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3日抵達柏林勃蘭登堡機場,準備前往中國 圖源:外媒
德國總理朔爾茨11月4日開啟其首次訪華之旅,隨行的德方經濟代表團也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在中德經貿關系出現一些雜音的當下,此次訪問無疑傳達出德國工商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董h球時報》記者根據德媒披露的消息梳理發現,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商界領袖來自多個行業,他們代表的企業每年在華營收高達數百億歐元。相關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德國高管隨朔爾茨訪問中國,證明任何想讓中德經貿關系疏遠的“離心力”都比不上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吸引力。
100多家公司申請,12家獲批
“這些德國商界領袖與朔爾茨總理一起前往北京”,德國《商報》最近公布了此次跟隨朔爾茨訪華的來自12家德國知名企業的高級商業領袖代表團。這其中,2018年陪同德國前總理默克爾訪問過中國的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首席執行官馬丁·布魯德米勒此次也在隨行名單上。巴斯夫也是最近投資中國最大的德國企業之一。該公司最近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資100億歐元,在中國廣東省湛江市建設新的“一體化基地”,這也是巴斯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投資。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公司首席執行官馬丁·布魯德米勒(中)。視頻截圖
除了巴斯夫,多家德國企業在訪華前宣布“加碼”投資中國。此次訪華團中,來自汽車企業的兩位CEO備受關注——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和寶馬集團董事長奧利弗·齊普策。大眾集團最近宣布,計劃投資約24億歐元,與中國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寶馬也透露,將再投資100億元人民幣擴大在中國的電池項目投入。
除上述德企高管外,西門子、瓦克化學集團、阿迪達斯、嬰兒食品制造商喜寶、制藥公司拜耳以及加熱技術公司GeoClimaDesign的負責人也在名單之中。據德國《商報》此前報道,100多家公司申請政府專機上令人羨慕的座位,最終12家獲準,因為中國的商業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分析稱,此次跟隨朔爾茨訪華的德國商界領袖雖然人數不多,但分量十足,既包括來自汽車、化工、制造業等德國傳統優勢產業的代表,也包括德國拜恩泰科(BioNTech)等新興的生物科技公司,覆蓋了中德經貿中的重點領域與潛力行業。
他們與中國市場關系多密切?
《環球時報》記者梳理上述12家企業的公開數據發現,有的企業2021年在中國或大中華區營收總額達數百億歐元。化工巨頭巴斯夫在華的銷售額是最高的企業之一。根據巴斯夫發布的2021財年年報,該公司面向大中華區客戶的銷售額約為120億歐元。目前,大中華區是巴斯夫全球第二大市場。
2021財年,總部位于慕尼黑的瓦克化學集團在中國的銷售額創下新高,達到17.9億歐元,相比2020年增幅高達75%。瓦克化學集團在其官方新聞稿中表示,業績大幅增長主要歸功于公司強大的產品組合完美契合中國加速向低碳發展趨勢,以及多數產品售價的攀升。
此外,大眾與寶馬兩家德國汽車集團及其合資企業2021年在華交付汽車超過400萬輛。默克、拜耳、阿迪達斯等企業2021財年在中國或大中華區銷售額也均高達數十億歐元,分別達到28.87億、38.56億和46億歐元。
在一些人鼓吹“中歐經貿脫鉤論”之際,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一些德企高管公開強調兩國經貿關系重要性。巴斯夫首席執行官布魯德米勒近日接受德媒采訪時表示,“即將到來的訪問是愿意與中國進行對話的良好信號”。
無可取代
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已經導致德國經濟前景黯淡。德國主流經濟研究機構發布的秋季經濟預測聯合報告預測,德國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年初將陷入衰退,2022年和2023年年度GDP增長率分別為1.4%、-0.4%。今年以來,部分德國媒體、機構等不斷鼓噪對華“脫鉤”。朔爾茨今年10月11日在出席柏林機械工程峰會時明確表態支持全球化,并強調“脫鉤將是完全錯誤的道路”,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展貿易”。數據顯示,德企正在加速對華投資。美國咨詢公司榮鼎集團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德國是在華歐洲企業投資最大來源國,2021年新增投資占比高達46%。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表示,此次朔爾茨訪華的一個重點是需要和中方共同確認未來兩國經貿合作的重點。汽車、制造業等領域是中德傳統的經貿合作領域,相關德國企業也繼續擴大在華投資,這需要中德雙方提供相應的政策環境,以鞏固這方面的合作。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任何鼓吹“中德經貿脫鉤”的人都需要回答一個直接的問題:德國企業在中國失去的,在哪里能夠彌補?
番外
朔爾茨訪華,尋求對美戰略自主
“今日俄羅斯”網站11月2日文章,原題:與中國接觸,德國抵制美國的做法 德國總理朔爾茨將于本周訪問中國。這是他擔任總理以來首次訪華——當前這個亞洲國家與西方的關系日益緊張。這次訪問的決定及時機選擇并非巧合。朔爾茨有意向美國發出一個信息,即在華盛頓試圖迫使各國站隊之際,德國不會對中國關閉大門。
事實上,他明確表示反對美國一直在推動的“脫鉤”。不僅如此,德國還批準了中國企業入股一個重要港口,以及對一家半導體公司的收購。這些信息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德國擁有歐洲最開放最熱情的對華政策。默克爾擔任總理時,加強與北京的關系是德國政府的一個重點。但美國一直對此反感。美國想在政治上主宰歐洲,包括德國。華盛頓希望柏林成為不折不扣地遵循其外交政策議程的小卒。因此,美國長期以來反對德國對莫斯科和北京的外交政策。美國資助的智庫竭力游說柏林遵循跨大西洋的目標——這是外國勢力影響德國的一種公開形式。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 資料圖
俄烏沖突爆發時美國認為時機來了,可以讓柏林遵循其議程,而且有一段時間看起來確實如此。直到現實擊中德國。美國牽頭的對俄中的打擊,使德國及其資源稀少、依賴出口的經濟付出高昂代價?,F在,德國國內通脹嚴重,貿易順差已被能源成本的激增抹去,而能源成本高企導致制造業萎縮。更糟糕的是,這種情況對美國是有利的。這也引發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罕見批評,他說美國利用沖突來剝削歐洲。
這些促使德國對其外交政策選擇進行對沖,并從美國手里奪回“戰略自主權”。美國投入很大精力試圖破壞中歐關系——這也凸顯朔爾茨此次訪華之勇敢。盡管他會得到法國的支持,但要讓整個歐盟跟隨,卻并不容易。除匈牙利之外,美國牢牢把控著許多歐洲國家。利用立陶宛等小國破壞歐中關系,讓歐盟無法以積極的方式集體與中國接觸。
更糟的是,歐盟機構本身在中國問題上也變得越來越激進。這意味著歐盟的對華政策將繼續是一場涉及多個議程的斗爭和拉鋸戰。德國或許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在中國政策方面也存在內部分歧。這意味著,雖然朔爾茨有意在對華關系方面向美國發出信息,但要維持默克爾時期的密切關系,將是個挑戰。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歐洲國家應該走自己的路,美國無權要求它們絕對服從美方的外交政策目標。德國戰后繁榮的基礎是秉持開放,與其他國家(包括地緣政治對手)保持穩定關系。而拜登政府粗暴地將意志強加于歐洲。
朔爾茨的訪華是一個初步跡象,表明柏林不準備充當華盛頓的傀儡而犧牲本國福祉。(提木爾·福門科,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