工出口企業,也主要是因為農業養殖自然條件較好。
而墨西哥,作為緊挨著美國的國家,為美國做了那么多年代工的國家,在全球500強企業里面,竟然只有一家算得上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企業,就是那家風電設備公司,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相比來說,土耳其的產業相對來說更豐富一些,比如Beko及Vestel都是歐洲知名的家用電子產品與電器制造商,土耳其的建筑承包行業也相當發達,目前也是中國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對手之一,另外船舶制造業也很有競爭力,軍工方面有F16生產線等。
但土耳其的問題在于,產業規模不夠,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只有一家Beko的母公司考奇集團(KOC)。
那我們再來看看韓國,是如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把5000萬人口帶向發達經濟體的。請看下圖。
大家估計一下子就能看明白,韓國有16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在這些企業里面,我沒找到一家純粹的壟斷性能源企業,也沒有一家是純粹的銀行,而大部分是科技企業,以及重工業、汽車等制造業,還有三星等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靠真正的拼殺闖出來的(背后也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中國想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做“八國聯軍”的墊腳石,被踩死在巴西、墨西哥,或者土耳其這個水平上,那就必須要有真正的,拼殺出來的科技類世界500強企業。
三
那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
從去年的數據看,中國(含港臺)有129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的121家,位列全球第一。
但請注意,如果去掉港臺企業及銀行、保險、電力、電信、煤炭、石化、房地產企業后,就只剩下47家,而在這47家里面,如果除去大型國有企業,以及軍工相關企業,真正的靠自身技術和營銷等方式打拼出來的市場化企業,只有華為、正威國際、阿里巴巴、聯想、吉利、騰訊、魏橋集團、雪松控股、美的、蘇寧、青山控股、格力、海爾、小米等14家企業,比韓國少兩家。
然后大家再仔細看看,這14家里面排在第一的是誰,是華為,而且這里面有最多技術的是誰,也是華為。你可能會說,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有很多技術,而且是平臺級企業,問題是我已經說過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國際業務占比遠遠低于華為,其實也可以看作僅僅是一家內地公司。
不信你去看,天貓和微信,再加上京東、蘇寧,可能都挑戰不了亞馬遜和WhatsAPP等的地位,因為除了最近一陣子興起的抖音海外版(Tik Tok),中國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各類軟件,在歐洲等市場,從未進入過下載量的前十,何談國際影響力?
也就是說,如果用國際化來衡量的話,中國互聯網科技領域,被美國橫掃十次都綽綽有余。
如果再接著分析,魏橋集團、雪松控股、青山控股等,都還是非常傳統的產業,而美的、格力、海爾、吉利等本身也是相對傳統的產品企業。這就好比很早之前IBM就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一樣,就算這類終端產品市場全給中國企業做了,對美國都沒有啥威脅,因為操作系統掌握在美國手上。
那就只剩下三家,一個是正威國際,另外兩個是華為和小米。而正威國際是做有色金屬的,這個對美國來說也沒啥需要特別關注的。所以就只剩下華為和小米,那這兩家就不用我做什么對比了,小米雖然國際化也做得不錯,但跟華為比起來,還差很多。更重要的是,華為不僅是國際市場占有率高,而且有非常強的技術,并擁有發展成為規模級平臺的能力。
所以,華為必將成為美國圍剿的對象,因為干掉華為,相當于阻斷了唯一一家中國真正具有全球活躍性競爭力的世界500強高科技企業。
那么也就意味著,一旦獵殺華為,預示著中國最有可能挑戰美國全球科技以及平臺布局的中國500強企業,被扼殺了。而華為之后,中國再想創造一個類似的國際化技術平臺級企業,恐怕難度就很大了。
當然,華為死了,地球照樣轉,問題是,中國想要想靠大型國有企業(基建、能源、銀行、軍工等),以及傳統制造業,還有國內市場,來完成中等收入陷阱的跳躍,這種難度是非常大的,其實前車之鑒就是土耳其。
如果沒有華為等公司,中國未來很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大號的土耳其,看上去產業較為豐富,比土耳其規模大很多,但更多的支撐因素是國內需求,而非國際競爭力。我雖然也經常強調國內需求的重要性,但國內需求是基本盤,而非真正的中國經濟增值來源。
因此我非常擔心,連華為一旦夭折,那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類似土耳其模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為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類似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等標志性事件。
中國之所以比土耳其有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國內規模足夠大,但這會被中國更大規模的人口給對沖掉,也就是說,我們跟土耳其的產業非常類似,但我們的人口是土耳其的20倍,所以盡管我們有更多的世界500強,但對人均GDP的支撐非常有限。
那為什么沒有國際化的高科技平臺級別的企業,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只有國際化的平臺公司和技術公司,才可以獲得超額利潤,才可以帶動國內的整個產業鏈和人均收入的快速抬升。
如果沒有國際市場,單純國內市場的消耗,實際上是一個內循環,對人均GDP的拉升,其實同時也形成了對等的消耗,這就類似于,中國銀行業或基建軍工等也賺了很多錢,貢獻了很多GDP,但主要體現出來的,是債務的增加,是就業的維持,并不能大幅提升人均回報,不信的話你去看看這些企業的薪資增長、招聘規模等等,都是遠遠落后于華為等國際化公司的。更深層一點的討論,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區別了。
你再去看看美國,僅僅四大科技企業,蘋果、谷歌、亞馬遜和微軟,其年收入就達到5.5萬億人民幣,這四個公司里面,收入最低的微軟,都比中國最強的華為高出接近1千億元。更重要的是,美國這些企業的利潤大部分來自全球,而非美國本土。
如果保不住華為,讓華為的國際化止步,那么未來中國各行各業想要再挑戰美國無理打壓,恐怕難度就更大了,因為華為是一家完全靠自身技術和業務拼殺下來的國際市場地位,是有巨大用戶粘性的,這種背景的公司,都扛不住,那還有哪家公司扛得???
這對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和自信都是重大的打擊,未來更多的企業家將會更加懼怕美國,只能尋求寄生在美國平臺下賺點小錢而已。
所以,華為的問題,不是簡單的一個企業的問題,是足以代表中國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成為世界一流經濟體的問題。一旦失敗,中國就存在被遏制在巴西、墨西哥和土耳其這個階段,成為永遠的二流國家的風險。
大家現在不要覺得這個問題好像沒那么嚴重,其實如果你再回溯幾十年,看看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等等,哪個不是勃勃生機、豪情萬丈,現在還不是得接受二流國家、中等收入陷阱的現實。
四
好,那接下來我們再說說,華為到底為什么領銜全球5G,美國又是如何打擊企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中國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破局。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美國為什么在5G領域落后。
如果要深入的討論,實際上5G的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我看了很多技術分析,包括頻譜的問題,意思是說,美國最早發布了5G高頻段(毫米波)頻率規劃(2016年),但問題是,高頻段有非常明顯的商用弱點,那就是需要建設更多的基站,是中國中頻段的3至4倍,才能達到中頻段同等的覆蓋能力。
而美國在實施基站建設方面,其難度又是巨大的,要完成這樣的大規模基建,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光纖資源、城市管道系統等等對美國都是挑戰,而且要跟各州、各地、各企業民眾協調,很多人預計要完成這種規模的基站建設,十年恐怕都不夠。
那美國為什么不用中頻段呢,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中頻段有很大一部分被美國國防部控制,但問題是,美國也提出了CBRS計劃,即“公民寬帶無線電服務”,作為一種輔助技術,可以讓美國無線運營商與海軍共用3.5GHz頻段,極大緩解無線頻譜短缺的現狀,可是該計劃響應者非常少。
另一個是,美國一直想主導全球5G發展節奏,所以美國的詳細規劃是,先從高頻,再到中頻,然后到低頻。那這個跟中國直接從中頻起步又有什么關系呢,問題很簡單,我舉個例子,這就好比,美國和中國的房地產,美國主要是郊區獨棟為主,而中國是城市高層為主?,F在美國要求全球都應該效仿美國,在開發房地產方面,應該先發展郊區獨棟,而不能先發展城市高層,這樣對美國的建筑商和后期的物業公司等就非常有利,美國也就能主導蛋糕分配了。
但問題是,全球各國面臨的土地和城市發展情況,跟中國更相似,而不是跟美國,所以在城市發展高層建筑的模式就迅速被推廣開了,美國則還停留在不緊不慢的制定獨棟別墅建設標準的階段。
按理說,各發展各的也可以啊,問題在于,全球大部分國家已經都默認中頻為5G主流商用頻段,而且發展迅速,美國對5G發展的主導權已經喪失。
那美國有沒有可能會奪回對5G的主導權呢?
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讓全世界的5G發展,跟美國同步,也就是等美國從高頻段,慢慢發展到中頻段(可能得10年的時間),然后就同步了。所以現在很多人認為,美國對華為的封殺,也是為了延緩其他國家5G的商用步伐。
我當然不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不是美國真正的目的。
五
中國近十多年的發展,是比較快的,快到什么程度呢,全球幾乎沒有幾個人能預測到。
可能我這么說你還是會覺得怪怪的(又在吹了),那我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2005年,中國領導人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也就是到現在,中國人均GDP要突破3000美元。
那當時中國的人均GDP是多少呢?只有1700美元。
也就是說,在過去15年里,中國的發展計劃是,將人均GDP推升76%,結果呢,中國人均GDP漲了接近6倍,因為去年中國人均GDP已經突破了1萬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也成長起來了一批國際化的公司,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華為,所以華為的發展,其實跟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樣,是所有對手始料未及的。
當下美國封殺華為,其實跟遏制中國經濟崛起是同一個目的之下的不同執行層面,邏輯上是一致的。只不過中國由于體量有點大,影響力也都起來了,所以美國要想把中國打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作出的努力可能會更大,因此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由于用力過猛,美國的動作有點“變形”,而在遏制其他相對體量較小的挑戰者方面,恐怕一次金融危機就足夠了,甚至沒人能看出來。
大家再想想,中國這種速度的發展,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一直看不起我們的競爭對手會想到嗎?當然,可能有那么一兩個瘋狂的預言家會想到(比如很多人動不動就引用所謂拿破侖說的“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就會震驚世界”這類言論),但這并不會成為對手關注我們的依據。
所以,過去十多年里,美國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其實還處在戰略觀察階段,美國知道中國未來肯定會成為一個強國,但會不會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還不好說,中國崛起的時間也可能會比較長,美國對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預估是2030年(晚了十年),而且也需要諸多的條件來助力,中國現在還難以滿足這些條件(比如好的“制度”等),這樣的話,美國有足夠的時間去中東搞事情的。
然而,轉眼間,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萬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在美國所期望的制度下完成的。
當然,光拿出人均GDP數據,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并不覺得有什么政治意義。那我要告訴你的是,當上個世紀80年代初,日本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時候,美國發起了對日本企業的瘋狂打壓,包括對豐田汽車等的各種絞殺。同時美國出現了反日情緒。
到了1985年(日本人均GDP是11500美元,跟今天的中國基本一樣),美國直接強制日本簽署“廣場協議”,要求日元升值,來打壓日本的出口,刺激日本對美國的投資,結果日元在而后的六年里,對美元升值了超過4倍,日本人到處買美元,然后瘋狂的去美國炒樓炒股,把此前多年賺來的錢都投向了美國,一時間美國人感嘆,日本要買下整個美國了。
結果就是,在高潮之后,美國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期,而日本很快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當然,關于這一點,有很多爭論,到底日本有沒有失去二十年,失去二十年的原因是什么,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看一下日本房地產和股市的走勢,就知道失去的二十年并不是危言聳聽。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亞洲的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陸續奔向人均GDP1萬美元的時代。比如到了1997年,韓國人均GDP1.5萬美元,馬來西亞人均GDP1.2萬美元,泰國人均GDP也超過了7000美元。于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
那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后果是什么呢,美元迅速從亞洲市場逃離,高速發展的東南亞經濟突然陷入崩潰邊緣,直到現在,泰國和馬來西亞的人均GDP,還處在跟1997年一樣的水平上,失去了不止二十年。
六
那美國具體得到了什么呢?
大家可以去看看美國股市的走勢,從跟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國股市一直在上漲,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美股由于涌入的資金巨大,諸多高科技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估值,研發投入大幅增長,以至于搞出了納斯達克世紀泡沫,醞釀出來了谷歌、微軟、亞馬遜等等巨型公司,至今稱霸全球。
大危機與美國股市走勢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為什么1985開始的日元升值,和1997年東南亞開啟的本幣貶值,都使得美元涌入美國呢?原因很簡單,在貨幣這個問題上,其實大家擔心的不是升值或貶值,而是波動。
只要一個國家的貨幣,出現巨大的波動,無論是升值還是貶值,都會給民眾帶來不安全感,出現“處置”沖動。這就好比一個人,有時候對你特別好,有時候威脅要殺了你,你的最好選擇是,遠離他。
如果你去看美國股市走勢,在1985年沒有簽署《廣場協議》之前,道瓊斯工業指數長期徘徊在1200點左右,協議簽署后由于日本市場資金的涌入,該指數迅速上漲,以至于漲得太快了,發生了1987年的股災,但很快恢復。再加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的韓國等東南亞資金的涌入,道瓊斯指數從1985年的1200點,漲到了2000年的接近12000點,漲了10倍。
2000年之后的美國股市,基本沒有什么大的起色,2000年到2007年,道瓊斯工業指數僅僅從接近12000點,漲到了14000點,七年里只漲了不到20%。
最近十年,美股也出現了歷史上最長的牛市,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一輪美股的上漲,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歐洲資金向美國涌入,再加上2014年至2016年,中國嘗試放開外匯管制,人民幣迅速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兩年流失超過1萬億美元,把美國股市推向了新高潮。道瓊斯指數從2010年的不到1萬點,漲到了今年年初的接近3萬點。
歐元和人民幣兩次大貶值后美股走勢
很多人可能又要反駁了,這種邏輯分析屬于陰謀論,美國股市的上漲,并不是因為其他國家的危機,而是美國有全球最好的企業。
這一點我也是承認的,但問題的關鍵點不在這里,問題的關鍵點在于,為什么只有美國可以締造出那么多全球企業呢?當風險來臨時,美元反而不跌反漲呢?難道歐洲國家的制度,也都不如美國?
我的觀點是,自二戰后,歐洲傳統強國被削弱,亞洲更慘,人類逐步進入了新的起點,可以說世界被再一次推平了,成了一張白紙,而這個時候唯一的獲勝者,是美國。世界開始任由美國“設計”,而美國所執行的是平臺戰略,只要參與到這個平臺里面,就成了美國的一顆棋子,未來只能任其調撥,來配合美國的本土利益。
在平臺戰略方面,我不用多說了,美國的軍事系統、美元系統、互聯網系統,其實都是平臺型的,一旦加入這些平臺,再想離開,成本巨大,美國就有能力控制所有加入這個平臺的國家和企業,以及民眾。
比如一旦加入美國的軍事系統,那么你就必須基于美國的衛星定位、情報、指揮等系統來發揮軍事戰略,基本上你自己就失去了獨立做戰和離開美國保護的能力。
而一旦加入美元系統,你就必須要承受美元的“自由流動”,也就是說,當美國本土需要美元的時候,美國有一百種辦法讓美元回流,而當美國要輸出美元的時候,也會有一百種辦法讓美元流向全世界,但這種流動對很多國家造成的劇烈波動,只能被動承受。
至于互聯網系統,那威力就更大了,這種平臺戰略,看上去興起的時間較短,但整個系統,是美國為了打造軍事情報共享平臺,才發明出來了阿帕網,這就是整個現在互聯網的前身,所以說,現在的互聯網系統平臺,對于美國來說,只不過是軍事和美元等系統的一種延續罷了。
比如微軟操作系統、蘋果系統、谷歌安卓、GMS系統等。其實這次美國封殺華為,對華為現實威脅最大的,還不是芯片,因為芯片問題,有很多巧妙的解決辦法,但如果不讓華為使用谷歌的GMS系統(沒有這個系統很多軟件沒法下載),那么意味著華為的手機在國際市場可以說就賣不動了,這就好比說,在中國,你買的手機不能裝微信和支付寶,那你還會買這個手機嗎?
所以,美國實際上并不擔心一個國家一款產品的領先,就像阿里巴巴,是不會擔心格力空調或茅臺酒在各自的行業技術或品牌上領先的。美國擔心的是挑戰自己所搭建的平臺。
華為對美國真正的威脅正在這里,華為是一家隨時都可以打造平臺的公司。比如在無法使用GMS系統之后,華為就用上了自己研發的HMS系統,但正是因為沒有使用GMS系統,華為手機在歐洲的銷量下降了超過30%。如果換做其他廠商,可能直接就死掉了。
七
那美國這種平臺戰略,就沒有漏洞和缺點嗎?
其實對于美國來說,其平臺戰略,有其無與倫比的優勢,但也有戰略性的弱點。如果打造平臺的國家/公司,開始采取不公平的手段,那么平臺的信譽也就會出現戰略性滑坡。
舉個例子,還是阿里巴巴,如果阿里巴巴在賣空調這個問題上,對格力特別支持,但對其他空調品牌采取打壓措施,那意味著平臺已經介入到了產品領域,這個時候其他產品只能自建平臺渠道,而放棄原有平臺,因為沒有其他選擇。
如果美國為了政治需求,把美國的各類平臺,用來打壓具體的產品方,比如禁止谷歌、微軟等企業,向中國的企業提供系統支持等,這看上去很致命,但從戰略上來說,這就失去了平臺的本身的戰略定位。當裁判隨時會變成運動員的時候,你還會參加這樣的比賽嗎?
很多人可能又要說了,那美國就是要這樣打擊你呢,你如果不妥協讓步,還能怎么辦呢?中國人難道還能不用微軟、蘋果ios、谷歌安卓GMS等系統?
我可以告訴大家,美國如果禁止中國使用這些系統,反而可能是中國的機會。
道理很簡單,因為很多事情,必須要在極端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就像美國要打阿富汗,如果不發生911恐怖襲擊,美國人是不會支持美國政府打阿富汗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美國不能徹底禁止中國企業對微軟、蘋果、谷歌等公司系統的使用,那么中國永遠都無法擁有搭建自己系統的機會,因為市場沒有人支持。
另外,中國是唯一可以撐起新平臺系統的國家,因為中國有足夠的內部市場規模。也可以這么說,在搭建互聯網系統這方面,美國唯一的對手是中國。比如在衛星導航領域,歐洲需要聯合起來(伽利略系統)才能對抗美國,俄羅斯有一定的實力(格洛納斯系統),但也僅僅是衛星導航等國防領域。如果是互聯網系統領域,歐洲和俄羅斯一個缺乏統一的管理,另一個缺乏人口規模,所以在大型制造業領域,歐盟和俄羅斯尚可稱得上美國對手,到互聯網領域,基本就歇菜了,就只剩下中國了。
諾基亞手機以前收購開發了塞班操作系統,很快就被蘋果和谷歌的操作系統打敗,也包括諾基亞的手機業務也基本上算失敗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諾基亞這家企業,沒有“基本盤”,一旦國際市場競爭失敗,就徹底失敗了。而華為等企業,還有中國內部市場這個基本盤支撐。
比如諾基亞是芬蘭的企業,而芬蘭總人口只有550萬人,所以諾基亞必須得依靠國際市場,一旦國際市場被打敗,其實就相當于徹底失敗了,因為國內需求支撐不了諾基亞手機和塞班系統。諾基亞現在只剩下通訊硬件業務了,其市值跟頂峰時期相比,縮水了95%。
而中國不同,中國的國內用戶基數超過10億,華為這樣強大的國際化企業,依然有數億的用戶來自中國。在這種背景下,華為僅僅依靠中國市場,都可以很好的活下去,這對于華為來說,就有了足夠的時間打造和培育自己的系統,比如完善HMS系統生態,逐步讓國際市場接受。
很多人可能又要說了,國際主流依然是谷歌的GMS系統,HMS想替代談何容易,這一點我不否認,但我會告訴你另一個重大機會。
你知道紅軍長征是如何在蔣介石幾十萬大軍眼皮底下活下來的嗎?其中一個原因是,四川、貴州、云南等各軍閥與蔣介石之間,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底層矛盾。
八
大家可以去歐洲市場看看,歐洲市場現在銷售額前五的手機,三星排第一,華為排第二,蘋果只是第三。而自從華為手機銷量下降以來,小米和OPPO在歐洲的銷量大增。
我跟大家說這個,并不是說華為丟失的份額,被小米等中國手機廠商給補回來了那么簡單。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歐洲人其實也很愿意選擇蘋果之外的手機呢?
這其實不是簡單的性價比的問題,而是歐洲目前面臨的情況跟中國類似。大家知道英國和美國正在舉行自由貿易談判,兩國的重大分歧在于,英國要向美國互聯網巨頭征收數字稅的問題。
其實法國和德國也是一樣的,美國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用平臺和系統,一樣綁架了整個歐洲的互聯網科技領域。從電腦、手機的操作系統,到聊天、社交等等軟件工具,全部被美國的科技巨頭壟斷,歐洲非常希望有第二種選擇,這樣就可以留有一定的后路,但美國似乎不會允許平臺級別的第二種選擇出現在歐洲。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在美國不厭其煩的騷擾下,也就是美國天天給法國、德國、英國等灌輸華為5G會影響國家安全等背景下,歐洲這幾個大國里面,還沒有一個領導人反對華為參與5G建設的。
所以在5G和手機軟硬件等領域,歐洲精英人群表面上跟隨美國的輿論步伐,對美國提出的問題很重視,但在行動方面,非常清楚選擇芬蘭、韓國、中國等企業的戰略意義。
假設華為的HMS系統生態真的能慢慢發展起來,歐洲人肯定是可以選擇的,但現在的問題是,國際市場的各類必要性軟件(APP),也都是美國公司提供的,比如WhatsApp、Messenger、推特、臉書、Youtube、Netflix等等。
這個時候華為是很無助的,如果微信、新浪微博、優酷等等,能夠在歐洲占有一席之地,其實華為要推HMS系統就沒那么難了。
所以華為現在是孤軍奮戰。也就是說,華為的HMS要獲得些許成功,還需要將全球數百萬家APP運維企業納入生態。這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其實美國不僅在封殺華為,還在企圖鼓動各市場封殺中國的APP,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理由如出一轍,認為TikTok是國家威脅。
據Sensor Tower發布的報告稱,TikTok全球下載量超過 7 億,是 2019 年下載量第二大的應用。這意味著TikTok擊敗了Facebook((下載量不到 7 億))和Facebook Messenger (下載量略超過 7 億)。
但我們再來看看歐洲,TikTok已經在德國取得成功,德國網紅、明星、足球俱樂部等等都建立了TikTok賬號和各類跟TikTok的合作。法國數十家媒體在TikTok建了賬號,有法國女孩在TikTok的粉絲超過2000萬。上周,字節跳動宣布將在英國倫敦設立TikTok歐洲業務中心。
那為什么歐洲在對待中國高科技和互聯企業方面,跟美國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大家還記得任正非有一次在接受采訪時,被拍到在辦公桌上有本《美國陷阱》嗎?里面就是講美國是如何肢解掉法國電信巨頭阿爾斯通公司的。
任正非辦公桌
德國也非常清楚,美國是如何對待德國的汽車企業,以及德意志銀行的。歐洲各國也都非常清楚,當年為什么要幾個歐洲國家聯合起來成立空客,來應對美國對歐洲飛機企業的打擊的。
所以,歐洲也非常清楚美國目前打壓中國企業的真正戰略意圖,所以,按照我的推測,只要中國等國家能夠提供新的可用系統和平臺,以及各類產品,可以滿足歐洲要求的話,歐洲其實從潛意識里,是愿意有多個選擇存在的,并支持美國以外的系統平臺或產品的。
因為歐洲跟美國一下一輪的重點博弈,就是科技巨頭的數字稅問題。歐洲也不會允許美國科技巨頭大量的賺歐洲的錢,最后還給歐洲搞社交媒體攻勢,動不動就來個“黃背心”運動。這種壓力歐洲精英也越來越感到難受,只是歐洲暫時還沒有第二種選擇,跟美國叫板缺乏籌碼。
因此,只要中國這次能夠幫助華為突圍,全球市場對中國企業的信心就會更足,中國各類產品在歐洲的占有率只會上升。相反,如果華為無法突圍,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說,歐洲立馬就會對美國進行妥協,很有可能會調轉槍頭跟隨美國的步伐來遏制中國的企業,因為如果當歐洲看不到中國可以提供穩定的產品和第二套可選擇的系統,歐洲其實也就只能依靠美國的平臺了,大樹底下好乘涼。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我為什么要說,保住華為,就是為了保住改革開放成果的原因。這里面能否守住經濟利益,其實也是能否兌現政治利益的問題。
九
最后再說一下芯片的問題。
說實話,我從來不擔心芯片的問題,因為芯片是一個純技術的問題,而不是像微軟、谷歌、蘋果這種直接面對數億終端的平臺或系統滲透的問題。
中國的優勢就是集中力量突破重要領域和環節,只是我們此前的集中力量,用在了國防等領域,時間上出現了錯位,畢竟整體資源是有限的,發展階段是不一樣的,而且芯片市場本身一直就非常市場化,全球各個國家嵌入很深,如果沒有發生極端的倒逼,資源難以長期聚集來搞非優勢產業。
你看中國的國防科技,如果不是各種嚴格的封鎖,以及各種赤裸裸的軍事威脅,比如核打擊威脅、現實戰爭、炸大使館、撞機等等,中國也是能買就買的,關鍵是人家不賣給你,你沒有就可能面臨亡國風險,所以才有了核技術、導彈技術、衛星技術、殲20、055大驅等等。
芯片的問題是,美國一直叫喊,但一直賣給你,而且當你買得稍微慢一點的時候,就趕緊威脅要制裁你什么的,然后中國企業就趕緊利用窗口期囤貨,不計成本的使勁買一把,美國芯片相關企業就又可以弄一個很好的季度財報,然后股價再推一波。
現在很多人說,中國跟美國的芯片行業差距至少10年,面對美國的卡脖子,中國一點辦法都沒有。
那我的問題是,如果中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認輸的話,美國為什么不一次性直接卡死華為呢?難道美國不想讓華為消失?請注意,美國是拿著國家安全理由來打擊華為的,那還不一下子整死,留著威脅美國安全?還記得前一陣美國是如何獵殺伊朗軍事人物蘇萊曼尼的嗎?如果有可能將對手置之死地,美國絕不會選擇放生的。
這次的“無限溯源”,也沒一下子全禁止啊,美國還顧慮什么呢?很簡單,美國在芯片領域要一下子干死華為,必須要出臺非常無理的封殺條件,比如只要是使用了美國技術或產品,從而加工出來的芯片,都不允許出售給華為。但那是不是說,我芯片加工廠,用的一個螺絲刀,廠房里吹的空調,員工上班來開的汽車,都不能有美國的技術呢?這么追溯下去,那中國還有四大發明呢。
美國知道自己這種“無限溯源”的招數很搞笑,所以出臺了一個,只要是各代工廠和核心設備,其使用的美國技術不能高于10%,如果比10%高,就得征得美國的同意才能跟華為合作。
說到這里,其實我想問一句,如果美國把封殺華為的要求升高到了,只要占美國技術10%就得禁用(此前的制裁要求是25%,結果發現加工企業很快就把對美國技術的依賴給降低了),那是不是也說明,其他90%的技術都可以跟美國無關?這其實令我很驚訝的。
而我了解到的是,很多領域美國技術占比之所以超過10%,不是因為沒有替代,而是慣性選擇。按照此前傳出的臺積電經過內部審核, 7 納米制程的美國技術占9%,一些技術依然可以使用比如日本韓國等其他替代來進一步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其實現在就只剩下一個光刻機的問題,這就是純政治的問題了,因為最好的光刻機是荷蘭的,使用了美國的部分技術。
那什么是政治問題呢?
在這個高度嵌入和全球化的時代,美國也沒有只能殺死對方,而自己不受損的工具。如果雙方走向極端,中國很大的可能也是被迫去美國產品化,高通、思科、蘋果、波音等企業將會遭遇中國嚴厲的制裁或調查。這就要看誰的損失更大,誰更難以承受了。
一個國家的崛起,尤其是想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絕對不是只有掌聲和鮮花的,這就好比,當病毒來臨,隔離抗疫就是唯一的選擇,很多人也都失業了,但你還是得必須挺過去,因為挺不過去,命可能都沒了。同樣的道理,當美國對華為的封殺來臨時,戰勝這種流氓行為,就是唯一的選擇,要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后果還不是老百姓承擔嗎?請注意,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全民付出代價的反擊決心,任由美國狙擊華為,現在看跟自己無關,但未來你就會發現,你的工作機會同樣在減少,你所購買的東西還會不斷的漲價,你的生活品質不升反降,國際社會開始嘲笑你,就像現在“調侃”俄羅斯、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樣。
舉個例子就是,當年日本占我東北,華北覺得沒事,南方的蔣介石覺得可以忍受(不抵抗),很多人還不懷好意的議論一下東北同胞,但接下來就是華北、就是上海、南京。此時頂不住美國對華為的進攻,跟當年丟失東北道理一致。只不過這次丟失的,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獲得的綜合成果。
那如果頂住了呢?
我再跟大家舉個例子,比如除了光刻機,芯片加工領域另一個核心設備叫刻蝕機,這個設備此前也遭遇美國的封鎖。但自從中國的16nm刻蝕機量產運行,美國立馬就解除了對中國刻蝕機的封鎖,目前中國5nm刻蝕機已經獲得批量訂單。
也就是說,如果頂住了,就是戰役的轉折點,就是勝利,就是世界的尊重(包括美國),就是更大的生存空間,就是突然間冒出來更多的盟友。難道沒有比這更值得爭取嗎?
十
按照美國各類頂級智庫最近發出的報告來看,未來全球將演變為兩套科技標準和不同的操作系統,這是必然趨勢。
中國國內企業應該早做準備,這種危機,也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機會。發達國家的人口不過9億,中國所能提供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可以覆蓋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至少三十億的人口,這就是中國重新打造系統,農村包圍城市的基礎。
未來中國制造的手機等,完全可以搭載自己的操作和應用系統,以非常低廉的價格銷售到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的各互聯網企業和各團隊通力合作)。美國當年就是利用自身運營商系統,利用合約機的低價模式(美國98%的手機銷售是合約機),也就是每月固定繳納少量話費,就可以拿走手機,來完成了對美國系統的支撐和全球擴張的。
那為什么只有中國制造可以席卷更多發展中國家市場呢?道理也很簡單,發達國家沒有足夠的制造業規模來降低成本。
我再跟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比如平衡車這個技術是荷蘭人發明的,但荷蘭人造出來一臺要賣6萬美元,結果沒人買,公司倒閉后就把技術轉給了美國人,而美國人造出來是3萬美元,依然沒有人買,最后干不下去了,把技術轉給了中國的小米,結果小米把價格降到了一千多人民幣(現在年銷量數十萬臺,全球第一)。
如果中國不利用這種硬件價格優勢,趕緊在發展中國家培植自己的軟件系統,那留給中國的時間窗口就不多了。迫切的現實是,全球依然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手機(約25億人),就算有手機的地方,用價格更低的硬件來換取用戶對新的系統的支持,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硬要說低價策略沒有用,那是因為你所了解的世界,依然停留在被9億發達人口洗腦的世界。我舉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比如以農村包圍城市低價策略起步的拼多多,現在市值幾乎跟京東相當。而跟京東的劉強東相比,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拼多多的創始人是誰,你不覺得這很顛覆嗎?
正是因為我們被發達國家洗腦時間太長了,近兩百年來工業革命等的沖擊太大了,所以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縱深失去了敬畏,失去了運用,所以你看,兩百年來,發達國家依然還是那么幾個,他們對待世界的態度幾乎都沒變過(比如美國現在對華為),以至于當我們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當我們被發達經濟體打壓的時候,還反過來還要卑賤的告訴自己,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是有原因的,我們之所以落后挨打,也是有原因的,就差說出“認命”二字了。
需要繼續強調的是,我最擔心的不是芯片問題,而是系統問題。就好比現在華為更苦惱的,也并非單純的芯片問題,由于無法替代谷歌GMS系統,從而導致海外手機銷量大幅下滑,這才是華為最致命的,因為這是面對數億人的終端,這種滲透不是簡單的砸錢就能換來的。
關于芯片領域,中國目前在芯片制造總計七個環節,全部23個細分方向,都實現了零的突破,其中至少有十個領域全球市場占有率接近或超過10%。
在芯片領域,反而我更擔心美國(別笑),一旦這些領域都被中國攻克(中國諾一定會攻克),芯片市場可能又要進入“白菜價”了。到時候遭遇困境的,可能就不是中國企業了,美國又得失業一部分工人、流失一部分人才,然后又說是中國搶走了他們的工作。但到了那個時候,美國還有什么技術可以封鎖中國呢?
最后,作為個人對華為的支持,我的下一部手機將會換成華為(我現在用的是蘋果7Plus,已經用了好幾年了),無論其搭載什么樣的技術,就算體驗倒退三年,我都接受。不管未來華為會變成什么樣的企業,會犯什么樣的錯誤,但這跟當下支持華為突圍并不沖突。
前不久,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典型西方價值觀捍衛者)罕見的對中國做了一下評論,一方面布萊爾承認全球已經離不開中國,承認中國已經擁有很大的實力,但同時布萊爾指出,現在全球擔心的是,中國會如何使用這種力量。
那中國是如何回應的呢?
而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明確指出,中國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
我想,中國新型的舉國體制,也就是對自身力量的運用,不僅要體現在抗擊疫情,以及攻克關鍵領域技術難題上,還要用在保衛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成果上。
來源:肖磊看市(kanshi1314) 作者:肖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