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質問L公司高管為什么拿那么高的高薪,他們說,這是美國公司的規矩——這時他們把L公司當成是美國企業。
你質問L公司存在的問題,他們說,你扼殺民族企業——這時他們又把L公司當成是中國企業了。
美國打貿易戰了,制裁華為、中興等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了,L公司高管就趕緊宣布它不是中國公司,強調L公司的國際化,強調其公司總部在美國,甚至揚言要把工廠搬出中國。這時,他們唯恐L公司被當成中國企業。
要向中國人推銷質次價高的產品了,要被納入中國政府指定采購名單了,就大力鼓吹愛護民族品牌、民族企業。這時,他們又巴不得其公司被當成中國企業了。
要證明自己擁有L公司的合法性了,他們就大肆宣揚L公司是“國有企業改制的樣板”,其成功全靠自己一手開拓。這時,他們唯恐L公司被認為原來不是國有企業。
當果真要面對“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審查了,就趕緊關起門來強調其公司原來不是國有企業,而是掛靠在國有單位的自負盈虧的“紅帽子”企業,國家沒有真正投資,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這時,他們又唯恐L公司被認為原來是國有企業了。
魯迅說:“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這藝術的可貴,是在于兩面光,或謂之‘中庸’——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里當然還是男的。然而如果不扮,還成藝術么?”“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從這一方面看過去是抵抗,從那一面看過來其實是交涉。”
敢情L公司的高管們也精通這“最偉大、最永久、最普遍”的“兩面光“藝術”。讓中國人看,是“L公司收購了美國IBM個人電腦業務”;而讓美國人看,是“美國IBM收購了L公司,使L公司成為一家美國公司”。讓中國人看,L公司是“中國企業”;而讓外國人看,它又是“外國企業”。讓中國的人民群眾看,L公司是“國有企業出身”;而讓審查單位看,它則是“掛靠在國有單位名下的‘三產’‘紅帽子’企業出身”。因此,它是哪邊的好處都不落下,撒尿擤鼻子——兩頭全拿。
二、名利雙收的巧取豪奪
跟L公司同時代的許多高科技公司,如清華紫光、北大方正等,全都銷聲匿跡了,唯獨它自個兒不但活了下來,而且發展壯大成了行業里的一個巨無霸。原因何在?
答案就在L公司的名稱兼商標上。在這里,那兩個字不但意味著倪光南院士發明的“漢卡”,更意味著“漢卡”所承載的倪光南院士發明的具有聯想功能的漢語拼音的電腦漢字輸入法(以下簡稱“倪氏漢字輸入法”)。
在沒有解決漢字輸入電腦技術之前,漢字是否應該存在都成了問題。自從中國落后挨打衰敗起,就不斷有“智叟”“學者”們宣稱,漢字是象形文字,原始落后,無法像拉丁化拼音文字那樣,按“所見即所得”(按下的是什么鍵,打出的就是什么字)的直觀原則,用幾十個字母構成的打字機實現機械化打印,也無法實現辦公機械化和遠程通訊機械化。中國落后挨打,“原始落后”的漢字漢文化罪責難逃,因此“中國想要發展,就必須廢除漢字”、“與國際接軌,走漢字拉丁化之路”。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象,當年中國人最初看到西方的辦公機械運轉時的感受,是個什么樣子。外國人個人已普遍擁有打字機,早就實現了文字工作機械化,而中國人只能辛辛苦苦“爬格子”、一筆一劃手工作業,千百年都不變。你吭哧吭哧半天才能弄出的東西,人家滴滴答答一通敲就能輕松搞定。傻大笨粗、又昂貴又繁瑣的中文打字機,不但個人擁有不起,而且就是給你用你也玩不轉。那時能夠讓自己手寫的東西變成整齊漂亮的印刷文件,不僅是一種享受,而且是一種身份地位和待遇的象征。至于電傳打字機不斷自動吐出一行行字跡清晰的字跡,那種狀況對于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簡直難以想象。面對這些事實,許多中國人雖然不認同“中文原始落后”,但在這個問題上也確實反駁乏力。“漢字是否應該存在”、“漢字是否應該拉丁化”等問題,確實成了當年壓在許多中國人心中的大石頭。“難道我們真的應該順應西方,扔掉老祖宗的文字,跟著他們用拉丁字母嗎?”
當西方開始普及電腦、文字和通訊從機械化邁向電子化時,“擯棄漢字”、“讓漢字拉丁化”的呼聲就更高了。現代化辦公離不開電腦,“原始落后”的象形漢字連機械化都做不到,更不用說電子化了。因此,某些人開始聲稱,中國要現代化,就必須“與國際接軌”、“全盤西化”,包括語言西化、文字拉丁化。“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國”,“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也是漢語拼音文字的助產士”。
然而,那些“漢字原始落后”、“廢棄漢字”、“漢字必須拉丁化”等當年甚囂一時的高論,如今還有市場嗎?沒有了,徹底煙消云散了。年輕一代甚至幾乎沒人知道這些論調的存在。為什么?漢字輸入電腦已經不成問題了,全面普及了,中國人習以為常了。
漢字輸入電腦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有人說,一旦廢止漢字,中國將不復存在。還有人說,拉丁語系因為各地方言的讀音不同,慢慢文字的拼法也就不同,拼法的不同又進一步加強了語言的分裂,所以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拉丁語系地區很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漢字盡管一直在演化,但其字形不會因為各地的讀音不同而發生改變,這就確保了中華文明的一致性,確保了中國的大一統。
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腦漢字輸入法”的意義遠遠超越了單純技術層面。它解決了中文的人機界面溝通,掃清了中國邁入現代化、電子化、信息化時代最要害的技術障礙,把中國人百年來在西方的文字辦公機械化面前無可奈何而產生的失落感、羞辱感和對中華文字的疑惑一掃而光,使民族文字的自信自尊自豪感空前增長,不但捍衛了漢字,而且捍衛了中華文明,捍衛了中國統一,其歷史意義不亞于當年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等于電子化的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
一切發明漢字電腦輸入法的人,都是為中華民族立了大功的人;而發明“倪氏漢字輸入法”的倪光南院士,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漢字輸入法雖都有亮點,但都有一關鍵缺憾:必須經過專門培訓才能掌握,必須對漢字的結構規律有所了解才能掌握,因此需要有比較高的文化程度。只有專門從事文字工作的人才最容易上手,才最能發揮這些漢字輸入法的優勢。這就限制了使用者的范圍。只有“倪氏漢字輸入法”,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這個缺憾。它最簡便易行,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過小學、懂得漢語拼音就能直接上手,不需要專門培訓,因此最容易大眾化,應用最廣泛。如今在手機、在電腦上用中文碼字的有幾個是不用“倪氏漢字輸入法”的繼承者的?“漢卡”這個具體產品也許已經過時了,但“倪氏漢字輸入法”這項技術不但沒有過時,而且遍地開花,無孔不入,進入了幾乎所有用中文的人的日常生活。不管是誰,不管是用手機還是用電腦,只要用“輸入法”碼中文,就是在沾倪院士的光,在享用他的發明帶來的美妙。從這個角度講,“倪氏漢字輸入法”是不會過時、超越時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了不起發明。如今,絕大多用戶都用“倪氏漢字輸入法”的繼承者,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在解決漢字輸入電腦的功勞中,倪光南院士的分量最大。
明白了這些,就不難明白L公司當年為什么那么成功。因為解決了漢字輸入電腦的技術,就解決了中文人機溝通的障礙,打通了中華文明把握現代文明的任督二脈,一蹴越過文字機械化階段,直接進入漢化的辦公文電自動化、信息化階段,一下子就補上了漢字未能實現機械化的百年欠賬,由此產生的市場需求如火山爆發、海嘯狂潮。政府、軍隊、企業、院校、廠礦、個人……凡是使用中文的地方,都迫不及待需要電腦和漢字輸入電腦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專門培訓、最簡便易行、最容易大眾化的“倪氏漢字輸入法”,當然最容易變成首選。而L公司的電腦不但有倪光南院士發明的“漢卡”,還有他開發的技術過硬、確保產品性能優異、質量可靠的主機主板,加上倪光南院士集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于一身的耀眼光環、“中國科學院”的金字招牌、L公司“民族企業”的名聲……這一切都使L公司很自然變成中國人當時的驕傲和最愛。這種情況下,L公司的業績不風生水起、蒸蒸日上才是咄咄怪事。為什么當年那么多背景類似的高科技公司都垮了,只有L公司生存發展壯大了?簡單地講,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倪光南,沒有自己的堪比“倪氏漢字輸入法”那樣對中華文明有巨大意義的不會過時的技術。
然而L公司成功之后的發展,卻令人膛目結舌。L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為其立下汗馬功勞的總工程師和靈魂人物倪光南被一腳踢開,“凈身出戶”,“不帶走一片云彩”。L公司的一切,包括倪光南發明的“漢卡”和“倪氏漢字輸入法”,全部落到了L高管的囊中。從頭到尾沒投資一分錢、沒貢獻一項技術的L高管,光憑三寸不爛之舌,加一番翻云覆雨、令人眼花繚亂的空手道騷操作,就從赤手空拳變成億萬富翁加“改革教父”。這簡直是不折不扣的無本萬利的買賣,“空手套白狼”,名利雙收。
強盜殺人越貨雖然兇狠殘暴,但至少沒有否認自己在搶劫,沒有說搶來的財物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更沒有讓別人覺得殺人越貨是很正當、很光榮的事。L高管則高明多了,“合理合法”地把倪光南的一切都搶走了,甚至剝了個精光,變成一無所有的“路人甲”。而L高管自己從一無所有,變成了“合理合法”地占有了別人的一切的富翁,還搖身一變成了“改革教父”、正面英雄,名利雙收。殺人越貨的強盜有這水平嗎?
三、揣著明白裝糊涂,心甘情愿的冤大頭
L公司是怎么成為“全球性大公司”的?收購IBM公司個人電腦業務。但當時IBM個人電腦業務這一塊基本是虧損的,所以L公司實際收購到的主要是IBM的無形資產——商業信譽,即IBM品牌5年的使用權和IBM個人電腦的拳頭產品ThinkPad的永久使用權。這一收購使L公司的品牌在美國消費者心目中一下子就跟IBM的ThinkPad掛上了鉤,頓時從中國的“土老帽”變成了美國的“洋天鵝”,品牌名氣上了好幾個檔次,從而順利把IBM個人電腦市場、銷售渠道等等納入麾下,使L公司的國際業務營業額來了個大躍進。
如果單從市場開拓、品牌名氣、企業形象、營業流水的角度看問題,那L公司的這一收購可以說是大賺特賺。然而實際上,恰如《紅樓夢》里的一句話:“黃柏木作磬槌子——外頭體面里頭苦”。
IBM公司當年是世界大中型電腦業的頭號巨無霸,一開始看不上個人電腦市場這一塊。直到蘋果公司的Apple-2大獲成功才坐不住了,宣布要進入個人電腦市場。蘋果公司的反應是在報刊頭條刊登巨幅廣告:“歡迎IBM”(Welcome IBM)!喬布斯很自信:在個人電腦技術上,蘋果公司已經遙遙領先,已經完成獨立封閉的系統,關鍵點都有專利保護,想繞過非常困難。而IBM一貫也是研制自己的組件,搞自己的系統獨立封閉的電腦。現在搞個人電腦已經比自己晚了好幾年,另起爐灶搞出自己的組件、開發出自己的繞過蘋果專利的系統獨立封閉的個人電腦,恐怕還得好幾年,肯定追不上蘋果。
但喬布斯沒想到IBM這回劍走偏鋒,一反自己的傳統,不是研制自己的組件,而是使用現成的、不同原始設備制造商的組件;不是自己從頭開發封閉獨立的系統,而是使用開放結構。IBM這個做法使其它生產商可以生產和出售兼容的組件和軟件,關鍵部分都來自別人:操作系統來自微軟,CPU來自英特爾,等于用別人現成的東西攢出了自己第一代個人電腦。于是,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一下子就搶出了時間,打入了市場。憑借IBM當時在電腦界如日中天的威望,一跺腳整個電腦行業都發抖的地位和“有大把IBM軟件可免費使用”的傳言,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一下子就搶占了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的大半江山,一度把蘋果公司壓得透不過氣來。當時懂行的都說蘋果電腦技術先進,但普通消費者卻往往以為IBM的電腦才是電腦正宗,而且蘋果電腦貴,軟件不免費,IBM電腦便宜,免費軟件大把的,算來算去還是選擇IBM的電腦。
IBM的威望使IBM個人電腦一出現就成了個人電腦市場上的主宰。除了已經自成一家的蘋果,其他品牌的個人電腦誰不與IBM個人電腦兼容誰就死路一條(美國著名的華人創辦的王安公司就是自此跨掉的)。從此市場上的個人電腦只有兩大類:蘋果電腦和IBM個人電腦(包括兼容機)。
IBM個人電腦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營銷上成功,技術上失敗;戰術上成功,戰略上失敗——為跟蘋果競爭搶時間選用了開放性架構,結果就是只能在少數地方設置專利保護。這些專利很快就被其他廠商破解繞開,用IBM對付蘋果的辦法對付IBM:利用IBM個人電腦的開放性架構,用現成的組件攢出IBM個人電腦兼容機。攢這種兼容機技術門檻不高,只要有組件,個體戶都能干。當年北京中關村電子市場上攢個人電腦的攤子普遍得很,而且攢的一定IBM個人電腦兼容機而不是蘋果機。不光中關村,中國外國到處都有這種“電子跳蚤市場”和“電子大集”,都在玩這一套。這一切使IBM雖然用個人電腦機打開了個人電腦市場,卻便宜了大大小小個人電腦兼容機制造商和個體戶,自己賺不了多少。真正大賺的是微軟和英特爾,不管IBM個人電腦還是IBM個人電腦兼容機都得用它們的東西。IBM試圖用PS/2(OS/2)改變這種狀況,像蘋果那樣建立起封閉架構的個人電腦,但失敗了。IBM個人電腦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反而放出了一群收不回去的魔鬼,眾多的個人電腦兼容機制造廠商和浩如煙海的用戶群。這些既得利益者一下子就成了氣候,豈能容忍IBM吞噬自己的奶酪?
這下IBM騎虎難下,IBM的本行是大中型電腦,用戶是政府、軍隊、公司、企業、研究院、院校等,對質量要求極嚴。如果弄出的個人電腦被視為低質量的廉價貨,那勢必砸了IBM的牌子,毀掉IBM的形象,危及自己的立身之本。這是IBM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因此,IBM從一開始起就把個人電腦定位于高質量的高檔貨。比如當年IBM個人電腦的鍵盤質量要求是每個鍵可以承受上億次打擊,遠遠高于同期其他廠商產品。但質量高,成本就下不來;兼容機泛濫,價格就上不去。隨著芯片技術突飛猛進,芯片功能越來越強,攢個人電腦主機技術上越來越簡單,主機制造商越來越像來料加工車間,因此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真正的利潤大頭是系統軟件商和核心元件芯片制造商。
IBM的這個困境是戰略失誤造成的:急功近利,不是堅持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而是使用別人現成的核心部件攢主機,快是快了,但也喪失了主動。個人電腦雖然大賣,到頭來卻是為人做嫁,培養出兩個超級巨無霸微軟和英特爾,自己實際一步步淪為替這些核心技術廠商服務的組裝廠,本質上倒有點類似如今許多不搞自己的核心技術、專靠進口芯片關鍵元器件組裝手機的血汗工廠。而蘋果一直堅持一切核心技術軟件都必須是自己的,絕不假手于人,結果誰拿蘋果也沒轍。
更本質地說,IBM在個人電腦上走的道路是“貿、工、技”,而蘋果公司走的道路一直是“技、工、貿”。結果呢?即使龐大如IBM這樣的電腦巨無霸也照樣栽了。嚴格講,IBM只是想在最初推出個人電腦時玩一次性的“貿、工、技”,先搶占住市場以便為開發PS/2和PS/2之類的拳頭產品爭取時間,然后再回到“技、工、貿”的路子上來。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開弓沒有回頭箭,關鍵時刻一次昏招都致命,市場根本不給第二次機會。結果IBM掉到自己挖的坑里爬不出來了,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這次戰略失誤使個人電腦業務成了IBM的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IBM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拖到個人電腦這一攤業務徹底破產,灰頭土臉賠個精光;要么及早斷腕止損,趁著還沒咽氣趕緊把這病秧子甩掉,好歹撈回點本保住面子。而最理想的是找個冤大頭接盤,自己不但不賠,反而大賺一票,化腐朽為神奇。
但這行情IBM清楚,其他大公司也清楚,大家誰都不傻。正所謂,“都是千年的狐貍,誰跟你玩聊齋呀。”最后結果:IBM找到了L公司,于是就有了L公司對IBM個人電腦業務的收購。
L公司為什么愿意當這個冤大頭?不是L公司的高管們不知行情而犯傻,而是L公司的高管們太精了,只不過是假公濟私的算盤精。因為收購了IBM個人電腦業務:
L公司就可以算成“美國公司”,總部就可以搬到美國。最最關鍵的是——L公司的高管們從此就可以理直氣壯、振振有詞地按美國大公司高管的標準拿國內公司高管們無法拿到的高薪高福利(比如“上億年薪”)。
L公司就可以宣稱自己鯉魚跳龍門一跟頭翻上了天,癩蛤蟆吃到了天鵝肉,居然跟IBM攀了親,這下土鱉下洋蛋,把民族品牌推向了全世界,為民族企業長了臉,可見L公司“改制”成績大大的,讓不明真相的國人當真以為L公司取得了一個了不起的大勝利,激情澎湃地拼命掏腰包“支持民族企業”。
L公司的高管就可以用“確保L公司留在美國”的需要為由,強迫中國政府同意L公司所謂股份“國退民進”。比如L公司的高管曾說,L公司本來有美國國務院一個大訂單,但因美國L議員說L公司是一個由中國政府控股的公司,結果訂單沒了。沒過多久,L公司股份中的國有占比就下降到30%以下,喪失了控股能力,L公司從此徹底成為“民營企業”。
確保“按美國大公司高管的標準拿高薪高福利(如上億年薪)”是L公司的高管們真正的追求和底線。而要確保這些就必須確保“美國人允許L公司在美國”,就決不能做任何危及“美國人允許L公司在美國”的事。明白這點就能明白L公司的高管們的一系列行為:
為什么絕不研發操作系統和要害芯片?如果開發,就必然激怒美國,就可能危及“美國人允許L公司在美國”。
為什么關鍵一票要投給高通?如果投給華為,就必然激怒美國,就可能危及“美國人允許L公司在美國”。
為什么要在美國勞軍?為了表忠心,博好感,證明自己是“乖孩子”,有助于確保“美國人允許L公司在美國”。
為什么物美價廉的賣美國,質次價高的賣中國?要確保“美國人允許L公司在美國”,就需要確保被美國人看成象征美國產品的ThinkPad的品牌地位。而這是IBM“貿、工、技”戰略失誤留的死局。要保住ThinkPad的品牌地位就難有利可圖。為了確保ThinkPad的品牌地位,就只好“墻外損失墻內補”。
……
IBM個人電腦業務不是香餑餑而是大包袱,L公司收購到IBM個人電腦不是天上掉下個大餡餅、饅頭落地狗造化,而是替人解套當了個冤大頭。只不過從中國和L公司的利益角度看,才是冤大頭;從L公司的高管們的私人利益角度看,自己不是冤大頭,而是水晶心肝玻璃人。他們是揣著明白裝糊涂,為個人私利心甘情愿讓L公司給別人當冤大頭。
四、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倪氏漢字輸入法”為什么一直沒有被注冊專利?
是無法可依嗎?不對。L公司成立時中國已有了專利法。
是“倪氏漢字輸入法”不夠標準嗎?不對。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發明創造怎么可能達不到申請專利的標準?
是不懂專利法嗎?不對。L高管的爹何許人也?——“中國第二號律師證的持有者”,“中國四大專利代理機構中的兩家由他建立”,“1965年8月從中僑委調入貿促會,任商標代理處處長”,“從事知識產權事業近40年”,“是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創始人、先驅者和積極參與者”,“創辦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和柳沈律師事務所”,“在我國知識產權領域舉足輕重”,“1984年創辦了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擔任第一任總經理”,“為很多知名企業打過勝仗,其中最有名也是最近風波不斷的‘維他企業’”,“為香港‘維他奶’申請到內地的商標注冊專用權”,“接受IBM的委托,促請深圳工商局查抄了6家仿冒廠家,保護了IBM產品的商標使用權”,“一輩子可以說都在做一件事:知識產權保護”,“因為屢次為外商打專利官司,曾被扣上‘賣國賊’稱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跟著啥人學啥人,跟著巫婆會跳神”、有如此過硬的爹,L高管豈能不知道給“倪氏漢字輸入法”申請專利保護的重要性?就算他不開竅,他那個一直想法設法給L公司幫忙的爹豈能袖手旁觀?既然是中國知識產權頭號大拿、“一輩子搞知識產權保護”,怎么可能對身邊親生兒子所在這么大公司這么大的知識產權問題視而不見無動于衷?怎么可能不開導教誨?“子不教,父之過”。即使兒子愚頑不化死不開竅,如果真是堅持原則堅持職業道德,那也會以中國知識產權權威的身份權力公事公辦,把問題捅到有關部門去。然而這位“一輩子搞知識產權保護”、能為保護外國知識產權到處打官司、能為IBM一口氣查抄深圳6家工廠的“知識產權大拿”硬是對近在身邊的“倪氏漢字輸入法”專利問題裝聾作啞,顯然父子同心根本沒想注冊這個專利。
1989年公司改名本身,就證明L高管已經完全清楚那兩個字的商業價值,已經按專利品牌在使用。既然如此,那為什么還一直不給“倪氏漢字輸入法”申請專利?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為什么?很簡單:注冊了專利,“倪氏漢字輸入法”的發明人就是倪光南;收益人也是倪光南。這樣一來還能把倪光南趕走嗎?就是趕走,專利也得跟人家一起走,那還有L高管什么事?沒法靠“倪氏漢字輸入法”混,難道L高管還回去上街當倒爺?
那么長時間都一直堅持不給“倪氏漢字輸入法”注冊專利,這個行為本身就證明L高管從一開始就處心積慮剝奪掉倪光南對“倪氏漢字輸入法”的全部相關合法權益,再把人家一腳踢開。
如果硬說趕走倪光南不是處心積慮的預謀,而是后來“技、工、貿”和“貿、工、技”之爭鬧掰的結果,那就是說在那之前兩人關系還融洽。既然融洽、沒有壞心眼,那為什么那時仍然沒注冊專利?可見L高管剝奪倪光南專利權益,然后把他趕走是從一開始就鐵了心要干的事,不管有沒有“技、工、貿”和“貿、工、技”之爭都一樣。這就有理由懷疑所謂“技、工、貿”與“貿、工、技”之爭,是L高管精心設的局,為的就是激怒倪光南,逼他到處告狀,自己好從中加油添醋,讓官場上上下下都對倪光南人憎狗嫌,提起來就頭大,巴不得趕緊請走,從而為一腳踢開倪光南鋪平道路。可嘆倪光南院士技術上的天才權術上的庸才,被精通權術的L高管輕而易舉玩得團團轉,只落得“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無知不可怕,有文化還使壞才可怕,有文化又有權力還使壞最可怕。
(來源:昆侖策網,轉編自“紅色文化網”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