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文是12月10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陳文玲總經濟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廣州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1》線上發言,現經作者授權首發,以供研究參考。
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中國經濟工作必須穩字當頭穩中求進》。12月6日中央剛剛召開了政治局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經濟形勢作出重要分析判斷,提出了下一步要求。會議核心詞有一句話特別重要,就是明年中國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圍繞中國經濟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應該從以下幾方落實。第一,經濟增長速度要穩。經濟增長是一個衡量經濟狀況的綜合性指標,不能唯GDP論,但GDP增長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增速,特別是對當前抗擊疫情、經濟恢復的綜合性評價,經濟增速仍然是一個標志性的指標。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2.3%,是世界上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社科院剛剛發布的藍皮書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8%,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增長6%是板上釘釘,實現8%也沒有問題。兩年合計比2019年增長5.1%,還不到2019年的增速。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是6.4%,2018年6.4%,2017年是6.7%,再往前是7%??傮w看經濟增速逐年下降,加上疫情的因素,2021年經濟能實現8%,也是經濟穩的一種表現。社科院藍皮書預計,中國經濟明年增長5.3%左右,和今年兩年平均數基本均衡。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2月初發布新一期《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1年全球GDP增長為5.6%(9月預測為5.7%);預計2022年全球GDP增速為4.5%,2023年為3.2%。預測2021年中國GDP增長為8.1%,2022年增長5.1%,2023年增長5.1%,也說明了中國經濟增長是穩的。第二,宏觀經濟政策要穩。宏觀調控政策不能急轉彎,不能由于不妥當的行政性手段、急轉彎的宏觀調控方式,使經濟在毫無征兆、毫無準備,沒有進行政策論證溝通、對話交流,市場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由于拍腦袋制定或者出臺的政策,導致經濟大起大落。比如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經濟增速還很快,但是三季度經濟增速從上半年平均12.8%一下子降到4.9%,和去年三季度一樣,去年三季度也是4.9%。但是這兩個4.9%的含義不一樣,去年的4.9%是經濟恢復負轉正的4.9%,今年是從高轉低、急劇下降的4.9%。這其中有客觀因素,也有一些方面是政策急轉彎的問題,還有一些行政性干預或者出臺時機不妥導致市場大起大落的問題。政策不穩導致增速不穩,導致經濟非正常起落,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一個主題詞是政策“不急轉彎”,但三季度出臺的幾大政策幾乎都是“急轉彎”,中央定調不急轉彎,但是一些部門制定政策急轉彎,朝著一個方向同時發力,如果協調不好,政策疊加形成政策力度整體之和的強大集成力量,往往會超過時效度,肯定會導致經濟大起大落。宏觀政策的制定和調控方式,確實到了應該研究建立在新經濟理論基礎上進行變革的時候了?,F代的經濟到底應該采用怎樣的宏觀經濟調控方法?宏觀調控更多地應該是順周期、逆周期、跨周期交替使用。宏觀經濟政策應著眼于三個統籌:一是統籌短期宏觀調控和中長期經濟發展,把短期政策與中長期國家戰略目標結合起來;二是統籌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跨周期調節和順周期調節,不能采取單一調節方式;三是統籌宏觀經濟的總體設計和結構設計,加強財政、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的協調,防止政策之間的互相掣肘,也要避免政策同時發力,超過經濟發展可承受的程度,變成一種一旦越過它合理的度,就轉變成政策正確卻產生負的作用的相反結果。
第二,市場價格要穩。就是要有明確的通脹預期,特別是當前匯市、股市、債市、房市、菜市,這些市場價格不能大起大落。盡量避免生產價格指數(PPI)過快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轉移,這個轉移過程已經開始了。我在今年上半年央視做經濟形勢解析時提出,到下半年三季度以后,PPI會向CPI轉移?,F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9月份PPI是10.7%,CPI才0.7%,到10月份CPI就上升到1.5%,11月份CPI超過2%,轉移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現在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可能PPI的降幅沒那么快,美國已經調整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方向,但是在中國市場上的作用力不會那么大。
今年前11個月,我國鐵礦石進口實際上數量減少了3.2%,但是價格每噸上漲了53.1%。原油量減少了7.3%,但是進口的均價每噸上漲39.5%。煤炭數量增加了10.6%,但是價格每噸上漲了39.7%。天然氣進口價格上漲20.7%,大豆進口也減少了5.5%,但是進口均價上漲30.7%等等。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中國進口數量沒有增加,或者說是量減價增,得到的實物量并沒有增長,但是進口價格卻是大幅度上升的。前三季度PPI價格還沒有傳遞到CPI,它總體上還在上游、在制造端。這兩個月制造端成本正在向CPI轉移。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要的因素,又得說到豬了。我曾經說豬是替罪豬,1-3季度市場價格下降40%多,但是11月份豬價的上漲幅度高達12.2%,而豬在CPI指標構成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今年四季度CPI可能會有所上升,CPI上升和PPI漲價會同步存在。到明年一季度,預期PPI會逐步回落,而CPI會逐步上升。CPI和居民、和市場的感受聯系度最大,在這種情況下怎么穩物價,不使整個市場和老百姓產生大的恐慌感,是非常重要的穩市場、穩經濟的問題。如果通脹預期發生改變,對整個市場的預期、經濟預期隨著會發生變化,就會影響到穩宏觀經濟的大局。第三,消費需求要穩。這兩年由于疫情,消費需求大幅度下降,特別是2020年,實際上中國經濟幾乎所有的指標都是正數,雖然是上漲幅度不大,GDP2.3%,制造業3.3%,但是唯有消費下降了3.6%。今年的幾大消費領域仍受到很大影響,比如汽車是上升的,但是結構性的,電動汽車1-11月份上漲了17.8%,占整個增量的14.6%,其他汽車有所下降。比如旅游2020年比2019年下降52.1%,今年的旅游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程度。2019年中國旅游收入是6.63萬億元,今年能達到5萬億元就相當不錯了,有的機構預測超過5萬億元,但是我認為很難,因為現在疫情一波一波的沒有停止,每一波都是動態清零,要把鏈條搞明白以后才能開封,所以線下旅游受到非常大影響。比如餐飲,2020年下降了接近18%,到2021年餐飲業恢復了,但也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疫情前2019年是4.67萬億元,今年餐飲達到4萬億元就很好了,現在還有1個月,我估計恢復到疫情前也是有困難的。這兩年消費需求受到極大影響,特別是線下消費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未來這個市場正常的運營,和我們抗擊疫情、防控風險之間形成一種什么樣的機制緊密相關。怎么能在不以影響市場活躍的情況下,又有有效的防控疫情風險的機制,這成了必須要回答的問題?,F在疫情持續兩年了,已經超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時間,據說有特效藥了,但愿早日上市發揮作用。如果疫情再持續,疫情仍然是經濟增長動力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一定要內防反彈、外防輸入,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和厭戰,但是可以在基于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不要輕易打亂經濟發展的節奏。第四,產業鏈、供應鏈要穩。產業鏈、供應鏈絕不能斷裂,中國制造業配套能力很強,國內滿足吃穿用行的大循環基本沒有堵點,國內日用消費品供應商基本沒有短板,最大短板就是邁向高端、中高端的產業鏈、供應鏈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華為,華為雖然今年營收額沒有下降,但主要增收的業務在5G基站上,建設了超過110萬個基站,而華為手機從5G降到4G,華為手機銷售額從世界第一位現在已經到十位開外了,能不受影響嗎?中國高端的汽車發動機75%靠進口,高端芯片90%靠進口,大飛機芯片99%靠進口,如果供應鏈供給受到沖擊。能不受到影響嗎?要保障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一方面要靠創新補短板,但是中國創新真正趕上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還必須要有時間和空間、必須要有逐步積淀,還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大國競爭博弈日益激烈,除了我們自身的國內大循環的產業鏈、供應鏈保持穩定之外,怎么能夠形成面向未來的產業鏈,實現產業鏈高級化、現代化,實現制造業產業鏈集群化。補短板,應該集中補國際上一些國家不可能給我們的技術上,而不是放在那些通用技術上,凡是別的國家可以生產,我們可以與之合作的,都要遵循市場分工與交易的規律。補短板,不是所有短板都補、所有產業鏈上的環節都自己生產,而是要面向未來競爭最激烈、別的國家絕不可能給你的卡脖子技術。第五,房地產市場要穩。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最大的一個信號,對房地產不同的提法,就是要保持房地產市場的良性循環。房地產市場發展對中國經濟總體穩相當重要。我最近看到一個研究報告,我國房地產市場約貢獻了GDP的20%,約40%的財政收入,約20%的社會融資存量,約60%的家庭資產。這份研究報告算了一個賬,如果明年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放緩到-8%,商品房銷售增速放緩到-15%,再考慮到通過居民財富消費、財政收支、金融體系的間接影響,綜合可以拖累GDP增長約2.7個百分點。所以,房地產市場必須穩,既不能使房地產市場畸形發展,也不能把整個行業變成不能投資的行業、不能貸款的行業,導致市場上大的跌宕起伏。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要有整體設計,必須使市場運行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政府有效的、更好的作用,整個市場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市場,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市場。如果市場不可預見,很多方面就穩不了,經濟預期就也很難穩定。制定政策的過程,如果不科學、不透明、不可預期,那么我們抗擊疫情所獲得的優勢,包括率先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中國在抗擊疫情和經濟恢復都是世界最好的,已經形成先發優勢,搞得不好這些優勢就會輕易逆轉。難道我們能夠讓我們把中國經濟搞成最差的嗎?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由于管理手段、調控手段、政策出臺手段發生誤差,使謬誤合成放大,使經濟受到重創呢?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