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羅思義 | 美國不應成為氣候問題的特權國家
點擊:4087  作者:?羅思義    來源:觀察者網  發布時間:2021-11-12 14:32:10

 

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負有主要責任,因為它們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此外,美國的政策立場是要求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自身,享有比發展中國家更高的人均碳排放量權利。從正義、民主、國家平等的角度看,這是不可接受的。甚至從種族的角度看——這項政策要求絕大多數白人國家享有比有色人種國家更高的權利,也是不可接受的。

 

1.webp (2).jpg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正在討論的問題,將深刻影響到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氣候變化是可以摧毀人類文明現有基礎的兩大問題之一,另一個是核戰爭。鑒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這樣的場合,本應進行嚴謹客觀的跨國學術討論并展開國際合作。幸運的是,正如下文所示,在會議召開之前,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嚴謹客觀的科學證據已經問世。

 

但令人遺憾的是,為了掩蓋氣候變化的真相,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變成了主要由美國進行地緣政治宣傳的場合。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甚至試圖借此傳遞一種印象: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正發揮主導作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負有主要責任。

 

進行這種宣傳的媒體展示出了這一點——比如,英國《金融時報》就在全面評述此次會議時指出:“中國和印度令本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蒙上一層陰影。”

 

但正如下文所述,這完全不符合事實。相反,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負有主要責任,因為它們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此外,美國的政策立場是要求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自身,享有比發展中國家更高的人均碳排放量權利。從正義、民主、國家平等的角度看,這是不可接受的。甚至從種族的角度看——這項政策要求絕大多數白人國家享有比有色人種國家更高的權利,也是不可接受的。

 

鑒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筆者將發表更多關于氣候變化影響的文章。但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旨在闡明事實立場,為大家解釋為何美國和發達國家要求享有特權地位是不可接受的。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供的科學證據

 

眾所周知,美國和發達經濟體一直試圖否認其對碳排放和氣候變化問題負有重大的歷史責任,也一直不愿承擔其應負的責任。批評它們是合理的,但因為這早已為人所知,在此就不作討論。但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前,關于氣候變化現狀的客觀科學證據已經問世。特別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一份題為《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的重磅報告。因此,本文旨在分析IPCC提供的數據。如下文所示,數據清楚地表明,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提出的氣候變化主張是為了享有碳排放特權。

 

表1所示的是IPCC分析當前氣候變化現狀的重要數據。正如下文所示,IPCC預測了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1.5攝氏度的各種可能性,而這取決于2020年初后的碳排放量。因此,當全球碳排放量達到9000億噸時,只有17%的幾率達到這一目標;達到6500億噸時,則只有33%的幾率;達到5000億噸時,有50%的幾率;達到4000億噸時,有67%的幾率;達到3000億噸時,有83%的幾率。所有這些變量都值得分析,但本文將分析的是有50%幾率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的最重要的變量。這就要求全球最多排放5000億噸碳。

 

1.webp (3).jpg

 

以5000億噸這一數據為基準,很容易計算出人均碳預算,即地球上每個人可充許的最大限度的碳排放量——64.8噸。根據各個國家的人口,也很容易計算出各個國家可充許的最大限度的碳預算。這意味著,任何要求人均累積碳預算高于64.8噸的國家,都是在要求享有優于整個人類的特權地位,而任何人均累積碳排放低于64.8噸的國家,都是在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向全人類提供了超常的助力。

 

人口變化

 

為便于大家對此有進一步的認識,有必要指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直到2050年或以后,各個國家的人口將有所變化。比如,據聯合國預測,2020年至2050年,美國人口將增長15%,印度人口將增長19%,但中國人口將下降3%,德國人口將下降4%,日本人口將下降16%,等等。因此,不僅要根據現有人口數量進行計算,還要根據未來人口數量進行計算。為此,下文將采用聯合國經社部的預測數據。

 

高人均碳排放量國家絕大多數是高收入經濟體

 

顯然,目前的情況是,高人均碳排放量國家絕大多數是高收入經濟體。

 

表2總結了這方面的重要數據,對2019年各國人均碳排放量與世界平均排放量(4.8噸)進行了比較——很明顯,目前的世界排放量太高了,不具可持續性。

 

1.webp (4).jpg

 

數據顯而易見,在作比較的213個國家(和3個亞國家行政區)中,有78個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在這78個國家中,56個(即72%)的是發達經濟體,只有22個(即28%)是欠發達經濟體。相比之下,有138個國家/行政區的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只有15個(即11%)國家/行政區是發達經濟體,123個(即89%)國家/行政區是欠發達經濟體。

 

總而言之,情況顯而易見。絕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平均水平,而絕大多數欠發達經濟體的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平均水平。簡而言之,從排放的角度看,發達經濟體迄今實施的減排政策最為不足。

 

發達經濟體和欠發達經濟體的詳細情況

 

再詳細地看一下發達經濟體和欠發達經濟體的情況,情況就更糟了。表3所示的是213個國家和3個亞國家行政區人均碳排放量排名,以20個國家為一組按降序排列——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20個國家,然后是排名21-40的國家,再然后是排名41-60的國家等等。

 

情況非常清楚。人均碳排放水平越高的組別,其中發達經濟體就越多。在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20個國家中,有16個(即80%)是發達經濟體。在人均碳排放量排名21-80位的國家中,有40個(占三分之二的)是發達經濟體。只有當人均排放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時,每個組別中的欠發達經濟體數量才多于發達經濟體。

 

總而言之,在人均碳排放量超標方面,發達經濟體的表現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人均碳排放水平越高的組別,其中發達經濟體就越多。因此,無論是就歷史排放量而言,還是就當前排放量而言,發達經濟體實施的政策都不能滿足當今世界的需要。到目前為止,是發達經濟體做出了最不符合氣候變化要求的行為,因此發達經濟體應做出最大比例的減排貢獻。

 

1.webp (5).jpg

 

美國提出的減排標準純屬弄虛作假

 

一旦了解了全球氣候排放的真相,那么就會明白美國的減排標準純屬弄虛作假,美國自稱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這個謊言已不攻自破。

 

美國試圖以其臨近碳達峰的2005年(觀察者網注:美國在2007年碳達峰)數值為減排基準,并以此作為成功應對氣候變化的標準。因此,拜登承諾,到2030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2005年的水平減少50%-52%。

 

鑒于2005年美國人均碳排放量為20.8噸,這意味著美國提議到2030年將其人均碳排放量減少到10.4噸。但這意味著,到2030年,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應該達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的220%!這并非領導力,而是規模驚人的碳破壞,呼應了美國在世界上享有特權地位的說法。這意味著,到2030年,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將比中國當前的人均碳排放量高42%。美國并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而是破壞者。

 

美國試圖以以其臨近碳達峰的2005年為基準減排的手段是實質性的欺騙,是對現實的扭曲。因為所有這些手段都是為了保護碳排放量最高的地方!美國應當采用2020年當前水平作為基準減排50%~52%,這意味著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將縮減到8.0噸,中國則可為3.7噸,巴西可為1.2噸,印度可為1.0噸,剛果民主共和國可為0.02噸。

 

這種比較與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領導力無關——相反,它表明自稱自身享有特權地位的美國是一個給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拖后腿的國家。這也解釋了為何發達經濟體對特權地位的類似要求應被拒絕的原因。美國的表現證明,美國并非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領導者,而是只想跟其它發達國家一樣享有特權。

 

關于氣候變化的真相

 

幸運的是,IPCC提供的科學數據使人類有可能計算出真實的氣候變化情況,而這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所必須的。

 

要分析其影響,就像世界上大多數問題一樣——如世界人口比例、世界GDP比重等——應指出的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關鍵在于少數國家。1%以上的世界碳排放量源于17個國家。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加起來占世界碳排放量的75%。因此,對這些國家碳排放量的分析足以看清全球氣候變化趨勢。

 

表4列出的這些國家的重要數據顯示,在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只有沙特和澳大利亞兩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美國。此外,盡管這兩個國家的政策極其拖后退,但與美國相比,它們的碳排放量較小——1.2%的世界碳排放量源于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的這一數據為1.8%,美國則為14.8%。

 

1.webp (6).jpg

 

總之,就人均碳排放量而言,美國的排名高于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46%,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印度的這一數據則分別為15%、14%、12%。因此,任何將美國描繪成對抗氣候變化領導者的企圖都是荒謬可笑的。

 

由于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比任何其他主要國家都要高得多,這就清楚地說明了為何美國的減排速度應比任何其他主要國家要快得多,才能符合其碳預算。

 

如表4所示,從2020年起,美國年均碳排放量應一年減排20.2%——而中國和印度的這一數據則分別為10.2%和3.0%。有必要說明的是,這并非必須達到的精確的年度數字,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要達到的平均值——因此,如果排放量在初始階段快速下降或上升,那么在初始階段之后,必須相應地快速下降。

 

相比之下,這一平均值意味著,到2030年,美國人均碳排放量應降至1.3噸,而其擬議目標為8.0噸。也即是說,美國提出的2030年減排目標超過其碳預算所需的6倍以上。這再次說明,美國并非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領導者,而是破壞者。

 

結論

 

上述數據并沒有完全抹殺氣候變化以及核戰爭是人類面臨的兩大最嚴重威脅之一這一事實。世界需要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

 

幸運的是,受益于其所取得的成就,中國是發展中大國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因此它如中國政府所說需要限制人均碳排放量,盡管其應減排的幅度遠低于美國。

 

但試圖打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應為氣候變化承擔最大責任的印象,純粹是美國的宣傳手段,因為中國人均碳排放量排名世界第50位,遠遠落后于美國,也落后于加拿大、韓國、日本和德國等主要發達工業強國。美國和整個發達經濟體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并沒有處于領先地位,而是它們希望自身享有特權。

 

世界上有三股主要力量正在為公正解決氣候變化對人類構成的共同威脅而斗爭:

 

• 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正受到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根本歧視;

 

•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家,中國是美國歪曲和宣傳的特別目標;

 

• 反氣候變化運動的部分西方進步勢力——如上文所述,美國正在對發展中國家和中國進行宣傳攻擊。毫無疑問,西方反氣候變化運動中的一些勢力反對這樣的立場,并正確地認識到,發達經濟體必須實現迄今為止最大比例的減排幅度。此外,盡管進行科學研究的IPCC等組織試圖謹慎行事,避免過度卷入政策問題,但他們的研究完全打破了美國的算盤。

 

簡言之,美國正試圖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展開一場粗暴的宣傳運動——特別針對中國,但更普遍的是針對發展中國家。事實清楚地表明,美國試圖為自身爭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特權地位,雖然它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而是最大的破壞者。發達經濟體也試圖爭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特權地位。任何對抗氣候變化的力量都必須以此為根本出發點進行反擊。

 

對抗氣候變化對整個人類來說是一場真刀真槍的戰爭。但其出發點應是,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有權享有完全平等的碳排放權——也就是所謂的“碳民主”。沒有任何特權國家或種族有權獲得比其他群體多得多的碳排放量——盡管在某些特權國家或種族眼里,這些群體被視為“次等群體”。

 

事實表明,發達國家應按發展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量。美國試圖將氣候變化問題歸咎于發展中國家而非發達國家,純粹是以偏概全。為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公平可行的解決方案,科學和國際合作應取代美國的宣傳和歪曲事實。(本文英文版發布于“向中國學習”網站,中文版由作者授權觀察者網首發)

 

(來源:觀察者網;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老同志孔慶普明確為毛主席辟謠:北京古城墻不是他要拆的
    821人注射疫苗后感染新冠,被中醫藥全部治愈,為何不廣為宣傳安定人心?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