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5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爆發78周年的日子,習近平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前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偉大勝利歷史貢獻》。
一年前的同一天,習近平主席也來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當日他出席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紀念活動并發表了重要講話,說道:
同胞們、同志們、朋友們!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證明,中華民族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民族,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多難興邦”,這個詞語以它厚重而堅實的力量,支撐起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屹立不倒的精神,推動著中華文明于艱難困苦中也恒定有力的發展。
“多難興邦”的意思,最早見于《左傳》:“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這是說,對于鄰國的災難,不能幸災樂禍,有時候,正是多災多難的憂患令他們的政權更堅固、疆土更開拓,有時候,恰恰是不經歷禍患的國家容易淪喪國土、失守家國。
《左傳》中的論述,是從正反兩面的角度說明著正確對待國家災難的道理。有些災患可以警醒意識、可以團結民心、可以敦促發展、可以強化國家應變能力,而無波無瀾的局面卻有可能使人消弭意志、消解才能、瓦解向心力、甚至造成國家執政能力的疲軟。
到了晉代,劉琨《勸進表》中說:“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圣明。”殷,是殷切、深切;憂,是憂慮、思考;啟,是觸發、激發;圣,是心智、智慧;興,是振興、興盛;邦,是邦國、國家。
有時候國家在災難中反而能轉危為安、奮發圖強,有時候深切的憂患進而能夠激發智慧成熟、勵精圖治。這兩句話簡化為成語,就是習大大引用到的“殷憂啟圣,多難興邦”。
(二)
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中國人從來都有一種“禍兮福所倚”的福禍轉換、相生相易的哲學思想。對于“多難興邦”的內中道理,《新唐書》就闡釋說:“古有多難興國,殷憂啟圣,蓋事危則志銳,情苦則慮深,故能轉禍為福也。”危亡關頭,催發志氣高昂;艱難苦恨,促發智慮深遠;由此,不僅當前的危機能夠轉危為安,還會因為全面能力的激發,使未來都增加抗擊打能力,使原本的劣勢轉禍為福。
對于個人來講,殷憂啟圣,自古英才多磨難。
對于家國來講,多難興邦,悠悠長河幾多險灘。
中華民族恰恰是因為具備了太多的磨難經歷,擁有著太長的苦難歷史,所以能夠越挫越勇、自我完備,能夠披荊斬棘、自強不息。或者可以說:是苦難完善了智慧,是艱險磨練了勇氣,是歷史苦重無懼了未知危難,是適度摧殘成就了文明千古。
這就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經典思想,這句古語習大大也曾經引用。像切磋琢磨玉器那般練就你一身本領,在艱難困苦中成就你一路光芒。應該說,苦難是中華民族的老朋友了,歷史的河道行走越長,遭遇過的險阻就越多,我們沒有干涸斷流反而沖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強國氣象,是因為我們珍重了苦難、大器玉成,是因為我們把盞著憂患、無惑無懼。
勇者無懼,智者無惑。這就是“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剝盡苦難的層層外衣,就剩下了滋味甘甜、內勁頑強的節節高升;走過奔波的險途,風雨來襲的苦楚都轉化成騰云駕霧、龍行天下的助力。
所以,我們還要沉浸于苦難的噩耗中不知振作嗎?我們還要懼怕于苦難的襲擊而杞人憂天嗎?正如不接受陰影,就同時屏蔽了陽光,妄想隔離一切苦難,就是在失去機體的活力健康。
因此《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苦難的報酬是清醒振作,安樂的代價是醉生夢死。
《資治通鑒》中記載過一句話:“有以無難而失守,有以多難而興邦。”有的國家,無災無難,安樂速亡,有的國家,多難興邦,殷憂啟圣。
中國國歌里唱:“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這就是形容在所有危機關頭,我們一次更比一次地眾志成城,我們一回更比一回地頑強不倒!歲月能吹倒青磚堆砌的長城,苦難推不倒民族精神的長城。
林則徐詩說:“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險途逐一征服后,回首滄海一聲笑!
殷憂啟圣,圣人的養成是懷著憂患前進;
多難興邦,國家的興旺是踏著苦難前行。
(作者單位: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來源:光明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