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文宏醫生在微博上一個發言讓“與病毒共存”這個詞火了。當然準確地說,應該是引起網絡軒然大波。罵漢奸者有之,稱贊者有之,一時間網絡成了輿論撕裂的戰場。這是需要統一全體人民意志戰勝病毒的關鍵時期,誰都不愿意看到的場景。
張文宏醫生在7月29日的微博中是這樣說的:“世界上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可這是一個常駐病毒,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我們曾經經過的還不是最艱難的,更艱難的事需要長期與病毒共存的智慧”。
作為傳染病學方面的專家,以及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醫生既有理論功底,也有實踐經驗,應該說,他的觀點具有一定專業性和判斷力,但為什么會引發軒然大波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與病毒共存”的西方觀點讓人浮想聯翩。
從網上查詢來看,“與病毒共存”這個詞,早期出現在2020年4月26日的“參考消息網”,標題為《牛津大學教授認為:人類須學會“與新冠共存”》。轉載的是BBC采訪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1983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1993年獲得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學位,現為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對當時英國和全球疫情進行一個判斷。值得一提的是,張文宏1987年考入上海醫科大學,算是陳錚鳴的小師弟。
在這篇采訪中,陳錚鳴說了這樣一段話:(當時英國的群體免疫)這是不得已為之。因為任何抗疫必須顧兩頭,一方面要保護健康,一方面要保護生產。整個經濟民生停擺,時間一長,可能帶來的對民生、健康的影響會超出新冠病毒帶來的危害。封城不可能長期執行下去。我們要學會“與新冠共舞”。
這時的“與病毒共存”講的還是西方自己。原來西方一開始就沒有打算通過清零的方式來消滅病毒(后來中國實現了),只是在維持低感染率和死亡率的前提下放開人員流動。從西方的角度看,這是一個保持防控和民生平衡的科學舉措。但問題是,發展中國家一旦出現病毒輸入,沒有西方發達國家的實力來實現低感染率和死亡率,他們怎么辦?包括后來我們看到西方疫苗壟斷所導致的落后國家無疫苗可打,這些都說明,全球視野下的西方“與病毒共存”主張,并不是全球領導者應有的負責任的表現。另外,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倡導全球一起討論如何“與病毒共存”,其實就是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替西方不作為背鍋。
所以,只站在西方角度談數據,而不是站在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角度思考問題,是一個非常要命的盲從思維。
而“與病毒共存”這個觀點與中國掛上鉤,則是在最近一段時間。比如BBC中文網站2021年8月6日刊登的《新冠疫情:“成功的受害者”中國能否放棄“清零”與病毒共存?》。內容無需贅述,僅看看標題即可自行腦補。
比如8月10日,彭博社發文稱中國“病毒清零”的防疫策略將使其未來幾年面臨被孤立的危險。
雖然沒有從網上搜索到早于7月29日的西方報道,但不得不承認“與病毒共存”已經成為西方的慣性思維了。
2021年8月9日《中國新聞周刊》以《歐美各國選擇與病毒共存:放開了,會怎樣?》為題,介紹了西方防疫現狀,其中有一段話:后疫情時代已經到來,當新冠病毒被認為難以清除,如何與病毒共處?一些國家開始激進地宣布退出新冠大流行,用一定的健康代價換取社會的正常運轉,一些國家依然持續不懈地努力,將感染數量維持低水平,還有一些國家處在轉變的過程中。
西方顯然是希望,中國能盡快成為第三類“處在轉變的過程中”的國家,進而和他們步伐一致成為第一類“用一定的健康代價換取社會的正常運轉”的國家。
由于中國民間普遍的共識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駭人聽聞,是抗疫失敗的表現,中國絕不能出現這樣悲慘的場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民間對西方提出的希望中國能“與病毒共存”具有天然的警惕性和戒備心。
另外,從武漢疫情初發,美國就開始各種抹黑攻擊,尤其是緊緊咬住溯源問題不放,力圖打壓中國,推卸責任并謀取私利,其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就是方方的“武漢日記”以及烏合麒麟的漫畫《為弄臣加冕》,這些都表明了,疫情已經被西方政治化,并且在中國民間也已積聚起民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民間也順理成章把抗疫從醫學層面上升到政治層面來看待,“與病毒共存”劃歸政治性問題也就成為必然。
因此,在這個巧合的時間段內,在我們還沒徹底看清西方突然關心背后有多少“私貨”的情況下,張文宏醫生也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觀點,自然會在醫學專業研究領域之外,讓人浮想聯翩,于是乎,網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熱鬧非凡。
二是“與病毒共存”的解讀非常寬泛。
“與病毒共存”能有幾種解讀?至少有以下幾個。
1、干不過病毒,那咱們就群體免疫吧(英國);
2、大號流感,病毒會不斷退化,降低毒性和致死率,所以不必太在意(美國);
3、我只要做好自己就成,哪管他洪水滔天(印度);
4、清零是不可能的,只要保證醫療體系不被擠兌就可以放開了(德國);
5、戰勝疫情,堅持清零(中國)。
由于“與病毒共存”必須考慮疫苗接種率,所以在以上幾條中不再重復這個條件。
目前可以明確的幾個情況是:
1、疫情已經被西方政治化,成為攻擊中國的工具;
2、病毒不僅沒有退化,反而進化得傳染性更強、致死性更強;
3、西醫沒有特效藥,疫苗保護有限;
4、病毒致死率在西方發達國家比較低,但在發展中國家仍然保持很高的比重(秘魯達到9.3%/8月3日數據);(這也警示我們,中國一旦大面積感染,致死率也會呈現落后地區高于發達地區,農村高于城市的局面。)
5、美國、印度正以親身經歷展示著“與病毒共存”的人間慘劇,讓人不寒而栗。
6、從武漢的情況看,中國一旦大面積感染新冠病毒,醫療體系一定崩潰;
顯然,在各種矛盾、各種未知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下談“與病毒共存”,任何一個不同的立場都會做出涇渭分明的解讀。
傳播學認為,發表的觀點解讀空間越大,爭辯就會越激烈,造成的矛盾就會越突出,曝光率就會越高。這一般都是搏出名的網紅善于操盤的手段。而以此制造出輿論海嘯,在當前內憂外患的大形勢下,無論怎么看都是不合適的。
三、專業領域和網絡領域是有區別的。
在專業領域,比如會議、文件、研究調查報告等等,發表觀點會清晰準確、邏輯嚴密,有論證,有思考,有結論,有建議。在普通人看來,要參考、學習、遵守,遇有疑問則需要逐級反饋(或者撥打12345),否則會承擔不可預期的風險。
在網絡領域,尤其是微博等資訊平臺,言論是碎片化的,隨時刷屏的,所以沒有長篇大論,絮絮叨叨,只有言簡意賅的個人觀點。所以在這些平臺上,人人都是意見領袖,人人都有權發表不違法違德的個人主張。張文宏醫生既然選擇在微博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自然就等同于默認接受了這個游戲規則,就要包容其他網友合法合德的“指指點點”——哪怕對方只是一個擺著小攤玩著手機的小老百姓。
所以,能駕馭專業和能駕馭網絡是兩回事,需要分開看。從個體角度看,專業好并不代表網絡就一定玩得轉。從網絡角度看,碎片化的只言片語有爭議并不代表專業能力就不行。但在這兩個角度中,關鍵是第一條:專業好且有網絡話語權的人,使用話語權的時候尤其要慎重。第一條掌握好了,就不存在第二條的問題。
從全世界疫情發展情況,以及美國栽贓嫁禍中國的實際情況看,新冠病毒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醫療范疇,而成為對政治、經濟、社會、國防等全方位、全領域的影響,甚至是未來國運的影響,這樣的復雜性,已經遠遠超出一個醫學工作者,或者一個普通人的認知。比如我們談到防疫嚴控和民生保障之間的平衡,顯然這不是在微博這樣的平臺上只言片語就能說清楚的,也不是站在一個個人視角就能理清全局的,需要每一個人自覺與國家的判斷和指引保持高度一致,在這個大局之下去思考,去提出合理化建議。
我們現在回頭假設一下,如果張文宏醫生沒有發這條微博,肯定不會掀起如此暴風驟雨般的網絡內斗,如果張文宏醫生更嚴謹地說明一下,比如“等病毒毒性降低、傳染性致死率降低到某種程度以下,疫情防控狀態可以做出調整”,這樣也不至于讓大家對“與病毒共存”浮想聯翩,吵成一團。
人紅是非多,說話需謹慎。以目前的形勢看,談“與病毒共存”為時尚早了。
作者:吳洋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