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昆侖戟丨小心翼翼下的狼子野心:美國對華遠程強力打擊與核門檻
點擊:  作者:昆侖戟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4-12-12 09:11:48

 

1.jpg


小心翼翼下的狼子野心:美國對華遠程強力打擊與核門檻

——蘭德中美沖突風險的分析之分析 

昆侖戟

 

第一部分:前言

 

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美國政府最為倚重的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今年11月中旬發布了一個煌煌四卷、長達332頁的關于中美沖突升級風險的研究報告。

 

這個系列報告總標題為:《拒止而無災難之虞:將美中在臺灣的沖突保持在核門檻之下》(Denial without Disaster: Keeping a US-China Conflict over Taiwan under the Nuclear Threshold)

 

眾所周知,蘭德公司長期為美國政府和軍方提供政策建議,多年來發表了對華戰略和策略的許多重要文章和報告。筆者認為這篇報告的重要性,在于其為近年來首次把美中之間直接的、正面的、大規模的軍事沖突甚至核級別的戰爭作為中心來分析的專題研究報告。

 

“兵者國之大事也,不可不察”。而今日之域中,核者乃是用兵之最、用兵之極,同時也是不可輕言的世界用兵之大忌,值得我們花些時間對其深究細察。

 

在進入條分縷析的解剖之前,筆者認為我們對這份報告應該先有如下的認識:

 

1)所有的人都很清楚,美國是我國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統一最大和最嚴重的障礙。但多年來,大多數人對進行統一之戰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區域拒止”上,即一旦不得不進行武統,我軍的主要任務是在圍臺攻臺之際,把美軍的航空母艦等海、空軍事力量拒止和阻擋在臺海地區、第一島鏈甚至第二島鏈之外。國人一般都不太會認為美國人喪心病狂,居然會想到要對我國大陸直接進行強力的打擊。這份蘭德報告揭示了:美國人不但想到了,而且一直在精心策劃這一打擊。而且,對打擊什么樣的目標、怎樣打擊、什么樣的打擊范圍和力度能夠“恰到好處”,讓我國的領導層能夠隱忍而不致進行升級性特別是核級別的報復和反擊,美國人似乎都事無巨細地策劃周全了。

 

2)這份報告突出地表現出美國人對核戰爭的擔憂和恐懼意識:當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已經掌握了安全并可靠的二次核打擊(反擊)力量和高超音速導彈等先進技術時,他們就不得不要考慮如何才能避免遭受核打擊的問題。但即便如此,美國人還是想要“試一試”,在不觸發我核打擊底線和/或所謂被我“誤判”等情況下對我大陸進行常規但“kinetic”式的規模性打擊。彼之恐懼,我之威懾。既如此,我國就應該力行習主席“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發展和提高戰略和戰術核武武器的數量和質量,對美形成降維式或碾壓式的打擊態勢。

 

3)蘭德報告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在現在的“不首先用核”的原則下,我國的“核門檻”在我大陸遭受常規軍事打擊時,是否可能移動而對美國率先發動核攻擊。對此,筆者不禁想起當年美軍在決定是否侵朝之前一段時間,曾試探我國是否一定會出兵。周恩來總理當時的回答是,如果美國侵朝,“我們一定要管”。據金一南將軍所述,美國人對這個“管”字不太能把握其確切含義,加上我國一向積貧積弱、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處境,美國人就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的含糊回答說明了中國不會出兵。我們在70多年后的今天去回顧當時的場景,“管”字的回答確有含糊性: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我國高層對此可能尚未形成一致意見(事實上最后是毛主席力排眾議定下來抗美援朝的偉大出兵決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方思維的差異性:中式思維的概括性中含有較大的含糊因素或回旋余地,而西方人則一定想方設法地要一個明晰而確切的答復,得不到的話往往就胡思亂想。鑒于“劃確定紅線”的必要性,鑒于核威懾的威力,也鑒于我國大陸人口密集、一個城市動輒有成百上千萬人的現實情況,筆者認為,我國的確應考慮給美國人或其他什么人設一個明確的底線:如我大陸任何地區、任何目標、遭受敵國任何規模的打擊,我國將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任何手段對其進行沒有上限的反擊和報復。

 

4)蘭德報告對我國是否會“核首發”也存有疑懼。實際上,我國當年宣布“不首先使用”的核政策,是因為一來手里掌握的鈾資源少,運載核彈頭的導彈射程和精確度也較差。更重要的是,當年經濟上敵強我弱,差距很大。去和美、蘇兩國比拼核彈頭的數量,只會無謂地消耗經濟、犧牲人民的生活福祉。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在當時美蘇爭霸的情勢下不當出頭椽子、保護自己的戰略大智慧。但“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當中國已經成為美中大爭的主角之一,經濟和軍事實力也早已進入世界最前列時,不失時機大幅度地增加核武數量和類型、進行更多的核打擊試驗、宣布在某些情況下對敵國(包括無核國家)不排除先發制人實行核武攻擊,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安全需要,是對我國根本利益的保障,是對世界和平基石的加固,也是真正能夠掐住美西方帝國主義者命門、令其不敢步越雷池的緊箍咒。

 

5)蘭德公司的這份報告,從始至終都沒有提及關于我國會主動發起對美攻擊、即使是常規軍事力量攻擊的可能性,一點都沒有。筆者認為,這對我國來說不是一個值得驕傲或慶幸的情況。撇開核力量不談,我國現在的常規軍事力量應遠在俄羅斯之上,并繼續拉開,也將把美國遠遠拋到后面。但我國至今采取的基本威懾模式仍是防御性的。以防御為主的威懾與進攻性的威懾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威懾:防御性的威懾呈被動性,缺乏主動性和進攻性,因而弱化了心理和態勢上對敵國的威脅和威懾。

 

核彈頭數量上的巨大劣勢以及“不首先使用”的承諾,使我國不得不花費許多力量去進行“建長城”般的嚴防死守、進行萬全縝密的核防御部署,以防備和攔截敵方第一、二波的核攻擊;也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部署在遭受敵國的第一、二波核打擊后,迅速重建和組織幸存的核力量對敵人進行核反擊。

 

由于核彈頭數量少(大概相差十倍),又“不能打第一槍”,當下列情況出現時——我方核機密遭到嚴重泄露,敵國已經有了對我方核部署精確而全面的偵測,以及敵國采用難以阻攔的現代核攻擊手段如超高音速、變軌、漂移、多彈頭分導等……,中國的核常備力量可能面臨大部被攻擊、銳減甚至消滅的危險。

 

由于核彈頭數量太少、又承諾“不首先使用”,也可能讓敵國的戰略決策者心存僥幸,在某種情勢下成為其首先對我發動核攻擊的誘因。

 

我國在核彈頭數量上的巨大劣勢以及中國“兩不使用”的承諾,使美國及其仆從國面對中國這個核大國在心理上既無須畏懼,又沒有負擔。因此,在代理人戰爭、常規戰爭、金融戰、能源戰、科技戰、貿易戰、國際關系特別是臺海問題等領域,只要有機可乘,他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對中國進行擠壓和挑釁。君不見,美國人在明知我國已有可靠的二次核打擊能力時,居然還在處心積慮地籌劃武力介入臺海,不正是覺得我們習慣性地只有防御或防守反擊之心,而鮮有進攻之意嗎?

 

6)這份報告對美國戰略決策的重要性,可以從《Denial without Disaster》研究員兼作者團隊強大的陣容見出。這個團隊僅列上名字者就有10人,蘭德也就是美國政府可謂是下了大本錢和大功夫。其核心的資深研究員包括:

中國問題專家:如Nathan Beauchamp-Mustafaga和Elliot Ji,他們在中國軍事戰略和核政策方面有深入研究。

 

核戰略專家:如Edward Geist,專注于核威懾理論和升級動態。

 

軍事技術專家:如Jeff Hagen和David R. Frelinger,在常規和核武器系統方面有專長。

 

根據有關信息,蘭德在選擇撰寫這份報告的研究人員時執行了四項嚴格的標準:

戰略研究能力:這些作者能夠代表蘭德在亞太安全和核戰略研究方面的核心實力。


政策影響力:作為蘭德的資深研究員,他們的建議更能被美國政府所看重和接受。


跨領域合作:不同專業背景的作者合作,必須體現蘭德整合多學科知識的能力。


持續性研究:同一團隊參與多卷報告,能夠顯示蘭德對長期、深入研究的重視。

 

7)特別要指出的一點是:這份蘭德報告用了“denial”( 意為“拒絕”或“拒止”)作為其標題的第一個詞。但我們看到,蘭德報告研究的核心內容明明是美國在計劃對中國的首先進行“kinetic”(意為“強力”或“致命”)的打擊,卻要玩弄修辭伎倆,把進攻掩飾成防御、把侵略偽裝成反侵略。此一字之用,是對美西方帝國主義險惡用心的欲蓋彌彰,其兇惡又虛偽的本質昭然若揭。

 

筆者不禁想起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英雄、著名作家和文學戲劇評論家尤利烏斯·伏契克在其所著《絞刑架下的報告》一書的結語中,曾經這樣告誡善良的人們:“我愛你們,但你們可要警惕啊! ”

 

我國許許多多善良的人們啊,切記伏契克這一珍貴的箴言!

 

第二部分:對蘭德報告的綜述分析

本綜述將以分列方式對這份蘭德報告進行分析,探討其對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啟示。

 

一、報告的核心價值

 

1、情報評估價值

 

這個蘭德報告系列為我們提供了美國軍方對中美沖突的最新戰略思維和關切點:

 

(1) 詳細披露了美軍2030年前的遠程打擊能力規劃,包括各型武器系統的射程、部署方案和打擊效能。

 

(2) 系統性評估了美國遠程打擊能力對中國核威懾的影響。

 

(3) 明確承認中國已經具備可靠的第二次打擊能力,表明了美方戰略判斷的重要轉變。
 

(4) 揭示了美軍對臺海沖突升級路徑的具體分析框架和應對思路。

 

2、戰略洞察

 

報告反映了美國軍方的戰略思維和對“中國威脅”的認知

 

(1) 美軍認為中國的核政策存在模糊性,對中國“不首先使用”承諾的可靠性表示懷疑。


(2) 美方高度關注中國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核力量的快速擴張。


(3) 美軍擔憂其對中國大陸的常規打擊可能觸發中方核反應,正在研究降低升級風險的作戰方案。

 

(4) 報告反映了美軍在制定對華軍事戰略時面臨嚴重的多重困境。

 

二、對中國戰略決策的啟示

 

1、核心判斷

 

(1) 美軍已將中國列為“同級競爭對手”,反映出美國戰略重心的轉移。


(2) 美方認為中國可靠的第二次打擊能力迫使其必須重新考慮升級管控策略。


(3) 報告顯示美軍對臺海沖突升級為核戰爭的擔憂程度遠超過以往。

 

2、戰略啟示


(1) 中國的核威懾能力已獲得美方確認和接受,這有助中美的穩定戰略均衡。


(2) 美軍對華作戰計劃受到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嚴重制約。


(3) 美方十分擔心其對中國大陸的常規打擊行動可能被中方誤判為核攻擊。


(4) 中國需要防范美軍利用常規遠程打擊能力對中國核力量實施"斬首"等行動。

 

三、美國對華遠程打擊的威脅

 

1、能力評估

 

(1) 美軍正在加快發展多種新型遠程打擊武器系統,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和巡航導彈。


(2) 到2030年,美軍將擁有更先進和多樣化的遠程打擊手段選項。


(3) 美軍JASSM-XR導彈可覆蓋中國東部79%的軍事目標。


(4) 部署在菲律賓和琉球陸基中程導彈可打擊中國大陸52%的目標。

 

(5) 海基戰斧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亦具備打擊縱深目標的能力。

 

2、部署態勢

 

(1) 美軍計劃在西太地區前沿部署陸基導彈系統,構建對華打擊鏈。


(2) 空基、海基、陸基遠程打擊力量形成對華立體打擊網絡。

 

3、戰略影響

 

(1) 美軍遠程打擊能力對中國核力量構成潛在威脅。


(2) 美方可能利用遠程打擊能力實施“戰略成本施加”戰役。


(3) 這些能力增加了戰爭升級和誤判的風險。


(4) 突破中國的防空系統:美軍正在發展高超音速武器等先進打擊能力,可能突破中國的防空系統。


(5) 威脅中國的指揮控制系統:美軍可能對中國的軍事指揮設施實施打擊,摧毀中國的指揮控制能力。

 

四、美方對中國第二次核打擊能力的評估

 

1、能力認知

 

(1) 美方承認中國已建立可靠的核反擊能力,美國因此需要調整對華軍事戰略。


(2) 美方認為中國核力量的生存能力顯著提升,難以對其實施有效的反核打擊。

 

2、戰略影響

 

(1) 迫使美軍重新思考對華軍事行動的升級風險。


(2) 影響了美軍遠程打擊作戰方案的規劃和實施。


(3) 增加了美方對華軍事行動的顧慮和制約。


(4) 增強了中國的戰略威懾效果。

 

(5) 限制了美軍的軍事選項。

 

(6) 提高了美方對核升級風險的重視程度。

 

五、誤判風險的擔憂

 

1、美國的主要擔憂

 

(1) 美軍常規打擊可能被誤認為是核攻擊,觸發中國的核反應。


(2) 中方可能誤判美方意圖而先發制人。


(3) 不同目標類型之間的界限模糊和增加了誤判風險。


(4) 對中國核使用門檻缺乏準確認知,可能誤觸中方紅線。


(5) 打擊行動可能危及中方核力量,使中方受到"使用或喪失"的壓力,因而觸發核反擊。

 

2、觸發中國核攻擊的關鍵因素

 

(1) 武器系統特征相似性:常規和核武器的發射平臺和飛行軌跡可能相似。


(2) 打擊目標的多重屬性:某些軍事目標可能與核設施鄰近。


(3) 中國指揮控制系統的脆弱性造成高敏感反應。


(4) 決策時間短:高超音速武器等縮短了中方的預警時間。


(5) 信息不對稱:在沖突中雙方獲得的信息不完全,可能導致誤解各自的意圖。

 

3、美方的應對措施

 

(1) 研究降低常規打擊的升級風險。


(2) 制定與中國的危機溝通機制。


(3) 調整作戰計劃以避免觸及敏感目標。

 

六、美國戰爭準備的評估

 

1、軍事準備

 

(1) 美軍正積極地繼續發展針對中國的作戰能力。


(2) 臺海沖突是美軍重點規劃場景。


(3) 強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4) 制定針對臺海沖突的各種作戰預案。


(5) 需要應對彈藥儲備匱乏等實際限制的情況。

 

2、戰略意圖

 

(1) 繼續維持對華軍事威懾。


(2) 準備應對臺海危機。

 

(3) 尋求避免核升級的軍事選項。

 

3、政治考量

 

(1) 美方對打擊中國本土持謹慎態度。


(2) 美方擔心沖突升級導致核戰爭。


(3) 必須充分強調核升級管控的重要性。

 

七、對中國核政策的影響

 

1、中國受到的政策壓力

 

(1) 美軍遠程打擊能力對中國核力量構成潛在威脅。


(2) 美軍常規打擊的精確與否可能影響中國核威懾的可靠性。


(3) 美軍的軍力發展可能影響中國的核政策,但不會改變中國的根本戰略取向。

 

2、中方可預見的應對選項

 

(1) 保持核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2) 強化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性。

 

(3) 明確核威懾的底線和紅線。

 

(4) 繼續推進核力量的現代化。


(5) 加強戰略溝通降低誤判風險。


(6) 中國可能進一步強調其核威懾對美的確信度。

 

八、中國導彈防御系統的影響

 

1、美方評估

 

(1) 中國防空系統的加強增加了美軍遠程打擊的難度。


(2) 中國的防御系統需要400-800公里的預警距離。


(3) 影響了美國打擊武器的選擇和使用方案。

 

(4) 中國A2/AD(反)能力構成重要挑戰。

 

(5) 推動美軍發展新型穿透能力。

 

2、美國的應對措施

 

(1) 發展高超音速武器突防能力。


(2) 優化打擊彈道和隱身性能。

 

(3) 采用飽和攻擊戰術。

 

3、美國須進行的技術考量


(1) 己方不同打擊系統的特征。


(2) 對方防御系統的有效性。

 

(3) 己方成本效益比較。

 

九、核門檻變化的判斷

 

1、美方的依據

 

(1) 中國核力量的快速發展。


(2) 戰略環境的不斷變化。


(3) 中方指揮控制系統的脆弱性。

 

2、美方要考慮中方的關鍵因素

 

(1) 核政策的模糊性。


(2) 威懾的可信度。

 

(3) 戰略穩定性。

 

(4) 核力量建設規模和速度。

 

(5) 軍事戰略的調整跡象。


(6) 危機時期的威懾信號。

 

十、中俄戰略合作的影響

 

1、對中俄合作的推動因素

 

(1) 美軍戰略調整的壓力。


(2) 中俄共同的安全關切。

 

(3) 大格局下戰略平衡的需求。

 

2、中俄的合作方向

 

(1) (對美西方)戰略威懾的協調。


(2) 軍事技術合作。

 

(3) 地區安全合作。

 

(4) 中俄可能加強在導彈防御等領域的技術合作。

 

(5) 中俄可能加強在核政策等方面的戰略協調。

 

(6) 中俄可能增加聯合軍事演習,以應對美國威脅。


(7) 中俄可能在國際場合更多協調立場,共同應對美國壓力。

 

然而,中俄戰略合作也有其固有限度。兩國雖然面臨共同挑戰,但各自的戰略利益和關切并不完全一致。中國在加強與俄羅斯合作的同時,也會保持戰略自主性。

 

結論與建議

 

這份蘭德報告系列的研究十分詳細、周密、甚至帶有難得的自我審視的角度和因素,因而為我們提供了其寶貴的內部資訊,揭示了美國對中國軍事能力的基本評估和戰略考量。這些信息有助于我國更好地理解美國的戰略意圖,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國防政策。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報告當然反映了美國的一些過度自信、固有偏見和誤解誤判。

 

面對美國執意加強的遠程打擊能力及其依然固守其對我統一大業進行武力干涉的帝國主義霸道行徑,中國需要:

 

1)繼續大力提升防御和威懾能力、特別是加強進攻型的威懾能力和態勢。

 

2)在保持戰略定力,保持我核政策延續性基礎上,適當改變“不首先使用”的原則。

 

3)確戰略紅線,對打擊我大陸(今后含臺灣等)的敵對勢力降低用核門檻。

 

4)增強威懾的清晰度,以我為主地防止導致沖突升級的“誤判”。

 

5)有條件接受美方增強戰略對話機制的提議,在溝通中以我為主。

 

6)在顯示將堅決維護我國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接受美國建議,進行互動。

 

7)加強與俄羅斯、朝鮮等擁核友好國家進行海、陸、空的聯合軍事演習,強化我整體威懾力量和態勢。

 

8)合作,深化國際戰略合作,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美西方所謂的“增進戰略互信”多是空話、假話,其背后的深層邏輯是以實力和充分使用自己優勢力量為基礎的。從中美博弈的長遠來看,我國應當充分顯示對自己日益增長的核、常軍事實力進行使用的決心,掌握主動權和話事權,迫使美方認真思考其對華采取任何軍事行動的慘烈后果和悲慘下場。不如此就不能在管控美西方慣以挑起的風險和事端,就無法避免沖突升級的失控。只有時不時地揚起打狗棒,中國才能有效應對美國的軍事挑戰,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第三部分:蘭德報告全四卷摘要的中譯文

 

拒止而無災難之虞:
將美中在臺灣的沖突保持在核門檻之下

戴為群譯/校

 

【由于這份文件的重要性,以及其由于政治原因在行文中所采取的一些隱晦和曲折的表述方式,我在初譯其四卷的摘要后,在校對中逐字逐句地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語義分析”(textual analysis),對一些曖昧含混的句子盡量剖析而得其真正的含義。一些為了清晰意義另加進去的字,我用括號標出——譯者注】

 

2.jpg

 

第1卷:
美國常規聯合遠程打擊下對核升級進行管控的建議概述 

 

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據報道下令中國軍隊準備在2027年之前入侵臺灣的情況,以及中國正持續進行建設的核力量,引發了美國對美中沖突前景的擔憂。而這一與中國的沖突將與美國在冷戰后期與手中沒有核武器的地區大國進行的戰爭截然不同。綜合四卷的分報告,本報告總結了美國聯合遠程打擊,特別是美國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在不會引發災難性的升級、特別是中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應如何適應以更好地平衡軍事行動效能、部隊生存能力和沖突升級的管控,以實現預期的軍事和政治目標。

 

本報告是以混成法方式研究出來的結果。該方法結合了區域研究、分析戰略理論和歷史案例研究,所有這些都以操作性的分析作為依據。

 

作者們的研究 (1)使用了開源的中文原文軍事著作;(2)通過歷史案例研究和對可追溯到 1950 年代早期蘭德戰略分析理論的廣泛回顧,以及西方學術界關于中國的文獻綜述,對開源中國軍事著作中有限的信息進行了補充;(3)參閱了公開可用的美國國防部文件以及最近的非政府性美國兵棋推演;(4)建立了一個分析性框架,將中國的核升級與美國聯合遠程打擊的特定技術或運用特征進行了綜合考慮。

 

主要發現

 

1.如果美國全力傾注與中國作戰并要贏得戰爭,就必須為核升級做好準備,并更加重視對有關風險進行管控。

 

2.中國的核門檻在哪里尚不清楚,并可能是移動的,這意味著美國有機會使這個門檻變得對己更為有利(但也有可能使它變得更糟)。 

 

3.軍事操作的效用、部隊生存能力和(核)升級管控之間可能會產生某種平衡。

 

4.在美國軍方可控范圍內,對(核)管控升級最具影響的因素是(攻擊)目標的選擇。

 

5.武器和彈藥的供給情況將直接影響美軍管控(核)升級的能力。

 

建議

 

1.優先發展強大的拒止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中國大陸進行強力打擊的需要,以此降低核升級的風險。

 

2.建立起美國聯合遠程打擊部隊在結構、態勢和能力三方面的組合,以便在經授權后在各種可能對中國大陸的打擊中執行戰爭計劃。

 

3.確保能夠實施各種目標計劃的能力,以幫助平衡行動效率、部隊生存能力和升級管理。

 

4.操控和管理中國在戰爭前和戰爭中對(美)遠程打擊的感知(perceptions)。

 

5.將升級風險的考慮納入(武器)采購過程,特別是那些對中國領導層來說可能是高度升級了的(武器)系統。  

 

3.jpg

 

第2卷:
審視美國常規聯合遠程打擊能力、作戰目標及其運用決策

 

本報告為一份四卷本研究的第二卷,研究了美國和中國之間圍繞臺灣的軍事沖突升級為中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風險,特別是研究了美國使用常規聯合遠程打擊的軍事力量時可能如何觸發或至少促成這種升級。本卷旨在為更深廣的研究提供背景和關聯范圍,著重關注美國的常規聯合遠程打擊軍事力量及其使用的選擇。為了研討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爭中常規遠程打擊的核升級風險問題,作者們認為,重要的是首先評估美國領導層可以使用哪些軍事力量以及如何對其進行運用。這種考慮源于一個基本假設,即不同的遠程軍事力量、不同方式的遠程打擊戰法、以及不同的目標集群將對(核)升級的動態產生不同的影響。至于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爭中將如何使用常規遠程打擊,沒有單一或明確的答案。作為替代,作者們在本研究中勾畫和描繪了這個問題的一些底層邏輯和輪廓。 

 

主要發現

 

1.地緣政治的趨勢、敵方軍事力量的進步、以及美國各軍種間的競爭為美國發展出更多樣化和先進的常規聯合遠程打擊能力提供了動力。 

 

2.當前和可預見的美國聯合遠程打擊系統的變化為自己帶來了權衡取舍的重要機遇。而中國則會面臨不同的操作難題。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特定的武器系統特性將如何影響戰時(核)升級的動態。

 

3.憑借可預見的常規聯合遠程打擊能力,美國可以將中國大陸的大多數潛在目標置于危險之中,這為常規遠程打擊的各種作戰目標打開了大門。

 

4.不同的作戰目標有利于各自不同的目標集群,但目標集群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這將明顯增加中國誤讀美國遠程打擊意圖的可能性。

 

5.歷史表明,美國政治領導層可能不會授權在未來沖突期間對中國大陸進行致命的打擊。

 

6.打擊中國大陸目標對美國國防部官員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決策門檻,但并非是(核常)二元的。

 

7.在大多數臺海對抗情景的兵棋推演中,美國常規遠程打擊的初始目標是作戰防御(單純的拒止),以阻止對臺灣的兩棲攻擊。 

 

8.缺乏足夠的、為中國海上軍事目標量身定制的常規遠程打擊彈藥給美國帶來壓力,促使其考慮轉向對中國大陸的打擊。

 

9.在臺海情景的兵棋推演中,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遠程打擊與多個意外或無意的升級動態有關。

 

4.jpg

 

第3卷:
中國不斷發展的核戰略和核使用門檻—及其未來的風險因素

 

以中國為挑戰的對照方、以中國入侵臺灣為對應場景,美國國防部 (DoD)在考慮施行其假設未來與中國沖突的方案時,必須在作戰效用、部隊生存能力和核升級管控三方面作出平衡。由于中國擁有安全可靠的二次打擊核報復能力,美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必須考慮如何調整其常規軍事行動,以避免觸發中國率先使用核武器。

 

本報告是探討美國聯合部隊如何在臺灣沖突情景中更好地平衡軍事行動效率、部隊生存能力以及核升級管控的系列報告之一。作者們研究了在中國不斷發展核力量態勢和持續進行核建設的背景下,在臺灣沖突的情景中,中國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潛在閾值和驅動因素。他們的總體發現是,如果與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發生全面軍事沖突,核升級將永遠是一個合理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將升級的風險降低到零。隨著中國核態勢的不斷發展,美國現在正在與一個擁有可靠的二次打擊能力的中國打交道。這表明,美國在規劃其行動時必須積極考慮中國將如何解釋和應對美國的常規打擊,并為應對中國率先使用核武器做好充分準備。

 

主要發現:

 

1.中國不斷發展的核力量結構,尤其是其安全可靠的二次打擊能力,要求美國在與中國的任何潛在沖突中采取不同的升級管控方法。

 

2.美國的聯合常規遠程打擊是中國率先使用核武器的主要風險驅動因素,但遠非唯一的風險因素。

 

3.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強力打擊不太可能成為中國領導人的核常二元升級閾值,但對中國大陸的打擊仍然存在升級風險,而且中國的反應很難預測。

 

4.到 2030 年,中國對于其核態勢的理論、國內政治和技術方面相關的決定可能會為中國在沖突中升級核武器帶來額外的風險因素。

 

5.國防部必須學會接受(live with)中國的核信號而與其共舞。 

 

6.以下是最有可能推動中國率先使用核武器的六項美國軍事行動(或中國認為美軍正在進行這些行動):(1)對中國共產黨(CCP)領導層的常規攻擊(斬首);(2)對中國核力量的常規攻擊,包括其具核常雙重能力的設施和與核相關的指揮和控制部門;(3)對中國關鍵基礎設施的常規攻擊,尤其是那些會造成大規模平民傷亡的攻擊;(4)對民用核基礎設施的常規攻擊;(5)對主要城市和其他政治或經濟中心的中高強度常規攻擊;(6)任何使整體戰略形勢對中國政權不利、特別是將使中共領導層對其政權或個人生存感到擔憂的常規攻擊。

 

建議

 

1、國防部應準備對中國潛在核威懾信號做出應對。這些應對措施可能是從非常公開地羞辱核武器的使用,到有限但明顯可見的美國核戰備狀態的增強。例如,為美國空中核指揮所啟動持續的空中警報,或將戰略轟炸機移至警戒位置并召回機組人員以確保持續的日常警戒態勢(而不是立即提高防御狀態級別)。 

 

2、國防部和更多的政府部門現在應該花時間規劃將如何在未來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問題上與中國進行溝通。

 

3、國防部應考慮新興技術對美中核升級管控前景和挑戰的影響。

 

4、國防部應研究如何與盟友和伙伴接觸,了解他們對中國核升級門檻的看法和對升級風險的容忍度。

 

5.jpg

 

第4卷:
以分析戰略理論、歷史案例和原始分析框架想象中國率先用核的升級路徑

 

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加上中國不斷擴大其核武庫,引發了人們對兩國之間可能發生軍事沖突的擔憂,尤其是在臺灣問題上。在美國考慮美中在臺灣問題上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時,美國軍隊必須為大國沖突中固有的核升級風險做好準備。

 

本報告是系列報告之一,在不會引發災難性的升級,特別是中國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探討美國聯合遠程打擊,尤其是美國空軍轟炸機部隊如何進行調整,以更好地平衡軍事作戰效能、部隊生存能力和升級管控以實現預期的軍事和政治目標。本報告集中研究了以美國進行常規遠程打擊始、中國率先使用核武器終的潛在升級路徑。

 

作者們以蘭德公司自1950年代以來培育的分析戰略理論傳統和歷史上的例子為基礎,借鑒了本系列報告第2卷和第3卷中介紹的美國聯合遠程打擊的作戰分析以及他們對中國率先用核驅動因素的理解,開發了一個原始框架來分析美中常規沖突中核升級的預期路徑,并確定其對美國聯合遠程打擊的影響。

 

主要發現

 

1. 可能的核升級途徑有很多。一些導致核使用的原因可能似乎很牽強,但是,即使是那些乍看之下難以置信的途徑也值得考慮。

 

2. 如果美國完全致力于與中國作戰并贏得戰爭,就必須為核升級做好準備,并更加重視管控有關風險。

 

3. 美國的行動可能會或好或糟地影響中國的核門檻。

 

4.  美國對于軍事行動效用、部隊生存能力和升級管控之間可能需要進行權衡取舍。

 

5. 在美國掌控下,對管控升級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因素是攻擊目標的選擇。

 

6. 彈藥供給的情況會直接影響美軍管控升級動態的能力。

 

7. 美國針對中國的聯合遠程打擊行動可能會對他國產生升級沖突的推動因素。

 

8. 即使不對中國進行強力(致命)打擊,美國在美國大陸的聯合遠程打擊活動仍可能升級。

 

建議

 

1.優先發展強大的拒止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授權對中國大陸各種打擊的核升級,包括有限的打擊甚至不進行打擊。

 

2.盡量優化軍事行動效率和管理升級之間的平衡,并特別關注中國的看法。

 

3.制定多個目標集群以取得類似的高需求軍事效果,并考慮對中國大陸打擊授權的潛在多樣性。

 

4.確保有足夠規模的戰略轟炸機部隊結構,以應對美國國家指揮當局可能做出的決定,即優先考慮升級管理而非部隊生存能力。

 

5.確保有質優量足的彈藥,以更好地管控升級動態。

 

6.確保在武器的采購過程中考慮升級的風險,尤其是中國的看法,同時平衡行動效率、部隊生存能力和威懾力。

 

7.權衡基地前移的運作益處與戰略風險。

 

8.考慮在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 (Air Force Global Strike Command) 建立一個“高級升級管控中心”,以確保在和平時期的部隊建設中得到考慮。

 

9.確保和平時期的訓練中考慮對塑造中國期望和預判的因素,以影響中國的戰時觀念。

 

10.確保制定各種強調部隊生存能力的要求和規范,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由于遠程打擊成為中國核攻擊目標的可能性。 

 

11.確保在進行所有全球級需求的武器購置時,要求考慮中國的看法,并考慮如何減輕對美中核升級動態的潛在影響。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善之淵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烽火HOME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