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雖然還未正式開啟特朗普的第二任總統任期,但外媒報道稱,特朗普團隊內部已經為結束俄烏沖突提出了一份初步方案,內容核心為以下幾項:其一,俄烏雙方停止交戰;其二,烏克蘭須承諾在未來至少20年內不加入北約;其三,俄羅斯和烏克蘭基于現有戰線位置,設立一條長度約800英里的“非軍事區”;其四,由諸如英國、波蘭、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派遣“維和部隊”,在“非軍事區”一帶巡邏并監督俄烏維持停戰狀態,美國不會出兵維和或承擔維和費用;其五,美國將可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以確保烏克蘭在未來擁有抵御俄羅斯軍事進攻的能力。這一方案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而近期即將卸任現總統拜登則與特朗普唱反調,同意烏克蘭使用美國制造的武器對俄境內目標發動襲擊。烏軍隨后使用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對俄邊境布良斯克州進行打擊。報道稱,俄烏沖突爆發后,英國向烏克蘭提供多枚“風暴之影”導彈,并允許烏克蘭在境內使用,以協助烏軍抵御俄羅斯攻勢。2024年11月20日,據英國媒體報道,烏克蘭首次使用英國提供的“風暴之影”巡航導彈襲擊俄羅斯境內目標。據報道,此前英方雖允許烏克蘭使用坦克等軍事裝備,但一直限制遠程導彈的使用。
據塔斯社等媒體報道,普京2024年11月19日簽署總統令,批準更新后的《俄羅斯聯邦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該命令于當日生效。俄羅斯總統網站當天發布了普京簽署的相關文件。文件稱,俄羅斯視核武器為一種威懾手段,使用核武器是極端情況下被迫采取的措施。文件還稱,“任何軍事集團或聯盟中的國家對俄發起侵略,都將被俄方視為該軍事集團或聯盟對俄侵略;任何無核國家在有核國家參與或支持下對俄和(或)其盟國的侵略,都將被視為無核國家和有核國家對俄發起的聯合攻擊”。
隨后,據《烏克蘭真理報》等媒體報道,五角大樓發言人稱,對俄方行為“并不感到驚訝”,美方“沒有發現任何能表明俄羅斯準備在烏克蘭境內使用核武器的跡象”。
據路透社消息,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2024年11月20日在一份聲明中說,當下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條消息,聲稱烏克蘭城市面臨遭到“特別大規模”導彈和炸彈襲擊的威脅。“這條消息是假的,它包含俄羅斯信息與心理作戰中的典型錯誤。”報道稱,美國當天早些時候說,收到烏克蘭首都基輔可能發生重大空襲的信息,并出于謹慎考慮關閉美國駐基輔大使館,同時敦促使館員工就地避難。法國和希臘駐基輔使館也關閉大門,法國大使館則保持開放,但敦促法國公民保持謹慎。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未對此事發表評論。
繼準許烏克蘭使用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等美制遠程武器打擊俄羅斯境內縱深目標后,美國政府2024年11月20日宣布,向烏克蘭提供2.75億美元的軍事安全援助。在這批軍援清單中包含了殺傷人員地雷(又稱反步兵地雷),此舉招致美國輿論的批評和質疑。
據五角大樓披露,這是拜登政府自2021年8月以來從國防部庫存中調撥的第70批對烏軍事援助。其中包括高機動火箭炮系統(HIMARS)彈藥、火炮和迫擊炮彈藥、“標槍”防空導彈、AT-4反裝甲導彈以及美方聲稱的“非持久性”殺傷人員地雷。
殺傷人員地雷在沖突結束后仍會繼續造成人員傷殘和死亡,而且承受這一可怕后果的主要是平民。國際人道主義機構在過去30年來一直呼吁禁止使用這類武器。
美聯社指出,向烏克蘭提供殺傷人員地雷的做法,是拜登政府在相關政策立場上的“轉向”。此前拜登政府一直禁止在全球絕大部分地區使用殺傷人員地雷。
2024年11月21日,烏克蘭空軍發布通報稱,當天早上,俄羅斯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俄方對此暫無回應。
烏克蘭的反攻行動陷入困境后,西方國家大幅縮減了對烏克蘭的援助承諾,已經降至俄烏沖突開始以來最低水平的同時,國外媒體也不斷爆料美德英法四個國家軍援烏撒手锏主戰裝備被俄軍擊毀,采取文字+視頻+圖片報道形式傳播烏軍面對俄軍兵力火力優勢開始逐步后撤。
加之,中東局勢不斷升級,美國把注意力轉移到支持以色列一邊,對烏克蘭支持力度有所減少。同時,烏軍越境攻擊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企圖圍魏救趙減輕烏克蘭東部防御壓力,但是俄羅斯就是見死不救,一邊阻止越境的烏軍繼續進攻一邊加大對烏克蘭東都地區進攻力度,致使烏克蘭東部防御體系“地動山搖”。
據媒體2024年10月30日報道,在烏克蘭東部一些地方,俄軍目前每天可推進5公里。美國戰爭研究所稱,俄軍僅在10月就占領了約48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2023年全年,俄軍總計占領約600平方公里土地。
報道提及,目前烏軍戰線還沒有徹底崩潰。烏軍在撤出波克羅夫斯克地區時并未陷入混亂。俄軍雖然在前線大部分地區都占據主動,但并未取得突破。
報道還說,俄方可能最早要到2025年中期會在戰場上暴露出物資和人員短缺問題,甚至可能要到2026年。但如果烏克蘭從西方拿不到足夠援助,動員不到足夠的新兵,那么烏軍在此之前就可能被打垮。
俄羅斯國防部2024年10月31日發布戰報稱,俄軍控制了位于頓涅茨克地區的一個定居點。同日,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發布戰況信息稱,前線局勢依舊緊張,烏軍成功阻止俄軍對沃爾昌斯克、庫皮揚斯克地區的進攻。
俄烏軍事行動沖突,是俄羅斯大國與烏克蘭小國軍事行動博弈,無論武器裝備還是軍隊作戰力量對比,是一場典型的不對稱手段、不對等力量和非常規方法所進行的不對稱作戰。
俄烏沖突,我們往往忽略俄羅斯發起的是特別軍事行動而不是戰爭。既然有“特別”二字,就是俄羅斯發起軍事行動考慮到政治因素,達成軍事目的與以往戰爭軍事行動相比,有不同之處。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規定戰爭的最終目的,戰爭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務。戰爭的政治目的規定和體現著戰爭的性質,影響著人心的向背,制約著戰爭的勝負。戰爭中的精神力量也來自政治,但戰爭不等于一般的政治,它是流血的政治。戰爭不等于一般性的政治行動,它是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戰爭是敵對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軍事力量是直接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
強勝弱敗是戰爭的一般規律。軍隊的組成因素主要是人和武器裝備,而人又是決定因素。弱者要戰勝強者,在發揮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地理、國際關系等諸條件的優勢同時,更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掌握先進的軍事思想和實施正確的作戰指導,引導戰爭向著有利于己方的方向發展,爭取戰爭的勝利。人們如果不能做到客觀因素與主觀努力有機結合,不能正確地認識和掌握戰爭特殊性并加以有效運用,即使是正義戰爭也難以取得勝利。
馬克思主義在人與武器裝備辯證關系上,更加強調人在戰爭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是革命戰爭的主體,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恩格斯說過,贏得戰爭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毛澤東同志也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戰爭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發展。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無論戰爭如何發展、武器裝備如何智能、精確制導武器如何精準,決定戰爭制勝的決定因素并沒有變,人還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美國扶持蔣介石發動內戰,軍事援助南越、出兵干涉越南,扶持親美阿富汗臨時政府、提供軍事援助、派遣軍事顧問等,最終被援助一方還是沒有扭轉戰局,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在越南戰爭中,美國軍援南越,并給南越軍隊提供培訓,最終北越還是打敗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軍事援助阿富汗,扶持親美阿富汗政府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最終塔利班還是執政。
(作者:魏岳江 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