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發布。當時的判斷是“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因此,科技體制改革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那么,十年過去了,企業是否成為了技術創新主體了呢?如果還沒有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其原因是什么,又怎樣才能使之成為主體呢?
關于技術創新主體的悖論
十年來,我國企業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絕大部分創新活動已從過去由科研院所和大學承擔,轉為由企業承擔,主要表現是“976”,即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70%以上的研發人員分布在企業,70%以上的研發經費由企業執行,60%以上的發明專利由企業申請。
然而,“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發布《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這是當時的判斷。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的判斷是:“企業尚未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
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如果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就應該承擔全社會的大部分創新活動;企業已經承擔了全社會的大部分活動,就應該是技術創新主體,但企業卻仍然沒有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悖論是如何產生的呢?
技術創新主體的判別式
問題就在于,承擔大部分創新活動只是技術創新主體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換句話說,如果企業已經是技術創新主體,必然承擔大部分創新活動;但反過來說,即使企業承擔了大部分創新活動,企業是不是技術創新主體,也不一定。因為這些創新活動很可能不是由企業主導和控制的。
那么,技術創新主體的充要條件是什么?或者說,如何判斷企業是否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呢?
以企業的有效需求為優先序,配置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社會的資源,這就是技術創新主體的充要條件,或者說判斷技術創新主體的根本標準。所謂有效需求就是企業有投資意愿,而且有投資能力的需求;優先序就是放在第一的位次。
形象地說,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是以企業需求為主軸的四螺旋結構,即圍繞企業需求形成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社會和政府四條螺旋線。可以把這種四螺旋結構作為企業主體的判別式。
根據四螺旋判別式,目前在很多地方,以政府為中心、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為中心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大量社會資本游離于企業技術創新之外,因此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必須改革
要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深化改革,關鍵是政府要以企業為主體,采取企業友好型的創新政策,引導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社會的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
(一)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基礎的技術創新計劃管理體制。改變技術創新計劃項目由大學、科研機構申報,政府部門審批,先科研后轉化的落后模式;以企業用戶有效需求為基礎,采取政企合作的創新機制,或公私合作(PPP)創新機制,發揮政府與企業兩個積極性。項目來源于企業用戶的有效需求,由企業用戶提出;由政府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公開招標或邀標;決標成功后立項,政府與企業根據項目合同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共同完成國家也即企業的具體創新目標。
1.在技術創新類計劃項目中實施。除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外,在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等各類技術創新計劃中,如果項目數額較大,均應采取政企合作模式。
2.探索多種政企合作創新形式。對于競爭前技術(戰略前沿技術)創新項目,政府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建立伙伴關系;對于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項目,企業之間先建立伙伴關系,政府與企業伙伴合作;對于技術轉移項目,中小企業先與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伙伴關系,政府與轉移伙伴合作。
3.在改革基礎較好的地區先行先試。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一些省市,在公共設施建設中已經大量采用政企合作模式,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創新項目也成功應用了這種模式。
(二)實施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公共采購政策。摒棄政府采購與自主創新脫鉤和簡單認定創新產品的做法,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創新政府采購政策工具,大力實施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公共采購政策,為技術創新培育領先市場。
1.創新訂制采購。國際上稱為“遠期約定采購”。這種采購多用于公共項目領域。其方法是:政府采購部門向社會發布對創新產品的需求,包括技術規格、產品性能、采購價格和采購規模等,此時創新產品并不存在;企業響應后,政府與企業溝通協商,在企業提交的創新解決方案基礎上招標或邀標;決標立項后,政企雙方簽訂創新采購合同;當創新產品生產出來并滿足采購合同要求時,政府部門按約定的價格和規模采購創新產品。
2.創新期貨采購。國際上稱為“商業化前采購”。這種采購大多用于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領域。其方法是:政府征集產品處于商業化適宜階段的項目,然后對該項目進行評估排序,內容包括項目的創新水平、中小企業運行的水平和營銷計劃等;之后是項目供需匹配,選擇排名靠前的創新項目,政府與項目方共同尋找有采購需求的政府部門;最后是實施采購,供需匹配成功后,簽訂采購合同,按合同約定提供產品和付款。
這里所說的適宜階段,是商業化前的“最后一公里”階段,其特點是樣機通過基本測試,產品原型通過檢驗。
3.創新合作采購。國際上稱為“催化式采購”。這種采購一般針對新興技術領域,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公共目標高度重合。創新合作采購由政府啟動、資助,并與企業、個人等私人消費者共同采購,所采購的創新產品由私人消費者使用;政府并不使用,或使用量很小。
4.創新認證采購。國際上稱“標簽采購”。政府根據節能、環保、健康、安全等先進標準,組織第三方認證機構對創新產品進行認證,凡經過認證的產品,加以標識,進入創新產品的“籃子”,然后投放私人或公共消費市場,由消費者自主選擇。
5.創新服務采購。上述四種采購不僅可以用于創新產品,還可以用于創新服務或系統,但專門用于創新服務采購的政策工具,是創新券。創新券是政府免費向中小企業發放,專門用于購買科技機構創新服務的權益憑證。其使用方法是,企業按合同獲得創新服務后,向提供創新服務的科技機構支付創新券,科技機構持創新券到政府財政部門兌現。
(三)優先發展科技創新服務業。創新服務業是通過市場機制為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創新服務的產業,包括研發設計服務業、技術轉移服務業、技術改造服務業、知識服務業、科技金融服務業五種類型。
轉變政府職能,退一步、推一把。凡是通過社會能夠提供的創新服務交由社會提供;凡是通過市場能夠提供的創新服務交由市場提供。
1.支持創新服務業市場化。把市場化的創新服務從公共服務中剝離出來,政府只提供科技公共服務;政府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務應盡可能向創新服務業企業購買;政府、企業合作運營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儀器、設備、設施盡可能建在從事創新服務的企業。
2.促進創新服務業做大做強。引導創新服務業兼并重組,培育一批名牌創新服務企業。鼓勵這些企業開展連鎖經營,特別是面向創新資源缺乏的企業和地區開展連鎖經營。鼓勵企業等創新主體購買創新服務,創新服務支出按一定比例視同研發費用實行加計扣除。
3.引導創新服務業優化結構。當前要特別鼓勵設計、研發、知識服務、科技金融類服務企業的發展;鼓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開展智能化服務;加快制定行業服務標準、管理規范,建立專業職稱、服務資質認證制度。
4.鼓勵創辦各類創新服務企業。鼓勵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外資和科研單位興辦創新服務企業;鼓勵國際知名創新服務企業在我國開展業務或創辦企業。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來源:中國科學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