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三體》粉,在《三體》這部作品里最令我震撼的情節不是二向箔,而是三體星球向地球發射兩個質子就鎖死了地球基礎理論發展空間。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邏輯卻是成立的。
兩個質子其實只需要修改地球在研究微觀粒子碰撞的數據,讓人類無法研究微觀世界的規律,人類基礎理論研究自然就無法展開。
最近國際上發生了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解讀文章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就事論事,沒有從更為深刻的角度去認識。
在我看來,這兩件大事就是發達國家扔出的兩個質子——它們實際上完美地鎖死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之路。
當然,中國是例外!
這兩個質子就是全球最低稅率以及呼之欲出的碳排放稅。
那么,為什么全球最低稅率+碳排放稅就能鎖死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之路呢?為什么中國能成為例外呢?
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這個事。
1 全球最低稅率
首先是全球最低稅率。
7月10日,20國財政部長與央行行長第三次會議在意大利威尼斯發布公告宣布,G20已經就全球最低企業稅15%達成共識。
截止到10月15日,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加入這個全球最低企業稅15%的計劃。
二十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來源:新華社)
這個全球最低稅率又稱為全球雙支柱稅收制度改革,這是近100年以來整個世界在稅收領域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次改革,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這是對全球財富的一套全新的再分配規則。
所謂雙支柱稅收制度改革就是有兩條支柱。
第一條就是企業稅最低15%。
但是有幾個約束條件——包括必須是在境外有業務的公司,全球營業額超過7.5億歐元(大致是55億人民幣),企業利潤超過10%。
如果企業滿足上述條件,而在某個國家有業務,這個國家企業稅率只有10%怎么辦?
那么,企業的母國將對企業加征5%的稅收,彌補低于全球最低企業稅的差額。
第二條支柱就是以“價值創造地”來重新劃分國家之間的稅收征收權利。
這一條非常關鍵。
過去稅收征收的基本原則就是,企業必須在當地有常設機構,那么稅務機關才有相應的征收權利。現在這個規則變了,只要企業在某地有業務發生,那么該國(該地)對這個企業就有稅收征收的權利。
這一條目前主要是針對跨國互聯網巨頭。
在數字經濟時代,互聯網的滲透無處不在,比較典型的就是互聯網社交平臺,例如臉書、推特在全球有數十億用戶。
這些用戶源源不斷地給平臺創造巨額收益,但是這些互聯網平臺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常設機構,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國家都無法對互聯網平臺征稅,這是很不公平的。
現在游戲規則變了,未來只要互聯網平臺在任何一個國家有用戶,在創造價值,所在國就能對互聯網平臺企業征稅。
這一條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作出的妥協,因為按照“價值創造地”而不是“常設機構”方式征稅,其實就是西方國家向其它國家讓渡了部分稅收征收的權利。
因為按照第一條支柱約束條件測算,全球大概有100個跨國企業符合雙支柱最低稅率征收范疇,其中美國企業就占53個,加上歐洲企業要超過70%。
“價值創造地”征稅規則確立之后注定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2 誰受益誰受害?
這個全球最低稅率確定之后,對哪些國家有利呢?
從財政收入的角度,凡是參加這個全球企業最低稅率的130個國家都是利大于弊,至少國家稅收收入將得到提高。(這也是吸引發展中國家廣泛參與最為重要的原因,畢竟能帶來財政收入提高就是眼前的利益,至于長遠有啥利弊,對于民主體制政治家而言,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根據國際經合組織測算,這個全球企業最低稅率實施之后,將給全球參與這個計劃的政府每年帶來1500億美元左右的增量稅收收入。
當然,美國是最大受益者,估計每年能增加700億美元的稅收收入,歐盟與中國其次,大致每年能有100億美元左右的增量稅收收入。
增量稅收蛋糕來自于哪里?
全球大型跨國企業。
過去這票跨國企業都把歐洲總部搬到低稅率國家(地區),比如蘋果、谷歌、微軟總部就在愛爾蘭。
現在這個最低稅率原則出臺,估計會有很多跨國企業從低稅率國家搬出,回歸自己的母國。
設在愛爾蘭的谷歌歐洲總部(來源:新浪網)
另外低稅率國家與地區(傳統的避稅天堂)也是這個全球最低稅率的受害者,包括愛爾蘭、匈牙利、愛沙尼亞、英屬開曼群島、百慕大等等都將受到這個全球最低稅率的巨大沖擊。
跨國資本為什么不動用自己的影響力阻止全球最低稅率原則的達成呢?
因為過去幾十年跨國資本跑到低稅率國家與地區避稅已經引發了全世界政府的公憤!
從1920年到現在近100年時間,除了冷戰特殊階段,全球大部分國家為了吸引稅源(或者招商引資)不得不競相“降價”,不斷推出各種減稅政策,搞成減稅的惡性競爭(特朗普默默的點了點頭),最后大家稅收總體上在不斷下降。
另一方面,利潤豐厚的跨國集團卻并不領情,將總部搬遷到稅率最低的地區,通過避稅天堂逃避了大量稅收。
特朗普執政期間,為了讓跨國集團利潤回流美國想了無數種辦法,各種威逼利誘,結果效果并不明顯。最后沒辦法,拜登政府只能通過讓渡部分稅收權利(“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總算讓全球最低稅率達成廣泛共識。
最為關鍵的是,在經歷新冠疫情沖擊之后,各國財政赤字巨大,債臺高筑,都眼紅著找新的稅源,跨國集團不吐點利潤出來是絕對無法交代的。
至于低稅率國家比如愛爾蘭、匈牙利等等雖然態度激烈反對這個全球最低稅率計劃,但是這些小國在國際事務中分量還是太輕,很難撼動一票強國定下的規矩。
那么,全球最低稅率僅僅是低稅率國家受害嗎?
不!
從長遠來看,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受害者。
因為這個全球最低稅率+“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如同一個可口但是有毒的蛋糕,雖然表面上能讓大部分國家財政與稅收受益,但是利用低稅率優勢來發展工業化的路徑也被鎖死了!
這個我們后面來談。
3 對中國的影響
全球最低稅率這個事中國介入比較深,“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就是中國參與主導,聯合歐盟,最后壓迫美國妥協的。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從二戰以來,從來都是美國單方面擼其它國家(企業)的羊毛,這是第一次美國政府低頭同意讓其它國家也能擼美國跨國集團的羊毛。畢竟,目前全球100個符合雙支柱的最低稅率跨國企業中,美國企業就占53個。
當然,作為交換,歐盟也同意取消對美國互聯網企業數字稅。
站在中國立場,中國企業稅是25%,少數特區(比如海南)是15%,符合最低稅率規定,所以我們大部分跨國企業都不會被其它國家單獨征稅。
當然,我們也有一些互聯網企業注冊地放在開曼群島這樣的避稅天堂,估計會受到一定的波及,但是這些互聯網企業大部分營收還是在中國大陸,即使要補足15%的稅收,中國政府也是最大受益者,國外擼不到多少羊毛。
另外,我國為了促進產業升級對于一些行業(包括芯片、軟件)有力度很大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這些企業主要營收都是在中國大陸,海外營收很少,所以,這些企業雖然企業稅低于15%,但是也不會因為這次全球最低稅率受到什么影響。
這就是中國大市場的底氣,我們靠著國內市場就足以扶持這些產業成長起來,不需要求助于海外市場——這一點非常關鍵!
但是這個“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一旦確立對國內經濟將逐漸產生巨大的影響。
目前我國稅收基本還是屬地管轄原則,也就是說,企業注冊機構在哪里,哪里的稅務機關才能向企業征稅,這就很容易產生地方保護主義,但凡屬于地方上的納稅大戶統統屬于地方政府拼命保護的對象。
比較典型就是前幾年某藥酒事件,一個企業與個人之間的名譽權糾紛,竟然能驅動地方政府出動警察跨省抓捕個人,引發了全國輿論的集體憤慨。
說白一點就是企業每年給地方政府帶來幾個億的財政收入,讓地方政府為了維護企業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
但是現在全球都確定了“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一定會倒逼國內稅收體制改革,未來國內也會逐漸過渡為“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
也就是說,地方所謂的納稅大戶其實大部分價值是在外地創造的,外地稅務機關會對其征收一定稅費,企業的納稅就會被分解,真正留在注冊所在地的稅收會大幅度減少。
另一方面,按照“價值創造地”原則征稅同樣會逼迫地方政府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越好,那么就會有更活躍的經濟,就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同樣也會給地方政府帶來更多的稅收(即使企業沒在當地注冊也要納稅)。
我們再把國內的情況放大到全世界,以上規律同樣適用。
首先有利于互聯網企業揚帆出海,去全球跑馬圈地。過去當地國無法向互聯網企業征稅,所以多少有各種限制(特別是對于非社交平臺型企業),現在按照“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那么其它國家對于境外互聯網企業態度就可能發生轉變。
按:最近幾年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已經出現當地政府嚴禁當地人使用支付寶、微信轉賬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目前全球互聯網產業中美最強,這個“價值創造地”征稅原則一旦確立,未來就基本奠定了中美互聯網產業壟斷全球的格局,其它國家互聯網產業基本就沒啥機會了。
4 對于其它國家意味著什么?
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全球最低稅率的實施意味著可以穩固自己的稅基,有效避免資本跨境向低稅率國家流動。
過去我們常說,資本是沒有祖國的。哪里有利可圖就往哪里流動,其中低稅率是影響資本流動的重要因素。
全球最低稅率的實施,將消滅低稅率國家形成的稅收洼地,迫使資本流動偏向于營商環境更好、經濟更具活力的地區——這樣比較起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就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上屆特朗普政府沒有積極推動這個全球最低稅率規則,偏偏要等到拜登政府來推動呢?
原因很簡單。
特朗普執政不久就向中國挑起了大規模的貿易戰。
所謂的貿易戰,從本質而言就是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逼迫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向其它國家轉移,從而一舉將中國踢出國際分工體系,最終實現與中國經貿脫鉤的目的。
要實現中國產業鏈轉移的目標,就不能搞全球最低稅率規則,因為全球大部分國家國內市場都很小,無法承接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必須依靠海外市場。
一旦實施全球最低稅率,實際上就是剝奪了發展中國家利用稅率優勢實現產業鏈轉移的目標。
貿易戰打了三年,結果美國人發現,根本就啃不動中國。不僅如此,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的新冠疫情反而將除中國以外的全球其它國家的制造業擊垮,即使是中美貿易戰最大的受益者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最后也在疫情的沖擊下淪陷,制造業產業鏈反而又有向中國集中的趨勢(我們從去年開始外貿飛速增長就是證明)。
既然啃不動中國,加上新冠疫情沖擊下西方國家的財政赤字越來越大,就只能推出全球最低稅率計劃,畢竟解決自身經濟問題才是燃眉之急。
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全球最低稅率計劃的推出相當于美國承認了貿易戰的失敗——利用關稅手段逼迫中國制造業產業鏈轉移已經沒有可能。
未來中美之間雖然可能也會有這樣那樣的貿易摩擦,但是大概率不會有大規模的貿易戰——產業鏈拽在中國人手里,而且不可替代,大規模對中國加征關稅就是與自己過不去!
那么,為什么說未來中國產業鏈是無可替代呢?
因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已經被鎖死!
全世界所有國家只有中國是一個逆天的存在——它可以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單獨構建自己的內循環,除此之外,其它國家(包括美國在內)都必須依賴全球其它國家來構建一個經濟大循環。
印度人口規模與中國差不多,但是制造業實力與消費能力太拉胯,無法構建內循環。
外循環的意思就是不但國內產業鏈必須積極參與國際大分工,而且銷售還得依賴海外市場。
按照全球最低稅率雙支柱條件,只要滿足全球年營收達到7.5億歐元、年利潤率超過10%的企業稅率就不得低于15%,這一條基本就鎖死了發展中國家利用低稅率實現產業升級的可能(中高端產業利潤率都要高于10%)。
那么發展中國家只做低端產業(利潤率低于10%)行不行呢?
也不行!
未來碳排放稅這根大棒將把發展中國家的低端產業鏈砸得連媽都不認識!
碳排放稅就是發達國家扔出的第二個質子!
5 第三次能源革命
下面我就來講講碳排放稅。
首先我們要講講碳排放稅的基本背景——我們正在面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
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能源利用方式息息相關。
幾乎每一次能源利用方式的改變就一定會帶來生產力的飛躍,誰能引領這次能源使用方式的變革,誰就能引領全世界。
300年前,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產生了煤炭能源革命。英國人因為在這方面引領世界,形成了日不落帝國,差不多領導世界150年。
150年前,美國人福特發明了流水線生產模式,這就讓內燃機汽車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讓汽車走入千家萬戶;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建設了第一座火力發電站,推動了美國和世界進入了電氣化時代,進入了利用石油、天然氣的能源時代。這就是第二次能源革命,讓美國在150年前開始引領世界。
第三次能源革命將是清潔能源引領世界能源革命的一個新階段。
這次能源革命是用可再生的能源(風、光)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驅動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動力有兩個:
一個是氣候問題,也就是減少碳排放的問題,這是當前最大的熱點。
一個是成本問題,可再生清潔能源一旦大規模應用其成本將遠遠低于化石能源。
按:如果使用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價格就是不可逾越的基礎成本,但是使用可再生能源,風、光成本為0;另外使用電力能效是最高的。 以汽車為例,如果是使用汽油,每公里油耗成本大致是幾毛到1元不等,如果是電動車,每公里成本就是幾分到1毛不等——這還是使用火力發電的情況下,如果未來是光伏、風力發電,這個成本還得大幅度下降。
在即將到來的第三次能源革命中,中美歐都在爭取成為引領者,相對而言,歐盟的態度最為激進,但是中國底氣最足,所以中國最有希望成為引領者。
原因有三點:
其一,在清潔能源的制造上,不管是光伏發電裝備,還是水力發電裝備,還是風力發電裝備,目前中國生產裝備的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一。
過去三年里,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全世界建設投入的風電,水電和光伏電,60%的裝備是中國提供的。
其二,清潔能源的使用,在于市場使用端、用戶端。全世界去年50%的電動車由中國制造。儲能設備方面,中國國內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的全部鋰電池儲能設備的產能占全球產能70%以上的市場。
其三,從清潔能源的終端消費到供給端的生產一般有比較長距離的電能輸送問題。從遠距離的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的區域把清潔能源供應到城市消費者手里,這時輸電系統也將是一個關鍵技術。就在這20年,中國的超高壓直流輸變電成了世界最重要的發明創造。目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四縱六橫的智能電網系統,整個中國東西部之間,已經有超高壓直流電網傳輸了。
可再生清潔能源包括風力發電與光伏發電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不穩定,與消費端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形成供求矛盾——比如光伏發電晚上就不能工作,但是晚上我們同樣需要電力供應。
這個解決辦法也有,中短期是用水電、核電甚至火電來調節,遠期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構建大規模的能源互聯網。
聯合國最近就在推洲際之間的能源互聯,一旦世界五大洲,洲和洲之間的能源互聯,最后就能實現全球電力互聯網。
一旦有了全球電力互聯網,太陽照地球是三個時區,只要在地球幾大洲的沙漠上都建設規模巨大的光伏風力電站,三個時區互相交替供應,通過全球電力互聯網利用特高壓技術,就可以解決清潔能源發電與供電的矛盾。
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貿易金額高達幾萬億美元,未來取代石油貿易的就是電力貿易,這個貿易金額同樣會高達幾萬億美元,想想中國能深度參與甚至主導全球電力貿易這么大的蛋糕就激動人心。
6 碳排放稅的大棒
為了迎接第三次能源革命,未來西方國家將付出巨大的代價進行能源結構的轉型——包括大規模投資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建設電力長途運輸的特高壓電網,關閉所有火力發電站,激進的歐盟甚至將全面關閉核電站(這是另一個主題,這里就不展開了)。
當然,西方國家在清潔能源上采取如此激進態度的直接目的還是為了應對越來越嚴峻的氣候問題。
那么,氣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如果僅僅是發達國家能源結構作出調整,發展中國家繼續使用化石能源怎么辦?
所以,碳排放稅就勢在必行!
(來源:人民資訊)
歐盟已經決定從2026年開始征收碳排放稅,這個決定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也就是說美國大概率也會跟進,在2026年征收碳排放稅。
西方發達國家給自己能源結構調整只留下了5年時間,其實也就是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能源結構調整留了5年時間。
所謂的碳排放稅就是歐美國家進口商品時,會根據所在國商品制造使用的能源情況額外征收的一塊稅收——
如果是使用清潔能源(光伏發電、風電、核電、天然氣),那么碳排放稅就是0,如果是用煤炭發的火電(碳排放量很高)就會額外征收一塊碳排放稅,這個稅率會很高,預計會達到商品金額的20%以上。
發展中國家能做一點低端產業主要就是靠著廉價勞動力+低利潤。如果碳排放稅實施,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結構還沒有調整,那么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將沒有任何意義,這點低端產業根本保不住,產業會向使用清潔能源的國家轉移。
如果中國能實現能源結構調整,那么這些低端產業將回流中國,如果中國也沒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那么這些產業將回流發達國家。
這個世界就是這么殘酷!
誰都知道工業化是一個國家自立自強的唯一道路,但是發達國家卻扔出兩個質子完美鎖死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道路——
前有全球最低稅率擋住去路,讓你無法產業升級做利潤率較高的產品;
后有一根碳排放稅的大棒,讓你的低端產業只能困在有限的國內市場茍延殘喘。
內卷就是發展中國家唯一宿命?
7 殘酷的存量博弈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個重要的問題——發達國家為什么迫不及待要推行全球最低稅率以及能源結構轉型?
表面上的原因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比如發達國家債臺高筑,地主家也沒有隔夜糧;又比如氣候問題越來越嚴峻,最近幾年全球極端天氣越來越多,據說聯合國有一個研究報告,人類不在2025年前針對氣候問題行動起來,就來不及了。
但是除了上述原因,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嗎?
有!這就是殘酷的存量博弈的本質!
人類5000年文明史其實是一個痛苦的存量博弈史。
存量博弈的本質就是零和游戲,強者恒強是因為掠奪了弱者的資源。
在農耕文明的階段,不同的文明爭奪的目標主要是土地與人口,只要擁有土地與人口就能生產更多的糧食、絲綢與瓷器。
在農耕文明的階段所謂的富貴都是在占有更多的土地與人口基礎上的。落后的生產力只能保證極少數人能過上舒適的生活——“朱門酒肉臭”對應的一定是“路有凍死骨”。
工業革命是人類生產力的第一次飛躍,但是在現有的科技水平下,現有的生產力水平也只能讓相對少數人過上比較舒適的生活(雖然這個比例比農業時代要高得多)。
全球70億人口,發達國家只有8億人,如果扣除發達國家貧困人口,加上發展中國家的富裕人群,全球過上舒適生活的人群不會超過10億人——1:7就是目前人類生產力水平發揮到極致的現狀。
二戰之后為什么只有少數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4小龍總人口不超過1個億)能夠跨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
從本質上講就是二戰后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增量只允許增加這么一點人口過上舒適的生活。
其它國家的人民可不可以擠進發達國家俱樂部?
可以!
前提是你得拿出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把俱樂部某個成員擠出去!
2010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接受澳大利亞電視采訪時,針對中國想要在“用足機遇”之后轉變發展方式、讓中國人民也過上富裕生活的歷史選擇,發出了極其恐怖的嚴厲警告。
奧巴馬通過電視鏡頭向全世界明確宣布:如果10多億中國人口也過上了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來源:騰訊網)
2018年美國向中國發起貿易戰最核心訴求是什么?
就是要求中國放棄《中國制造2025》,放棄產業升級計劃,放棄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的機會!
但是從2018年—2021年,美國用盡各種手段也無法讓中國屈服,現在來看,中國的崛起是擋不住了。
雖然未來中國這樣的大塊頭擠進發達國家俱樂部讓西方國家非常難受,但是好消息是,未來人類還可以通過第三次能源革命挖掘資源利用的效率(如電力使用成本更低),還可以通過新的信息化革命(5G、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挖掘生產力效率。
也就是說,通過能源革命+信息化革命,還能增加相當規模人口過上舒適的生活,這樣看來,中國這個大塊頭擠進發達國家俱樂部也不是完全無法承受的。
但是,不能再多了!
所以就必須要鎖死其它發展中國家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的可能性!
這就是發達國家扔出全球最低稅率+碳排放稅這兩個質子的深層次用意。
如果我們把發達國家比喻成三體文明,把發展中國家比喻成地球文明。在科技更發達的三體文明眼里,地球文明就是一堆臭蟲而已,對地球文明的碾壓與打擊對于三體文明沒有任何心理障礙。
畢竟,如果我們將三體+地球看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三體與地球也是存量博弈的格局——大家都在爭奪地球這個更適宜文明生存的星球。
對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也是如此。
你不努力拼搏,不爬上地球科技樹的頂端,對于站在科技樹頂端的發達國家而言,科技樹下面的國家也不過是一群臭蟲而已!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環保、節能減排等等能源結構性調整讓很多人都嘖有煩言(當然經濟代價確實很大),但是大多數人沒有看到未來殘酷的現實。
我們現在不抓緊時間調整能源結構,未來碳排放稅這根大棒同樣會砸在我們身上,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還是依賴煤炭這種高碳排放的電力來生產商品,它們會非常樂意看到通過碳排放稅這個杠桿撬動相關制造業回流自己的國家——即使這些是低端制造業!
畢竟,撿到盤子里都是肉!
還是那句話,我們正面臨百年未見之大變局,這句話如同硬幣一樣有正反兩種含義——我們既面臨著百年未見的機遇,同樣也面臨著百年未見的挑戰!
大國崛起其實與個人奮斗差不多,從來沒有躺在舒適區就能一蹶而就的,必須靠著自己起早貪黑吃苦耐勞,才能靠著一點勤奮擁有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的可能。
未來還有5年左右的時間,我們一定要咬咬牙堅持完成能源結構的調整,引領第三次能源革命與信息化革命,熬過這段時間,未來就是一片海闊天空。
與諸君共勉。
文章來源于貓哥的視界 ,作者花貓哥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世界就這么殘酷!最近兩件大事,鎖死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之路!可是中國例外!
2021-11-12劉明國:回到強國富民為目的、以內為主以外為輔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上來
2020-04-04李書農:中國農村原來可以就地工業化!這位學者把毛主席最為超前的農業思路講活了!
2020-03-3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