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妹
在黨的百年華誕前夕, 90歲的上海紡織女工、新中國第一代勞模黃寶妹獲得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頒授的“七一勛章”。黃寶妹是全國著名勞動模范。上海浦東高橋人,國棉十七廠紡織工人,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屆人民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曾先后9次被評為上海市、紡織工業部和全國勞模,3次出席國際會議,8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功勛勞模黃寶妹的家庭生活
這樣一位聞名全國的功勛勞模,她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最近,我撥通了她的電話,一問一答,黃寶妹說話中氣十足,絲毫沒有格愣。待到上門采訪,更是見她身體硬朗,耳聰目明,手腳麻利,雖年已九十,滿頭銀發,卻精神矍鑠,動作敏捷,我想這也許她是“勞動模范”關系吧。她捧出了一大堆收藏的照片,指著一張張照片,用一口地道的上海話,講起了她的家庭故事……
出生于貧苦家庭
記得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實世界上每個家庭都不相似,有過不幸,也有過幸福。黃寶妹的家庭就是這樣。她1931年出身于上海浦東高東鎮麥家宅,那是一個豺狼當道、民不聊生的年代。黃寶妹家里一貧如洗,父親是批發豆腐后挑出去叫賣,賺幾個銅錢養家糊口。母親的命更可鄰,她原是山東人,五六歲時被人拐賣,先到濟南,后來七轉八轉到了上海,從小做童養媳,16歲守寡,后經好心人介紹,跟了她父親。
黃寶妹原有兄弟姊妹9人,但是因為窮,不是餓死,就是病死,最后活下來就只有黃寶妹和她妹妹、弟弟3個人,她是阿六頭。黃寶妹說:“我記得很清楚,母親生下我大弟弟第3 天,就去幫人家帶孩子、做奶媽,結果大弟弟因為沒奶吃,哭瞎了眼睛。罪過呀,后來大弟弟因為有病無錢看醫生,結果眼睜睜死在母親的懷抱里。”當時 ,黃寶妹一家借住在一間破爛的矮房子內,四面透風,外面落大雨,屋里落小雨。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頓愁下頓。為了分擔家里生計,她11歲時就會做家務,干農活。12歲時,就跟母親到東海之濱販鹽賣,或者一個人挑著兩捆豆箕、甜羅粟,到鎮上去叫賣,一走就是十八、二十里路,而且還是鄉下頭的爛泥路!13歲就進日本人開的紡織廠做童工, 6進6出,12小時工作制,兩班倒,過著“日不見天,夜不見地”的生活。這就是黃寶妹的童年生活,現在十來歲的小孩那里會吃這種苦……
經得起考驗的婚姻
解放后,黃寶妹抱著強烈的翻身感,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中,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當上了全國勞模。如何面對榮譽和稱贊,黃寶妹的婚姻經受了考驗。事實證明,黃寶妹是經得起考驗的。她的丈夫吳華芳是同一個廠的保全工,一位樸實勤奮的普通工人。1948年,黃寶妹18歲時,由父母作主與他結婚,倆人相濡以沫,白頭到老。黃寶妹自從1953年評上全國勞模后,《人民日報》曾經先后47次報道她的事跡,黃寶妹的大幅照片頻頻出現在各類媒體上,于是她成了“新聞人物”。當年黃寶妹20多歲,風華正茂,人又長得漂亮,不經意間成了當時很多未婚男子愛摹與追求的對象。一時間,求愛的信件像雪片般地飛向黃寶妹的單位上海國棉十七廠。這些求愛信既有來自全國的普通民眾,也有抗美援朝的戰斗英雄,還有一些社會著名人士。但是黃寶妹不為所動,將這些求愛信如數上交給廠黨委。廠黨委一看,知道這種事處理不好,會出大事的。于是指定專人處理,那位同志見求愛信數量太多,決定油印后分頭寄出,總工會負責人知道后說:“不行,怎么能油印呢?必須手寫!”于是廠黨委就把抄寫回復任務交給了廠教育科,教育科幾個人加了好幾個班才完成了任務。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誰知這些回信寄出后,效果甚微,求愛信照樣源源而來。正當廠里陷入困境時,《人民日報》記者獲悉此情況,心生一計,他們有意識地分兩次報道了黃寶妹的家庭情況,并刊登了黃寶妹全家福的照片,說明了她已有丈夫和兒子,這場求愛風波才平息了。
黃寶妹不但經受了求愛風波,還抵住了當“電影明星”的誘惑。那是上世紀中葉,周總理來上海視察工作時指示上海說:上海勞動模范很多,電影系統應該拍一部反映勞模題材的電影,以真人真事紀錄片的形式,來表現我們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
電影《黃寶妹》劇照
上海市委經過認真討論,決定將黃寶妹的經歷搬上銀幕,并由她自演。經過2個多月的努力,電影《黃寶妹》終于拍好了。影片在全國各地公映,各大電影院門口貼滿了《黃寶妹》的海報,黃寶妹的工裝像還上了《上影畫報》的封面。一時間,她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還有許多行業來邀請她去作報告,幾乎每周都要有單位邀請,一度她成了“報告專業戶”。國慶十周年的時候,黃寶妹正好在北京參加觀禮活動,一天,周總理邀請文化部及電影界的主要演員吃飯,她也應邀參加了。文化部有位副部長對周總理說:“上海《黃寶妹》電影拍得很成功。真不簡單,自己演自己,藝術性也強,建議讓黃寶妹當專業演員。”當即總理說:“可以。”當時黃寶妹很緊張,馬上回答說:“我不來賽,拍電影辰光,我連路也走不好。”堅決回絕了,因為她心里清楚:我是黨培養的一個紡織女工,我的崗位在車間,不是在銀幕。離開了勞動崗位,我什么都不是。拍電影只是黨交待的一項任務而已。如果專業從事這項工作,恐怕連跑龍套都輪不到。“
回滬后黃寶妹將此事告訴了丈夫,老吳很高興,對她說:“您做得對!”談到這里,黃寶妹笑著說:“現在看來,當時我對自己認識還算清醒,如果當時忘乎所以,今天肯定不會有勞動模范黃寶妹!現在有些年輕人追求什么出名要求早,好高騖遠,動不動喜歡跳槽,其實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否則容易跌跟斗。”
黃寶妹學拍照
幸福的晚年生活
退休后,黃寶妹“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堅持老有所為,發光發熱,正如頒授詞所說:黃寶妹是“新中國紡織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實現全國人民穿好衣的夢想,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堅持發光發熱,是退而不休的老勞模。”對此黃寶妹的丈夫老吳依然相伴在旁,全心支持,從無怨言。
2006年黃寶妹回歸社區后,發現社區有個辣手問題,就是小區業委會很難建起來,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居民工作忙,有的是怕麻煩,還有的是怕得罪人等等,她想“小區也是家,居委干部只有幾個人,不靠大家怎么行?”于是她就像年輕時說服工廠姐妹們一樣,用“繡花”功夫說服小區居民積極參與家園建設,終于配合居委推動小區成立了業委會。之后,她還積極配合業委會工作,安裝監控探頭、滅蚊燈,更換破舊信報箱,拓寬應急通道等。前幾年楊浦區“金色夕陽”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成立,她聽說后第一時間報名加入。黃寶妹還結合 “四史”學習教育,在上海市“百老德育講師團”和嗶哩嗶哩“老楊樹宣講匯”直播間當起“網紅主播”,向校區、園區、社區的年輕一代講述身邊的黨史,帶領大家一起回顧國家的發展。也是巧,前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上海考察,在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的人人屋黨群服務站,黃寶妹向總書記匯報了她的晚年生活。總書記稱贊黃寶妹是新中國的“見證者、參與者、奉獻者”。說得這里,黃寶妹動情地說:“其實老伴為我們這個家付出了很多,為我也犧牲了許多,正像歌曲《十五的月亮》中唱的:‘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我獲得的榮譽中有我老伴的一半。”
黃寶妹生活照
現在黃寶妹住在兒子家,全家老小七口人住在一起,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但是其樂融融。有人說世界上最難相處的是婆媳關系,然而黃寶妹與與媳婦親如女兒,互敬互愛,在地區傳為佳話,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家庭和全國“最美家庭”。去年疫情期間,黃寶妹還帶頭號召兒孫們和小區居民一起捐款,為“城市守護者”送去愛心和關懷。如今黃寶妹的兒子和媳婦都已退休,還在工作的是孫子、孫媳,還有一個可愛的重孫女。家務由全由媳婦操持,每天晚上,全家人圍住在一大桌子上吃飯,有說有笑,歡聚一堂,享受天倫之樂。此情此景,比起黃寶妹童年的家庭真有天壤之別。
本文作者為上海作家會員、上海老年學會老年社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此文原載《新民晚報•家庭周報》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