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最新通報!11月2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本土新增確診病例93例、無癥狀感染者11例。10月15日以來,全國已有多個省份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據國家衛健委研判,當前疫情仍呈快速發展態勢,防控形勢嚴峻復雜。
今年國慶期間,國內人員流動很大,疫情總體平穩。假期結束后,疫情突然發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如何應對此輪疫情?面對疫情多點散發態勢,如何使我們的疫情防控體系更加精準高效低耗?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有針對性地提出八點對策建議。一起來看!
建議一:加強對境外病毒輸入途徑的排查,加強疫情防控的源頭治理
今年以來,歷次疫情泛起大多與國外輸入性病毒傳播有關。本次疫情源自大西北額濟納旗,該旗此前疫情總體穩定,作為首批感染者的上海旅行團一行7人在滬時應屬健康安好,并非帶疫出行,因此對于本次病毒傳播源一直存疑,引發很多猜測。經大量工作,國家衛健委24日報告,本次疫情是由一起新的境外輸入源頭引起,這表明我國對輸入性病毒管控的漏洞仍然存在。
這里需要尤為關注的是,該病毒在哪里、通過何種途徑自境外輸入?目前該途徑是否已經實現有效封堵?全國其它地區和行業是否還有類似情況?對此,均需要盡快查實并提出相應對策。
鑒于境外輸入已經成為引發國內疫情的最經常和最危險途徑,建議全國范圍內分區域分類別分行業對境外輸入病毒的可能途徑,尤其是防控漏洞開展系統性自查和核查,逐一清理我國境外病毒輸入的可能途徑和各種關口節點,盡最大可能封堵國家防疫抗疫體系中尚存的漏洞,補齊短板,消除盲區。
建議二:加強對病毒傳播多樣化途徑的研究,分類升級防控舉措
本次新冠病毒的傳播范圍較廣,暴露我國疫情防控中的薄弱環節和短板。首先,公共聚集性場所防控薄弱,亟待加強。例如額濟納旗的桐楠閣餐廳,多批次人員先后在此就餐而感染。
其次,公共交通工具關聯的感染病例較多,值得關注。例如10月15日從玉門到蘭州的D2746動車關聯病例十余人,表明公共交通中的疫情防控和消殺防范等尚存在疏漏,應當特別加強。
再次,公共服務設施傳播值得關注。本輪疫情有的病例感染途徑疑為銀行取款機、站車水龍頭等公用設施的接觸性感染,表明公共服務設施消殺工作仍有待升級。
最后,氣溶膠傳播值得警惕。本輪疫情病例中,有的疑為“擦肩而過”經空氣傳染,有的疑為與相關感染者戴口罩交談一分多鐘而被感染,這可能與一直懷疑的氣溶膠傳播相關。為此,需要對新冠病毒在各種場景中的傳播機理進行深度研究,并提出新的防控政策和舉措,打造新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體系。
建議三:加強對季節性大規模流動人群疫情防控問題的研究,構建特殊監測和防控體系
本輪感染原發地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季節性高密度人員聚集是主要因素,帶來的主要問題是旅游人員來源廣泛,游客來自全國各地;聚集時間短暫,難以全面準確掌控;旅游組織類型多樣,難以有效組織管理;游客結束各地旅游后迅速分散走向四面八方,難以有效追蹤;游客通過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到各地繼續旅游,疫情也隨之向全國各地傳播。此類情況每到節假日都可能重復再現,需要引起特別關注并加強對策研究。
這里防控的難點在于,在此過程中實施的體溫檢測,由于病毒潛伏期而難以及時發現異常;核酸檢測如果不能及時出結果,或者發現了問題不能及時通知到本人和有關單位實施管控,則形同虛設;流動人員一旦離開則難以繼續追蹤并及時防范。本次的特別案例為二位游客10月15日9時在嘉峪關做核酸檢測,當日17:30工作人員在混檢中發現疑似陽性問題,但游客卻已經乘飛機去到西安;他們16日7:30在西安再做核酸檢測,卻于17日11時才被告知為確診病例。其間檢測和告知進程明顯滯后,病例“一路旅行,一路觀光,一路傳播病毒”。因此,需要就季節性大規模流動人群的疫情防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建立更加有針對性的疫情防控和監測追蹤體系。
建議四:加強對高齡易感人群疫情防控問題的研究,劃分防疫抗疫優先級
本次感染人群多為國慶節后插空外出旅游人員,大多為中老年游客,不少人患有各種類型的基礎性疾病,易于感染新冠病毒,且容易產生并發癥。本次疫情中重癥率明顯偏高,使高齡易感人群的防疫抗疫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和突出。為此要加強對于高齡易感流動人群疫情防控問題的研究,在疫苗加強針接種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打造具有優先級考量的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疫情防控體系。
建議五:提升對無癥狀感染者的檢測能力,加強防控舉措
很多確診病例不是因為出現癥狀,而是在主動或者被動的核酸檢測中發現,無癥狀感染者占比較大。對于無癥狀感染者,即便通常的測溫也難查難防,一些確診病例癥狀不明顯,難以及時發現。
這里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一位72歲的高齡確診病例10月8日至11日曾在額濟納旗游玩,10月13日有了頭痛和咳嗽等癥狀,卻通過自行服藥仍然能夠與同行者自行駕車千里繼續旅行,直到19日在湖北做核酸檢測時才確診。因此,有必要開展專題研究,探討更加及時和精準發現無癥狀感染者的有效途徑,探討更加精準有效的病毒檢測方法和疫情防控方式。
建議六:加強對核酸檢測質量的監控,努力提高其有效性和及時性
首先是提升核酸檢測的有效性。一些病例經過多次核酸檢測仍然未能及時發現感染實情,到底是病情隱蔽很深、潛伏期長,還是核酸檢測效能不足所致?應當對目前廣泛使用的各種類型核酸檢測試劑和相應的檢測設備進行功能性檢測,優勝劣汰,優選優用,提升新冠病毒精準檢測比例和能力。
其次是提升核酸檢測的時效性。目前從開展檢測采樣到結果反饋通常是一到兩天,而到病員實際控制之間的過程更長,對于迅速流動中的人員則很難及時發揮效能。應當致力于研發即時性核酸檢測技術和設施,大力提高核酸檢測的時效性。
再次是做好核酸檢測與人員管控體系之間的及時銜接。本次疫情發現,核酸檢測和人員防控之間存在嚴重滯后和脫節現象。在一些常規核酸檢測中,發現問題時病毒攜帶者已經去到千里之外,已經形成非常廣泛傳播面積和超長傳播鏈條。因此,要研究如何將提高醫學技術和加強社會監控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構成更加完整、有序和高效的疫情防控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
建議七:加強對國產疫苗有效性和時效性的量化和跟蹤研究
國內新冠疫苗已經接種22億多劑次,按照每人兩針計,我國應有約10億多人完成首輪疫苗接種,因此有人認為我國具備群體免疫環境。然而,本次上海7人旅行團出行前均已完成兩針接種,并核酸檢測陰性,符合出行條件,在外出旅游途中仍然全部感染。這對國內疫苗的有效性和實際效能提出嚴峻挑戰。
應該說,本次疫情對于核查我國國產疫苗的有效性和時效性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我國特色的國產疫苗護照,為保障未來我國人員的國內和國際流動提供足夠可靠的疫苗防護保障。
其一,應深入量化研究國產疫苗的有效性,對其做出全面詳盡統計分析。例如,本輪疫情確診病例中,有多少人已經注射了疫苗?注射的是哪些廠家的疫苗?注射和沒注射疫苗的病情差異如何?注射不同種類的疫苗在病情、癥狀、死亡率等方面有何區別?
其二,應深入量化研究國產疫苗的時效性,對其做出全面詳盡統計分析。我國自開始全面接種疫苗以來已逾半年,應當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疫苗接種者體內的新冠抗體進行及時跟蹤檢測,以確認國產疫苗在保護接種者方面的保護率、有效性、保護期,以及衰減過程情況等,為后續疫苗接種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應及早啟動對于新冠疫苗加強針及其效能的跟蹤研究。目前國內一些地方已經開展了國產疫苗加強針的接種,對此,從一開始就應該加強對其效果的監測,獲取有關疫苗效能的全面準確的科學性數據,為進一步全面普及加強針和提供中國可靠的疫苗護照提供堅實的科學技術支撐。
建議八:加強升級版精準防控體系建設,努力降低抗疫成本
本輪疫情涉及面比較廣,如果不能及時妥善控制,估計會對我國第四季度經濟發展造成較大負面影響。當前世界各國已經轉入后疫情時代拼經濟的新階段,我們有必要探討如何構建更加精準高效低耗的防控體系,力求以最小代價同時確保人民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
其一,建議各地劃小疫情防控單元,加強精準檢測和有效追蹤,不搞不必要的大規模城市和社區封控,不做不必要的全員核酸檢測,盡量減少對于非必要地區、行業和人群的不必要擾動,努力降低疫情防控的經濟成本和社會代價。
其二,對疫情防控所消耗的經費、人力、資源等開展全面統計、審計、反觀、反思,對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既算防疫賬和政治賬,也算經濟賬,特別警惕抗疫過程中的各種浪費乃至腐敗。
其三,從工作指導上,既要防止有關人員的不重視不作為造成失職瀆職,也要防止不惜代價不計成本的過度抗疫,努力以最小代價實現精準檢測和精準防控救治,同時確保人民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來源 |《國家治理》周刊2021年10月第4期
原標題 | 當前國內疫情多點散發態勢分析及對策建議——構建更加精準高效低耗的疫情防控體系
作者 |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哲學學院二級教授 歐陽康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