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化,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似乎高大上,又似乎讓人不能理解,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該支持,還是該懷疑。八國聯軍入侵大清,大清打了敗仗,簽訂了不平等的《辛丑條約》,向八國聯軍開放國內市場并巨額賠償,這是不是說大清國際化了?看看,英國、法國、沙俄、日本、德國等殖民主義列強,在中國都開發資源、建立企業,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大清朝國際化了嗎?上海,西方殖民主義冒險的樂園,號稱“東方巴黎”,國際化的大都市,非常標準。同樣,這是不是可以說,中國處于“世界舞臺”的“中心”?那么多強國派軍事到中國來,難道還不證明中國是“世界舞臺”的中心嗎?是不是世界各國都看好中國經濟?如果大家都不看好中國經濟、中國的豐富資源,也不會派兵來搶。為什么八國聯軍不派兵到南極去搶?還有一種國際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敗了美帝國主義統領的十六國聯軍。此戰之后,新中國成為第三世界逆天改命的典范和領袖。全世界被壓迫被奴役的亞、非、拉美民族和人民,都向中國學習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也向中國學習建設軍隊和作戰的經驗做法。這是不是一種國際化,是不是中國距離“世界舞臺”的中心越來越近?這種國際化和八國聯軍搞的那種國際化,似乎完全不一樣。早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因為越南反美戰爭需要中國大力支援,越南方面提出,中國支援的物資,用人民幣按照國內調撥價計價和記賬。這是人民幣計價權的開始。1970年5月20日《參考消息》報道,此次春季廣州進出口交易會上,中國實現了對英國、法國、西德、瑞士貿易,用人民幣結算、支付。此后,中國陸續實現了對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貿易用人民幣支付,為了堅持“人民幣不出國門”原則,這個支付業務,由中國銀行承擔。那么,現在的人民幣國際化是什么?是以美國華爾街金融寡頭為首的國際壟斷金融資本,紛紛到中國投資、開發資源、并購企業、從事幾乎不受限制的經濟、金融活動,甚至中國方面還為此限制中國國有金融力量的經濟活動,禁止中國金融體系自主開辦相關業務,禁止國有金融機構給國有企業“輸送利益”,以便為華爾街金融寡頭在中國的發展,“留足發展空間”。以華爾街金融寡頭為代表的外資金融資本,瓜分了人民幣的發行權、流通控制權、支付權、結算權、計價權,從而成功地把美元信用和霸權寄生在中國經濟之上,支撐了美元霸權的茍延殘喘,甚至還讓美元霸權有足夠的力量,動員中國人力物力,再向其他國家殖民。結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所搞的中國國際化,和第三世界向中國學習革命和建設經驗所客觀形成的國際化,我們不難注意到這兩種“國際化”的巨大區別:前者,是喪權辱國,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恥辱,標志著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災難。另一個,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取得革命勝利、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之后,全世界向中國人民學習、取經,形成了偉大的第三世界集團,在與美蘇兩霸的斗爭中,不落下風,非常順利地重返“聯合國安理會”。相反,美蘇兩霸則每況欲下,一天不如一天。顯然,這樣的國際化,是中國人民打破霸權主義世界秩序的國際化,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國際化,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受到國際社會敬仰的國際化。與前一個國際化,有著本質區別和不同。不難理解,中國推行貨幣金融化、金融市場化、金融市場開放化、金融市場自由化、金融市場買辦化,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限制、投資額度限制、持股比例限制,允許人民幣隨意離岸,還要建立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國,甚至還要把某沿海城市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要依據外匯儲備發行人民幣,要“內外資一視同仁”,最近,又批準了美國萬事達公司聯合中國的什么公司,開辦銀行卡清算業務,有司說這是推動了人民幣高質量開放、建設了中國金融強國,豐富了中國金融消費者的選擇。特別是,居然還說這是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這是什么樣的一種國際化呢?是人民幣在確保發行權、流通控制權等主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爭取人民幣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計價、記賬、結算、支付權的那種國際化嗎?不是,這實質是把人民幣發行權、流通控制權、計價權、記賬權、結算權、支付權,完全奉送給國際壟斷金融資本的“國際化”,就是說,讓全世界金融資本都來瓜分人民幣主權。這種國際化,當然不意味著中國金融的強大,相反,反而意味著中國金融主權受損、中國金融力量被嚴重削弱。這種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中國方面防范化解金融危機嗎?當然不利于。因為,一方面,中國政權防范化解金融危機,需要依賴自己的力量,所謂自己的力量,就是自己控制的金融力量和國有經濟力量、民族經濟力量。在防范化解中國金融風險的斗爭過程中,中國不能指望日本軟銀、美國摩根大通、橋水、瑞銀、運通等,這些外資金融大鱷,也不會對中國金融風險的后果負責,人家可以一走了之。如果中國人民幣發行權、流通控制權被外資瓜分,且中國國有銀行體系不得向國有企業“輸送利益”,而外資在華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限制、投資額度限制、持股比例限制均已經取消,中國各級政府、大型企業均要到國際金融市場上融資,才能得到人民幣,如此,中國自己的國有銀行和金融體系,在不斷增強的在華外資金融力量面前,中國主權金融力量和國有經濟、民族經濟,會越來越弱,中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還能指望什么呢?難道我們能指望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為我們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嗎?比如,我們能指望在華的八國聯軍保護中國的安全嗎?或者,我們能指望駐華的日本侵略軍保護中國人民的安全嗎?另一方面,金融風險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難道不就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場化、金融外資化嗎?可以直來直去地說,在華外資金融機構從事投資、理財、基金、信托、股票、證券、期貨、結算、支付、保險、再保險,讓人民幣、外匯自由離岸,依托SWIFT體系,就是在無意或者刻意地積累風險!所謂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真正正確的做法,當然是釜底抽薪地限制外資金融資本在中國本地經濟中的比例!決不能搞什么金融市場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去主權化、金融去政權化!難道外資房地產公司如恒大等、外資金融并吞國有企業聯想等事件,所制造的災難和損失還不夠大嗎?教訓還不夠深刻嗎?兩種人民幣國際化,一種是毛主席時代的,堅持人民幣發行和流通控制權的,爭取人民幣在中國對外貿易和其他經濟活動中的計價權、記賬權、結算權、支付權的國際化,結果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并團結全世界人民,形成第三世界政治經濟集團,打敗美蘇兩大霸權,在國際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斗爭中,占盡上風。另一種人民幣國際化,就是把人民幣發行和流通控制權“市場化”、“自由化”、“外資化”,被美國華爾街金融寡頭為首的國際金融資本瓜分的國際化,如同八國聯軍瓜分中國領土和經濟主權一樣。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之大者”,強調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強調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強調建設金融強國,強調金融的人民性,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而有些人似乎根本未理解這次會議的精神,打著所謂人民幣國際化的旗號,聯合國際金融資本,奉送人民幣發行和流通控制權,讓國際金融霸權控制“國之大者”、中國經濟血脈,削弱中國金融力量,惡化中國金融形勢,制造金融隱患,積累金融災難,扭曲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完全無視金融的人民性。這樣的金融做法,必須揭露,必須阻止,必須追究!我注意到,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并沒有“人民幣國際化”的說法,也沒有這方面的意向。我不拒絕人民幣國際化,但我要搞明白,究竟,你們搞的人民幣國際化,是哪一種?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 九霄瞰世”微信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