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經濟發(fā)展、總體世界第二、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的今天,卻出現了“生不起孩子、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養(yǎng)不起老”等一些社會性問題?問題出在哪?問題在于不平衡、差距懸殊上。以教育為例,發(fā)展民辦學校、民辦學校辦成“貴族學校”,吸引聚集了教師等優(yōu)秀資源,進學校上學的大都是“貴族子弟”,造成公辦學校優(yōu)秀資源被挖空。公辦學校教師待遇比民辦學校待遇低,沒有更多的手段激勵教師,干好干壞一個樣,教學及管理積極性下降,導致教育教學質量下降,進而導致家長千方百計也要把孩子送到“好學校”去,怕在公辦爛學校給孩子前程耽誤了、廢了。而許多普通工薪家庭是難以負擔私立學校高收費的,整個初高中下來,沒有二三十萬是下不來的。而對于高收入家庭來講,用幾十萬元供孩子進貴族幼兒園、中小學校是不成問題的。這種由市場造成的嚴重的經濟差別導致的教育質量的嚴重差別,是造成當今“上不起學”的邏輯鏈條。有人會說,公辦學校不但不收費,還免除學雜費,不就是為農民、工薪階層準備的嗎?為什么不去公辦學校非花大錢上私立學校?有錢的上好學校,沒錢的也有學校上,這不很好嗎?這不既有效率又兼顧公平了嗎?但現實情況是,誰家的孩子不是孩子?誰家愿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有誰家不是望子成龍?這不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精英教育”嗎?
其他看病、養(yǎng)老、買房等都是類似的問題。因為貧富差距導致消費水平和能力懸殊,而人人都情愿有好的教育、就醫(yī)、住房等物質生活條件和保障。這顯然是市場經濟永遠解決不好解決不了的問題。美國的醫(yī)保改革為什么進行不下去?根子在貧富懸殊上,在不同利益群體的不相容上,在平民階層的消費永遠跟不上少數極端富裕階層的消費上。因而造成階層差別的固化。當然不否定少數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通過接受教育改變命運的。我國這方面的典型也能找出幾個來,農村孩子通過刻苦學習,考上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畢業(yè)有好工作,改變一生命運的。
因此,解決上學、看病、住房、養(yǎng)老等全生命周期問題,只能走國家公有的社會主義路子。改革開放前這些問題是不存在的,盡管那時水平低,但不是效率問題,而是當時的總體經濟社會發(fā)展處在新中國建設初期,是在一個舊中國爛攤子上搞建設,不可能一下子有更好的條件辦事情。但隨著經濟發(fā)展是會逐步提高的。那時的人都上得起學,那時的人都能看得起病,那時的人大小都有房子住,那時的人不擔心老了沒能力養(yǎng)。就像現在的朝鮮,雖然經濟不發(fā)達,但卻有美好前景,生活水平是逐步在提高的。
還有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社會問題,如果我們一直延續(xù)40多年前的計劃經濟走下來,農業(yè)工業(yè)化、農村城市化、農民工人(市民)化是不是早已經實現了呢?剪刀差問題也解決了呢?起碼會縮小吧?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差別越來越大。
現在似乎陷入一種話語路徑依賴,一說改革開放只說好處、沒有壞處。是的,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國家發(fā)展步子是快了,經濟實力有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善,房子大了好了,車子也有了,物質生活很豐富。其實全面總結,改革開放后,伴隨經濟發(fā)展,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政治嚴重腐敗、社會道德嚴重滑坡、貧富差距懸殊、思想混亂價值觀念扭曲、封建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浸淫了人們的頭腦、資源嚴重浪費、生態(tài)環(huán)境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等,這些問題都在那明擺著呢,并且除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外其他問題都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較好解決。而這些問題什么時候會形成嚴重危機,實在是不好判斷。但正像資本主義連勝經濟社會危機一樣,走市場經濟的路,這些危機盡早會暴發(fā)出來的。
還有一個最大危機是生養(yǎng)不起孩子。這些年人們對生孩子積極性沒那么高了。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啊。除了價值觀念問題外,如個別人主張所謂“丁克家庭”,還有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經濟條件不允許。這又同資本主義國家一樣,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人口零增長甚至減少,原因也是平民經濟條件不允許,生不起養(yǎng)不起孩子。我國的人口基數還是計劃經濟時期培植起來的,從1949年的5.4億人,增長到1978年的9.6人。想想計劃經濟時期,物質生活條件差,房子小,物質匱乏,吃穿都緊張,但絲毫沒影響人們生孩子的積極性。哪家哪戶都不缺少孩子,少的生四五個,多的家庭生七八個,都活得活蹦亂跳的,活躍了中國人口數量。由于巨大的生育能力人口的存在,到2019年我國人口突破了14億。應該說,我國人口數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是與計劃經濟時期適度調控人口政策分不開的,如果不干預順其自然生產可能人口規(guī)模會更大。并且人口素質一直保持健康良好。這也是改革開放中國能夠迅速發(fā)展的根本性資源。巨大的市場,才是吸引發(fā)達國家資本進來的巨大誘因。超大規(guī)模的人口數量,是我國超大規(guī)模市場形成的基礎和前提。但現在遇到了“生養(yǎng)不起”的危機。問題是不是人們不想生,而是因為經濟條件限制開銷太大不敢生。現在人們房子大了,財產多了,政策也支持了,但國民卻沒積極性生孩子了。生養(yǎng)一個孩子會嚴重影響一個家庭的生活質量,這是普通農民、工薪階層考量的問題。人們不愿意生孩子,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通病。住房、教育、婚姻等成為人們生孩子面對的座座大山,生孩子成為“恐懼癥”,再也不會像計劃經濟時期那樣輕輕松松生孩子了。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對一些普通家庭來說生孩子成為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市場經濟千般好萬般好,各種危機也不少,其中,生養(yǎng)不起孩子是最大的危機,這才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未來的根本大事情。家也好,國也好,有人就有一切,沒人什么也沒有了。
人口結構問題國家已經意識到了,放開二胎政策說明了這一點。但這種意識是不是僅僅從國家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來考虛的呢?老齡化是一個問題,但更為嚴重的問題應該是人們不愿意生養(yǎng)孩子。恐怕這方面考慮還不夠吧?以為調整了計劃生育和人口政策放開生二胎就能解決。其實不是那么回事。放開二胎后,也沒見有預期的生育高峰出現。許多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獎勵生育的政策不是也沒見效嗎?生育危機不是政策能解決得了的,而必須靠相應的根本性制度。只有計劃經濟制度才能讓人們放心輕松地生孩子。指望經濟高度發(fā)達、指望系統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都不可靠,只能加劇人們不愿生養(yǎng)的悲催心理。市場經濟的路徑只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消費差別”,社會階層會永遠固化不變,各種社會性問題也必然永遠不能解決。這已經是幾千年封建社會、幾百年資本主義社會事實證明了的規(guī)律。想想我們的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為什么選擇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不選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恐怕原因就在這里吧,目的就是讓勞苦人民群眾真正實現當家作主,實現社會民眾無差別化。
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切,根本上看,今天我國取得的成就的原因主要不在改革,而是開放。開放使得我國巨大市場資源優(yōu)勢得以有效發(fā)揮,使得資源迅速資本化,進而有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增長速度達到了建國前三十年的水平(文革個別年分除外)。而改革帶來的卻更多是弊病。許多方面的改革需要的不是深化,而是需要改回來。這才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實事求是精神。
2021年2月8日
作者:孟廣竹系原中共衡水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來源:昆侖策網【原創(chuàng)】(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特朗普政府內部郵件曝光:讓孩子們感染新冠!科學顧問竭力游說“群體免疫”
2020-12-18劉奕杉:“家庭作業(yè)”變“家長作業(yè)” 誰應該為孩子檢查作業(yè)
2020-07-14?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