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在新聞報道中,強調記者要有新聞敏感性;其實,在科學發明中,也要有科技敏感性,全國著名勞動模范王林鶴就是一位具有科技敏感性的人才。
為弘揚工匠精神,我曾應上海市總工會、市老記協之邀,采寫、整理王林鶴的先進事跡。1947年王林鶴還是一個學徒時,用半年攢得的月規錢,買了本《少年電機工程師》研讀,從此迷上了無線電技術。他一生先后研制成功一萬伏高壓電橋等七種電子產品,曾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副總理和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表揚與鼓勵。在試制我國第一臺一萬伏高壓電橋時,王林鶴就處處表現出他的科技敏感性。他和同事化了十幾天功夫,翻了4個國家63本資料,最終找到了三頁有關高壓西林電橋的資料,當時如獲至寶地全部買了回來。試制中最大的攔路虎是高壓電容器的“支架”,要用絕緣性能非常好的“超高頻瓷”。一次,聽說抽真空后支架的絕緣性會提高,介質損耗會減小,于是王林鶴領著大家坐在黃魚車上,趕赴有關廠求援,一天,王林鶴聽說宜興有瓷窯,眼睛一亮:是啊,瓷器可是絕佳的絕緣材料,于是馬上決定到宜興瓷窯覓材料。為此,他甚至顧不上回家關照一聲,就立即從廠里出發趕往宜興。最后經過371試驗,終于攀登上科技高峰。
敏感性,其實是對事物的洞察能力,對某些問題的心靈感應。我們強調記者要有新聞敏感性,就是要來他們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發現有價值的新聞題材,在千頭萬緒中找出閃光點。同樣,在科學發明中,就是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化解問題。
科技敏感性從何而來?有人說,它來自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竊以為,科技敏感性當然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但還要有把握全局的的水平,沙里識金的眼光。 1963年春的一天,王林鶴查到美國Gen Rad公司在1962年8-9月發表于The General Radio Experimenter 期刊上的一篇題為《準確、精密和使用方便的電容測量》的文獻,仿佛是夜色里點燃了一根火柴,眼前一下子亮堂起來。他不由得興奮不已。原來文章介紹了一種全新設計思路的電容電橋。于是,王林鶴萌生了將設計試制這種電橋作為自己大學畢業設計課題的想法。如果該課題能完成,就能填補國家的一項空白,這樣又向先進國家水平靠攏一步。
參與試制電容電橋的王林鶴同事曾經這樣回憶說:我也參與了試制電容電橋的全過程。但我就沒有王師傅那樣的科技敏感性。在剛開始試制這種新型電容電橋時,我也參與了一遍又一遍地閱讀美國Gen Rad期刊上有關GR1615A型電容電橋的資料,資料中僅有原理介紹、電橋性能和技術指標,沒有樣機和任何圖紙資料,可是王師傅竟然繞制成功了第一個電橋的關鍵部件變壓器,而且看上去十分“挺括”,我當時十分欽佩。繼后制成的第一臺QS16型電容電橋,其性能及技術指標都基本上與GR1615A型電容電橋達到同樣水平,當時讓我驚訝不已。這事雖已過去幾十年了,我還是很好奇,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她的最后結論是:科技發明七分靠勤奮,三分靠天賦。
臨末,我又想起一件事:當年著名全國勞模模、今年七一勛章獲得者黃寶妹請王林鶴去看看紡織系統技術革新成果‘自動接頭機’,王林鶴看后,突然向黃寶妹建議是否從源頭上著手,從減少和消滅斷頭的積極方面作進一步技術革命?你看,王林鶴的思路就是與別人不一樣!他的這種科技敏感性,值得我們深深思考,好好學習!
作者為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中華文化促進會書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