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媒體反映,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高級顧問湯姆·沙利文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亞洲地區負責人邁克爾·希弗與緬甸“民族團結政府”以及包括克倫民族聯盟在內的緬甸少數民族反對勢力舉行了一次線上會議。在會議上,美國方面重申將繼續擴大對緬甸反對派及其武裝的支持和援助,包括制定出具體的步驟,以全面過渡到一個新的文官政府。緬甸“民族團結政府”是由被罷免的前領導人昂山素季所在政黨的前議員主導的影子機構。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則是一個一貫以借援助之名干涉受援國內政、直接影響當地政府政策的美國政府的“白手套”。有分析指出,就在不久前中國呼吁不要干涉緬甸內政、努力恢復緬甸和平局面的時候,美國當局宣布向緬甸反對派提供援助,這表明美國在對緬甸問題上并不希望恢復地區和平,而是企圖利用其內亂給中國制造麻煩。一、美國鼓動緬甸反對派及其武裝與緬甸軍政府直接對抗,這最終可能導致全面內戰的爆發。美國雖然主張緬甸民主化,但在與反對派的線上會議上,美國方面卻只字不提沖突各方對話的重要性。中國和東盟國家都認為有必要對話,而緬甸軍政府也已經宣布,將在2025年舉行大選,將權力移交給文官政府。但對緬甸軍政府的這一表態,美國方面的態度始終模棱兩可,含糊不清。此前,中方提出了“先和平穩定,然后支持緬甸實現政治和解、恢復民主轉型進程”的建設性意見。而美國先表達的則是對緬甸反對派的支持,最后才提到“盡早結束緬甸危機”。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在此次線上會議中把緬甸稱為“Burma”。而這曾是英國殖民者給緬甸起的名字。緬甸于1989年放棄了這一殖民時代的名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承認由緬甸人民自己選擇的國家新名稱,暴露了它們把緬甸帶回殖民時代并為恢復西方在緬甸的政治影響力創造條件的圖謀。有分析指出,美國的上述做法明顯會讓緬甸的這場危機得不到有效解決。緬甸國內動亂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不僅對于緬甸內政,甚至對周邊國家也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當下需要做的就是要盡快恢復緬甸國內穩定,在此基礎之上再談其它事宜。況且美國方面提到制定具體步驟來實現一些目標,但這些步驟的可行性遭到各方的質疑,能否施行難以確定。從2023年10月開始,緬甸的民地武勢力對軍政府發起行動,使得軍政府遭受了重大損失。本來在經過軍事政變后,緬甸軍政府在國內外的支持率不高,甚至還相當孤立。在受到民地武攻擊后,軍政府不僅失去了對緬北多處要地的控制,這種軍事上的失敗更是鼓舞了緬甸各反對派的信心。緬甸國內局勢至今未能恢復穩定。而美國正在試圖利用當前混亂的局勢,通過支持反對派勢力攪動緬甸局勢。例如美國支持的“民族團結政府”,部分成員就是在2021年政變中遭到免職的政客,他們與緬甸前領導人昂山素季的非暴力立場并不相同,該組織成立了所謂的“人民國防軍”介入戰亂之中。在此情況下,美國繼續鼓動緬甸反對派勢力和武裝與緬甸軍政府直接對抗,這最終極有可能導致混亂局勢持續升溫,演變為緬甸全面內戰。二、美國企圖通過支持緬甸反政府武裝,在中國周邊制造混亂,遏制中國發展。近年來,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這不僅體現在經濟合作領域,也延伸至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緬甸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中緬經濟走廊的建設也穩步推進。在此情況下,緬甸局勢的長期動亂對中國非常不利。中國希望促進緬甸局勢穩定,打造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加強與緬甸合作,主要合作項目之一,就是通過陸上通道,連接中國和孟加拉灣。這將使得中國可以通過陸上通道直達印度洋,縮短貿易和能源的運輸旅程。而美國對此并不樂見,反而希望利用地區國家圍堵中國。為此,美國有意破壞中國提升戰略自主能力的行動,從而讓緬甸混亂局勢外溢,對中國西南邊境地區造成負面影響。此前,中方明確表示支持緬甸政府進行過渡,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其內部事務,并敦促緬方切實維護中國在緬人員及油氣管道安全。而美方的舉動則恰恰干涉了緬甸內政與民主進程,更關鍵的是美方支持的克欽軍已實際控制了毗鄰中國的緬甸部分地境地區,這對中國的邊境地區安全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
美國并不愿意看到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擴大,他們不斷通過各種手段試圖阻撓中緬合作,甚至挑撥中緬關系。就在中國出面調停各方,緩和矛盾,大力推進緬甸的和解的時候,美國方面反其道而行,通過扶持緬甸內部的親美反政府武裝,讓緬甸陷入長期高烈度內戰狀態,在限制中國戰略走出去的同時,還能將混亂引向中國。由于長期的內部動亂,緬甸內部各派武裝為了自身利益,長期豢養灰色乃至黑色產業,向中國輸出槍支彈藥以及其它違禁品,給中國制造了巨大的麻煩。美國企圖通過此舉在中國周邊制造混亂局面,打擊中國經濟與安全利益,從而全面遏制中國的和平發展。三、美國干預緬甸局勢背后隱藏著不可告人的戰略圖謀,是其針對中國的全球博弈的一部分。作為東南亞的重要國家,緬甸地處連接南亞和東南亞的戰略要沖,是連接印度洋與西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樞紐,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一環,緬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大國博弈的舞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中緬之間的貿易往來及人文交流日益頻繁,兩國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美國對緬甸局勢變化的深度介入,顯然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區域影響力,進而維護其所謂“印太戰略”的威懾效果。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攪動緬甸局勢來牽制中國在緬甸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此來削弱中國在該地區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另一方面,美國試圖利用緬甸局勢的不確定性來強化其在該地區的軍事部署,從而增加對中國的威懾力度。隨著緬甸危機持續發酵,美國深度介入其中意圖一目了然:通過推動緬甸局勢變化進一步遏制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提升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威懾力以及擾亂中國西部周邊穩定環境。與此同時,有分析指出,當前中美博弈外溢到了包括全球南方在內的很多地區,而東盟對中國而言是重要的全球南方成員。無論從自身發展出發還是為了帶動全球南方的集體發展,穩定都是中國和全球南方國家的共識。其中,泰國一躍成為東盟第二大經濟體,新加坡與中國實施了互免簽證措施,中老泰、中緬泰等鐵路項目也都在穩步推進中,實際上這都是為了更好地拉動經濟發展,因此地區更加需要維護安全與穩定。另一方面,美國二戰后在地緣政治框架下不斷利用菲律賓、越南收緊“第一島鏈”上的這些棋子,意圖擾亂地區動蕩。眾所周知,“美元潮汐”的套路就是通過加息拉爆需求規模大的經濟體,然后再用熱錢去低價收割。不過美國目前面臨較大降息壓力,且降息前無法收割一個大型經濟體。在此情況下,美國就還需要試圖收割歐盟、俄羅斯和中國。而收割中國的最佳方式就是擾亂中國的周邊局勢,所以美國勢必會支持緬甸反對派及其武裝。雖然緬甸的局勢主要取決于國內各方勢力,但若要最終實現和平,無疑需要避免域外勢力的干涉。因為這既不符合緬甸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國、東盟和全球南方的利益。中國要在緬甸促和,美國則通過武裝援助反對派的方式,讓緬甸的內亂升級,這直接暴露了美國當前在東南亞甚至亞太地區的野心。由此不難看出,美國當前為了在自己幻想的戰略決戰當中擊敗中國,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階段。只要它們認為能夠損害中國利益,能夠幫助美國戰勝中國的事情,不論是不是對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有幫助,會不會在世界其他地區造成動蕩不安,美國都會毫不猶豫地無底線進行。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編發】,轉編自“華語智庫”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