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義
高中開學,翻開孩子們剛剛領到的統編本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課,一股新風撲面而來。
新書共分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共6篇文章,開篇就是毛澤東主席講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接著就是楊成武將軍紀念長征的《長征勝利萬歲》,此后便是聶榮臻元帥寫抗日戰爭的名篇《大戰中的序曲》,還有紀念香港回歸的《別了,不列顛尼亞》。特別重要的是,從新中國以來的百篇通訊名篇中選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另外一篇便是表現中國人民抗疫斗爭的《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
這些篇章,不僅都表現了新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而且文章寫作均堪為典范,用這樣的經典教導后代,不論感悟思想還是學習寫作,都代表了國家水平,是一種精心選擇。
至于第二單元古代文論部分,選《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一代圣哲的經典名篇,表現的是當代人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敬畏。
第三單元外國文化部分,選狄更斯、托爾斯泰、海明威等經典著作章節,則表現了我們尊重世界文化經典的寬廣胸懷。
前一個時期,國內各界圍繞中小學包括大學出現的教材問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人民大眾全民參與的對教材問題的特別關注。
是的,教書育人,事關未來,國之大事,人民不能不關心,對教育孩子寄予極大期待的各類學校,到底教孩子學了什么?讀了什么?人們不能不注意,當發現那些低級庸俗的插圖、那些崇拜美國西方的特意編造的故事,那些宣揚西方普世價值的歪理斜說進入課本,人們不能不表示憤怒。弄了半天,孩子都是為美國西方培養了,這個真相一旦披露,不能不在全社會引起極大憤慨。
正因為如此,今秋的高中語文課本,的確讓人振奮。
不過,我以為要充分肯定的還遠不止編委會在選材上的高度責任心,代表一個國家為下一代選啟蒙書,反映的是國家責任和遠大情懷,當然要有高度負責的精神。
比之更加讓我產生諸多感慨的,是全國統編教材編委會的專家們,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
我特別想就《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著名通訊加以評說。
首先,將這篇通訊從百篇文章名篇中挑選入書,不僅是謳歌了一代共產黨人的代表性人物,更反映了人民期待“好官”的迫切心情。
另外,比之更讓我感慨的是這次入選課本的長篇通訊,是1966年2月7日發表在《人民日報》的原汁原味兒的作品。
為什么說這是原汁原味兒的文章,因為從文章發表至今近60年的歷史上,隨著一個人物的命運,這篇文章在重發、入書、翻譯的過程中,曾經被反復的刪改過,被一次次改來改去,這些刪改,幾乎都因為政治環境的變化和一個人物政治命運的興衰。這個人物就是焦裕祿最親密的戰友張欽禮同志,在焦裕祿活著的時候,他是副書記和縣長。是焦裕祿精神最早發現者和宣傳者,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張欽禮命運跌宕起伏,正因為如此,在后來重發出版或匯集到其它圖書牽涉張欽禮這個人物,名字不是被隱去,便是被虛化、弱化或干脆刪節。
于是,讀者一次次提出疑問,這到底是新華社的穆青、周原、馮健釆訪不扎實出了問題,還是事實本身出了問題呢?弄得因文章產生是是非非。因為大通訊中的幾乎全部材料,張欽禮都是第一提供者和被訪者,如此東改西改,原來大通訊的那種感人的韻味和一貫到底的文脈,便大受傷害。整個文章便少了撼動人心的氣韻,特別是原文中大量的關于焦裕祿與張欽禮的多次對話,被改為“某縣長”“某干部”或“某領導”,有時甚至移花接木,弄得似是而非,對重大新聞的嚴肅性造成很大傷害,也損害了人物形象,英雄不像英雄,人物受了傷害。
從這個角度看,新版高中課本把篡改的原文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實在是一個明智之舉,表現的是對歷史的敬畏,是對焦裕祿和張欽禮同志的尊重,也是對子孫后代的高度負責。
說到這兒,我們不能不說說被諱莫如深的張欽禮同志,一篇文章六十年為什么被改來改去,這都源于張欽禮這個縣長。
張欽禮是個怎樣的人?
第一他是抗戰時期投身革命的老英雄,當年是豫東蘭考及魯西南地方抗日武裝的領導者。新中國成立時他就是部隊團級干部,重要的是,他是焦裕祿典型的發現者和推廣宣傳者。
在焦裕祿去世近數月后,他第一次在全省防沙造林的會議上,泣不成聲的全面介紹了焦裕祿的事跡,這是社會上第一次了解蘭考有這么個好書記,由此全省學習焦裕祿熱潮興起。
人民日報大通訊發表后,迅速感動中國,蘭考干部百姓說,宣傳學習發現焦裕祿精神,張欽禮是第一功臣。
當然在蘭考除三害的斗爭中,張欽禮更是叱咤風云的英雄,在他逝世后,蘭考十萬百姓出現了“扶棺跪拜攔道哭,悲聲震徹大中原”的奇觀,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共產黨的一個縣委書記感動天下的最經典的畫面。
如果人民對他的懷念可以作鄉情作論的話,那么焦裕祿本人對他這位搭檔的評價,則是發自一個同僚的內心想法的袒露,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出版的《大河初心》披露了這樣一件被歷史淹沒的珍聞,當年地委考慮張欽禮同志是—位資歷很老的抗日干部,考慮調動一下他的工作,當電話征求焦裕祿意見時,焦裕祿毫不遲疑地以懇求的口氣回答地委領導:“希望上級重新考慮這個決定,張欽禮同志是治三害的真正專家,把他調走,等于砍了我的左膀右臂,這個治三害和改變貧困的計劃,可能就要泡湯了,因為很多主意都是欽禮同志的意見!懇求領導讓欽禮同志和我一起在蘭考戰斗,他是我難得的戰友和搭檔,不要調走欽禮。”
這份至今存留開封市委檔案室的焦裕祿電話記錄,說明了他與張欽禮同志的真誠友誼,以及焦裕祿對張欽禮的評價。
那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考,特意對蘭考一位老干部尋問道,那位與焦裕祿并肩戰斗的戰友張欽禮生活怎樣?蘭考干部不得不悲傷地向總書記報告,欽禮同志因病已經走了??倳浡勚聪?。
蘭考人都知道,正是張欽禮這樣一位好干部,在焦裕祿去世后,以全部精力率領人民根治三害,最終在1976年使蘭考第一次徹底解決溫飽問題。余糧還迢迢千里送到那年缺糧的大慶油田。他去世后社會各界為他立碑紀念,至今已經豎立起一百多塊,形成一片碑林,成為人民與—個領導干部心心相連的壯觀景象。
就是這么—個典范的共產黨人形象,因為文革遺留問題包括他在五十年代反浮夸風造成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恩怨怨,晚年再次因被誣陷遭受厄運,命運多舛,但是有許多問題在政治運動頻繁往復的年代,成為一本糊涂賬,即使被冤枉,也不可能都給你弄個一清二楚的,很多時候,需要一個真正的共產黨人胸有大局,相忍為黨,哪怕委屈很大,也要作為對黨和國家的付出,為了國家大局,這與戰場殺敵一樣,也是一種壯烈的犧牲!張欽禮同志就是這樣一個相忍為黨不惜犧牲自己的人!
今天,就新版高中語文教材我說了這么多話,就是因為從這篇多年來影響中國感動中國的文章中,今天全部恢復了老共產黨員張欽禮同志的真實面貌,所有情節都回復歷史原貌,不僅讓人們看到了更加形象真實的焦裕祿,也看到了一個重新展現歷史真容的張欽禮。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我之所以懷著欣喜的心情向大家薦讀這樣一個好消息,就是為了以此表示対黨提出的理論自信更加堅定,一個實事求是充滿自信的中國,一個堅持真理的黨,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不管內外強敵還是自然災難,我們必將戰而勝之,我們將無往不勝,黨的二十大后,—個更輝煌的明天等待我們去創造。
于鄭州金水花園東區63號樓《讀藥》書社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紅色文化網”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